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普及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
韩飞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摘 要: 我国社会科学普及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而在高校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时理应更加重视把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尤其是要主动学习开发和熟练掌握运用各类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和价值观培育作用的新媒体传播技术,有效推动和牢固占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高校传播的主阵地。
关键词: 中国化;新时代;课程设置;普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宏观理论,不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同时也折射出马克思主义进入21世纪以后在社会科学领域更趋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人民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1]因此在新时代的文化校园建设当中,如何通过开展社会科学普及以更好地面向广大师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是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科学普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关系
社会科学普及,一般主要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较为浅显易懂、且方便人们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向普通大众介绍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社会科学理论,进而传播社会科学的正确思想,体现弘扬科学精神为目的的活动。当前,我国的社会科学普及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尤其重点要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此,高校在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时,就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普及形式,包括积极利用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并适时地举办社会科学讲座、论坛、座谈会,以及组织宣讲、演出以及各类知识竞赛等。
根据上述分析,若从方法论的视角出发就不难发现,社会科学普及传播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两者间处于一种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关系。一方面,社会科学普及传播活动作为形式,旨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这一内容服务;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不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因此,社会科学普及传播活动在形式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必须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一旦形式的变化不能满足内容的变化时,就会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内容与社会科学普及传播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就说明社会科学普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新成果时绝不能故步自封,而必须依据新时代新要求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事实上,社会科学普及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它与学校教育既有不同点,又有共通之处。一方面,社会科学普及所面向的传播对象和传播影响力比学校教育更加广泛,前者拥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普遍性、以基层群体为受众对象,以及宣传时效比较长等特征;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科学普及这种多流通渠道的信息传播媒介,积极把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习过程融入到社会科学普及的传播活动中去,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与大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度,同时更有助于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将包括传统的与现代的,校外的与校内的、显性的和隐性的等各类课程思政资源实现有效整合,在保证大学生接受知识传播的同时又能获得思想价值观领域的正确引领。[2]
建起了生态监测数据中心和各实施单位在内的分中心,建立了全省生态环境综合数据平台。生态监测信息已在有关规划编制、生态工程生态成效评估、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社会科学普及的核心任务
首先,高校社会科学普及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场所和理论空间。要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然要创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场所,而社会科学普及以其自身特有的社会普遍性、突出以基层群体为受众对象,以及宣传时效比较长等特点,能恰如其分地实现这一目的。同时,要研究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理论,讲述中国话语,不但必须、而且也离不开一个更为广阔的中国化理论空间。事实上,与过去宽泛地宣传马恩斯列毛这样一种整体化、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新时代社会科学普及需要把更多的理论研究空间侧重于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最新成果。尤其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拥有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它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显然,高校社会科学普及只有不断扩大更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场所,才能帮助广大师生进一步延伸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
再次,高校社会科学普及要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来承担新使命、呈现新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与挑战,该如何引导人民群众明大势、看大局,正确并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把当前我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透、把我国前进的方向和目标理清楚,就成为新时代高校社会科学普及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承担新使命也需要有新作为,这就要求高校社会科学普及必须不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同时还要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努力把宣传好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当前社会科学普及的一项中心任务来抓。唯有如此,才能使广大师生都做到自始至终拥护党、信任党、跟党走;才能真正实现在党的领导下,广大高校师生既在思想上高度统一,又在政治上团结一心,在行动上步伐一致,形成起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首先,高校社会科学普及要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来解读新时代、认识新矛盾。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概念的提出,不仅为中国未来继续深入发展指明了新的历史方位,有利于进一步在人民群众中实现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和组织起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力量;而且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伟大飞跃,正鼓舞着亿万中华儿女为实现强起来的宏伟目标努力拼搏,奋勇前进。新时代里有新的主要矛盾,社会科学普及要引导人们科学认识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特别是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总体上显著提高”,但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更加突出。因此,当人民群众为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而提出更高要求时,社会科学普及就需要围绕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实现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充分地行使民主权利;如何坚持绿色低碳,让生态环境更加清洁美丽;如何营造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等方面展开多形式、多维度的理论宣传。
自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中国共产党正站在更高起点上总结历史,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以凝聚全党智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领导全国人民朝着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对此,高校社会科学普及作为党的宣传武器,理应冲锋在前,不断创新发展,将自身建设成名副其实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主阵地。
临床试验的高风险及不确定性使受试者常暴露于高风险中,应提高对临床试验的风险管理认识,当受试者承担的风险高于最小风险时,应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等级保护受试者。临床试验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受试者管理风险大部分是可控的,因此,研究各责任方应在遵守和完成各自职责的前提下,鼎力合作,提高受试者管理中风险识别水平,通过人为干预、受试者风险管理、科学化的决策来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实现风险最小化,保护受试者权益。
三、把社会科学普及建设成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主阵地
其次,高校社会科学普及要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来反映新思想、展现新成果。新时代不仅孕育了新思想,同时也呼唤新思想来引领中国的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不仅内涵丰富、理论充实,更重要的是还为解决好中国目前面临的一系列国内国际重大问题、正确指引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基本方略和航行指针。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跨入到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党在制定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行动纲领时都始终遵循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指示精神。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社会科学普及的理论传播工作就当更加积极努力地扮演好新思想的理论家、传播者角色,完成好引导广大师生肩负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建设者、参与者任务,不断增强大学生们的担当意识,令他们主动担负起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1]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在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时理应更加重视把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尤其是要主动学习开发和熟练掌握运用各类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和价值观培育作用的新媒体传播技术,更加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高校的传播。
第二,经济结构是会给该结构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分为三种,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经济结构域产业结构的变化给金融方面就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由此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量也就会越来越大,因此金融结构必然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另外,第二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融资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而其对于直接融资的需求量会更大,由此促进了该结构由银行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
其次,高校社会科学普及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创设更具时代特色的媒介环境。“后现代社会”里各种新媒体终端的出现正成为社会思潮重要的传播方式。例如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在开展公民教育时就往往不是只注重采取有组织、有计划、公开性的宣传活动,而同时更侧重采用带有平等性、愉悦性、灵活性等特点的新媒体向普通公民(尤其是社会青少年群体)灌输资产阶级思想及相应的政治文化。有学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七成以上的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学习或娱乐的时间达到每天6小时以上。[3]可见,由新媒体打造起来的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正成为影响和改变大学生们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的重要场域。高校社会科学普及如果不去主动驾驭新媒体,那不仅等于主动放弃掌握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隐性宣传武器,同时也意味着很可能会丧失掉对大学生培育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一块主阵地。因此,高校社会科学普及唯有主动适应新时代科技发展变化新局面,尽快掌握和利用好各类新媒体终端,才能占领好、巩固好、建设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新的主阵地,为提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实效性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4.有利于党形成良好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与政治生态二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政治生活造就政治生态,政治生活是政治生态形成的基础;政治生态影响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是政治生活的集中反映。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党内政治生活存在宽松软的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政治生活出现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的现象,给党内政治生态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要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来。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4]
此外,高校社会科学普及还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形成具备大众化特点的资源体系。过去,传统的社会科学普及往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各种资源后,才能有效地组织开展好工作。结果,由于社会成本过高、重复支出现象严重,直接导致了社科普及的对象范围变窄、普及的内容较为有限、普及的实效性也不高。新时代,随着新媒体和大数据的出现,高校社会科学普及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时,已经不用再受限于传统的传播模式,而可以凭借连接新媒体的大数据来满足广大师生不同的知识需求,并以此作为科学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要助推器。因此,高校社会科学普及要在掌握新媒体的基础上,积极借助大数据所打造起来的具备大众化特点的资源体系,实现随时随地能够依据不同的主题、内容需要,以及不同的普及方式来科学精准地为不同对象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之对应的是,高校师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社科普及,相反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自主地搜寻到所需要的政治理论信息,并获取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理论资源,大大提高理论学习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8-05-05(1).
[2]韩飞.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科学定位[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24-28.
[3]孙瑞婷.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6(6):70.
中图分类号: G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884(2019)10-0011-03
收稿日期: 2019-06-27
基金项目: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教改课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课题编号:2018jg01)。
作者简介: 韩飞,男,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
标签:中国化论文; 新时代论文; 课程设置论文; 普及论文;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