湖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_农民论文

湖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_农民论文

推进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北论文,新农村论文,对策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30(2006)01-0039-05

一、湖北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

1.湖北农业在徘徊多年后出现快速增长。2004年,湖北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031.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3年增长6.5%,为近10年来农业发展少有的高增长,农业生产产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5.5%,上升到16.1%[1] (P25)。具体表现为:

(1)粮棉油产量均呈增长态势。2004年粮食总产量2100.12万吨,比上年增产179.10万吨,增长9.3%,扭转了粮食产量自1998年以来连续下降局面。但比2000年的2218.5万吨仍低.34%。2004年棉花产量达到39.54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21.7%,为近10年来最高增幅,比2000年的30.43万吨增长29.94%。2004年油料产量达到314.38万吨,比上年增加41.66万吨,增长15.3%,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比2000年的287.16万吨增长9.48%[1] (P25)。

(2)林业生产有所调整。2004年,国家退耕还林计划大幅调减,同时启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全省造林面积为185.63千公顷,比上年下降41.8%,比2000年下降5.72%。成林抚作面积369.77千公顷,比2003年增长4.5%,但比2000年下降22.04%;幼林抚作面积403.82千公顷,比2003年增长13.7%,比2000年增长18.15%。木材采伐量达到126.54万立方米,比2003年增长12.8%,比2000年增长8.25%[1] (P27)。

(3)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04年,湖北畜牧业虽然遭遇了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袭击及饲料价格急剧上涨的冲击,但全省通过以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为重点的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以及推进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积极支持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发展,加之畜产品的价格持续稳定走高,保持了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据统计,2004年全省生猪出栏3147.84万头,比2003增长4.7%,比2000年增长30.15%;羊出栏365.76万只,比2003年增长10.9%,比2000年增长78.16%;家禽出笼35514.31万只,比2003年增长1.1%,比2000年增长18.51%;肉类总产量325.62万吨,比2003年增长5.5%,比2000年增长30.88%;禽蛋产量118.11万吨,比2003增长0.6%,比2000年增长15.12%[1] (P27)。

(4)渔业生产走上优质高效之路。湖北渔业一方面不断推进品质结构的调整,增大名特优品种的投放,另一方面不断推进养殖方式的调整,扩大精养面积,使湖北渔业走上优势高效的发展道路。2004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首次突破300万吨,达到301.94万吨,比2003年增长5.3%,为历史最高水平,比2000年增长28.85%[1] (P29)。

(5)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湖北自1997年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以来,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越来越完善,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力越来越明显,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越来越成形,精品名牌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为农业带来的效益也越来越明显。湖北全省与农民建立一定利益联结关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到8342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经营组织2824个,中介组织带动型3475个,专业市场带动型734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日益壮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到106家,其中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9家,占总数的65%;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31家,占总数的29%;年产值6亿元以上的12家,占总数的11%;国家级龙头企业有22家。全省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430多亿元,销售收入达560亿元,创利润49亿元,上交税金20亿元[1] (P34),一批“农”字号企业由过去的“小作坊”变成“大集团”。全省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地总面积已达3800多万亩,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日益成形。如江汉平原的生猪、水产和粮、棉、油、林木加工,鄂北岗地的粮食、饲料加工,鄂东南和鄂东北的楠竹、苎麻、桂花、茧丝、板栗,鄂西山区的茶叶、水果、药材,武汉等大中城市郊区的蔬菜、奶业、花卉已形成区域特色。同时,精品名牌竞争力日益增强。近几年涌现了不少农产品的精品名牌,在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湖北有75个产品获名牌称号,居全国第5位。目前“桥米”、“荆珍雪”、“天润”、“润珠”等大米品牌,“天颐”、“玉树”、“洪森”等油脂品牌,“双柳”、“大自然”、“长友”等蔬菜品牌均在国内市场上有上乘表现。

2.由于农业快速发展和农产品价格的持续稳定走高,使农民收入增长走出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2004年湖北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897元,比2003年增加330元,涨幅达到13%,为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一举走出近8年来低速徘徊的局面,比2000年增长27.7%,2000年~2004年年均增长6.3%[1] (P22)。

3.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两类贫困人口明显减少。据统计,到2004年底,全省极端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220万人下降到110万人,减少50%;低收入贫困人口由480万人下降到390万人,减少了90万人。二是贫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据贫困监测统计,湖北2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1505元增加2004年的1707元;668元以下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408元增加到621元。三是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2001年至2004年,贫困地区新修及改扩建公路里程13925公里,解决了1163个村的通路问题,实现了90%以上的行政村通路;大力实施改水工程,解决了105.2万人、68.24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新增基本农田面积30万亩,人平当家田地达0.6亩,人均占有粮食380公斤;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实施“两改一同价”工程,解决了704个无电村的通电问题,实现了96%的行政村通电;采取整体搬迁措施,改善了1万户、4万人的生存条件;退耕还林面积达260万亩,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1~2004年间,全省扶持贫困地区新增教育、卫生用房面积60.6万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31%;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改造和重建乡村卫生院(所)736个,实现了71.6%的行政村有卫生室,群众就医难问题得到缓解;积极推进广播电视和信息事业发展,广播电视覆盖了70%的行政村,入户率达66%[2] (P7);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贫困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4.农村义务教育得以巩固和提高。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后,湖北“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也随之全面启动,实行“教师县里统一管、工资县里统一发、标准全县统一定”政策。从湖北75个县的调查情况看,农村教育的承办主体已开始由农民转向政府,农村义务教育出现全新格局:中小学布局趋于合理,办学效率明显提高;教师队伍全面整合,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上升;政府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教师基本工资有了保障,小学教育基本普及完成率普遍提高,危房改造进程加快,危房面积在减少;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负担得以减轻。

二、当前湖北农业农村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十五”期间湖北农业基础地位得以加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水平得以提高,但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上还存在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业科技普及与应用不足等问题;农村发展上还存在着农村贫困救助体系和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不够完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展较为缓慢、农村义务教育有待加强、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农民问题上还存在着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城乡居民收入拉大、农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等。湖北农业和农村要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1.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2004年农村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1140.16万人,虽然比上年减少4.42万人,但其占整个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仍高达59.6%。同时农民收入的增长,也主要依赖于第一产业。2004年湖北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第一产业纯收入比重高达63.9%[1] (P29)。由此可见,农民增收最主要的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扩大农产品市场,使农产品在市场上有一个稳定的价格;二是农村二、三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区域经济的工业化水平不高,如何转移农民的就业,使农民能够从非农产业中、从城镇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要获得历史性的突破,如果仅仅局限于农业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根本上离开土地,离开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中,真正做到减少农民,农民收入的增长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观[3]。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亟待提高。湖北耕地资源潜力有限,人均占有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分布不均匀、质量不优、负荷率高。水土流失和工业“三废”污染比较严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多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有的沟渠塘堰淤塞,排灌能力下降,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新技术突破难度也比较大,这些都将对今后农业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

3.农村土地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不规范的土地流转纠纷增加;二是以“人地矛盾”、“乡规民约”为由,随意调整土地;三是农地转非农地,即征地问题。现行征地制度最大弊端就是少数利益集团和个人利用农村集体经济主体缺失和土地制度不够完善,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个人或集团利益。当前农民反映最为强烈的是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标准过低,补偿资金不到位,这一问题在县乡征地中更为突出。

4.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机制不够健全。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尤其是教育和卫生仍是湖北农村面临的突出的问题。如果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长期滞后,农村贫困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农民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

5.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农村社会保障范围窄、力度弱,一直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农民看病难,农村合作医疗建设进程缓慢,特困人员救助范围小、数额少,就业难及养老保障、农村特困人员救助制度缺乏,是我省目前城乡差距扩大化的集中表现。

三、推进湖北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按照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结合湖北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建设湖北新农村的思路是加大政府支农力度,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抓紧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围绕这一思路,建设湖北新农村的具体对策是:

1.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经营管理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从湖北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出发,首先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目前,湖北县以上龙头企业2400多家,但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大龙头不多。全省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只有21家,超过10亿元的仅有4家。因此,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湖北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需以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为依托,推动资本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大企业。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运用税收减免、贴息贷款、优惠利率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支持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其次是加快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建设完善优势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有关研究表明,目前湖北具有规模优势的农产品(总产在全国的位次居前6位)依次为:油菜、淡水产品、稻谷、蔬菜、生猪、柑桔;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依次为:柑桔、特种水产品、蔬菜、生猪、水稻、棉花、油菜籽、大豆、小麦、玉米。应紧紧围绕这些优势产品,进一步加大区域布局调整力度,重点扶持资源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市场区位优、产业化基础强、环境质量佳的集中产区,使农业功能区域相对集中,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大集中、小分散、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其三是积极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延伸产业链条。需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建设粮食和“双低”油菜规模化加工、禽蛋深加工、淡水产品深加工、肉禽制品深加工、牛奶乳制品和果蔬饮品加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林纸和森工生产加工等8大生产加工板块,力争2010年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达到1∶2[4]。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进农业服务的社会化,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融合,提高农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其四是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建立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的土地流转机制。在保护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前提下,鼓励土地使用权的流动和重组,鼓励龙头企业或其他中介组织租赁农户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与龙头企业组成股份合作制农业企业。

2.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推进“科教兴农”。一是加快农村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在巩固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农村现代农业技术的培训和基础知识教育。二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提高现代农业技术普及率。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构建新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使产业化龙头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的生力军。鼓励支持科技推广人员以科技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促进农业新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在农产品集中产区,有重点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农业品种技术更新,加快优质品种的引进和示范,大力开发无公害优质品种。四是抓住关键环节,大力发展高质、高产、高效农业。实施“种子工程”,加强良种繁育,加快农产品品种更新,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实施“沃土工程”,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推进施肥合理化。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全面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促进资源利用的高效化、节约化。加大标准化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改变传统农业的粗放式经营,遵循农业和农村发展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保护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注重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广泛采用无土栽培、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负效应,努力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废料的循环综合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开展造林种草,基本消灭荒山荒坡,形成农业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经济效益、观光旅游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4.加大财政和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力度。在财政政策上,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完善补贴机制;加大对下转移支付补助力度,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在信贷政策上,农村信用合作社已下放到省级政府直接管理,因此,在控制信贷风险,严格信贷资金管理前提下,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积极探索发放大额农业贷款的有效方式,适当提高对农村、农业及相关行业的贷款比重,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争取其他银行的信贷支持,扩大对全省农业基础设施和重大农业开发项目贷款,重点支持节水灌溉、农村水电和乡村道路等项目建设。

5.落实农村土地延包政策。土地问题是农村的根本问题,土地承包权是农民基本的经济权利。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农民的承包权,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紧迫需要,是推进土地合理流转的基础和规范农村经济社会秩序的关键。需要做好确权确地工作,依法完善农村土地延包关系;妥善处理各类土地纠纷,注意保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6.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发挥城镇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功能;积极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发挥政府职能,努力提高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注重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7.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升农民的福利水平[5]。建立和完善全省农村特困人员救助制度,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

标签:;  ;  ;  ;  ;  ;  ;  ;  

湖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