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管理的理论渊源与中国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渊源论文,中国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6)06-0012-07 2015年,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央政府多次召开经济工作会议,研究应对经济下行、市场低迷以及产能过剩的对策。一时间“供给侧管理”成为政府、学术界和企业关注最多、流传最广的经济学术语。贾康和苏京春[1]梳理了供给学派遵循的两轮“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路径。第一轮表现为从萨伊定律的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然后再到供给学派的兴起;第二轮表现为供给学派的理论自身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然后再形成供给侧管理理论。他们梳理了两轮“否定之否定”中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及历史背景,评价了各个学派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得失,对供给学派的历史地位及演变过程梳理的比较清晰,但对供给经济学发展的内在机理挖掘不够深入。罗良文和梁圣蓉[2]运用中国1994-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结合生产函数分析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认为在众多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中,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增长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进行优化。他们重在经验分析而对供给侧管理的理论渊源挖掘不足。郝身永和那艺[3]结合中国目前高投资、低消费和外贸依存度较高的特征分析了需求侧管理面临的种种困境,指出中国各级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除了稳定需求侧管理,还应该着重供给侧管理。刘霞辉[4]从中国宏观经济背景、人口的变动和生产要素弹性变动等角度对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估计,他分析了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国外供给侧管理的经验提出中国供给侧管理的具体措施。 上述研究着重于问题分析,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且对供给侧管理的理论渊源探讨的深度、广度不够,对其内在机理的探讨不足。本文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深度挖掘供给侧管理的理论渊源、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的区别、中国政府进行供给侧管理的创新之处、供给侧管理是否是解决当前经济困难的灵丹妙药以及在供给侧管理实践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厘清这些问题,对理解中央政府的政策转向、深化体制改革、落实“十三五”规划与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供给侧管理理论的古典经济学源头 1776年,斯密[5]用12年时间撰写的经济学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面世。这部经济学的开山之作第一章就以论分工为题,讲述了分工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劳动者,没有经过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职业机械,那么,纵使竭力工作,也许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20枚当然是决不可能的了”。但是,经过分工,一个抽丝,一个拉直,一个切截,一个磨尖,最后一个人一天可以做扣针4800枚。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原因如下: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向另一种工作,常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约这些时间而得到的利益,比我们乍一看到时所想象的大得多;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做许多人的工作。当然斯密认为,分工是否深入和精细,取决于市场的规模。在这本书中“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自然自发的制度是最好的制度的理论与分工理论一起构成了古典经济学的三个理论基础。斯密认为,通过分工交换与专业化生产可以提高产品供给能力,这成为供给侧管理最原始的理论基石。 供给侧管理理论的另一个古典经济学源头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萨伊定律。萨伊[6]在1803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概论》,并在此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了需求。他认为,“某人通过劳动创造某种效用,同时授予其价值,但除非有人掌握购买该价值的手段,否则便不会有人出价来购买该价值。所指手段由何组成?回答是由其他价值组成,即由同样是劳动、资本和土地创造出的其他产品所组成。基于这一事实,我可以得到一个乍一看来似乎非常离奇的结论,那就是生产为产品创造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产品一经产出,从那一刻起就为价值与其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一般来说,生产者在完成产品的最后一道工序后,总是急于把产品售出,因为他害怕产品滞留手中会丧失价值。此外,他同样急于把售出的产品所得的货币花光,因为货币的价值也极易流失。然而,想出手货币,唯一可用的方法就是用它买东西。所以,一种产品的生产,会为其他产品开辟销路。”应该说萨伊定律的内容和解释是含糊不清的,它的价值在于启发人们去思考,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是相互作用且互为依托的有机整体。在1848年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问世之前,萨伊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直在欧美经济学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其财富的产生、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的消费理论构成了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弊端 1929年爆发了波及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它无情地打破了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天然和谐论,打破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神话。美国经济倒退了10年,失业率高达25%。供给没有自动创造需求,产品积压、工人失业、社会购买力下降,导致更多的企业破产。社会出现很多严重扭曲的现象:一方面,产品过剩,企业向大海里倾倒卖不出去的牛奶;另一方面,许多穷人因病饿而死。古典经济学认为,短缺和过剩都是暂时的,市场的价格能够使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但它无法解释这种大面积的长期的不均衡现象,需要有新的理论解释这种现象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历史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936年,凯恩斯[7]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因为这本书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鼻祖。他否认了市场天然和谐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是政府干预、宏观调控和需求侧管理理论的奠基人。凯恩斯及其传人用有效需求理论解释了宏观经济出现的问题。他认为,有效需求是指对国内产品有支付能力的购买,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部分组成。当有效需求不足时,出现经济衰退;当有效需求过旺时,出现通货膨胀。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用三个定律解释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第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定律。边际消费倾向是指人们在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增量占收入增量的比例是不断下降的。例如,我有3 000元的月收入,消费占收入的比例是80%,若再增加1 000元的收入,只有60%也就是600元进入消费,其余的都是储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是不断增加的,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定律的作用,消费占收入的比例不断下降,就导致消费不足。此外,由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若收入差距过大,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于收入分配较均等的状况会更加不足。 第二,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定律。资本的边际效率指一项投资预期收益等于预期成本现值的贴现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投资的回报率。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指随着投资的增加,投资的回报率越来越少。因为不管哪个行业投资增加,该行业产品的供应量就会增加,当需求不变时,产品价格会下降,从而导致投资的回报率下降。此外,当该行业投资增加时,企业对这个行业生产要素的需求也会增加,要素价格上涨会导致该项目的生产成本增加,投资的回报率也会下降。 第三,灵活偏好定律。灵活偏好也被称为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有手持货币等待投资机会的偏好,因而利率不可能过低,利率尚未达到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就已经非常大了。 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定律与灵活偏好定律,解释了投资不足。只有当投资回报率大于无风险市场利率时,投资才有价值。当投资回报率下降时,若市场利率也同时下降,投资不会减少,只要资本边际效率即投资回报率高于市场利率,投资仍然是可行的。但市场利率因灵活偏好的缘故,不可能无限下降,投资回报率高于市场利率就出现了困难,因而就会影响投资的增加。 凯恩斯用这三个定律解释了没有政府干预的封闭经济中消费和投资的不足。凯恩斯认为,“对于商业循环的说明,其尤著者,当推消费倾向、灵活偏好状态以及资本之边际效率。此三者之变动,在商业循环中各有作用。但我认为商业循环之所以可以称为循环,尤其是在时间先后上及期限长短上之所以有规律性,主要是从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变动上产生的”[7]。“繁荣后期之特征,乃一般人对资本品之未来收益作乐观的预期,故即使资本品逐渐增多,其生产成本逐渐加大,或利率上涨,俱不足阻遏投资增加。但在有组织的投资市场上,大部分购买者都茫然不知所购为何物,投机者所注意者,亦不在对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作合理的估计,而在推测市场情绪在最近未来将有什么变动,故在乐观过度,购买过多之市场,当失望来临时,来势骤而奇烈。不仅如此,资本之边际效率宣布崩溃时,人们对于未来之看法,亦随之而变为黯淡,不放心,于是灵活偏好大增,利率仍上涨。……这一点可以使得投资量减退得非常厉害;但是事态之中心,仍在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崩溃,尤其是以前被人非常青睐的资本品。至于灵活偏好,则除了由于业务增加或投机增加所引起者之外,须在资本之边际效率崩溃以后方才增加”[7]。这里的商业循环是指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学认为一国经济有经济衰退、经济萧条、经济复苏和经济高涨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紧密相连、循环往复、周期性波动。经济的波动犹如太阳晨起夕落一样自然,但是经济的大起大落破坏性比较大。为了熨平经济周期的高峰和低谷,政府可以采用相机抉择的政策,即当自由市场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政府购买、减税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达到提高有效需求,医治经济衰退的目的。当自由市场出现有效需求过旺、通货膨胀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达到降低总需求、消除通货膨胀的目的。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的理论在经济学界一直处于不可动摇的主流地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多采用了凯恩斯的政策主张,他给西方世界带来了长达40年的繁荣。甚至有人认为可以把“经济萧条”这个词从经济学字典中剔除,因为我们有了凯恩斯。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即经济滞胀。滞胀的出现对凯恩斯理论提出了挑战,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衰退;有效需求过旺,通货膨胀。当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出现时,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变得束手无策。和凯恩斯理论不同的其他宏观经济学派就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中对滞胀现象解释最清晰的供给学派应运而生。 三、供给学派的理论及政策主张 1.供给学派的理论基础 供给学派弥补了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只研究需求不研究供给、只研究短期不足不研究长期不足的缺陷。供给学派普遍认为,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是由被称作“供给冲击”的石油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总供给减少造成的。关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凯恩斯学派和新古典学派有完全不同的假设。凯恩斯认为价格具有完全的粘着性,因此,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当政府实施扩张性的增加总需求政策时,会导致国民总产出增加而不会拉动价格水平的上涨,需求侧管理是完全有效的。而新古典学派认为价格具有完全的灵活性,因此,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当产品价格上涨时生产要素的价格也会同幅度上涨,政府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其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导致通货膨胀,而不会增加国民总产出。 现代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凯恩斯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关于总供给曲线形状的描述过于极端,短期总供给曲线具有正的斜率,其原因主要是当产品价格上涨时,要素的价格也上涨,但要素的价格特别是劳动的价格调整不能做到立竿见影。企业在产品价格上涨而要素价格没有同步上涨的时候,有增加产出的几率。当产出较少时,类似凯恩斯理论;当产出靠近潜在的国民产出时,类似古典经济学理论。因此,当总需求增加时具有两个效应,既增加产出也拉动价格水平上涨。至于主要作用于产出还是作用于价格水平,要看处于哪个阶段,在凯恩斯阶段,主要作用于产出,次要作用于价格水平,其经济学含义是当宏观经济严重衰退,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偏离较大时,政府的需求侧管理比较有效;当经济进入到古典阶段,总需求增加主要作用于拉动价格水平,次要作用于增加产出,需求侧的管理就有害无益了,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P表示价格总水平,Y表示国民总产出。标签:需求侧管理论文; 凯恩斯论文; 有效需求论文; 凯恩斯经济学论文; 税收作用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供给学派论文; 经济学派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资本总额论文; 收入总额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长期资本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