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项强制选择对信任和可信度的不对称影响_信赖利益论文

二项迫选对信任和可信赖性的非对称性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称性论文,可信赖论文,二项迫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在人际交往中,信任源于交往双方(信任者和被信任者)的互动。面对一个需要相互合作的情景,首先需要信任者做出信任行为,然后被信任者对这一行为进行反应,表现为被信任者是否值得信赖。在这一过程中,信任就是交往双方间存在的一种互相支持的行为和信念。例如,Rotter将人际信任定义为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辞、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1];杨中芳与彭泗清认为,人际信任就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对对方能够履行他所被托付之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2]。信任者在交往中做出的友好的、可能使自己遭受损失的行为就反映了其信任水平,而被信任者是否做出了信任者期望的行为则反映了其可信赖性[3]。交往的顺利开展需要信任和可信赖性的同时存在。

在真实交往中,信任与可信赖性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例如个体的信任偏好和情绪[4,5],制度约束和情景设置等[6-8]。个体较高的信任偏好和诚信度,以及完善的制度约束均可以提高信任和可信赖性。然而,这二者并不容易改变。相对而言,对信任情景的合理设置可能是更加容易实现的途径。社会活动的情景对人类行为一直有着重大的影响。例如,信息以消极方式呈现时更具说服力[9]。那么,不同的情景是否会影响个体表现出的信任与可信赖性呢?

面对同一信任主题的人际交往,可以有不同的情景设置。在某些情景下,个体需要做出要么信任(值得信赖)要么不信任(不值得信赖)的二项迫选;而有些情景中,个体可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信任与可信赖性。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非常普遍。例如,在借钱时,你会说“我想借5000元钱,能不能借给我?”还是会说“我需要借5000元钱,你能或多或少借给我吗?”又如,在经济合作中,你会请求别人做出是否合作的“爽快”决定,还是请求别人有限度的合作?同样,在面对别人的信任时,你是愿意做出可信赖或不可信赖的二分决定,还是愿意表现出有限度的可信赖呢?经验上,我们似乎并不愿意做出“是”或“否”的二分判断。那么,这种不同的决策情景是否会影响到我们表现出的信任与可信赖性呢?

在信任与可信赖性的测量中,投资博弈和议价博弈是使用最广泛的两种实验方法,这两种方法有着不同的决策情景。议价博弈需要个体做出“是”或“否”的二项迫选,而投资博弈则允许个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信任与可信赖性。围绕这两个博弈任务的信任与可信赖性研究可以为我们的问题提供一些解答。

投资博弈由Berg、Dickhaut和McCabe提出,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使用[10-13]。在该博弈中,被试被随机分配为A和B两组,分别担任信任者和被信任者的角色,所有被试都拥有总量为S的初始资金。在博弈中,由信任者A来决定投资X(0XS)给匿名的被信任者B,B会获得3X的收益。在B获得收益后可以返还Y(0Y3X)给A。A的收益为S-X+Y,B的收益为S+3X-Y。X反映的即是A的信任水平,B的可信赖性则由Y来衡量。按照经济人的假设,该博弈仅存在一个纳什均衡,即A投资0元给B,因为A能够预期到B不会返还任何金钱,出于自身利益考虑,A也不会投资任何数量的金钱给B。但Berg等发现,大多数被试都投资或返还了一定数量的金钱,A平均投资10元中的5.16元给B,B的平均返还额为4.66元,绝大多数的A和B分别展现出了一定水平的信任和可信赖性。这样的结果也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确认[3,13]。

议价博弈由McCabe、Rassenti和Smith[14]提出,该博弈同样需要两个被试间的互动,两个被试同样分别被赋予信任者和被信任者的角色。在该博弈中,信任者首先进行决策,可以选择信任者和被信任者各得金额P,或者让被信任者进行选择。若信任者将选择权给予被信任者,则被信任者同样可以进行二择一的决策,若被信任者选择不互惠,则信任者得S,自己得T;或者信任者和被信任者分别可得到R。其中T>R>P>S。若信任者选择让被信任者决定如何分配金钱,则信任者表现出了对被信任者的信任,否则为不信任对方;若被信任者选择了第二种分配方式,则其是可信赖的。Evans和Krueger发现,在风险不同时,约有半数的被试不愿意信任他人[15]。Gunnthorsdottir、McCabe和Smith发现,议价博弈中有半数的被试不愿意信任他人,而那些信任他人的被试中,有75%得到了被信任者的回报,即被信任者是值得信赖的[16]。在Holm和Nystedt的研究中,选择不信任和不值得信赖的被试比例分别接近30%和40%。且不论信任程度上的差异,在议价博弈中表现出信任和可信赖的比例要远低于投资博弈[17]。

同为测量信任与可信赖性的方法,议价博弈与投资博弈的情境结构与反应方式存在巨大不同。议价博弈是一种简单的金钱分配任务,在议价博弈中,无论是信任者或是被信任者,都只有两个决策选项,这使得参与者仅能做出是否信任对方以及是否可信赖的二项迫选,该决策模式更加简单但更加严格。与之相对,在投资博弈中,信任者可以选择不进行投资,或投资任何数量的金钱,而被信任者相应地也具有多种决策方式,即允许个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信任和可信赖性。上述结果表明,在议价博弈中有更多的个体做出了不信任行为,这似乎说明,二项迫选的情景不利于个体做出信任或可信赖行为。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努力创造多样化的信任情景,允许个体做出不同程度的信任行为,而非迫使个体或者信任或者不信任他人。

为了确定二项迫选的情景设置是否真的阻碍了个体做出信任和可信赖行为,必须首先回答两个问题。首先,上述差异是否真的是由博弈情景的不同造成?由于这些研究使用的并非同一批被试,因而上述结果的差异并不一定是由于博弈情景造成的,投资博弈和议价博弈结果的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研究中被试的真实反应。上述议价博弈中的被试的信任与可信赖性可能的确较低。其次,如果博弈情景的确影响到被试的反应,两种博弈情景在测量信任与可信赖性时是否有共通之处?一种情景下的信任与可信赖性是否能够预测另一情景下的反应呢?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使用同样的被试,在两种博弈中进行实验,并对被试在两种博弈中的反应进行差异分析。

Buchan和Croson分别使用真实的和假想的博弈任务来考察被试的信任水平,发现被试在假想的博弈与真实的博弈中表现一致,假想的博弈任务是真实行为的一个良好测量方法[18]。因而,本研究同样使用假想的议价博弈和投资博弈,采用被试内设计,探讨中国大学生被试的信任与可信赖性,以期回答不同决策情境对个体的信任与可信赖性有何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中国大学生被试共286人,平均年龄19.92岁,SD=1.11,其中女生181人,三个年级学生分别为197、62和27人,并涵盖了社会、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

2.2 研究方法与程序

研究中个体需要分别完成假想的议价博弈和投资博弈,并分别担任信任者和被信任者的角色,共有四个决策任务。在四个决策任务中,给所有被试呈现相同的指导语:“你将会面临两个假想的决策情境,每个情境你都会与另一个人(即你的伙伴,称之为X)一起完成,你们会担任不同的角色,并要分别完成各自的决策。你和你的伙伴各自的身份及个人信息都是互相保密的,而且你们互相都不知道对方的决策选择。在每个决策情境中,你和X会看到相同的、有关这个决策情境描述的信息。”

(1)议价博弈

在议价博弈中,首先由被试担任信任者并完成以下决策任务:

在情景中,你有两个选择,选项1和选项2,下面是关于这两个选项的详细描述:

选项1 这个选项意味着你和你的伙伴均得到50元人民币

选项2 这个选项意味着你让X来决定采用下列分配方案之一:

AX得到200元人民币,你得到0元

BX得到125元人民币,你得到75元

现在,请在选项1和选项2中圈出你的选择。

在完成该任务后被试需要继续担任被信任者的角色,完成以下决策任务:

本情境中,X有两个选择,选项1和选项2,下面是关于这两个选项的详细描述:

X选择了选项1 这个选项意味着你们两个各自得到50元人民币

X选择了选项2 这意味着X让你从选项A和选项B中做出选择

AX得到0元人民币,你得到200元

BX得到75元人民币,你得到125元

虽然X的实际选择未知,我们想知道,假定X选择了选项2,你会如何选择?

我将选择:(在A和B中圈出你的选择)

AX得到0元人民币,你得到200元

BX得到75元人民币,你得到125元

在议价博弈中,被试先后担任信任者和被信任者,两个角色各具有选项1和2以及A和B两个反应方式,因而共有四种行为组合(1,A;1,B;2,A;2,B),1和2代表被试在担任信任者时的选择,A和B代表被试担任被信任者时的选择。如行为(2,A)代表被试信任对方,但自己不可信。

(2)投资博弈

在投资博弈中,不仅考察了被试的行为意愿,而且考察了其对对方期望的信念。被试同样首先担任信任者的角色并完成下述决策:

现在,假设你和X各有10元人民币,你可以选择送n元给X,n={0,1,2,…,10}。当你决定送n元人民币给对方时,X将会获得3n的金钱。在得到这些人民币后,X会选择返还给你m元,0≤m≤3n。例如,如果你决定送5元钱给X,他/她将会得到15元,他/她可以选择返还给你0到15元间的任何数量的人民币,具体返还多少人民币由X自己决定。

现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你送出3元人民币,X将会获得____元。此时,X最多可以返还给你____元,最少可以返还给你____元。

2.那么,现在你决定送____元给X。此时,你认为X会返还给你____元。

完成该任务后,被试再次担任被信任者完成下列任务:

现在,假设你和X各有10元人民币,他/她可以选择送n元人民币给你,n={0,1,2,…,10}。当X决定送n元人民币给你时,你将会获得3n的金钱,在你得到这些人民币后,可以选择返还给你的伙伴m元,0≤m≤3n。例如,如果X决定送5元钱给你,你将会得到15元,你可以选择返还给你的伙伴0到15元间的任何数量的人民币,具体返还多少人民币由你自己决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如果X送出3元人民币,你将会获得____元。此时,你最多可以返还给X____元,最少可以返还给X____元。

现在,请完成下列表格:

为了保证投资博弈中的被试真正理解了题意,在被试担任信任者和被信任者的决策情境中分别插入了检测题目:两个子决策任务中的题目1以及上述表格中的第一行。结果分析将只包含正确完成检测题目的被试的数据,即被试选择送出的金钱、预期对方返还的金钱以及对方送出不同数量的金钱时自己选择返还的金钱、认为对方希望返还的金钱。

3 结果

3.1 议价博弈中的信任与可信赖性

在议价博弈中,个体分别担任信任者和被信任者的角色做出决策,共有四种行为组合,分别代表了四种人群:不信任对方,自己不可信赖(1,A);不信任对方,自己可信赖(1,B);信任对方,自己不可信赖(2,A);信任对方,自己可信赖(2,B)。四种人群的分布情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不信任对方同时自己不可信赖以及信任对方而自己不可信赖的个体仅占被试的4.55%。有52.45%的被试不信任对方,但是自己是可信赖的,另有43%的被试既信任对方,同时自己也可信赖。在是否信任对方上,有55.60%的被试不信任对方,其他的被试则选择信任对方。但是,无论是否信任对方,有95.45%的被试是可信赖的。

3.2 投资博弈中的信任与可信赖性

在投资博弈中,当被试担任信任者的角色时平均送出的金钱为6.50元,SD =2.95,其中有6人(2.10%)选择送0元给对方,有97人(33.92%)选择送10元给对方,98人(34.27%)选择送5元给对方,送出5元及以上的共233人(81.47%)。说明大多数被试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信任,约34%的被试完全信任他人。当被试担任被信任者角色时,其可信赖性以及对对方预期返还量的估计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无论对方送出的金额是多少,被信任者愿意返还的比例稳定在50%以上。由于被信任者会获得三倍的投资收益,因而信任者和被信任者都会有所获益。

3.3 两种博弈任务中信任与可信赖性的比较

议价博弈中自己不可信赖的个体仅占全体被试的4.55%,属于少数人群,因而本研究仅分析议价博弈中认为自己是可以信赖的两类人群在投资博弈中的表现。

在议价博弈表现为不信任对方,但自己可以信赖的150名被试,在投资博弈中有3人(2.00%)选择送给对方0元,有41人(27.33%)选择送给对方10元,平均送出6.07元,SD=2.85。可以看出,尽管在议价博弈中不信任对方,但多数被试在投资博弈中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信任。123名信任对方同时自己可信的被试在投资博弈中送给对方0元的有2人(1.63%),送给对方10元的有49人(39.84%),平均送出6.99元,SD=2.90。议价博弈的二项迫选对被试的信任行为有着消极的极化作用,那些信任程度较低的被试“被迫”选择不信任他人。

在议价博弈中不信任对方的被试在投资博弈中平均返还比例为54.50%,SD=18.01。议价博弈中信任对方的被试在投资博弈中平均返还比例为61.48%,SD=18.22。可以看出,尽管两类被试在议价博弈中都是值得信赖的,但是在投资博弈中,他们的可信赖性有了程度上的变异。二项迫选对被试的可信赖性有着积极的极化作用,使得可信赖性较低的被试在议价博弈中选择值得信赖。

对两类被试的信任、可信赖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议价博弈中信任对方的个体在投资博弈中同样更加信任他人,t(271)=2.64,p <0.01,d=0.32。可以说,从平均水平上讲,议价博弈与投资博弈对信任有着较一致的检测效果;上述两类人群尽管在议价博弈中都表现为值得信赖,但是在投资博弈中,他们的可信赖性有所不同,那些信任他人的被试表现得更加值得信赖,t(271)=3.61,p<0.01,d=0.39。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二项迫选对信任的消极极化作用和对可信赖性的积极极化作用。

4 讨论

本研究使用假想的议价博弈和投资博弈考察了中国大学生在两种情境下的信任行为。结果发现,在议价博弈中,绝大多数个体是值得信赖的。但是在是否信任对方上出现了较大差异,信任与不信任对方的个体分别占据了被试的44.40%和55.60%。在投资博弈中,只有不到3.00%的个体完全不信任对方,绝大多数个体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信任以及可信赖性。在议价博弈中值得信赖的被试的可信赖性与在投资博弈中的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二项迫选对信任有着消极的极化作用,但是对可信赖性有着积极的极化作用。

在议价博弈中,本研究使用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发现有44.40%的个体选择信任对方,有95.45%的被试是可以信赖的。而在相似的情境中,Holm和Nystedt发现,仅有22.00%的瑞典大学生选择信任对方,值得信赖的被试也仅有66.00%[17]。可以看出,中国被试的信任与可信赖水平都要远高于瑞典被试。在投资博弈中,中国大学生平均送出了10元中的6.50元给对方,其中有34.00%的被试选择了送出全部的金钱。使用同样的方法,Ben-Ner和Halldorsson发现,美国被试平均送出的金额为5.47元,也要低于中国被试。这说明中国被试的信任水平要高于美国被试[3]。在《信任》一书中,弗朗西斯·福山认为中国是低信任度社会,信任水平要低于西方[19]。然而,本研究发现,在信任和可信赖性两个层面上,中国被试都表现出了更高的水平,在议价博弈和投资博弈两种情境中分别高于瑞典和美国被试。

议价博弈和投资博弈在信任和可信赖性测量中都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使用,但正如前文所言,两种博弈任务在情景结构和反应方式上存在不同。这种任务情景的差异是否会影响到被试的信任和可信赖性呢?本研究结果显示,答案是肯定的。

对于信任而言,二项迫选会起到消极的极化作用。在投资博弈中,信任者可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信任,而在议价博弈中,被试只能做出是否信任的二分判断。Ben-Ner和Halldorsson认为,信任是一个从完全信任到完全不信任的连续体,在该连续体上,个体可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信任,而不一定为完全的信任或不信任[3]。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使用“有点信任”、“不太信任”等说法。因而,似乎投资博弈设置的反应方式更加契合信任的实质。我们发现,当个体必须做出是否信任的判断时,有超过一半的被试选择了不信任对方;而当他们有机会做出不同程度的信任时,仅有2.00%的被试不信任对方。可见,二项迫选消极地极化了被试的信任,将那些信任程度较低的个体“推”到了不信任的阵营。尽管对于个体而言,二分选择具有消极意义,但是在群体水平上,议价博弈和投资博弈都能够较好地测量信任,议价博弈中不信任对方的被试在投资博弈中的信任水平也较低。

不同于信任,二项迫选对被试的可信赖性会起到积极的极化作用。在本研究的议价博弈中,有超过95%的被试是值得信赖的。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当允许他们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可信赖性时(投资博弈中),他们也的确这样做了,他们的可信赖性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异。反过来讲,个体的可信赖性有程度上的差异,允许他们做出较低的可信赖行为时,他们会这样做。但是,当个体只能做出是否值得信赖的二分选择时,他们均表现得值得信赖。也就是说,二分选项设置将那些可信赖性较低的个体“拉”到了值得信赖的阵营。

在实际生活中,无论对个体、组织或政府而言,都会经常面临信任与可信赖的情景。为了取得良好的互动效果,对于组织者而言,如何设置信任与可信赖性的情景与反应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研究结果揭示的那样,二项迫选对信任和可信赖性有着相反的极化效果。交往活动的组织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以提高活动效果与效率。当需要提高人们的信任水平时,组织者应当允许人们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人们善的一面,避免将信任程度较低的人推开,也才能营造广泛信任和高信任的良好氛围。然而,当需要人们表现得值得信赖时,则应该设置要么可信赖要么不可信赖的情景。这样的情景设置会极大地消除可信赖性程度上的差异,使得个体表现为值得信赖的。

需要指出的是,尚有若干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一,本研究使用的是假想的议价博弈与投资博弈,该结果在真实交往中的可推广性需要进一步检验。第二,本研究揭示了二项迫选对信任与可信赖性的不同的极化效果,这种影响是否只是针对被试的行为而言的,并未考虑真实结果上的差异呢?例如,就信任而言,二项迫选是否使得群体总收益更少呢?第三,在议价博弈中,有超过95%的被试都是值得信赖的,因而,本研究并没有比较议价博弈中不可信赖的被试在投资博弈中的表现,这是否会影响到结果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标签:;  

二项强制选择对信任和可信度的不对称影响_信赖利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