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学者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与研究_新殖民主义论文

国内外学者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与研究_新殖民主义论文

国内外学者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与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殖民主义论文,学者论文,国内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随着民族解放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高涨,几百年的殖民统治体系迅速土崩瓦解。在旧的殖民统治体系瓦解过程中,演变出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昔日殖民主义国家与广大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不平等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这种不平等关系广泛地体现在当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对于殖民统治体系瓦解后依旧存在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关系,学术界有多种解释理论,其中关于新殖民主义的理论是一种重要的解释。这种理论认为,在旧殖民统治体系瓦解过程中,演变出了新殖民主义。

关于新殖民主义,国内外学者曾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但自80年代中期后,国际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有所减少,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尤显薄弱。对于新殖民主义这个战后世界历史中的重大现象,目前我国学术界尚无定论,我国学术界亦无人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对新殖民主义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缺憾。本文并不拟对新殖民主义本身进行探讨,而是旨在对国内外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与研究进行一次简要的考察,以期促进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关于新殖民主义,国内外学术界曾进行过不少讨论与研究,尤其是在60年代和70年代。这里我们先概要地考察一下从60年代以来国外人士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和研究。60年代初,“新殖民主义”一词开始在学术界流行。1961年3月第三届全非人民大会专门通过了一项关于新殖民主义的决议。决议认为“新殖民主义是非洲新近获得独立的国家或者接近这种地位的国家的最大威胁;新殖民主义是殖民制度的复活,它不顾新兴国家的政治独立得到了正式承认,使这些国家成为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或者技术方面进行间接而狡猾的统治的受害者”。决议认为,美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英国、比利时、荷兰、法国、以色列和南非等是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主要国家。

决议指出了新殖民主义在非洲的主要表现。一,扶植傀儡政府。二,在殖民地独立前后把其组成联邦或共同体,并与宗主国或原宗主国联结起来。三,对一些国家实行巴尔干化,别有用心地进行政治分割。四,使主权得到正式承认的国家在经济上继续依赖前殖民国家。五,把非洲一些地区并入殖民主义经济集团,这种集团使非洲的经济仍保留其不发达的特点。六,通过投资、贷款、财政援助或派遣享有特权的技术专家等方式对新生国家进行经济渗透。七,财政上控制新生国家。八,在新生国家建立或保持军事基地,这些军事基地有时以科学研究站或训练班的形式出现。(注: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第三届全非人民大会文件汇编》,1962年版,第310-313页。)这项决议对如何解释新殖民主义定了一个基调,当时是具有代表性的。

60年代考察新殖民主义的一部名著是加纳总理恩克鲁玛的《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最后阶段》。在该著中恩克鲁玛对新殖民主义的表现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指出,“新殖民主义已经代替殖民主义而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工具”,“是帝国主义的最后的、也许是最危险的阶段”。在他看来,“新殖民主义的实质是,在它控制下的国家从理论上说是独立的,而且具有国际主权的一切外表。实际上,它的经济制度,从而它的政治政策,都是受外力支配的。”(注:克瓦米·恩克鲁玛:《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最后阶段》(北京编译社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在恩克鲁玛看来,新殖民主义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以西方垄断集团为首的国际资本控制世界市场和操纵商品的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不断下降,而发达国家的制造品的价格却向上攀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高利率加剧发展中国家的债务,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通过一些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国际开发协会进行“多边援助”。这些机构习惯于强迫借贷的国家接受各种侮辱性条件,如提供有关各国经济状况的情报。西方垄断集团利用“无形贸易”对亚非拉国家进行剥削,如控制世界航运业,不断提高运费。正在撤退中的殖民主义者企图通过各种方式保留旧有的特权,如在前殖民地建立军事基地或驻扎军队,提供这样或那样的“顾问”。此外,西方工会组织如英国职工大会、美国劳联和产联也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各种渗透活动。新殖民主义更为残酷的手法是在亚非拉国家策划一系列政变,暗杀一些新兴国家杰出的领袖人物。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方面也存在着新殖民主义。例如,好莱坞荒唐故事片成了新殖民主义者进行文化意识形态渗透的有力武器。

恩克鲁玛的著作重点考察了西方大公司在非洲的活动。他是加纳总理,其身份使他能比较清楚地了解西方大公司在非洲活动的内幕。他在书中反复强调了国际垄断财团之间盘根错节的联系与相互间的勾结,这些国际财团是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主体。他指出“现代新殖民主义是以大财团控制名义上取得独立的国家作为基础的”。(注:克瓦米·恩克鲁玛:《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最后阶段》(北京编译社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他对西方大公司的各种手法的揭露是非常深刻的,对我们今天认识西方跨国公司的活动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96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亚非团结委员会出版了《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新殖民主义:文献集》一书,通过各种材料揭示了联邦德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活动。这些活动概括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联邦德国的统治集团及其在西柏林的支持者反对民族解放运动,是残存的殖民主义的盟友和支持者。第二,他们积极支持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各种野蛮行径,如直接或间接地支持对越南、刚果和塞浦路斯人民的血腥进攻。第三,他们试图通过所谓的军事援助对新生国家的权力机构施加影响,使其与北约合作,并通过煽动军事冲突来破坏亚洲团结。第四,把对年轻的民族国家的经济“援助”作为威胁和敲诈手段,干涉其内部事务。第五,在亚非拉国家推行残酷无情的剥削和掠夺政策,阻碍这些国家的内部积累,控制其原料资源,占有其市场,并试图使世界市场国际劳动分工的资本主义原则永久化,使帝国主义列强对亚非拉国家保持永久性的经济支配。第六,在联邦德国和西柏林,人们正被系统地灌输种族主义观念和新殖民主义思想。第七,推行旨在阻碍亚非拉国家社会进步和经济独立的政策。(注:《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新殖民主义:文献集》(The Neocolonialism of the West German Federal R-epublic:A Documentation),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亚非团结委员会出版,1965年,第7-9页。)该著从这些方面对联邦德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具体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揭露。

60年代另一部关于新殖民主义的重要著作是杰克·沃迪斯的《新殖民主义介绍》。沃迪斯认为,在1945年之前的殖民主义时代,类似新殖民主义的殖民主义形式已经出现。例如,美国在未对利比里亚进行直接政治统治的情况下,却能决定利比里亚的政策,操纵其经济。但在1945年以前,这种“殖民统治的伪装形式”只在少数地区出现过。而今天这种新殖民主义已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形式。除了致力于对第三世界继续进行经济剥削外,新殖民主义的另一个目的是防止前殖民地走向社会主义,阻止其脱离资本主义轨道。如果说旧的殖民统治体系是外在的帝国主义与本地的前资本主义力量的一种联盟的话,那么新殖民主义则代表着一种新的联盟,这就是外在的帝国主义与本地资产阶级阶层的联盟。(注:杰克·沃迪斯:《新殖民主义介绍》(Jack Woddis,An Introduction toNeocolonialism),伦敦:劳伦斯和威沙特出版公司1967年版,第50-57页。)

在该书的第3章《行动中的新殖民主义》中,沃迪斯对新殖民主义的具体表现进行了概要的考察。他认为新殖民主义的活动舞台主要在政治、意识形态、军事与经济四个领域,而其中心内容则是经济政策。新殖民主义的一个特征是,除了给每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提供新的机会外,它还使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联合剥削成为可能。这表现为某种形式的“集体殖民主义”。沃迪斯指出,“基本上讲,新殖民主义的各种形式旨在达到两个主要目的:为外在大国的(经济军事与政治)利益服务;在发展中国家创造内在的条件,这些条件有助于使政治权力掌握在那些准备与帝国主义合作并且最适合推行这种合作的社会阶层手中。这个内在目的对于帝国主义新策略的成功运作是必不可少的。”他认为“新殖民主义政府”在许多国家如古巴、刚果、缅甸和叙利亚已经终结,从新殖民主义向自由过渡并非一定需要推翻傀儡政府的武装革命。(注:杰克·沃迪斯:《新殖民主义介绍》,第3章《行动中的新殖民主义》,第61-117页。)

60年代末和70年代,新殖民主义问题是国外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在一般讨论当代事务的著作中,新殖民主义往往要被论及。这期间出版了不少有关新殖民主义的专著,如撒米尔·阿明的《新殖民主义在西非》(1973英文版)、斯图尔特·史密斯的《美国新殖民主义在非洲》(1974)、克洛奇科夫斯基的《经济新殖民主义:东南亚国家争取经济独立斗争的问题》(1975)、E.A.塔拉布林主编的《70年代新殖民主义与非洲》(1978年英文版)。此外还有研究单个国家中的新殖民主义的著作,如劳伦斯·怀特黑德的《美国与玻利维亚:新殖民主义的一个实例》(1969)、科林·利斯的《肯尼亚的欠发达:新殖民主义的政治经济学》(1975)、穆哈默德·阿明和马尔科姆·考德威尔主编的《马来亚:一个新殖民地的形成》(1977)、威廉·波默罗伊的《美国制造的悲剧:新殖民主义和菲律宾的独裁政治》(1974)。波默罗伊还于1970年出版了《美国新殖民主义在菲律宾和亚洲的出现》一书。越南外文出版社70年代出版的多卷本《美国新殖民主义》则着重考察了美国在越南和东南亚其他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活动。

60年代末70年代关于新殖民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倾向是着重研究新殖民主义在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的表现。撒米尔·阿明的《新殖民主义在西非》就是一部比较典型的著作。该著考察了西非地区11个国家主要是法国前殖民地的“政治经济学”。第一部分考察了西非外向型殖民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二部分讨论了这种外向型发展是如何使西非步入死胡同的。阿明指出,这些国家的发展仍然是由外国的刺激决定的,因为能够生产大量剩余产品的部门如轻工业和进出口贸易几乎完全受外资控制。而要对完全依赖外资和外在需求的发展进行规划是不可能的。他对西非地区进行经济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西非经历的经济区域破碎构成一种不可抗拒的要求维持殖民地结构与政策和殖民地‘发展’的压力,而这些又同样不可抗拒地导致外在控制和欠发达”。(注:撒米尔·阿明:《新殖民主义在西非》(Samir Amin,Neocolonialism in West Africa),每月评论出版社1973年英文版,第274页。)

科林·利斯的《肯尼亚的欠发达:新殖民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考察了肯尼亚独立后新殖民主义在肯尼亚的表现及其与肯尼亚欠发达的关系。他认为肯尼亚获得独立后,从殖民地变成了“新殖民地”。在肯尼亚殖民主义向新殖民主义地过渡是一个有计划的过程。这种有计划的过渡的目标是保留垄断的殖民经济结构的大部分。这是有利于商业、金融和房地产大资本的。实现这种转变需要与民族主义运动中代表新的小资产阶级阶层的领导人达成妥协。这个新的小资产阶级在肯尼亚绝大部分地区形成于殖民主义时代。1963年肯尼亚独立后新殖民体系得到加强,这种加强一方面是通过“农民”生产方式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适应,另一方面是通过在以前保留给外资的那些经济部门中建立新的非洲小资产阶级阶层。在这种情况下,肯尼亚广大民众进一步隶属于资本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仍然主要是一种外国势力。(注:科林·利斯《肯尼亚的欠发达:新殖民主义的政治经济学》(Colin Leys,Underdevelopment in K-eny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eocolonialism),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57-258页。)在利斯看来,新殖民主义本质上就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大众受到外国资本通过非直接殖民统治的方式进行分配的一种体系,但这种体系是不稳定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造成的欠发达(underdevelopment)阻碍了发展,扩大了阶级分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外国资本要求国内收入进行再分配,以便扩大国内市场,从而扩大国内生产和就业队伍。但是,任何实质性的国内收入再分配都是以国内资本所有者主要是小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为代价的,即以外国资本的国内盟友的利益为代价。这是新殖民主义的中心矛盾。(注:科林·利斯:《肯尼亚的欠发达:新殖民主义的政治经济学》(Colin Leys,Under-development in Keny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eocolonialism),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71-272页。)

E.A.塔拉布林主编的《70年代的新殖民主义与非洲》也是一部值得注意的著作。该书考察了70年代新殖民主义在非洲的表现。作者认为在当代条件下,新殖民主义包容了“帝国主义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战略策略的所有的基本方面”,也是“帝国主义所作的适应世界新形势的企图的表现形式之一”。(注:E.A.塔拉布林主编:《70年代的新殖民主义与非洲》(E.A.Tarabrin,Neocolonialism and Africa in the 1970s.),莫斯科进步出版家1978年英文版,第5页。)该书指出,前宗主国及其帝国主义盟友与对手在建立与新独立的非洲国家的关系中至少追求三个目标,即保持对年轻国家的政治影响,确保对这些国家的生产力特别是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可能性,并使这些国家处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内。但新殖民主义在非洲大陆并没有达到其基本目标。新殖民主义处于撤退之中,新殖民主义者也在不断地修正其战略与策略。作者认为,70年代新殖民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不断进行意识形态扩张。例如,资产阶级社会科学为新殖民主义政策辩护的各种理论不断出现。新殖民主义者的理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向发展中国家宣讲的资产阶级和改良主义的各种概念和理论,如帝国主义的自行消灭、资本主义的转化、工业社会、趋同现象、利益和谐、混合经济、民族社会主义与功能社会主义。第二部分包括由新殖民主义思想家们设计的概念和理论,如相互依存、伙伴关系、二元论、现代化、经济增长、精英和政治领导。(注:E.A.塔拉布林主编:《70年代的新殖民主义与非洲》(E.A.Tarab-rin,Neocolonialism and Africa in the 1970s.),莫斯科进步出版家1978年英文版,第249-250页。)

威廉·波默罗伊是研究新殖民主义的著名学者,从70年代至90年代对美国在菲律宾推行新殖民主义的问题进行了长期考察。1970年他出版了《美国新殖民主义在菲律宾和亚洲的出现》,主要考察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菲律宾及亚洲其他一些地方的殖民活动,这种殖民活动带有“新殖民主义”的色彩和特征。他认为,在有关美菲关系的政策中,“最能清楚地看到今已为人所知的新殖民主义的概念与趋势的演变”。(注:威廉·波默罗伊:《美国新殖民主义在菲律宾和亚洲的出现》(WilliamPomeroy,American Neocolonialism:Its Emergence in the Philippi-nes and Asia),国际出版家1970年版,第12页。)在《美国制造的悲剧:新殖民主义和菲律宾的独裁政治》一书中,波默罗伊考察了菲律宾专制独裁产生的新殖民主义背景,美国在制造这种背景中的作用。在菲律宾,在长达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时间内,外国势力中,美国的势力占绝对优势。这种势力无孔不入,没有美国的同意或干预,任何重要事情都办不成。自1946年以来,菲律宾是“新殖民主义最好的样板”。他认为,在独立后四分之一多的世纪里,“菲律宾总统或政府没有一个是真正独立的。所有的总统和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其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从于占支配地位的美国的利益。”(威廉·波默罗伊:《美国制造的悲剧:新殖民主义和菲律宾的独裁政治》(William Pomeroy,An American Made Tra-gedy:Neocolonialism and Dictatorship in the Philippines),国际出版家1974年版,第19页。)尽管1970年菲律宾经济中新投资的94%是菲律宾资本(1946年为50%,1960年占85%),但由于外资控制着战略部门,菲律宾经济的基本控制权仍掌握在外国人手中。“这就是菲律宾新殖民主义悲剧中的基本事实。”(威廉·波默罗伊:《美国制造的悲剧:新殖民主义和菲律宾的独裁政治》(William Pomeroy,An American MadeTragedy:Neocolonialism and Dictatorship in the Philippines),国际出版家1974年版,第41页。)在1992年出版的《菲律宾:殖民主义、合作和对抗》一书中,波默罗伊再次讨论了美国在菲律宾推行新殖民主义的问题。

与60年代和70年代相比,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国外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研究的热情有所降低。但新殖民主义仍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问题,仍吸引着不少学者的注意力。这个阶段仍有一些考察新殖民主义的著作问世,如E.巴斯廷的《法国在非洲干涉的局限:应用新殖民主义研究》(1982)、特亚·布特勒和汉斯·乌尔里希·沃尔特主编的《非洲的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与反帝斗争》(1984)、洛塔尔·拉特曼主编的《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和非洲走向和平未来的道路》(1985)及斯蒂芬·罗斯坎·沙洛姆的《美国和菲律宾:新殖民主义研究》(1986)。

除了考察新殖民主义的专著外,一些通史性的著作也对新殖民主义进行了讨论。斯塔夫里亚诺斯的《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就对新殖民主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考察。他写道:“直接的殖民统治既在军事上变得不切实际,又有财政上无能为力。于是,便有了大规模的非殖民化运动以及从殖民主义转变为新殖民主义。如果说殖民主义是一种凭借强权来直接进行统治的制度,那么新殖民主义就是一种以让予政治独立来换取经济上的依附和剥削的间接统治制度。(注: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迟越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下册,第486页。)该著第9章集中考察了新殖民主义在拉丁美洲的表现。

80年代考察新殖民主义的著述中值得注意的是诺达里·西蒙尼亚的《新殖民主义的新趋势》(1981)。这本小册子简要地考察了战后不同阶段新殖民主义的演变,着重阐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殖民主义的变化趋势。作者指出,采取措施动摇发展中国家进步的反帝政权已经成为新殖民主义政策的一个重大趋势。新殖民主义者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反动政治势力相勾结,削弱现政府,恶化经济政治气候,制造不满、不稳定与恐惧气氛,以便把他们的傀儡与盟友扶上权力宝座。他认为资本输出仍是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主要途径之一。整个70年代私人资本输出快速增长。向商业金融投资的转移已使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扶摇直上。现在新殖民主义者与发展中国家的对抗的可能性结局或是新殖民主义强加一种“新技术形式的依附”,或是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下成功地建立一种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在这个新秩序中国际劳动分工参与国享有充分的平等。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和苏联发生巨变,以苏美两霸为首的冷战对峙局面结束。但苏联解体后,美国暂时扮演唯一超级大国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就有更多的余力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这使新殖民主义在90年代又有所回潮。这种世界格局中的发展变化也反映在学术研究上。在报刊杂志上,“新殖民主义”或“新的殖民主义”一词近年又频频出现。国外学术界亦发表和出版了一些有关新殖民主义的文章和著作,如约翰·萨尔诺的文章《对外援助:是援助还是新殖民主义?》、费罗兹·阿赫默德的文章《阿拉伯民族主义、激进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幽灵》、戴维·埃德伊的《第四洛美协议:新曙光还是新殖民主义?》(1992)和威廉·H.布兰查德的《美国式的新殖民主义1960-2000》(1996)。(注:约翰·萨尔诺的文章《对外援助:是援助还是新殖民主义?》和费罗兹·阿赫默德的文章《阿拉伯民族主义、激进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幽灵》分别见《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1990年6月号和《每月评论》(Monthly Review)第42卷(1991年1月)。)

90年代关于新殖民主义的讨论的一个新特点是,一方面新殖民主义继续受到人们的批评。不少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揭露新殖民主义行径,并提醒人们对新殖民主义保持警惕。例如,马来西亚的《第三世界复兴》杂志第64期(1995年12月)就以《新殖民主义?北方新投资条约的威胁》为题发表了几篇文章,揭露北方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迫使发展中国家放弃对外资的限制、实行国民待遇的企图。这种企图将加剧外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控制,是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西方某些人鼓吹西方推行可以称作新殖民主义的东西,如发表在美国《外交》季刊上的威廉·普法夫的文章《新殖民主义?欧洲必须回到非洲》开宗明义地指出非洲许多地区需要人们可能称作的“无私的新殖民主义”。作者宣称过去殖民主义在非洲呆的时间不够长,没有取得成功的机会。殖民主义过去有足够的时间摧毁原有的社会制度,但没有足够的时间以任何稳定的体制取而代之。现在非洲许多国家需要新的帮助。欧洲国家过去曾经是非洲国家的宗主国,它们在非洲仍然有昔日的殖民官员,而且还有有关的专家学者。如果有任何人带有同情心与这些国家交涉的话,那么他们就是欧洲人。为了促进非洲的现代化,欧洲人应重返非洲。(注:威廉·普法夫:《一种新殖民主义?欧洲必须回到非洲》(William Pfaff,A New Colonialism?Europe Must Go B-ack into Africa),见《外交》(Foreign Affairs),第74卷第1期(1995年1至2月),第2-6页。)

威廉·H.布兰查德的《美国式的新殖民主义1960-2000》一书则对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活动进行了某种反思。在该著中,作者考察了美国与伊朗、尼加拉瓜和菲律宾三国的新殖民关系,即美国支配他国的关系。作者同意沙洛姆对新殖民主义下的定义:“新殖民主义在这里应定义为两个独立民族领导阶级之间的一种同盟,这种同盟促进了它们对两个民族中较弱的民族的其他民众维持一种支配地位的能力”。(注:威廉·H.布兰查德《美国式的新殖民主义1960-2000年》(William H.Bla-nchard,Neocolonialism American Style,1960-2000),格林伍德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原文见斯蒂芬·罗斯坎·沙洛姆的《美国和菲律宾:新殖民主义研究》,前言,第14-15页)。)布兰查德在考察了美国在上述三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过程后指出,“我们需要继续保持美国对世界事务的卷入。这种卷入的性质必须从新殖民主义的支配向合作转变”。(注:威廉·H.布兰查德《美国式的新殖民主义1960-2000年》(WilliamH.Blanchard,Neocolonialism American Style,1960-2000),格林伍德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原文见斯蒂芬·罗斯坎·沙洛姆的《美国和菲律宾:新殖民主义研究》,前言,第157页)。)

需要指出的是,90年代一些探讨“帝国主义”的著作或文章对新殖民主义问题已进行了一定的讨论。如拉延·哈谢尔的著作《20世纪的帝国主义:移动的轮廓和变化的观念》(1997)和罗布·史蒂文的文章《世界新秩序:一种新的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因而学者们在考察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时,常常论及新殖民主义问题。本文主要考察国内外人士专门研究和讨论新殖民主义的著作和文章,对国外学术界有关帝国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著述对新殖民主义的讨论,我们只是有所涉及,并未进行详细考察。

60年代初,“新殖民主义”成为中国报刊杂志及学术著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论述新殖民主义的代表作之一是人民日报编辑部和红旗杂志编辑部编写的《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四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1963)。这本小册子是这样来描述新殖民主义的。

事实很清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绝没有放弃殖民主义,而是采取新的方式,推行新的殖民主义。这种新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帝国主义被迫改变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旧方式,采取通过他们所选择和培养的代理人进行殖民统治和殖民剥削的新方式。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利用组织军事集团,建立军事基地,或者成立“联邦”和“共同体”,扶植傀儡政权,把殖民地国家和已经宣布独立的国家,置于他们的控制和奴役之下。他们利用经济“援助”等等方式,继续把这些国家作为他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供应地和资本输出的场所,掠夺这些国家的财富,榨取这些国家人民的血汗。他们还把联合国作为一个重要工具,干涉这些国家的内政,对这些国家进行军事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当他们不能用“和平”手段维持对这些国家的统治的时候,就在这些国家制造军事政变,进行颠覆活动,以至对这些国家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和武装侵略。(注:人民日报编辑部和红旗杂志编辑部编:《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四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5页。)

这段文字指出了新殖民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解释了新殖民主义的内涵,概述了其表现形式。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新殖民主义是我国学术界很重视的问题,新殖民主义的存在也是学术界广泛承认的。在有关以资本主义经济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等为主题的著作中,新殖民主义大都是论及的话题。例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写道:“帝国主义并没有也不可能放弃殖民政策,它们除了继续残酷地压榨余下的殖民地外,更重要的是采取新的方式,推行新殖民主义。它们用各种军事、政治手段来把殖民地国家和已经宣告独立的国家置于它们的控制和奴役之下,同时,它们利用经济‘援助’等方式,继续把这些国家作为它们的销售市场、原料供应基地和资本输出的场所,以掠夺这些国家的财富,压榨这些国家的人民。”(注:《战后帝国主义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2页。)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问题也进行了一些具体研究,如吉林大学经济系编写的《美国跨国公司:新殖民主义的侵略工具》就对美国跨国公司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活动进行了一定的考察。

70年代中国学术界有著作认为苏联也在推行新殖民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1973)就认为苏联在东欧、蒙古推行新殖民主义(见第1章)。1978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苏联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工具——经互会》专门介绍了苏联利用“经互会”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情况。70年代许多学者认为美苏两霸是主要的新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控制和剥削》一书这样指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成了“当前世界最大的国际剥削者和压迫者,新殖民主义的主要堡垒”。该书认为“苏美两霸正在利用各种新殖民主义手段,极力阻挠和破坏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独立发展”。(注:许乃炯等编:《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控制和剥削》(统计资料)。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1、248-249页。)

80年代初一些著作对新殖民主义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仇启华主编的《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设专章讨论了新殖民主义问题。该章首先讨论了新殖民主义出现的原因。第一,旧的殖民体系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下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了。第二,殖民地附属国取得政治独立后,它们在经济上作为帝国主义的资源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的作用反而增大了。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实现帝国主义政策的重大转变与新殖民主义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大便利了新殖民主义的推行。作者认为新殖民主义就是通过种种间接手段从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控制已经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力图使它们成为自己的附庸或者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向发展中国家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的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利润就越大,发展中国家所受到的剥削量也越大。因此,新殖民主义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及其在国际范围内作用的结果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极分化,也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两极分化。(注:仇启华主编:《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5章《新殖民主义》,第167-200页。)

《经济研究》编辑部主编的《论当代帝国主义》也有专文讨论新殖民主义问题。书中巫宁耕撰写的《论新殖民主义》分析了新殖民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作者认为,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国际垄断组织跨国公司是推行新殖民主义、对亚非拉国家实行不带政治“兼并”的经济“兼并”的主要工具。作者指出,“在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政策之下,今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决不是什么平等的相互依赖关系。我们决不能把发展中国家目前在生产、技术、贸易和金融等方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处的依附地位,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加强把发展中国家作为自己的商品市场、投资场所、原料产地和转嫁经济危机的对象,从而造成的‘依赖’关系等同看待,混淆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注:《经济研究》编辑部编:《论当代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1-402页。)

樊亢主编的《资本主义兴衰史》认为新殖民主义是帝国主义在战后旧殖民主义体系瓦解后对已获得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推行的一种新的剥削形式。该书指出,随着新殖民主义的出现,战后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与掠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首先,大大加强了国家资本的输出,借“援助”之名为私人资本的扩张开路。其次,跨国公司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工具。第三,依靠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与掠夺。作者认为新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和剥削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老殖民主义。这是“南北矛盾”的根源所在。而帝国主义国家战后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这种新殖民主义的剥削和掠夺基础之上的。(注:樊亢主编:《资本主义兴衰史》,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396-400页。)

80年代中后期,我国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问题的认识有了明显变化。“新殖民主义”一词很少出现在一般报刊杂志上,也很少能见到学术著作有专章专节讨论新殖民主义问题。新殖民主义似乎被人们淡忘了。当然,在关于战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世界经济、世界历史、政治经济学等学术著作中我们也能见到对新殖民主义的简单的介绍或提及,但是缺乏较详细的考察和阐述。这种趋势总体上讲一直延续到90年代。但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出现了有趣的分野。一方面由于东欧苏联的巨变,美国成了唯一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大国集团显示出更积极地干涉发展中国家内部事务的趋势,一些学者担心新殖民主义重新抬头。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渐成时代主题,许多人似乎不太愿意承认新殖民主义的存在,不太愿意把国际政治经济等关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说成是新殖民主义的体现。

当然,学术界仍然有些人士讨论新殖民主义问题。如《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1995)一书第11章就阐述了新殖民主义问题。仇启华和姬兵所著《当代资本主义若干问题研究》亦简要阐述了新殖民主义问题,认为“新殖民主义的出现是现代帝国主义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注:仇启华和姬兵:《当代资本主义若干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9-109页。)黄素阉和甄炳禧在《重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科学技术进步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一书的第7章《非殖民化与新殖民化》中也述及新殖民主义问题。他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相继取得政治独立,但由于未能彻底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和完全摆脱在资本、技术和市场上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从属地位,仍然遭受新殖民主义的经济控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继续遭受新殖民主义的经济控制和剥削是战后南北贫富鸿沟形成和加深的重要基础。”(注:黄素庵和甄炳禧:《重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科学技术进步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63页。)

陈其人在《殖民地的经济分析史和当代殖民主义》一书的第4章中阐述了对当代殖民主义的看法。他认为战后40多年里,殖民地国家即政治殖民地几乎完全获得独立,成为主权国家。但政治殖民地消失后,经济殖民地即新形式的殖民地依然存在。美国经济实力雄厚,企图统治除社会主义国家以外的世界,但美国无需将这些国家变成政治殖民地。除了在某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外,美国可通过经济力量,特别是美元,建立美元帝国。“这是新的殖民帝国或殖民主义。”作者认为,“用经济力量,争夺和建立经济殖民地,就成为当代殖民主义的特点。”(注:陈其人:《殖民地的经济分析史和当代殖民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268-269页。)这里作者所说的以建立经济殖民地为特点的当代殖民主义实际上属于新殖民主义的范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文良的文章《新殖民主义的发端:20世纪初美国对菲律宾的统治》。该文从历史角度对美国在菲律宾推行新殖民主义进行了一定的考察。作者认为“当前世界上存在的不平等的国际分工状况,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交换和南北关系中的诸多问题与矛盾,究其根源,都与新殖民主义密切相关。”(注:王文良:《新殖民主义的发端:20世纪初美国对菲律宾的统治》,见《美国研究》1993年第3期,第125页。)

以上我们概要地考察了国内外学者60年代以来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与研究。由于资料上的局限,应该说这一考察还不够全面。我们仅希望这一考察能揭示国内外学者对新殖民主义认识与研究的基本轮廓。总的来看,国内外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讨论与研究的高潮是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这个阶段,稍后对新殖民主义的讨论与研究有所降温。这种变化是与新殖民主义本身的发展变化联系在一起的。从战后初年到70年代,新殖民主义十分盛行。但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坚持不懈的反抗斗争,旧的国际秩序不断改变,新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受到遏制,处于衰退之中。与此同时,新殖民主义手法亦更具隐蔽性。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新殖民主义势力又有所抬头,新殖民主义问题亦引起学术界的新的关注。

研究新殖民主义的学者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学者,西方国家的“左翼”学者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许多关于新殖民主义的著作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撰写的。战后相当长时间内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势力的对抗,存在着以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冷战对峙局面,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对新殖民主义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国际格局的影响。他们对新殖民主义的研究,尤其重在揭露与批判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干涉、控制与掠夺。另一方面,在西方也有某些人讨论新殖民主义的目的是为了鼓吹新殖民主义和如何进行新殖民主义。在其笔下,“新殖民主义”显然成了一个具有褒义的词。

从上面的考察中可以看出,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区别,对新殖民主义的含义也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新殖民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我国学术界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对于目前是否存在新殖民主义亦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新殖民主义是客观存在的,不仅60年代70年代存在,今天亦存在。但对于什么是新殖民主义,具休表现是什么,新殖民主义产生的原因与背景是什么,以及新殖民主义的演变过程如何等问题,尚需学术界进一步深入探讨。

标签:;  ;  ;  ;  ;  ;  ;  ;  ;  

国内外学者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与研究_新殖民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