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解食盐水实验获得的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念论文,食盐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家对于用石墨电极(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不乏了解,但是对于用不同的电极(如Fe、Cu)电解不同浓度的食盐水就了解得相对较少,应当说这是一个很有新意的实验领域和极有探究性价值的教学素材。
1 用Cu做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
试管里注入2mL~3mL饱和食盐水,剥开电话专用导线两端露出的铜线(一红一蓝),一端伸进试管内食盐水液面下,另一端跟2个1号干电池(或2个5号干电池)的两极相接(图1),电解过程立即开始, 观察现象于下:
(1)液面下跟电池负极相连的铜线(阴极)变黑,同时伴有大量H[,2]气泡产生;跟电池正极相连的铜线(阳极)色泽(紫红)不变,只是铜线由粗变细。
(2)溶液导电初始的半分钟内,溶液略显浑浊, 很快呈浅的橙黄色,进而生成较多的橙黄色沉淀。由于饱和食盐水的密度较大,生成的橙黄色沉淀聚集在液面上。
(3)2min~3min之后,测得溶液的pH约为10, 当黄色沉淀聚集较多时,把沉淀分放在3个试管里分做以下几项实验:
①滴入稀H[,2]SO[,4]或稀HCl,沉淀溶解成浅蓝色溶液(Cu[2+]);②滴入氨水,沉淀立即溶解成近乎无色的溶液,过一会,溶液在空气中被氧化成蓝色→深蓝色→绛蓝色;③滴入浓的NH[,4]Cl溶液,跟滴入氨水产生的现象十分相似。
以上实验现象表明,用石墨做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跟用Cu做电极(阳极)电解饱和食盐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可用下式表示:
后者,跟电池正极相连接的阳极(Cu)要溶解,跟电池负极相连接的阴极(Cu)附近有H[,2]气泡并有大量橙黄色Cu[,2]O沉淀生成。电极反应过程如下:
记得一次用饱和食盐水酚酞溶液检验电池的正、负极——溶液变红的一极是电源的负极,另一极是电源的正极。由于事先忘了加酚酞,竟发现用Cu导线做电极电解食盐水有上述的多种趣味现象。
2 用Cu做电极电解NaCl稀溶液
把饱和食盐水按图2所示体积比稀释后电解(方法同前), 实验结果不难发现:
(1)a、b 2个试管的NaCl溶液浓度较大,反应速度(产生气泡)快,生成橙黄色沉淀;
(2)c、d 2个试管的NaCl浓度较小,反应速度较慢,生成黄绿色沉淀;
(3)e、f 2个试管的NaCl浓度更小,反应速度更慢,生成蓝色沉淀Cu(OH)[,2]。
以上实验现象表明,当用Cu做电极电解NaCl稀溶液的过程,电极反应过程如下:
阳极 Cu-2e=Cu[2+](氧化反应)
阴极 2H[,2]O+2e=2OH[-]+H[,2]↑(还原反应)
Cu[2+]+2OH[-]=Cu(OH)[,2]↓(蓝色)
NaCl在电解过程中没有起实质性变化。
3 用Fe做电极
(1)电解NaCl浓溶液,实验方法同前,可在1min 之内生成大量墨绿色沉淀Fe(OH)[,2]与Fe(OH)[,3]混合物。电极反应过程如下:
(2)电解NaCl稀溶液,实验方法同前,很快生成棕黄色Fe(OH)[,3]沉淀。电极反应过程如下:
阳极 2Fe-6e=2Fe[3+](氧化反应)
阴极 6H[,2]O+6e=6OH[-]+3H[,2]↑(还原反应)
2Fe[3+]+6OH[-]=2Fe(OH)[,3]↓(棕黄色)
4 一点体会
对于用Cu、Fe等变价金属做电极电解NaCl、KCl、Na[,2]SO[,4] 等中性盐溶液,以下认识极为普遍:要么,电极都氧化成为高氧化态(Cu[2+]、Fe[3+]);要么,电解NaCl浓溶液电极氧化成高价态,电解NaCl稀溶液电极氧化成低氧化态。前面的实验结果恰恰得出了跟逻辑推理完全相反的结果。一般说来,电极(Cu、Fe)可被氧化的程度跟电解质溶液浓度的关系是:电解质溶液浓度大,电极极易氧化成低价态;电解质溶液浓度小,电极极易氧化成高价态(电解质自身不发生什么变化)。至此,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化学上的好些知识(哪怕是简单知识),仅仅靠逻辑推理去认识,在许多时候都是靠不住的,即使是逻辑推理所获得的认知,最终还得靠实验去检验其真伪,这或许就是我们通过电解食盐水所获得的化学知识和化学理念。尽管我们现行的高中化学没有涉及这些电化学知识,我想在不拘泥于教材的开放式教育教学背景下,把这些知识向化学的课内课外适当引伸,想必是有益的。
标签:电解食盐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