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小学生写作心理障碍的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障碍论文,小学生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它是把从客观现实汲取的感性材料,通过头脑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它也是由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从现代信息论看,作文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和输出的过程。儿童作文能力的因素主要包含:确立中心能力、组材能力、选材能力、语言基本功及修辞能力。作文训练的心理学意义在于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认识能力和陶冶思想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的训练历来是重点和难点。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它体现了学生字、词、句的基本功、逻辑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等。然而,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中困扰教师和学生的重大问题。很多学生不想写,不会写,也不敢写,进而造成写作的心理障碍。
一、写作心理障碍的种种表现
小学生的作文实质是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有意义的事情写下来。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已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学习、生活中总有一些令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因此人们总认为学生写作并不是太难的事情。事实上,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写,一听到写作文就愁眉苦脸。
1.畏惧心理
对待写作,学生常有的反映:我的作文成绩一直不好,就怕写作文。他们通常不愿上作文课,不愿写作文。获得不理想的作文成绩后,教师批评,家长训斥,使其内心十分紧张,写作成了心理负担。
2.依赖心理
面对作文“不会写,又要写”的困境,学生就容易存有依赖的心理状态。有些学生一写作文就找师长帮忙,或抄袭别人的作文。一旦学生尝到了这种不劳而获的甜头后,依赖心理就更强了。
3.应付心理
小学生在写作中的心理障碍还表现为一种常见的应付心理状态。有些教师的作文教学强调作文的数量,而不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疲于奔命,应付的心理就很自然地出现了。
4.对抗心理
学生的作文心理主要取决于教师或家长的态度。学生较少甚至从来未获得过写作成功,长期处于受人冷落的境遇中,萌发了压抑心理,渴望受到尊重与保护,对教师的态度尤其敏感,不能忍受教师、家长在帮助中显露出来的不满,一些个性倔强的学生对此会产生敌对情绪,常用乱写或不写作文表示抗议。
二、写作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1.写作目标不明确
很多学生只知道要写作,而不清楚为什么写作。有的小学生甚至不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的习作,因而在写作过程中就很难达到写好作文这一目标。对写作目标的模糊认识,导致失去写好作文的信心,产生写作的心理障碍。
2.写作要求有难度
就写作本身来说,它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达到能力的综合体现,以扎实的字、词、句基本功为前提。因而,学生要写好作文需要长期的坚持,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生写作难度大的一个原因是:阅读量少,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读得少,自然就会造成“腹中空”,写作时也就无材料可供选择,不知如何下笔。面对作文难度大的问题,学生只有“硬”写。几次苦下来,他们对写作就会望而生畏。
3.写作内容不丰富
在小学生写作内容中,以成人的想法对小学生进行命题的作文较多,如《记一件有意义的事》《难忘的——》或《帮助同学》等等。目前,儿童的生活空间比较狭窄,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生活经历更加贫乏。对小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写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的、没有亲眼见到或亲耳听到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于是,为了完成写作任务他们不得不生搬硬造。同时,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过分地要求文章的思想性,语言的优美性,这就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的表达方式,缩小了他们的表达范围。内容脱离儿童生活本身,他们当然觉得“没东西可写”。
4.训练方法不灵活
教师对小学生写作在指导思想上就存在着问题,即要求学生写作文一定要有思想性。其实,小学生做某件事可能并无明确的想法,而不少教师却要求儿童在作文中一定要提炼主题,升华境界。这种限制使得小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很少,从小学会写套话、空话。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过多注重字、词、句的深批细改,引导学生按照固定、僵化的模式来写作文,而忽略作文在整体上的立意、结构的创造性,也导致学生在写作上过于谨小慎微,死套范文模式,缺乏创意。
5.写作评价少鼓励
每个人如果要长期去做同一件事,都需要不断地获得激励,得到成功的满足。小学生要在长期的作文训练中坚持下来,并取得较好的成效,也需要来自师长、同学的激励。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很难做到经常性地表扬和激励学生,更不知道如何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而是经常批评学生,因为批评学生要比激励学生来得容易。对小学生写作缺乏激励性的评价,也造成他们在写作中很少能得到成功的满足。这也是造成小学生写作心理障碍的一个容易被忽视,但又是极其重要的原因。
三、消除写作心理障碍的策略
1.培养兴趣,激发表达欲望
(1)从活动入手
要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作文动机,就必须培养兴趣。让学生产生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从活动入手,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快乐,再把快乐记录下来。如:让学生先吹吹泡泡,再写写《吹泡泡》;先玩玩画鼻子的游戏,再写《画鼻子》等。作文训练要符合“从兴趣走向目的”的心理学规律,根据学生的表达需要,让他们充满情趣地进行写作。
(2)从想像入手
鉴于目前的写作内容常常脱离学生的生活这一情况,教师应改变方式,引导学生想像,用童话的方式进行写作可以有效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小学生可以写的想像作文有许多类型,但主要是童话体作文。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归纳出童话故事的特点;其二是训练想像能力,培养学生想像的流畅性、逻辑性、合理性、独创性;第三是说明作文的要求,可以提供开头写童话,提供结尾写童话,提供主要情节写童话等。
例如:学生在写介绍某样东西的文章时,常常觉得无趣又难写。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让学生以“电冰箱”“微波炉”等身份,介绍一下自己的构造与功能,也许孩子们就会觉得兴趣盎然。
(3)从评价入手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标准”,即对待写作困难生和优生要有不同的标准,同时要求学生在不同的时期给自己确立不同的标准。这样就使评价的标准趋于合理化、客观化,并有很强的针对性,易于学生接受和操作,其目的在于使其体验进步的喜悦,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写作兴趣,消除“不想写”的心理障碍。
2.重视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1)让学生“情动而辞发”
写作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与情感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情感,是引发写作动机和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写《妈妈,您辛苦了》一文,在上课伊始,教师先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中的微笑》,深情的歌声渲染了一个浓浓的爱的情感氛围。由于事先早已安排了任务,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已用心观察、感受,加之音乐、导语、同学动情的叙述等情感因素的诱导,他们自然会有感要发,有情要抒。强烈的写作动机的产生,会冲淡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面对面的引导,近距离的情感交流,可促使学生写作激情洋溢,信心大增。
(2)让学生“有话可说”
小学生的语言贫乏是导致他们写作文“咬笔头”的主要原因。二期课改把“丰富语言积累”写进了教学目标,这是有很强针对性的。汉语语言,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要引导学生重视积累语言,使他们在习作时“有米而炊之”。
1)从教材中学习语言。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如一股股甘泉,丰富的语言如活泼的溪水,令人回味无穷。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反复朗读,在自读自悟、质疑问难中学习、内化语言,并督促他们理解、背诵那些精彩篇章、片断。
2)从生活中学习语言。看影视、赏春联、听家长讲故事、与小朋友进行小辩论等。生活中处处有闪光的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将“精彩语言”记在《妙语连珠记录本》中。如:《焦点访谈》进行环保系列报道期间,笔者让学生看电视,听采访,作记录,电视解说词中不少妙词佳句,被学生们一一记录下来。平时,通过召开“妙语连珠”汇报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从汇报中吸收精彩的生活语言来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存。
3)从课外阅读中广泛猎取。阅读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常言道: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课外阅读,也要有目标而为之。小学生读课外书报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同时也是为了积累语言。因此,教师为学生印制《读书读报摘录卡》,鼓励学生摘录好词佳句妙段,逐渐提高鉴赏能力,以至能够广览博采。每月教师还安排一节晨读课,让学生背诵自己课外阅读时摘录的精彩语言。为了能够资源共享,教师还要求学生之间互相传阅《摘录卡》。有了丰富语言积淀,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写作的又一障碍也排除了。
(3)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是广阔的海洋,到处有快乐和宝藏”。教师不仅要有目的地开展一些写作实践活动,而且要注意把握作文训练与班级开展的集体活动、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如:集体的活动有联欢会、画展、小制作活动、朗诵比赛、祭扫烈士墓、运动会等;各学科的“闪光点”有数学课上的游戏、自然课上的实验、美术课上的制作贺卡、音乐课上的音乐剧、思想品德课上的小表演、社会课上的“当小导游”等;另外学生家庭生活中的“亮点”,如:做小厨师、当家、电脑上网、招待客人等,通过提醒学生去观察都能成为写作的好素材。
积累素材的最好的办法是在观察、体验后,及时写日记,让日记成为“写作的素材仓库”。为了鼓励学生自觉练笔,教师一是当他们的“参谋”,重点提醒他们去发现新颖的素材,去挖掘深刻的主题;二是在每周开展的日记讲评中,对他们多表扬,哪怕是一个闪光点,也要让它在全体同学面前“亮”起来。
3.加强指导,提高写作能力
(1)指导观察
小学生一般对生活的有意注意力较弱,存在目的性不强、片面性较大、情绪性明显、精确性较差等弱点。一遇到命题作文,必然是心如四野,笔下空空。针对这些心理特点,在训练观察时要加强目的导向,以提高儿童观察的有意性。因此,教师要有爱心、诚心、耐心,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而培养儿童按顺序观察的技能、抓住特点的技能以及善于判断和联想的技能。
教师经常通过校外实践活动帮助他们丰富感受、强化感受。如写“秋天的脚步”,在城郊的田野上,教师先引导学生由远及近地有序观察;再指导他们抓特点、抓重点,通过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眼看蔬菜的形状、颜色;手掂重量;鼻闻泥土气味);并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交流感受。这样,事物的发展过程及生动的细节,都会在学生大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
教师还可以采用写片段的方法,要求学生由浅入深,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例如可以先观察静态的事物,再观察动态的事物,让学生集中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写一段文字。这样,学生的心理负担减少,兴趣也就提高了。他们更是勤于习作,既能积累大量写作素材,又为整体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下雪了,教师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观察下雪时的情景。一年级的学生一边玩雪,一边学习观察,虽只写下了一二句话,却是自己体验生活后的感受:
——下雪了,雪花像洗衣粉,落在手中凉凉的。
——今天,我看见小小蒲公英在天上飞。噢,原来是白白的雪花,真可爱!
——下雪了!雪花慢慢地飘落下来。雪花掉在我的头上,大家都说:“你像老爷爷。”
——小雪花从天上飘下来,把同学们的头发变成白白的,像老爷爷、老奶奶。
——今天早晨,我和同学们在操场上用手接雪花。白白的雪花刚落到我的手上就融化了。
(2)指导说话
说话是人们将自己的内部言语借助于词语,按一定句式快速转换为外部言语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写作的基础,在写作课上,从说话到写作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学生只有经历了由说到写、先说后写,让学生自由地通过口头的描述来达到以写代说的目的。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并不是为学生提供某种固定的模式。
为了激发学生的说话动机,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不断进步之中,体会成功感。要求学生从完整地说好一句话到连贯地说好几句话,从说几句话到说一段话,进而要求条理清楚地叙述一个完整的小故事或一件事。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逐步提高言语的表现力,不仅要求所说的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详略得当,而且要生动形象,感情充沛,富有表现力。
教师在学生由说话到写作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对话点拨来不断地对学生的言语进行纠正和完善,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形成书面的文字,实现学生从说话能力到写作能力的转化,最后使学生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因此,要把发展连贯的语言放在第一位,把修饰和整理语言放在第二位;其次要创设说话的情境,尽早实现说话训练向书面作文的转化。
(3)指导评改
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活动结果进行自我反馈,自我修改,既有可能又有必要。评改训练应与作文各项训练同步进行。教师在学生进行作文自评和互评时要起指导作用。
一要有明确的要求。低年级以评改词句为主,着重评改错别字,用词错误,句子不完整、不通顺等;中年级以评改段落为主,可着重评改句序不妥、衔接不当,段的结构不完整、内容不具体等;高年级以评改篇章为主,着重评改中心不明确,重点部分不具体,内容不真实,详略不当等。
二要有评改的方法。在学生自我评改之初,教师应提供评改的范例,与学生一起评述,有意识地传授评改作文的知识和方法、观点和标准,统一修改符号,提出批语的基本要求。
三要采用多种方法。形式可采用:教师示范评改;师生共同评改;教师批,学生改;小组评改;学生互相评改;学生自我评改等。
三年级学生写作评改范例:题目《妈妈,您辛苦了》。
第一次写作:
我的妈妈有一双大眼睛,还长一个很挺的鼻子。
一天晚上,突然我发烧了,妈妈把我送到医院去看病。
妈妈一直陪着我,一直到我打完吊针才走开。
结果,妈妈被累倒了。
(师生共同评改)
师:说说这篇文章的优点。
生:自然段分得比较清楚。
生:妈妈的外貌没有一样一样都写。
师:对,抓主要特征描写,面面俱到反而不突出重点。再找找文章主要缺陷。
生:我生病了,妈妈怎么照顾我没写具体。
师:怎么写具体呢?
生:可以写妈妈送我去医院看病时的动作、语言。
生:可以写我当时的感受。
修改后写作:
我有一个漂亮的妈妈。她鼻梁高高的,眼睛大大的,最好看的是嘴角那抹不去的笑容。
每天早上,妈妈很早起床做早饭,送我上学。然后,她匆匆忙忙地去上班。
下午放学,她总要到学校接我回家,再忙着做晚饭,帮我检查作业。
妈妈陪我慢慢长大,我知道妈妈很辛苦,以后我要加倍回报妈妈。
学生再次评改
生:开头外貌描写更精彩了,如果把“鼻梁高高的,眼睛大大的”调换一下,顺序就更清楚了。
生:描写早上和晚上妈妈的动作,写出妈妈的辛苦。但是,第一次作文中“生病时妈妈送我去医院看病”的具体事情没有了,内容上还不够具体。
生:应该把“妈妈送我去医院看病”的事情加在第四节,用“有一次”开头。
再次修改后写作:
我有一个漂亮的妈妈。她眼睛大大的,鼻梁高高的,最好看的是嘴角那抹不去的笑容,让我见了无比温暖、亲切。
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妈妈就起床做早饭。等我吃完早餐,她便骑上助动车飞快地送我去上学。然后,她又匆匆忙忙地去上班。
下午,我一出校门就能看见笑吟吟的妈妈。回到家,妈妈总一边忙着做晚饭,一边督促我做作业。等我睡觉了,妈妈还在洗衣服。
有一次,我突然生病了。妈妈连忙把我带到医院。医生检查了我的身体,发烧有40℃呢!妈妈急得额上直冒汗。在我打吊针的时候,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一会儿给我喂水,一会儿为我擦汗,自己却顾不上休息一下。我看了,心里默默地说:“妈妈,您辛苦了!”
妈妈陪我慢慢长大,以后我要好好报答妈妈。
上述例子表明,小学生完全可以掌握评改步骤和方法,形成较好的自评和自改的能力,这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与修改作文的能力。
(4)指导阅读
课外阅读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它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具有较为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便能较好较快地消化新的学习内容。同时,课外阅读与写作爱好的高度相关是由于学生把在广泛阅读中大量积累的词语和汲取的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逐步产生对写作的爱好。
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有一个萌芽发展到高涨的过程。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很显著的年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不同的读物兴趣不同。台湾省的一项研究对少年儿童阅读兴趣的发展作了更具体的区分:
1)4~6岁是神话传说期,对没有时间空间限制的空想世界所出现的生命与生物的神话传说发生兴趣。
2)6~8岁是寓言故事期,对将人类生活的法则寓于传说故事中的寓言发生兴趣。
3)8~10岁是童话故事期,对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经过想像构成的故事发生兴趣。
4)10~13岁是传记及传奇故事时期,对人类谋求生存、征服及开发大自然的紧张冒险故事或传记故事发生兴趣。
5)10~15岁是文学起始期,开始对与情感发展有关系的故事发生兴趣。
因此,在课外阅读的习惯上,教师要注意培养,采取正确的引导措施。首先是改善读书条件,提倡学生间互相交换图书阅读。其次,教师要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使学生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选择书籍进行阅读。第三,教师要宣传课外阅读的好处,介绍一些学生课外阅读的经验,经常向学生推荐好书,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形成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第四,教师还应进行阅读作文指导,如:摘录精彩句段、根据原文写故事、写出文章提要、写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