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复音词的结构关系与成词理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复音论文,试论论文,结构论文,关系论文,成词理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古以来产生大量复音词。如《左传·桓公六年》:“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孔颖达正义:“博硕言其形状之大,蕃滋言其生乳多。硕大、蕃滋皆复语也。”前人称为“复语”的往往是复音词中的一种——同义并列式复音词。
古人不仅注意到复音词,也已关注复音词的结构分析。《诗·邶风·终风》:“谑浪笑敖,中心是悼。”毛传:“中心,心中。”《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毛传:“中沚,沚中。”可见,毛亨就注意到了双音节方位词结构的内部差异,至少西汉时方位词已经固定为“~中”的偏正式结构,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相同了。《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孔颖达疏:“中谷,谷中。倒其言者,古人之语皆然,诗文多此类也。”孔颖达也注意到古人方位词结构的不同。
复音词有复杂的结构类型:词形相同可以有不同的结构;结构不同可以有同样的意义;结构相同可以有不同的意义,等等。笔者主张,要理解复音词的词义,应当从结构入手。因为理解词义未必会分析其结构;误解词义往往源于误解结构。分析复音词结构,要综合语言的各个要素,从语素意义、语法关系、字形关系等语言内部入手;从社会生活、民俗习惯等语言外部看成词理据。本文通过讨论几个常见词语说明这些问题。
分析复音词结构就是探讨成词理据。有的复音词我们理解其现代的含义,但未必知道其成词的理据,误解词义则往往源于误解结构。《汉语大词典》中此类较多。这里举“草拟”一词。“我草拟了一份文件。”这份文件完成没有?《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草拟]起草;初步设计。”这样理解对不对?
“草”本为草本植物的总名,草破土而出,是从无到有,因而凡创造创作谓“草”。《汉书·郊祀志上》:“文帝召公孙臣,拜为博士,与诸生申明土德,草改历服色事。”又《贾谊传》:“乃草具其仪法。”颜师古均注:“草谓创造之。”法律、规则等的创制、撰写也是一种创造,故有撰写义。《论语·宪问》:“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杨伯峻注:“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裨谌拟稿……子产作文词上的加工。”《汉书·司马迁传》:“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草创”为同义并列结构。《汉语大词典》引以上“草创”例,解释为“起稿”,不够明晰。
以下是由“草”构成的复音词,能够进一步证明“草”的创制、撰写义:
[草律]创制法律。《汉书·艺文志》:“汉兴,萧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汉初草律,明著厥法;太史学童,教试六体;又吏民上书,字谬辄劾。
[草札]写文章。南朝梁何逊《答江革联句不成》诗:“日余乏文干,逢君善。工拙既不同,神气何由拔。”
[草疏]写奏章。明叶盛《水东日记·奏效各有机会》:“一日午后偶暇,为,适书人又皆具,既成,视日尚未暮,遂封进。”
[草檄]写檄文。亦泛指撰写官方文书。《陈书·蔡景历传》:“部分既毕,召令,景历援笔立成。”唐戴叔伦《送崔融》诗:“陈琳能
,含笑出长平。”①
以上为动宾式。“草”是比较明显的“撰写”的意思。而《汉语大词典》多处解释为“草拟”。如此就不知道是否完成了。
[草就]写成。《东周列国志》第一○三回:“使者去后,樊於期檄文。”《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底稿草拟完成”,置于句中则文义不通。
以上为动补式。
[草立]创立;撰写。《汉书·任敖传》:“于是文帝召公孙臣以为博士,土德时历制度,更元年。”南朝梁沈约《上宋书表》:“宋故著作郎何承天始撰《宋书》,
纪传,止于武帝功臣。”②
[草具]创立;撰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其事仪法。”《南史·文学传·杜之伟》:“中大通元年,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敕勉撰仪注。勉以先无此礼,召之伟
其仪。”③
以上为并列式。
“拟”也是撰写义。《后汉书·公孙瓒传》:“观绍所拟,将必阶乱。”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擢公孙之对策,叹兒宽之拟奏。”“拟奏”就是写奏章。所以,“草拟”就是撰写,并列结构。
简言之,“草拟”在古代是同义并列结构,撰写义;而现代汉语中多理解为偏正结构,或曰状中结构,即打草稿,写初稿。久之,也积非成是了。
顺便讨论复音词结构复杂性的两个方面。
第一,词形相同可以有不同的结构。以“草制”一词为例:
(1)《新唐书·薛元超传》:“省中有盘石,道衡为侍郎时,常据以,元超每见辄泫然流涕。”
(2)《宋史·朱胜非传》:“建炎改元,试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时方草创,胜非凭败鼓,辞气严重如平时。”
(3)明王琼《双溪杂志》:“凡纂修等事,惟翰林院掌之。”
例(1)谓伏在磐石上写制书,例(2)是靠在破鼓上撰写制书,均为动宾式。例(3)“草制纂修”四字并列,故“草制”当是并列式动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阮瑀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此以“制书”与“草奏”同义对文,证明“制”与“草”同义,都指撰写。④《汉语大词典》解释“草制”为“草拟制书”。含义不确切,也缺义项。
第二,结构相同可以有不同的词性和意义。以“草奏”一词为例:
(1)《汉书·王莽传上》:“竦者博通士,为崇,称莽功德。”
(2)唐戴叔伦《赠司空拾遗》詩:“陈琳才还在,王粲登楼兴不赊。”
(3)唐杜甫《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之七:“衣冠是日朝天子,何时入帝乡。”
(4)《宋史·孝宗纪一》:“(史浩)亟入为帝言,太子不宜将兵。乃为,因中宫以进。”
以上四例都是动宾式。其中例(3)作为名词,就是撰写的奏章。其他三例是动词,谓写奏章。这说明,结构相同还可以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词性。
刘大白《秋之泪》诗之十七:“凭你是怎样秘密的隐痛,总瞒不过泪神,轻轻地给你随意泄漏了。”“秘密的隐痛”是什么意思?是否重复?我们分析《汉语大词典》对复音词“隐痛”的释义,希望说明释义含混往往源于误解结构。
《汉语大词典》[隐痛]条:1.内心深处深感苦痛。2.指内心深处的痛苦。3.轻微的疼痛。4.喻难言之隐。
“隐痛”是什么意思?何休注《公羊传》常用“隐痛”一词,且多为及物动词。如《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休注:“主所以卒大夫者,明君当之也。君敬臣则臣自重,君爱臣则臣自尽。”《成公三年》:“宣宫则曷为谓之新宫?不忍言也。”何休注:“亲之精神所依而灾,孝子
,不忍正言也。谓之新宫者,因新入宫,易其西北角,示昭穆相继代,有所改更也。”《襄公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何休注:“不日者,深为中国
有子弑父之祸,故不忍言其日。”细品文意,可以看出“隐痛”谓伤痛,悲痛。
其他注家也常用该词。《谷梁传·桓公二年》:“桓无王,其曰王,何也?正与夷之卒也。”范宁集解:“诸侯之卒,天子所。奸逆之人,王法所宜诛,故书王以正之。”《论语·述而》:“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邢昺疏:“食而不饱,以丧者哀戚,若饱食于其侧,是无
之心也。”
显然“隐痛”是东汉以来流行的复音词。从上述各例文义可以看出,“隐痛”是哀伤、悲痛的意思。最后一例“恻怆”与“隐痛”平列,证明其含义相同。
所以《大词典》第一个含义“内心深处深感苦痛”,是增字为训,无法与“隐痛”二字相对应。第二个含义应是名词,伤痛义。
“隐痛”是什么结构?先贤已经注释得很清楚了:
《诗·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毛传:“隐,痛也。”
《孟子·梁惠王上》:“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赵岐注:“隐,痛也。”
《公羊传·隐公三年》:“过时而日,隐之也。”何休注:“隐,痛也。痛贤君不得以时葬,丁亥葬齐桓公是也。”
所以“隐痛”为同义并列结构。《公羊传·庄公元年》:“隐之也。孰隐?隐子也。”何休注:“隐痛是子之祸,不忍言即位。”此例是用“隐痛”解释“隐”,为伤痛之义。
还有一个旁证:《楚辞·九章·惜诵》:“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王逸注:“轸,隐也。言己不忍变心易行,则忧思郁结,胸背分裂,心中交引而也。”洪兴祖补注:“轸,痛也。”王逸注“轸”为“隐”,释为“隐痛”;洪兴祖注“轸”为“痛”,可以证明“隐痛”同义连言。而刘大白《秋之泪》詩“秘密的隐痛”,是说秘密的伤痛,正符合其本义,没有不通或重复之处。
“隐”是伤痛义,忧伤义,相关的双音词很多,但是词典往往误解,或解释含混牵强。
例一、隐恻
《楚辞·刘向〈九叹·惜贤〉》:“欲卑身而下体兮,心而不置。”王逸注:“心中恻然而痛,不能置中正而行佞谀也。”《后汉书·鲁恭传》:“司隶典司京师,四方是则,而近于春月分行诸部,托言劳来贫人,而无
之实。”“隐恻”谓忧伤、怜悯。《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光二年》:“今边境数惊,士卒伤死,中国槥车相望,此仁人之所隐也。”胡三省注:“隐,恻也。”是其证。而《汉语大词典》“隐恻”条的解释比较含混:“1.内心深处深感痛苦。2.恻隐,怜惜。3.谓虽有忧伤而深沉不露。”其实,第二个解释是正确的,其余两个不妥。
可以作为有利证据的是与“隐恻”同义且更为常见的“恻隐”一词,也是哀伤、悲痛义,为同义并列结构。《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外彷徨而游览兮,内而含哀。”《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之心。”唐储光羲《田家即事》诗:“我心多
,顾此两伤悲。”是其例。现代汉语中多表示怜悯义。
例二、隐忧“隐忧”同义并列,谓忧伤。而《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深深的忧虑”,误为偏正结构了。《诗·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毛传:“隐,痛也。”《楚辞·严忌〈哀时命〉》:“夜炯炯不寐兮,怀
而历兹。”王逸注:“如遭大忧,常怀戚戚,经历年岁,以至于此也。”此以“戚戚”释“隐忧”。宋陈亮《祭王道甫母太宜人文》:“人之
,子之巨创,交发并至,其胡可言!”⑤
“隐忧”同义,就是哀痛、忧伤,还有注家更为直接的证据。《国语·晋语二》:“使寡君之绍续昆裔,隐悼播越,托在草莽,未有所依。”韦昭注:“隐,忧也。”⑥《楚辞·九章·悲回风》:“孰能思而不隐兮,照彭咸之所闻。”王逸注:“隐,忧也。”《后汉书·袁绍传》:“臣所以荡然忘哀,貌无隐戚者,诚以忠孝之节,道不两立。”李贤注:“隐,忧也。”《楚辞·刘向〈九叹·怨思〉》:“志隐隐而郁怫兮,愁独哀而冤结。”王逸注:“隐隐,忧也。”《荀子·儒效》:“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杨倞注:“隐隐,忧戚貌。”以上解释均可证明“隐忧”同义并列。
伤痛与忧伤、哀怜其义相因,是不难理解的。如《孟子·梁惠王上》:“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赵歧注:“隐,痛也。”杨伯峻进一步解释:“哀痛,可怜。”前人对“隐”的伤痛义、忧伤义、怜悯义,已经揭示得很清楚了。但是囿于“隐”的“隐藏”义,人们依然误解。
例三、隐悯(隐闵、隐愍)
《楚辞·严忌〈哀时命〉》:“然而不达兮,独徙倚而彷徉。”王逸注“隐悯”:“言己隐身山泽,内自悯伤。”这个解释显然牵强。《文选·颜延之〈北使洛〉诗》:“
徒御悲,威迟良马烦。”吕向注:“隐悯,忧叹貌。”此注是,“隐悯”就是忧伤。《汉语大词典》解释曰:“谓隐居不得志而忧伤。”亦误解了结构关系。
“隐闵”与“隐悯”同。《楚辞·九章·思美人》:“宁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马茂元注:“隐闵,隐忍着忧闵。”这个解释依然是误解了结构关系。⑦
还写作“隐愍”。《魏书·李彪传》:“自太和以降,有负罪当陷大辟者,多得归第自尽。遣之日,深垂”⑧
与“隐悯”相近的双音词很多,兹举“隐恤”一词。《三国志·魏志·王修传》:“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脩亲之。”《梁书·武帝纪上》:“及城开,帝并加
,其死者命给棺槥。”“隐恤”就是怜悯、照顾。⑨
例四、隐忿
《楚辞·刘向〈九叹·惜贤〉》:“寃结未舒,长兮。”王逸注:“言己抱守宽结,长隐山野,心中忿恨无已时也。”王逸的解释再次割裂了双音词“隐忿”的并列关系。“隐忿”就是伤痛,忿恨。《汉语大词典》解释“隐忿”曰:“心怀忿恨;心中的忿恨。”误。
例五、难言之隐
《汉语大词典》“隐痛”的第四个义项是“难言之隐”,那么“难言之隐”究竟是什么意思?“难言”是无法言说、无法表达的意思。《礼记·檀弓下》:“丧有死之道焉,先王之所难言也。”愉快无法表达用“难言”,如宋李清照《满庭芳》词:“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忧伤无法表达也用“难言”,如《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公子也觉心中十分伤惨,哽咽难言。”“隐”是伤痛义,所以“难言之隐”就是“难言之痛”,即说不清楚的伤痛,无法表达的伤痛。例如:
沈德潜《御览经史讲义》卷二十八《史·唐高祖武德九年置宏文馆》:“谨按圣王之治天下也,民无,物无或遁之情,且能使天下之人乐事劝功,孜孜而不倦。”
何焯撰《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八:“彼以求女为失喻、幽昏为无礼者,盖未窥寻及此耳。吾师此论,实有以究,发前贤所未发,当与作者共千古矣。”
何焯撰《义门读书记》卷五十:“此篇所以庶武罗于羿奡之域,想王躅于亡齐之境,聊以寄其也。”
《汉语大词典》解释“难言之隐”是:“难于说出口的隐情。”这是现代汉语的理解了。“隐”何以有“隐情”之义,是人们由“隐藏”义推导出来的,而非词固有的意义。现代汉语解释为难以启齿的、羞于开口说的隐情,已经积非成是了。
“隐”何以有伤痛义?笔者以为“隐”的本义是隐藏,隐藏则导致遮掩、堵塞。堵塞则不通,不通则痛,故有伤痛义。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而由伤痛义引申出忧伤、怜悯、怨恨等义也是合于情理的。这大概是“隐”诸多义项的发展脉络。当然,更为传统且常见的说法是:“隐”通“殷”,而“殷”有伤痛、怜悯义⑩。而《集韵·隐韵》曰:“慇,痛也。通作隐。”也许殊途同归,一时无法说清。
简言之,“隐痛”等复音词在古代是并列结构,而现代汉语中因为对“隐”的误解,已经当作偏正结构使用了。
就复音词来说,理解词义,应当从结构入手。如何分析复音词结构呢?复音词的构词理据,大致不外乎语言本身的因素和语言外部的因素两方面。语言词汇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人们对世界认识程度的呈现,所以外部的原因占了一定的比重,放在比较大的历史语言环境中,结合语言内部的构词规律,尤其与同类型双音词比较,其含义就容易理解了。如果仅从单个词或个案去分析,往往各执一词,缺乏说服力。下面举“败绩”一词分析之。
“败绩”是上古时期的常用词,如《左传·庄公九年》:“秋,师及齐师战于干时,我师,公丧戎路,传乘而归。”又《僖公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
。”中古时期除了仿古作品外,比较少见,现代汉语中完全消失。“败绩”是不是一个合乎规范的常见复音词?究竟是什么含义?古人已经有解释:
《左传·庄公十一年》:“大崩曰败绩。”晋杜预注:“师徒挠败,若沮岸崩山,丧其功绩,故曰败绩。”这个解释已经非常明确了:“丧其功绩,故曰败绩。”但是人们还有不同的理解,如明汪瑗《楚辞集解》释屈原《离骚》“恐皇舆之败绩”云:“败绩则指车之覆败,以喻君国之倾危也,旧注谓败先王之功,非是。”明王夫之《楚辞通释》:“败绩,车覆也。”清江永《礼记训义择言》解《礼记·檀弓上》“马惊败绩,公队,佐车授绥”云:“败绩,谓车覆。”清邵泰衢《檀弓疑问》曾有解释,四库馆臣概括道:“又乘丘之战一条,泰衢疑鲁庄公败绩之误,不知古人军溃曰败绩,车覆亦曰败绩。《左传》所云‘败绩覆压’者是也。”(11)按照邵泰衢的说法,《左传》中的“败绩”有二义:军队溃败称“败绩”,战车倾覆也叫“败绩”。
人们探讨“败绩”与“车覆”的关系,认为“绩”当车辙讲,主要源于《左传·庄公十年》: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有“车辙”,因而引发了“绩”通“迹”的推论,认为“败绩”即车倾覆(12)。笔者以为,关于“败绩”一词的含义,应结合上古的社会生活和构词规律两方面来考察。
先看外部原因。我国古代是农耕社会,“耕织”是生活劳作的重要内容。《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何休注:“……民春夏出田,秋冬入保城郭。田作之时,春,父老及里正旦开门坐塾上,晏出后时者不得出,莫不持樵者不得入。五谷毕入,民皆居宅,里正趋缉绩,男女同巷,相从夜绩,至于夜中,故女功一月得四十五日作,从十月尽正月止。”可见,庄稼劳动之外,就是纺绩了。此正是“衣食”二事。
纺织工序很多,相关的词也很多。“绩”是纺织的前期工作,指析麻捻接成线。《诗·陈风·东门之枌》:“不绩其麻,市也婆娑。”《诗·陈风·东门之池》:“可以沤麻。”郑玄笺:“于池中柔麻,使可缉绩作衣服。”《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种禾稻、纻麻,蚕桑、缉绩,出细纻、缣绵。”古人用“绩”来代指纺织这个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说文》:“缉,绩也。”段玉裁注:“析其皮如丝,而撚之,而之,而续之,而后为缕,是曰绩,亦曰缉。”段玉裁把绩麻的工序说得很细致了。
“纺绩”在古人生活中是相当重要的,更是女性的主要职责。《吕氏春秋·爱类》:“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汉刘向《列女传·鲁季敬姜》:“《诗》曰:‘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言妇人以织绩为公事者也。”《汉书·食货志上》:“妇人同巷,相从夜绩。”是其证。
“绩”是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工作和事情,是一项“功”,因而各种功业、功劳都可用“绩”表示。《书·尧典》:“允厘百工,庶绩咸熙。”此称“庶绩”。《逸周书·常训》:“古者明王奉法以明幽,幽王奉幽以废法,奉则一人也,而绩功不同,明王是以敬微而顺分。”“绩功”同义连言。段玉裁把“绩”的引申义阐释得尤为清楚:
《说文》:“绩,缉也。”段玉裁注:“绩之言积也,积短为长,积少为多,故《释诂》曰:‘绩,继也,事也,业也,功也,成也。’《左传》曰:‘远绩禹功。’《大雅》曰:‘维禹之绩。’传曰:‘绩,功也。’”
各种业绩中最大的当属帝王之业。《诗·大雅·文王有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其次是政绩。《三国志·蜀志·邓芝传》:“(邓芝)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民间的工作也可以称功绩。三国魏曹操《请爵荀彧表》:“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逾国勋。”“野绩”是与庙堂之绩相对而言的民间的功绩。
功业需要查验和排序。《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公羊传·僖公四年》:“前此者有事矣,后此者有事矣。则曷为独于此焉?与桓公为主?序绩也。”何休注:“序,次也;绩,功也。累次桓公之功德,莫大于服楚;明德及强夷,最为盛。”北周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考绩入于岁成,论功书之年表。”是其证。
“绩”还可以表示声誉等。《后汉书·陈蕃传》:“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清绩”谓好名声。《三国志·魏志·满田牵郭传论》:“牵招秉义壮烈,威绩显著。”“威绩”犹言威名。《宋书·王镇恶传》:“高祖表曰:‘故安西司马、征虏将军王镇恶,志节亮直,机略明举。自策名州府,屡着诚绩。’”“诚绩”谓忠诚之名声(13)。
“绩”还可以作动词,指完成业绩或保持业绩。《左传·昭公元年》:“子盍亦远绩禹功而大庇民乎。”《尔雅·释诂上》:“绩,继也。”是对“绩”的引申意义的阐释。
古之大事,惟祀与戎。古人把征战看成一种事业,战场上的失败自然常常称作“败绩”。《书·汤誓》:“夏师败绩,汤遂从之。”孔传:“大崩曰败绩。”这是释义而不是释词。结合杜预注,其得义之由就很清楚了。《左传·庄公十一年》杜预注“败绩”:“师徒挠败,若沮岸崩山,丧其功绩,故曰败绩。”
其他方面的败坏、失利也称“败绩”。《楚辞·离骚》:“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王逸注:“皇,君也;舆,君之所乘,以喻国也;绩,功也。”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故蒋琬败绩于百里,而为三台之标;陈平困瘁于治家,而怀六奇之略。”皆其例。
上揭何休注、王逸注和杜预注等已经明确地解释“绩”为“功”,但是后人依然误解,为什么呢?主要因为我们与古人观念有差异:上古时期人们把桑麻纺绩看作重要的衡量标准,一切好的叫“成绩”、“业绩”、“功绩”、“政绩”,失败了就叫“败绩”。后来“绩”常常与好的功绩相联系,人们把成功看作“绩”,失败就无“绩”可言,所以“败绩”只保留在先秦文献和后代的仿古作品中。也就是说,我们的意识中仅仅把成功看作“绩”,而不认为失败也是一种“绩”——败绩。
因此,写作“败功”,人们会觉得正常;写作“败绩”,人们就从通假的角度去解释了。
次看内部原因。我们可以进一步比较与“败绩”相同的构词方式。
第一,看语素“绩”的搭配组合。以“绩”与“功”的比较为例。上古时“功”与“绩”是等同的,因而古人以“败绩”与“有功”反义相对。如《国语·吴语》:“十二年,遂伐齐。齐人与战于艾陵。齐师败绩,吴人有功。”完成业绩的叫“成绩”,没有成功就是“败绩”。《谷梁传·宣公十二年》:“晋师败绩。绩,功也。功,事也。”说解已经非常明确了。
“绩”与“功”很多构词是完全相同的。如:
丕绩——丕功,事绩——事功,禹绩——禹功,令绩——令功,伟绩——伟功
奇绩——奇功,奏绩——奏功,史绩——史功,嘉绩——嘉功,庶绩——庶功
庸绩——庸功,官绩——官功,实绩——实功,理绩——理功,殊绩——殊功
成绩——成功,战绩——战功,收绩——收功,效绩——效功,治绩——治功
忠绩——忠功,懋绩——懋功,称绩——称功,蚕绩——蚕功,褒绩——褒功
茂绩——茂功,素绩——素功,丰绩——丰功,边绩——边功,遗绩——遗功
课绩——课功(14)等。
这种对应关系足以说明“绩”与“功”同义。
“绩”与“功”也有不同之处:
(一)从词序排列看,在双音词中,“功”为平声字,往往居前,“绩”为仄声字,往往居后,所以有“业绩”与“功业”、有“丰功伟绩”和“功绩”等等。
(二)从使用频率看,中古以来,“绩”没有“功”流行广,没有“功”构词能力强。“功”与“绩”的变化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尚书》和孔氏传的对应,能够说明这种变化:
《洛诰》:“曰其自时中乂,万邦成体,惟王有。”孔传:“惟王乃有
。”
《君牙》:“惟乃祖乃父,世笃忠贞,服劳王家,厥有,纪于太常。”孔传云:“其有
。”
《尧典》:“九载,弗成。”孔传:“三考九年,
不成,则放退之。”
《舜典》:“三载。”孔传:“三年有成,故以
。”
孔传以“成功”释“成绩”,以“功用”释“绩用”,以“考功”释“考绩”,充分说明“功”在当时已经比“绩”使用广泛了。
(三)从组合关系看,“功”始终都可以包括好坏两个方面,如《周礼·夏官·大司马》:“若师不功,则厌而奉主车。”孙诒让《周礼正义》引王引之云:“不,无也。师不功,言师无功也。”人们还把丧事称作“凶功”。《南史·谢方明传》:“时乱后吉凶礼废,方明合门遇祸,资产无遗,而营举凶功尽力,数月葬送并毕,平世备礼无以加也。”所以,有“败功”,人们觉得正常,因为这种表达方式还在使用。
大约从汉代开始,“绩”就多表示好的方面,如成绩、业绩、伟绩等,而“败绩”就觉得难以解释了。尤其到了中古时期,“绩”专与好的功业相联系了。如《文选·王俭〈褚渊碑文〉》:“故能康衢,延慈哲后。”吕延济注:“绩,功也……能骋功于道路。”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
。”南朝宋鲍照《代东武吟》:“
时事一朝异,谁复论。”《宋书·羊玄保传》:“(羊玄保)为政虽无
,而去后常见思。”“骋绩”谓显示功业;“孤绩”谓突出的业绩。“干绩”与“孤绩”同义,谓杰出的成绩。
很多学者考察“败绩”,说“绩”是车辙,原因在于没有体会上古人对“绩”的理解及其演变。
第二,语素“败”的搭配组合。“成”与“败”反义相对,有“成事”有“败事”,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老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有“成功”有“败功”,如《国语·周语中》:“本有保则必固,时动而济则无败功。”《韩诗外传》卷八:“所师者一人,足以虑无失策,举无败功矣。”那么,可以有“成绩”,为什么不可以有“败绩”?
如果一经比较,就会看出“败绩”与“败功”、“败事”构词理据相同;“败绩”是很平常的偏正式双音词,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辗转相训,非要找出通假字来不可。
简言之,理解词义与理解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分析复音词结构要从语言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入手,视野宽,比较的对象广泛,就容易理解了。
①《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草拟檄文”。未确。
②《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创立;起草”。后一义未明晰。
③《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初步制定,草拟”。未确。
④“制”有撰写、创作义。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晋石崇《〈思归引〉序》:“寻览乐篇,有《思归引》。傥古人之情,有同于今,故制此曲。”是其证。
⑤以上3例源于《汉语大词典》。下引诸例同。
⑥“隐悼”,《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沉痛悼念”,误为偏正式。
⑦《汉语大词典》据此解释:“隐忍着忧伤。闵,通‘悯’。”误。
⑧《汉语大词典》解释“隐愍”为“怜悯”,是。
⑨《汉语大词典》解释“隐恤”为“哀怜抚恤”,是。
⑩《说文·心部》:“慇,痛也。”段注:“《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传曰:‘隐,痛也。’此谓隐即‘慇’之假借,痛忧犹重忧也。《桑柔》:‘忧心慇慇。’《释训》:‘慇慇,忧也。’谓忧之切者也。凡经传隐训痛者,皆《柏舟》诗之例。”《说文通训定声·屯部弟十五》:“慇,痛也。从心,殷声。《诗·正月》:‘忧心慇慇。’亦重言形况字。《柏舟》:‘如有隐忧。’《左传》:‘隐民将取食焉。’以隐为之。”黄《说文段注小笺·阜部》:“隐,隐痛。借为慇。”
(11)四库馆臣认为邵泰衢“亦疏于考据”。见《四库全书总目》卷21经部21。
(12)此后的许多讨论都围绕这个内容,为省篇幅,这里从略。
(13)《汉语大词典》解释相关词语的时往往未确。例略。
(14)以上双音词,在《汉语大词典》中即可寻得具体例证。为省篇幅,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