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的花朵变成强迫症--2008年全国中学入学考试写作试题述评_中考论文

随意的花朵变成强迫症--2008年全国中学入学考试写作试题述评_中考论文

乱花渐欲迷人眼——2008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全国各地论文,中考论文,作文题论文,乱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往年一样,今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多达一百余套,丰富多彩的作文题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态势,同时也代表了我国考试文化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分析它,欣赏它,批评它,完善它,对于新课程改革及其考试研究与教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两大基本题型

综观全国各地一百多套中考作文题,从思维距离看,可分为两大基本题型。一是直述型作文题,一是隐述型作文题。直述型作文题直接告知考生作文的基本内容,如“其实很快乐”(山东淄博市)、“这件事我做对了”(湖北黄冈市)、“最想倾诉的”(福建永春市)。隐述型作文题主要是通过比喻或象征等手法形成一种隐含着作文基本内容的概念或判断,如“仰望蓝天”(四川内江市)、“温暖”(湖南株洲市)、“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河北省)。

直述型的作文题,无论话题、标题与材料,其基本内容一看便略知一二。比如“我要”、“传递”,考生可以直接据此运用“化大为小”的方法运思作文。“我要”可以“小”到“我要独立地生活”,还可以再“小”到“我要独立地在暑假打工挣到上高中的学费”。“传递”可以“小”到“爱的传递”,还可以“小”到“爱在家中的传递”,还可以再“小”到“由苹果表现的亲情之爱在家中的传递”。

隐述型的作文题,应先将作文题转换为与直述型作文题相当的概念或判断,才可以进行“化大为小”的运思工作。如“温暖”可先转换为“困境中得到帮助后的愉悦的心情”,再“小”到“学习困难时得到帮助后的愉悦的心情”。如不“转换”而直接“化大为小”,那将是错误的。如“仰望蓝天”一题,有考生直接就天空写天空,以致立意肤浅,不切题旨。应先把“仰望天空”转换为直述的形式,如“向往纯洁而美好的情境”;再“化大为小”,如“向往纯洁而美好的无私之爱的人际情境”。

有时,两大题型不能截然分开,如“回家”(江苏扬州市),既可以看成直述型文题,直接记一次“回家”的过程,自然是正确的;又可以看成隐述型文题,将“回家”转换为“回归人性的本真”,再“化大为小”写具体的事或理,也是可以的。

三种命题思维

一是模仿性思维。模仿性思维是命题者直接模拟与仿照既有的命题样式进行命题的思维方式。命题所耗用的思维成本虽不高,但思维成品陈旧、雷同。比如甘肃庆阳市、浙江宁波市、浙江绍兴市都不约而同地要求考生写一封信,基本是对传统的书信作文的继承与模仿。今年四川乐山市的作文题“选择”与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基本一样;山东威海市的作文题“_____肩膀”与2006年辽宁省的高考作文题“肩膀”差不多;北京市密云县的作文题“传递”与2007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传递”一模一样。

二是再造性思维。心理学认为,利用并改造既有的办法以解决常规性的问题叫做再造性思维。作文命题中的再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利用并改进已有的命题样式进行命题。如贵州遵义市的“手”,是对近几年一些以人的肢体概念为作文题(2005年江西省高考作文题“脸”,2006年辽宁省高考题“肩膀”)的类比与改造。四川眉山市作文的“战胜自己,坚强起来”,是对2004年江苏扬州市中考作文题“超越自我”的扩展与改造。福建福州市的“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则是对2006年江苏南通市作文题“责任”的节缩与改造。

三是创造性思维。心理学认为,创设与应用新的办法去解决前所未遇的问题叫做创造。作文命题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新创的前所未有的命题样式。浙江温州市作文题“下雨天,真好”与广东广州市中考作文题“又见枝头吐新芽”,进行了崭新的内容开掘和形式创新。“下雨天,真好”,一明快,通俗易懂,审题难度小;二阳光,“真好”洋溢着积极的气氛,容易引发美好的想象;三具象,避免用抽象化的概念让考生皱着眉头进行“逻辑推理”。“又见枝头吐新芽”,一动作性强,“又见”既要包含过去,又要反映现在;二特写性强,“枝头吐新芽”系特写镜头,容易引发考生细致描摹,引领中学生平时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三隐述性明显,“枝头吐新芽”比喻或象征新生事物刚刚出现,易于引发考生思考其深刻含义。再说,山东泰安市作文题“____与_____”虽是一个常见的半命题形式,但只出示一个虚词,让考生写空前后两项内容,是一个创造。前后内容都由考生自选,似乎过于宽泛,而中间的连词“与”字则限制了范围,避免运思时游离开去。

上述三种命题的思维模式各有特点,优缺点并存。模仿性思维命题难度不大,但容易雷同、“撞车”;当然正确有效的模仿也未尝不可。创造性思维正好相反,命题新人耳目,引发考生创新思维,但命题难度大,有一定的“风险”——容易“出轨”。再造性思维则介乎其间,命题既有新颖之特点,亦有模仿的痕迹。

六个涉猎范围

一是真情体验类。今年相当一部分中考作文,让考生“用我手,写我心”,抒写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江苏常州市的“你在我心里”、贵州黔东南地区的“你,来到我们中间”、江苏泰州市的“激情,在心中点燃”、福建的“滴水之恩”、浙江金华市的“心”、江苏无锡市的“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湖北恩施自治州的“真情源自你我他”、新疆乌鲁木齐的“离不开你”……都要求考生“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切的情感体验。

二是生活感知类。今年的中考作文题继续注重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对生活感知的引领。河北省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山东济南市的“偶然的发现”、山东烟台市的“美丽的瞬间”、上海市的“我眼中的色彩”、浙江宁波市的“留在心底的风景”、山东枣庄市的“______在细微处”、浙江杭州市萧山区的“善待生活”等作文题,都表现了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认知。今年出现一系列“难忘”类的作文题:“难忘那张__________的脸”(陕西省)、“那一幕,我难以忘怀”(重庆市)、“记一件难忘的事”(福建莆田市)、“这一天,让我铭记”(四川南充市)、“不可忘记的记忆”(四川资阳市)、“往事”(四川巴中市)、“聊一段快乐的往事”(吉林长春市)、“留在心底的风景”(浙江宁波市),等等。基本意向很明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与认知生活。另外,有五个市(江苏泰州市、浙江绍兴市、四川眉山市、四川乐山市、甘肃庆阳市)的中考作文以汶川地震为命题材料,直接点击社会热点,诉说由此产生的生活感知。

三是青春成长类。湖北黄冈市的“这件事我做对了”、浙江丽水市的“想飞就能飞起来”、江苏徐州市的“成长回眸”、山东济宁市的“成长的脚印”、四川眉山市的“战胜自己,坚强起来”、山东莱西市的“挫折”、浙江杭州市萧山区的“假如再给我一次______(机会、失败、尝试……)”、湖北黄石市的“在告别中成长”等,都是表现青春成长内容的作文题。一些材料作文也从不同角度涉及中学生成长的主题,四川资阳市的“香菱学诗”与浙江台州市的“‘相处’的解释”分别从文化知识与遇人处世两个方面表现学习与成长的主题。

四是品德修养类。福建福州市的“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写议论文)、广东佛山市的“永远的座右铭,永远的承诺”、湖南郴州市的“孝心”、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掌握好自己的人生之舵”、湖北襄樊市的“坚韧”、四川眉山市的“战胜自己,坚强起来”与“爱的奉献”等作文题,均是强化中学生品德修养而设题的体现。

五是自然景物类。贵州黔东南的“大自然,我们的朋友”与福建厦门市的“大海,我的朋友”直接以大自然为朋友;浙江温州市的“下雨天,真好”则赞赏自然景物;广东广州市的“又见枝头吐新芽”把思维的触觉深入到自然景物的细微之处;四川内江市的“仰望蓝天”则表现对自然景物的崇拜与思考。当然,这些自然景物类的作文题,不仅仅要求考生就自然景物写自然景物,还要求他们揭示隐含在其中的比喻义或引申义。

六是联想想象类。湖南娄底市的“梦”与浙江丽水市的“想飞就能飞起来”,充满着大胆想象与丰富联想的色彩。许多半命题作文,如浙江嘉兴市的“第二次________”、山东德州市的“我依然________”、江西省的“有时,我也想________”、四川泸州市的“当_______来临”、贵州贵阳市的“完美的_________”、湖南岳阳市的“________需要_______”、江苏苏州市的“聆听_______”等,这些题目本身就是一种联想与想象的“召唤结构”,“召唤”着考生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进而大胆地进行创作。

五点遗憾之处

一是“吃别人嚼过的馍”。今年有的市中考语文刚结束,就有人指出其作文题是模仿的(甚至是抄袭的)。如湖北黄石市的“感动”与2006年浙江湖州市的作文题“感动”、北京市密云县的“传递”与2007年广东高考题“传递”、海南省的“牵挂”与2003年江苏苏州作文题“牵挂”,它们是一模一样的。黑龙江牡丹江市的“珍爱”与2004年江苏无锡市的“珍惜”、湖南娄底市的“梦”与2007年广西河池市的“为了心中的梦”、湖北咸宁市的“感受·感恩”与200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感恩”,差不多。福建莆田市的中考作文题是“记一件难忘的事”,众多语文教师付之一笑:“这道发了霉的作文题,不知道做过多少遍。”焦裕禄有一句名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如果中考作文题一味模仿,就会给人以“没味道”的感觉。很难相信这些“没味道”的作文题,能引发考生的灵感、智慧与才华!

二是“内中无一忧民字”。笔者遍览百余道作文题之后,不觉明代袁宏道两句诗涌上心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只有几篇取材地震的作文题涉及到考生感受最深的问题,属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其余题目堪称“无一忧民字”,这不能不叫人忧从中来。像“一道风景线”(江苏南通市)、“画一扇窗给自己”(山东潍坊市)、“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河南省)等,无疑是远离国事的话题;再如“手”、“日历”、“心”等,也足以让考生云里雾里漫天落笔。而“认识”(吉林省)、“薛谭学讴的感想”(湖北黄冈市)更是躲在学科教育的角落中,强迫考生写老生常谈的学习之事。关注社会的实在太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几乎没有。试问初中作文教学,除了让考生敲开高中或重点高中的大门,还有什么用?让学生关注一下苍生,与国与民与己都是好事。所谓“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宋·黄庭坚《戏呈孔毅父》),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三是晦涩艰深害苦了考生。无论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设喻出题也未尝不可,但是一旦晦涩生僻,考生便无从下手。如“成长的脚印”比喻什么?大概是成长的印记吧?这印记在文中如何落实?再如“永远的座右铭,永远的承诺”,能把“座右铭”与“承诺”二者区别开来与联系起来就不太容易了,再加上两个“永远”更叫考生莫名其妙。涉及60分(或50分)的写作试题的表述,为什么就不能说得明白如话些呢?“成长回眸”干嘛不说成“成长的回忆”呢?像“我眼中的色彩”、“有这样一种声音”、“把花种在自己的心里”、“生命的重量”、“幸福的颜色”等,诗味朦胧,晦涩兮兮的,仅在审题上就要考生耗费大量的精力。为什么非要把考生的主要精力牵引到审题上来呢?要知道,审题能力并不是真正的写作能力,围绕中心选材运思,遣词用句,才是真正的写作能力。大范围大面积地动辄几万乃至几十万考生参加的中考,其试卷中使用这类晦涩艰深的作文题,恐怕阅卷教师也只能在模糊和冥暗中随心所欲地胡乱给分吧。所以,作文命题要简、浅、显,不要设置什么审题障碍,让考生一下子就进入写作状态为好。

四是漠视花季少年的性灵抒写。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考作文题数以千计,好题目实在少得可怜。受“作文即做人”的理念影响,多数作文题喜欢图解伦理道德,板着面孔教训考生。多年来的作文题大都潜隐着一个强大的“制约逻辑”:必须把自我放在宏大的“做人”背景中,必须把“小我”消融到“众我”、“大我”中。如“孝心”、“感恩”、“生命的重量”,无异于一次次“道德自审”、“心灵反省”的拷问。每次中考作文的命题者都带着一种“宏大思维”去出题,其作文题常常没有关涉作文本身,常常不关注作文的主体的性灵。考生的性灵应是他们特有的禀性与灵感,应是个性的、率真的、童稚的、自由的、灵动的。优秀的作文题仅仅贴近学生生活还不够,还要引导考生找到一块“独特的性灵天地”,在那里弘扬自我,任个性之花烂漫、自在地伸展,真切、坦荡地开放。这样的作文题像一段“引芯”,能把学生“冬眠状态”的“文思”“唤醒”、“引燃”。考生摊开试卷,面对考题,容易文思炸涌,爆出摇曳多姿、七彩斑斓的“精神虹云”。因此,一道好的作文题,应特别有利于情思的自由展现与精神的真实伸展。这样的作文题更能有效地进行“作文与做人”的教育,进而形成“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语)。

五是运思空间宽窄失当。一次作文题揭晓之后,常听人说“这个作文难写”或“这个作文上手容易,写好了不容易”。难写与好写,主要是由运思(立意及其布局谋篇)决定的。凡便于运思的作文题则是“好写”的,反之则是“难写”的。这“好写”的作文题立意及其布局谋篇的空间比较大,“难写”的作文题立意及其布局谋篇的空间比较小。比如“温暖”(湖南株洲市)与“温暖的时刻”(江苏盐城市)两个作文题,前者运思的空间大,容易上手;后者运思的空间小,写作难度大一点。作文题运思的空间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应该适合考生的思维。有一些标题运思的空间过于宽泛,如“找寻_____”与“和”。“找寻”的对象与“和”的内容太多,什么都可以写。以“心”与“手”为话题也是如此,不仅可写的范围比较广,而且影响考生的审题与立意。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实验表明,范围愈大愈不适宜创新立意。另一方面,一些标题运思的空间过于狭窄。如“再小的力量也是支持”与“在告别中成长”,审题虽不难,但运思较难。“在告别中成长”,把“成长”缩小在“告别”的情境中,范围自然小一点,加上考生“告别”的生活阅历较少,又一步缩小了运思的范围。即使高中生做这篇作文,立意及其布局谋篇的空间也是狭窄的,也是有难度的。

标签:;  

随意的花朵变成强迫症--2008年全国中学入学考试写作试题述评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