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由之路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崭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行农业产业化三个阶段。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微观经营体制的改革,主要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使自给、半自给性的自然经济转向了商品经济。到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逐步形成了一批“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实体,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使集体经济得到增长,特别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给农业经济带来了更大的生机。但是,由于乡镇企业其自身存在的设备、技术、资金、人才、产品等一系列不足,在市场竞争中显得软弱无力,很多乡镇企业面临倒闲。因此,走集团化道路提了出来。乡镇企业集团化,集中表现在把若干个同类型企业集合起来,形成集团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是为了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是壮大我国农村经济的综合实力问题,所以在现阶段又提出了在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给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带来了更大的活力,也是农业宏观经营体制的重大变革。
二
纵观国际、国内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模式,实际上走的就是农业产业化的道路。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泰国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是沿着农业产业化这条道路发展自己的现代化农业的。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科技现代化、农科教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泰国正大集团就是农业产业化的最佳典型,它成功地用现代化企业“龙头”,来组织分散的小生产经营者,进行复杂的市场化、社会化大生产,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泰国乃至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农牧工商一条龙的跨国产业化企业集团。山东省1993年初提出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依靠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经营”,并在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企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联合农民办基地,一头向市场、一头向生产,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把农民的小生产经营与商品的大市场直接联系起来,使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这种资源重组、资金重组、人力重组的方式,有力的推进了生产要素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优化组合,从而使农业生产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
农业产业化是大流域的生产经营方式,决不是小而全的小区域经济格局,它不仅突破了所有制的界限,将国有、集体、个体经营联结起来,同时也突破了行政区域和行业隶属关系的界限,将县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以及金融、贸易、加工、农业诸行业联结起来,使生产要素在新起点上进行大规模优化组合,使城乡、工农之间优势互补,推进了农村改革的深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结合我国现阶段农村实际情况,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我们还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 农业产业化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拳头产品,而好的产品、科技含量也高,因此在产品初期应有一定的科技资金投入,具有风险性。而目前我省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往往集体资金缺乏,引进高科技产品、树高水平的品牌形象相当困难。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项目上,应加大资金投入,鼓励上新产品、创新品牌、争名牌效应,以确定本地区主导产品。
2.“龙头” 无论是以加工型企业为龙头,还是以生产基地为龙头,或以销售商为龙头,这个“龙头”都必须肩负起整个产业链中的主导作用,决定整个产业链的生存命运。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一个有相当经济实力,有畅销拳头产品,有加工销售能力,有良好社会形象的实体作“龙头”。
3.市场 市场有随社会的不断需求自发形成的,也有是靠我们“龙头”企业培育而成的。如何掌握市场的发展动态,把握市场的经济命脉和引导市场发展,这是农业产业化企业能够长期生存的关键。如果不重视市场培育、不重视产品的质量、不重视产品的更新换代,那么这个产业化企业就会很快失去市场的竞争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的根据市场发展的规律,并通过调查研究,调整产品的经营策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改变产品结构,创造新的产品,这样才能使农业产业化企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4.农民意识 易满足、怕风险的小农经济意识长期扎根于农民思想深处,这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农民普遍看重的是眼前利益。至于高科技、新技术、开发性农业产品,因其实施过程较长,投入大,风险大,所以推广较困难。在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必须将不同心态的个体农民在同一产品目标下统一组织起来,联片开发,形成基地,进行大规模生产。如果我们不认真扎实地做好农民的工作,不在思想认识上使广大农民保持基本一致,没有“龙头”企业的资金担保,以及没有经济合同这一纽带的制约,农业产业化是很难实现的。
5.农村政策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在承包期内有充分的种植自主权。而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行农业产业化中,就必须连片土地开发,进行规模生产,如大规模种植、养殖等。而农民在没有看到效益前,是很难服从于产业化的要求集中种植或养殖的。在农村基层工作中,既要考虑农业经济总体发展的利益,又要考虑农民个体的利益;既要发展规模生产用基地,又要确保农民的口粮田。因此,在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除有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乡镇干部队伍外,还应有一批有文化、懂科学、勇于创新、敢冒风险的现代农民。在选择产业化项目上,一要解放思想,二要实事求是。我们一定要慎重看市场,作规划要坚持可操作性,抓实施要具体扎实,要使农民从思想上正确处理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最大的受益者是农民本身,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
国家在稳定市场、保护农民利益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如粮、棉收购实行国家保护价。然而,有些地方干部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既然国家敝开大门收粮棉,我们何必去搞既费劲,又有风险的产业化”。存在这种心理的关键是“懒”,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因此,除加强农民教育和提高干部素质外,国家在配合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农业产业化中,要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以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鼓励广大的农民、基层干部都能积极地投身于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去。目前,在我省北方地区试行的“反租倒包”、“小户联营、大户承包”建立生产基地的现象,就有利于规模生产,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就有利于企业化管理,也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
6.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化体系中的核心产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依托。目前要注意防止片面认识,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实现主要是靠“龙头”企业,是靠“产品”,而忽视科技在产业化中的应有作用和地位。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特殊产业,在农业产业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科学的决策和科学的产品,要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是不可能的。比如:1997年安徽粮食总产量达到285亿公斤,比1996年增产15亿公斤,这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投入和“两高一优”等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在吉林省目前科技在农业上贡献率已达56%,这些都证明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也有些地区,虽认识到位,但资金短缺,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新技术推广受到制约,因此各级政府应建立相应的科技基金,以确保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科技投入。
众所周知,现代化农业的具体表现,第一在运行机制上体现出:大生产、大规模、大市场、大流通。第二在产品策划上体现出:高科技含量、高效率运作、高品质产品、高附加值。第三在经营战略上体现出: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效益。而目前我国各地广泛推行的农业产业化,具有很多现代化农业的特征。把分散的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包括个体经济),在经济合同和契约的基础上结合起来,实现生产要素深层次的优化组合,进行大规模生产,大范围流通,大面积收益,这种产业结构形式,在现阶段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可以认为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是将传统农业推向现代化农业的最佳经济模式和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