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写好表格式书面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田昌莉[1](2021)在《思维导图在初中记叙文提纲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思维导图作为一种以图像和文字并存、以层级发散的方式呈现人脑思维的工具,在工作和学习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近年来很多一线教师也把它运用到了教学当中。提纲设计作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常用的有效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本文主要是把思维导图运用到初中语文记叙文提纲设计教学中,以期让一线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找到一个可用和好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其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本文主要有五个部分,四个章节。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对“思维导图在初中记叙文提纲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内容的的选题缘起和价值、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和拟解决问题的阐述。第一章主要是从发展学生思维、记叙文的文体特点、提纲设计的特征、提升学生记叙文写作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素养等方面对思维导图在初中记叙文提纲设计教学中的可行性和重要进行分析。第二章主要是对初中作文教学情况、记叙文提纲设计教学情况、思维导图在记叙文提纲设计教学当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第三章通过案例分析比较传统提纲设计教学与思维导图提纲设计教学之间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制定提纲后的作文成果展示。第四章主要从把握思维导图制图规律、提高制图水平、发展学生思维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应用建议。
宋菲[2](2020)在《裁判说理的可接受性及其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裁判说理也即裁判文书释法说理,其目的是通过阐明裁判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正当理由,增强裁判行为的公正度和透明度,促进审判权的规范行使,提升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现实司法中,裁判说理是一种动态过程,核心在于如何有效构建裁判理由,内容是阐释法律规范、基本原则、道德习惯、政治政策、指导案例等如何现实运用于司法裁判,遵从何种标准以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裁判说理是针对特定主体的说服过程,主要涉及“谁在说”“向谁说”以及“怎么说”三个方面,并以“可接受性”作为说理的最终目标。裁判说理的可接受性以法律商谈和法律论证(论辩)作为理论工具,具体包括说理理念、说理形式和主要内容三点。在理念方面,裁判说理的可接受性遵从“规范性”和“有效性”双重指引,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效果;在形式方面,无论是针对多数类案的“一般化”说理,还是针对具体案件的“个性化”说理,只要符合基本格式规范要求,就能达到可接受性目标;在内容方面,可接受性说理既针对“事理”和“法理”,也针对“情理”和“文理”,覆盖整个裁判文书。从说理可接受性的衡量标准来看,因主客体不同,我们可从裁判理由本身和裁判文书受众两个方面进行构建。前者表现在,裁判说理必须是一个好的论证(论辩)的过程。受前提是否可接受、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前提与结论的相关性等因素影响,它应满足“论证不违反逻辑要求”“结论要回溯到法律规范”“事实叙述清晰并言之有据”等具体要求;后者表现在,裁判说理还必须是一个理性对话过程,要充分考虑作为特殊听众的法律职业者,和作为普通听众的当事人及社会公众的不同心理认同和价值判断,借助法律商谈和心理学判断实现信服而不是威服或压服。基于该具体内容和衡量标准,符合可接受性要求的裁判说理主要包括以下三条实现路径:第一,制度方面要构建完善的说理体制机制,为可接受说理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第二,技术方面要厘清裁判文书撰写格式和要求,为可接受性说理提供内在形式要求;第三,运用法律方法构建裁判理由的论证标准,为可接受性说理提供方法论保障。如上具体内容、衡量标准和基本思路从应然界定了“何谓裁判说理的可接受性”,这是文章的理论部分。现实裁判中,可接受性说理只是一种理论愿景,可接受性不足反而是司法的常态。因此,如何有效把握这些问题并针对原因进行分析,则成为了提升裁判释法说理水平的重要方面。该章节以“说理”为关键词,在北大法宝全文搜索并随即抽取600个将原审案件“说理问题”作为上诉或申诉意见的典型案例作为案例样本池。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将说理可接受性不足的表现概括为:第一,不说理或概括式说理;第二,说理空洞化或程式化;第三,即兴说理或任意说理;第四,判非所请或论证不清。结合当下已有的法官专业素质、法官经验阅历、司法体制、司法环境、说理评价与激励机制以及法官枉法裁判等原因分析,以是否具有直接影响性和可操作性为删选标准,我们可将这些原因归为:重结果轻说理的司法理念,司法保障制度和技术规范不健全,以及忽视运用法律方法构建说理标准三类。这也是文章第三、四、五章主要围绕并试图解决的内容。实现可接受性说理要有健全的外部保障机制。裁判文书说理尽管是一种法官个人行为,但是该说理活动必须在特定司法语境中才能发挥更大优势。结合当下司法实践,助推裁判说理的外部保障机制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第一,案件分流机制实现针对性说理;第二,裁判公开机制倒逼规范说理;第三,评价激励机制促进主动说理。繁简分流的主要任务是针对每一类案件确定不同的分流标准。明确疑难、复杂案件,诉讼各方争议较大的案件,社会关注度较高,影响较大的案件等需要重点说理的案件类型;裁判公开可以通过“倒逼”机制促使裁判者将自己的“成果”予以展现,使得裁判文书符合特定格式和论证要求。而且面对司法质疑,该公开机制亦可保护法官敢于说理;评价激励机制可以针对事实与证据、法律适用和解释确立恰当的评价标准。与此同时,各级法院也在探索将优秀裁判文书评选作为一项常规性重要工作并计入法院审判工作考核的指标体系,发挥优秀裁判文书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可接受性说理还必须要满足内在的说理技术规范,主要是指裁判文书说理的格式和语言要求。结合裁判文书特点,该技术规范主要表现在裁判文书的格式体例、说理语言和文书样式三方面。在格式要求方面,不同类型裁判文书的说理要求、说理标准及说理重点各有不同,我们必须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方面意见”来构建裁判说理的基本框架,进以证据审查说理、事实认定说理、法律适用说理、自由裁判说理作为主要说理层面:在语言要求方面,必须要以听众需求为导向,裁判用语要准确规范而不应模糊抽象,裁判表述风格要沉稳平实而不哗众取宠,裁判表达要逻辑清晰而不笼统含混;在文书形式创新方面,为增强说理效果,法官可在一般的描述性裁判文书格式基础上,尝试进行要点引导式说理和表格式说理等技术创新。除了外在机制保障和内在技术规范外,实现可接受性说理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有效运用法律方法,主要包括法律解释、法律论证和法律修辞三种。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说理的首要方法。其作用是明确法律中不确定性概念的真实含义;法律论证是裁判说理的核心方法。裁判说理的实质就是法律论证过程,该方法以可接受性为论证标准,通过逻辑分析进路、论题学进路和商谈程序进路实现裁判过程可接受性;法律修辞方法能增强可接受性说理效果,主要功能就在于构建说理的语境并明确说理效果。具体到说理活动中,这些方法主要运用于如何基于可接受的衡量标准构建裁判理由,以及阐明构建中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比如,运用法律原则进行说理关键在于阐释“依照原则确立规则”的过程;运用道德情理说理时重点在于实现裁判的价值指引,在合理把握情理说理偏差基础上明确具体的说理标准;运用社会习惯进行说理首先要进行习惯识别,说清习惯作为裁判理由所应具有的规范要件,接着要阐明“事实性”习惯向“规范性”习惯的转化;运用典型案例或指导性案例进行裁判说理重心在于以案释法,阐释指导案例的论证推理过程,侧重论述“区分同案”和“形成同判”的具体说理要求。
杨红[3](2020)在《小学高年级基于文本的分析性写作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已然成为了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写作教学更是与核心素养密切相关,无论是从高考改革中语文写作的地位来看,或是站在小学生写作素养的养成需要来看,无不渗透着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反观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受写作题材的限制,普遍存在教师因为太注重学生在写作时对真情实感的表达,而忽视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习者的理性思维素养,本研究试图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引入分析性写作,以现有的教材内容和课内外阅读资料为文本,设计基于文本的分析性写作任务,探究该写作对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积极作用。研究主要分为文献分析、实施框架建构和实验研究三大部分内容。研究初期,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分析性写作的相关研究,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之后,在分析基于文本的分析性写作对发展学生思维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深度学习理论和分析性写作教学法,构建了小学高年级基于文本的分析性写作教学的教学模式和原则。在实验研究部分,笔者以小学高年级写作课堂为研究基地,以六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发布了七次写作任务,为期十二周。在评价实施效果时,笔者选用了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量表中文版(CCTDI)为实验测试工具,该问卷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0.8,信度效度良好。实验中,以基于文本的分析性写作为自变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成绩为因变量,并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最后使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实验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发现,基于文本的分析性写作可以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思考,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又能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深度结合。其次,该写作方式能明显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并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各个维度的成绩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寻求真理、开发思想、批判性思维技能、分析能力”这四个维度的成绩提高明显,而“求知欲、系统化能力、认知成熟度”这三个维度的成绩虽然也有所提高,但是效果不太明显。本研究指向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丰富小学写作教学具有重要价值。
胡丽娟[4](2020)在《读书笔记在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教学正受到小学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弱化现代社会带来的碎片化、快速化、功利化阅读特点的不利影响,采用更加有效的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水平和能力,是阅读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读书笔记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文本理解、提升语文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运用读书笔记辅助教学能有效提升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然而,读书笔记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还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因此,本研究尝试探讨读书笔记应用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可能性及其主要方法策略,意在通过读书笔记的有效设计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及其教师教学的效果。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细读法、课例研究法。首先,进行文献检索,梳理读书笔记的相关研究,并阐述读书笔记在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现状。其次,通过总结、反思前人的研究,确立本研究读书笔记的含义、类型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含义,再从理论基础、现实价值层面分析读书笔记应用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然后,深入具体地阐述读书笔记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主要应用环节及其应用原则,在每个环节中有针对性地提出读书笔记的应用策略并逐一举例说明。最后,选取《绿山墙的安妮》这部儿童经典阅读名着,提供了一个读书笔记应用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完整实例,以供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参考。此部分采用文本细读法和课例研究法,不仅较为详细地设计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导读课、推进课和延伸课,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读书笔记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特殊功能;最后总结出读书笔记应用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相关建议。
邱艳[5](2020)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微写作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高效快捷的信息交互中微写作应运而生。它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受到人们普遍欢迎,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在大作文教学普遍受到诟病的今天,微写作的诞生无疑是新的尝试和突破。基于此,笔者为落实课程标准精神,转变大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窘境,提高学生写作素养,分别从文献研究入手,用理论结合实际的实际例证法来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微写作研究。本论文除去绪论、结语,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首先,笔者明确研究微写作的背景、意义,然后查阅大量的国内外微写作文献资料,以此来明确本论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并利用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课例实证法来作具体探究。其创新点是:在遵循语文教学法的前提下,以青少年心理发展为基础,整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微写作,形成序列,建立课型,比先前的研究者在实际操作上更近一步。其次,通过查阅诸多文献对微写作进行界定,笔者明确它在本文中的概念,并总结特点,阐述微写作对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的意义。再次,根据自我效能理论、初中生思维发展理论、生活化作文教学理论将微写作分为:单线结合性、螺旋序列型、散点分布型三类。将微写作的操作流程分为闭环式流程和附着式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课型。在微写作的评价反馈环节,提出诸多评价方式,特别对纸质评价与网络评价做出分析。最后,通过以上的实践研究,笔者对微写作过程中限定性、及时性、逻辑性三方面做出反思,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实际操作借鉴。
李校蒙[6](2020)在《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看图写话教学调查研究 ——以栾城区宏远路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教育部要求,2019年9月全国小学统一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本”,“部编本”教材编写独具时代特色,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看图写话作为第一学段写话的主要形式,其教学在语文“部编本”教材使用初期仍是重中之重。在这一阶段,看图写话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正确解读语文“部编本”教材,分析和总结看图写话的编写特色,并将其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本研究在语文“部编本”教材使用初期,以一、二年级语文“部编本”教材中的看图写话教学为研究内容,通过分析一、二年级“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特点,调查第一学段学生的看图写话现状和第一学段语文教师进行看图写话的教学现状,来了解“部编本”教材使用初期,看图写话的教学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其中将“部编本”教材与看图写话教学紧密结合,丰富“部编本”教材使用初期,看图写话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新教师提供参考,为老教师提供有效借鉴;更好地提升第一学段学生看图写话的水平。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第一学段语文“部编本”教材看图写话教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对国内外的写话、看图写话的研究综述以及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关于看图写话的相关概述,其中,界定了本研究中的相关概念,对看图写话进行分类,并通过熟知教材,参考教材编写队伍的建议分析“部编本”教材中看图写话的编排特点,以及根据新课标对看图写话教学目标进行解读,最后罗列看图写话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在“部编本”教材使用初期,对第一学段看图写话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此调查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第一学段的学生,了解学生看图写话的现状,第二部分是对教师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教师看图写话教学现状。第四部分,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和访谈实录总结分析看图写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其中包括学生看图写话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语文“部编本”教材使用初期,针对第一学段看图写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以下四个方面提出看图写话教学的改进对策,以此来丰富看图写话教学的实践操作:探析“部编本”教材中看图写话的编排特点、根据新课标明确看图写话的教学目标、丰富看图写话的教学内容、完善看图写话的教学流程、掌握学生看图写话的心理,望这些对策能够为一线教师进行看图写话教学提供借鉴和帮助。
刘健[7](2019)在《2019年英语书面表达全国各卷真题解析》文中认为2019年,全国总计七套高考英语试题,共有九篇书面表达。从写作形式上看,有六篇提纲类书面表达、二篇图表类书面表达和一篇概要类书面表达。从文体上看,有七篇应用文,一篇议论文,一篇记叙文,内容包括申请信、邀请信、建议信、感谢信、电子邮件等。从题材来看,内容比较广泛,尤其是在考查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体现了关注体育锻炼、倡导健康意识的理念,
李向勤[8](2019)在《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随着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省市直接把英语听说能力考查纳入高考,强化对英语口语的考察。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语言实践和活动的空间,很难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旨在探寻能够突破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瓶颈的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环境下通过英语演讲学习来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并进一步分解为以下三个重点问题:(1)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是什么?(2)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可操作性教学途径有哪些?(3)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有哪些?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输入输出理论为基础,运用项目学习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开展,整个研究共分为三轮:第一轮属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重在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第二轮属于调整和改进阶段,主要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第三轮属于提升和完善阶段,重点聚焦于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通过量化测试、师生访谈、学习反思、英语综合水平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活动比赛等多种方式采集数据资料,分析对比,多角论证,总结归纳。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英语口语水平等语言综合素质以及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自信心等人文素养均获得了明显的提升与增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并提出具体操作建议。本研究结论如下:(1)英语演讲项目学习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2)发挥学习小组的支架作用和最大功能是保障学习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3)通过多种方式的输入活动开展专题培训是英语演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途径;(4)开发“以输出为驱动”的课堂英语演讲学习活动是提高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渠道;(5)循序渐进地开展足量的英语演讲实践活动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关键途径;(6)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本研究创新点有:⑴针对我国高中生的具体特点,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和具体操作建议,为愿意从事相关相关实践和研究的同行提供可模仿和解读的范本。同时,为新高考的“口语考试”提前探寻教学路径,促进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建构。⑵严格规范地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本表灵活的内部动态调节功能,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达成目标,成效显着。⑶英语演讲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哑巴英语”等陈旧教学方式,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起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得以重新塑造。⑷国内外相关研究几乎都是从大学生或成人视角探讨,而本研究主要从高中生视角开展,学生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参与者,拓展了英语演讲教学的研究视角。
祝明媛[9](2019)在《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良好地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这一在基础教育中存在已久的问题,我国也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视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教育部要求各学科基于其学科本质建立各学段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有关语文核心素养的课题,一方面被很多专家学者所关注与研究,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改革面前也对一线教师在实践层面的摸索和探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教育界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不断成熟完善,而一线教师面对“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这一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还在不断地进行探索。综上所述,笔者将基于核心素养对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进行研究,并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可爱的生灵”这一人文主题单元作为举例进行了单元教学设计,将设计好的单元教学设计投放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某小学三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实践教学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单元教学来推动课堂转型,进而落实核心素养,为了达成以上目的,本文将围绕以下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展开论述。首先,阐明了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问题。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语文核心素养及单元教学的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总结及不足。阐明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界定了核心素养等相关概念。其次对本研究的设计从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再次,在构建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利用文献分析法探讨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维要素、培养路径及课程转型的要求之后,制定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模型,展现了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最后,在实验班进行单元教学,对照班进行常规单元教学。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单元教学实施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成果重点从“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经过实践效果检验,得出单元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单元整体逻辑体系,对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有良好的效果,基于研究过程提出实施建议。
韩佳美[10](2019)在《应用语言学视域下的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语文课程就是要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到应用文这一文体而言,它是一种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具有一种固定模式、交际性突出的应用性文体,直接体现着学生应用语言能力。本研究以应用语言学理论为切入点,旨在从新的角度来探究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首先,立足于学界已有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对目前相关领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其次,通过对S省3所学校的初中学生及语文教师教与学的现状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探究当前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入手提出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策略。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选题目的与意义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部分。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当前应用文写作教学进行分类综述。第三部分是理论基础部分。笔者对应用语言学进行简单概述,阐述了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并介绍了语言能力的相关理论。第四部分是现状调查及分析部分。该部分主要包含问卷设计于发放、访谈设计与调查及现状总结分析。首先,在问卷调查部分,笔者详细阐释了问卷的编制、发放、统计、数据检查及分析的有关内容;其次,在访谈调查部分,笔者介绍了访谈的设计和分析总结;最后,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前应用文写作现状教学进行归纳总结。研究发现,在当前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教学内容丰富、铺设较广,但是教学方法不得当、教学策略不系统导致教学成效大打折扣,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第五部分是教学策略部分。本文从应用语言学语言能力的角度切入,提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首先,要调动学生的背景经验,通过唤醒已有背景经验、挖掘新的背景经验及培养学生积累习惯的方式充实学生的知识背景;其次,要立足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并发展语用能力,完善学生语言基础;再次,要发展写作元认知策略,通过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计划策略能力、实施计划策略能力和评价策略能力来促进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在写作全过程发挥积极作用;最后,应用文写作要基于交际语境,应用文写作教学要从目的出发、从话题入手、明确作者身份及树立读者意识。
二、怎样写好表格式书面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写好表格式书面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思维导图在初中记叙文提纲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及价值 |
二、研究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和拟解决的问题 |
第一章 思维导图在记叙文提纲设计教学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
第一节 思维导图在初中记叙文提纲设计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二节 思维导图在初中记叙文提纲设计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性 |
第二章 思维导图在初中记叙文提纲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初中作文教学情况分析 |
第二节 记叙文提纲设计教学情况分析 |
第三节 思维导图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情况 |
第三章 思维导图在初中记叙文提纲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传统记叙文提纲设计教案展示 |
第二节 思维导图提纲设计案例展示 |
第三节 思维导图提纲设计的优势 |
第四节 思维导图辅助记叙文提纲设计作文效果呈现 |
第四章 思维导图在初中记叙文提纲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
第一节 教师主体方面 |
第二节 学生主体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裁判说理的可接受性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缘何研究裁判说理的可接受性?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本文研究方法 |
四、基本论述框架和可能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裁判说理的可接受性理论 |
第一节 裁判说理应以可接受性为目标 |
一、有关裁判说理目标的争议 |
二、“可接受性”的理论分析 |
三、裁判说理可接受性的界定 |
第二节 可接受性说理的基本内涵 |
一、说理的“规范性”与“有效性” |
二、说理的“统一化”与“个性化” |
三、“事理”“法理”与“情理”“文理” |
第三节 可接受性说理的衡量标准 |
一、客观标准——基于论证规则构建裁判理由 |
二、主观标准——理性说服听众达成有效共识 |
第四节 可接受性说理的实现思路 |
一、依靠制度创新为说理提供外在保障机制 |
二、完善技术规范为说理提供内在形式要求 |
三、运用法律方法构建裁判理由的论证标准 |
第二章 裁判说理可接受性不足的现状及原因 |
第一节 有关裁判说理问题的实证考察 |
一、当下实证研究综述 |
二、本文样本选择及分析 |
第二节 说理可接受性不足的具体表现 |
一、不说理或选择性说理 |
二、说理空洞化或程式化 |
三、即兴说理或任意说理 |
四、判非所请或论证不清 |
第三节 说理可接受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
一、重结果轻说理的司法理念 |
二、保障制度和技术规范不健全 |
三、忽视运用法律方法构建说理标准 |
第三章 实现可接受性说理的制度机制 |
第一节 通过繁简分流制度实现针对性说理 |
一、案件繁简决定说理程度 |
二、繁简分流重点是明确分流标准 |
三、需要重点说理的具体案例类型 |
第二节 依靠裁判公开制度倒逼规范说理 |
一、裁判文书公开提升法官的说理要求 |
二、裁判文书公开保护法官敢于说理 |
三、通过反馈机制明确重点说理内容 |
第三节 诉诸评价激励机制促进主动说理 |
一、评价激励重在构建合理的评价标准 |
二、裁判说理中评价激励机制的作用方式 |
第四节 提升裁判说理可接受性的其他机制 |
一、通过法官释明制度建构说理的理想语境 |
二、完善法律统一适用机制增强理由的说服效果 |
第四章 实现可接受性说理的技术规范 |
第一节 裁判说理的文书格式要求 |
一、规范的文书格式有助提升说理效果 |
二、不同类型裁判文书的说理格式要求 |
三、裁判文书说理的通识性体例与结构 |
第二节 裁判说理的语言风格要求 |
一、裁判语言的“可接受性”特征 |
二、裁判文书用语要准确规范 |
三、裁判表述风格要沉稳平实 |
四、裁判内容表达要逻辑清晰 |
第三节 裁判文书体例及结构创新 |
一、裁判文书创新的实践意义 |
二、要点引导式说理型式 |
三、其他裁判文书说理新型式 |
第五章 实现可接受性说理的法律方法 |
第一节 主要运用的法律方法及其说理实效 |
一、法律解释:明确大前提的真实含义 |
二、法律论证:确立可接受的说理依据 |
三、法律修辞:说服听众强化说理效果 |
第二节 法律原则作为裁判理由的论证说理 |
一、法律原则进入裁判的说理要素 |
二、对“依照原则确立规则”过程的说理 |
三、运用法律原则裁判的具体说理要求 |
第三节 道德情理作为裁判理由的论证说理 |
一、道德情理说理重在进行价值指引 |
二、当下裁判中的道德情理说理偏差 |
三、道德情理说理规范化的基本要求 |
第四节 社会习惯作为裁判理由的论证说理 |
一、习惯作为裁判理由应具备的规范要件 |
二、“事实性”习惯向“规范性”习惯转化的阐明 |
三、习惯作为裁判理由的具体论证标准 |
第五节 指导案例作为裁判理由的论证说理 |
一、运用指导案例说理必须讲清“以案释法”过程 |
二、“区分同案”时的说理要求 |
三、“形成同判”时的说理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3)小学高年级基于文本的分析性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设计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1 关于写作的研究 |
2.1.1 有关小学写作教学的研究 |
2.1.2 有关写作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 |
2.2 关于基于文本的分析性写作的研究 |
2.2.1 有关分析性写作的研究 |
2.2.2 有关基于文本的分析性写作教学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3 核心概念界定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小学高年级 |
3.1.2 小学写作 |
3.1.3 批判性思维 |
3.1.4 分析性写作 |
3.1.5 基于文本的分析性写作 |
3.2 基于文本的分析性写作与批判性思维培养 |
3.2.1 以文本为基础的分析性写作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3.2.2 写作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
4 相关理论基础 |
4.1 深度学习理论 |
4.2 分析性写作教学法 |
4.3 相关理论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
5 基于文本的分析性写作实施框架 |
5.1 目标取向 |
5.2 小学高年级基于文本的分析性写作教学原则 |
5.2.1 文本的选择 |
5.2.2 写作提示 |
5.2.3 合理运用文本证据 |
5.3 基于文本的分析性写作的流程 |
6 基于文本的分析性写作实验研究 |
6.1 实验研究前的前期调查 |
6.1.1 小学阶段写作类型:以叙事为主,注重个人表达 |
6.1.2 学生的写作内容:孤立回忆事实,缺乏建构能力 |
6.1.3 学生的写作语言:缺乏逻辑性,批判能力不强 |
6.2 实验设计与实施 |
6.2.1 实验设计 |
6.2.2 实验程序 |
6.2.2.1 实验前测 |
6.2.2.2 实验实施 |
6.2.2.3 实验后测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1 批判性思维倾向变化 |
6.3.1.1 对照班(4)班学生前后测批判性思维倾向分数的对比分析 |
6.3.1.2 实验班(3)班学生前后测批判性思维倾向分数的对比分析 |
6.3.1.3 学生后测批判性思维倾向分数的对比分析 |
6.3.2 批判性思维倾向各维度成绩的差异分析 |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基于文本的分析性写作可以引发深度思考,促进深度阅读 |
7.1.2 基于文本的分析性写作可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
7.1.3 以文本为基础的分析性写作可以提升高年级学生写作兴趣 |
7.2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7.2.1 理论层面 |
7.2.2 实践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4)读书笔记在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课程改革背景与小学生整本书阅读 |
1.1.2 当前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1.1.3 对读书笔记促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考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读书笔记的研究 |
1.2.2 有关读书笔记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读书笔记应用于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论概述 |
2.1 核心概念及其说明 |
2.1.1 读书笔记 |
2.1.2 整本书阅读教学 |
2.2 读书笔记应用于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
2.2.1 思维可视化理论 |
2.2.2 从做中学理论 |
2.2.3 生成学习理论 |
2.3 读书笔记应用于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实价值 |
2.3.1 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
2.3.2 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
2.3.3 开拓教师阅读教学改革视野 |
第3章 读书笔记在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3.1 整本书主要教学阶段及读书笔记的应用环节 |
3.1.1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三个阶段 |
3.1.2 读书笔记应用于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主要环节 |
3.2 读书笔记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3.2.1 导向性 |
3.2.2 科学性 |
3.2.3 直观性 |
3.2.4 趣味性 |
3.3 读书笔记在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3.3.1 激趣策略 |
3.3.2 感知策略 |
3.3.3 理解策略 |
3.3.4 研读策略 |
3.3.5 生成策略 |
3.3.6 总结策略 |
第4章 读书笔记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例:《绿山墙的安妮》 |
4.1 《绿山墙的安妮》教学价值及文本分析 |
4.1.1 范例选用说明 |
4.1.2 范例文本解读 |
4.2 《绿山墙的安妮》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
4.2.1 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的预设 |
4.2.2 教学进程设计 |
4.3 《绿山墙的安妮》阅读教学中读书笔记的功能分析 |
4.3.1 积极语用功能 |
4.3.2 信息化功能 |
4.3.3 激励功能 |
4.4 读书笔记在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
4.4.1 运用可视形式,锻炼思维能力 |
4.4.2 落实读写结合,促进经验内化 |
4.4.3 重视生成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初中语文教学中微写作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语文教学的微写作研究 |
1.2.2 国外语文教学的微写作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 微写作与初中语文教学概述 |
2.1 微写作概述 |
2.1.1 微写作的概念 |
2.1.2 微写作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2.1.3 微写作的特点 |
2.2 微写作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
2.2.1 微写作对阅读的意义 |
2.2.2 微写作对写作的意义 |
3 初中语文教学中微写作的实践研究策略 |
3.1 初中语文教学中微写作类型 |
3.1.1 单线结合型 |
3.1.2 螺旋序列型 |
3.2 初中语文教学中微写作流程 |
3.2.1 闭环式教学流程 |
3.2.2 附着式教学流程 |
3.3 初中语文教学中微写作基本操作 |
3.3.1 微写作前支架搭建指导 |
3.3.2 微写作中写作互动指导 |
3.3.3 微写作后修改评议指导 |
3.4 初中语文教学中微写作的评价与反馈 |
3.4.1 纸质评价 |
3.4.2 网络互评 |
4 初中语文教学中微写作的实践启示与反思 |
4.1 初中语文教学中微写作的实践研究启示 |
4.2 初中语文教学中微写作的实践研究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看图写话教学调查研究 ——以栾城区宏远路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第一章 看图写话相关概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部编本” |
(二)第一学段 |
(三)看图写话 |
(四)看图写话教学 |
二、看图写话的类型 |
(一)以图片形式划分 |
(二)以图片内容主题划分 |
三、语文“部编本”教材中看图写话的编排特点 |
(一)“部编本”教材看图说话、写话编排一栏表 |
(二)“部编本”教材看图写话的编排特点 |
四、新课标中关于看图写话教学目标的解读 |
(一)关于“看图写话”的兴趣 |
(二)关于“看图写话”的题材 |
(三)关于“看图写话”的内容 |
(四)关于“看图写话”的要求 |
五、看图写话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 |
第二章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看图写话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一、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学生看图写话现状调查情况分析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问卷设计 |
(三)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二、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看图写话教学现状访谈情况分析 |
(一)访谈对象概况 |
(二)访谈提纲设计 |
(三)教师访谈情况及分析 |
第三章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看图写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学生看图写话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观察图画粗略,缺乏具体的观察方法 |
(二)图画想象贫乏,缺乏丰富的表象储备 |
(三)写话兴趣不足,缺乏内部的学习动机 |
(四)写话水平一般,缺乏生动的自我表达 |
(五)不会自评自改,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 |
二、教师看图写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新教材解读处于表层 |
(二)教学目标认识不深入 |
(三)教学流程缺乏完整性 |
(四)训练方法缺乏专业性 |
(五)教学评价缺乏有效性 |
(六)教学反思不到位 |
第四章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看图写话教学对策 |
一、熟知“部编本”教材,探析看图写话的编排特点 |
(一)教研员宣传教材编写理念、指导实践教学 |
(二)学校重视教师教学培训,提供学习机会 |
(三)教师明确看图写话教学内容,撰写教学计划 |
二、把握新课程标准,明确看图写话的教学目标 |
三、选择图片素材,丰富看图写话的教学内容 |
(一)活用教材插图,紧密联系说写环节 |
(二)巧用绘本插图,激发学生写话兴趣 |
(三)多用生活图片,鼓励学生表达自我 |
(四)敢用自画图片,启发学生想象创新 |
四、依据实际的学情,完善看图写话的教学流程 |
(一)导入的设计和方法 |
(二)看图的设计和方法 |
(三)想象图画的设计和方法 |
(四)说图的设计和方法 |
(五)写话的设计和方法 |
(六)评价的设计和方法 |
(七)修改的设计和方法 |
五、更新心理学知识,掌握学生看图写话的心理 |
(一)图画具有直观性,激发学生写话兴趣 |
(二)把握学生关键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
(三)了解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写话自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7)2019年英语书面表达全国各卷真题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纲类 |
全国卷Ⅲ |
【真题再现】 |
【题目解析】 |
【优秀范文一】 |
【点评与指导】 |
【优秀范文二】 |
【点评与指导】 |
【优秀范文三】 |
【点评与指导】 |
全国卷Ⅲ |
【真题再现】 |
【题目解析】 |
【优秀范文】 |
【点评与指导】 |
全国卷Ⅲ |
【真题再现】 |
【题目解析】 |
【优秀范文】 |
【点评与指导】 |
天津卷 |
【真题再现】 |
【题目解析】 |
【优秀范文】 |
【点评与指导】 |
浙江卷第一节 |
【真题再现】 |
【题目解析】 |
【优秀范文】 |
【点评与指导】 |
北京卷第一节 |
【真题再现】 |
【题目解析】 |
【优秀范文】 |
【点评与指导】 |
图画类 |
北京卷第二节 |
【真题再现】 |
【题目解析】 |
【优秀范文】 |
【点评与指导】 |
江苏卷 |
【真题再现】 |
【写作内容】 |
【写作要求】 |
【评分标准】 |
【题目解析】 |
【优秀范文】 |
【点评与指导】 |
概要类 |
浙江卷 |
【真题再现】 |
【题目解析】 |
【优秀范文】 |
【点评与指导】 |
(8)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
1.1.2 新高考制度的变化:听力口语考试走进英语高考 |
1.1.3 笔者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能够在适合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
1.1.4 培养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作用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初始的研究问题 |
1.2.2 问题的提炼与聚焦 |
1.3 研究意义 |
1.3.1 实践价值 |
1.3.2 理论价值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研究 |
2.1.1 关于演讲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
2.1.2 英语演讲 |
2.1.3 关于演讲能力的界定与研究 |
2.1.4 关于(英语)演讲能力的培养研究 |
2.2 英语演讲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2.2 国外新近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
2.3 行动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研究的应用 |
2.3.1 行动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
2.3.2 行动研究的概念界定 |
2.3.3 行动研究的特点 |
2.3.4 行动研究的过程 |
2.3.5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的区别 |
2.3.6 行动研究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
2.3.7 本课题所采用的行动研究模式 |
2.4 相关理论基础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2 语言输入输出理论 |
2.4.3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
2.4.4 项目学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测量工具的编制 |
3.1 研究对象的背景分析 |
3.2 研究对照样本的选择与确定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思路与过程 |
3.4.1 总体思路 |
3.4.2 .实施步骤 |
3.4.3 研究过程 |
3.5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
3.5.1 数据收集 |
3.5.2 数据分析 |
3.6 研究的伦理考量 |
3.7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测量工具的编制 |
3.7.1 明确研究目的,研究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 |
3.7.2 研究对象的特征与英语学习现状 |
3.7.3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维度与量化指标的初步确认 |
3.7.4 修改、完善量化指标,确定具体测量题项 |
3.7.5 评价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
3.7.6 确定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和探索——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 |
4.1 第一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4.1.1 问题的确立 |
4.1.2 对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
4.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4.2.1 制定行动计划 |
4.2.2 实施行动研究 |
4.3 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4.3.1 研究过程总结 |
4.3.2 行动研究结果 |
4.3.3 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 |
5.1 第二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5.1.1 问题的确立 |
5.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
5.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5.2.1 制定行动计划 |
5.2.2 实施行动研究 |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5.3.1 研究过程总结 |
5.3.2 行动研究结果 |
5.3.3 进一步总结与反思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和完善—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 |
6.1 第三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6.1.1 问题的确立 |
6.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
6.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6.2.1 制定行动计划 |
6.2.2 实施行动研究 |
6.3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6.3.1 研究过程总结 |
6.3.2 行动研究结果 |
6.3.3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结论 |
7.1 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
7.1.1 测试数据 |
7.1.2 问卷调查 |
7.1.3 学生的学习反思 |
7.1.4 笔者的教学反思 |
7.1.5 访谈 |
7.2 研究反思 |
7.2.1 研究对学生的影响 |
7.2.2 研究对笔者及课堂教学的影响 |
7.2.3 研究对学校整体教学生态的影响 |
7.2.4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的构建 |
7.2.5 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
7.3 研究结论 |
7.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5 研究局限和有待改进的空间 |
7.6 研究展望 |
7.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理论基础 |
(五)概念界定 |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理论基础 |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四维要素 |
(二)语文核心素养对课程转型的要求 |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模式 |
(一)分析——明确教学目标 |
(二)整合——构建教学框架 |
(三)开发——细化教学设计 |
(四)实施——运用教学策略 |
(五)评价——进行教学反馈 |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
(一)行动方案 |
(二)典型案例 |
(三)教学效果分析 |
六、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实施建议 |
(一)突破零散实现整合 |
(二)强调发展真实学力 |
(三)注重建构知识体系 |
(四)提倡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
七、研究总结和反思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应用语言学视域下的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研究 |
2.2 应用文写作教学课程资源研究 |
2.3 应用文写作教学具体内容研究 |
2.4 应用文写作教学具体教学法研究 |
2.5 应用文写作教学主体心理研究 |
2.6 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
2.7 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研究 |
3 理论基础 |
3.1 应用语言学理论概述 |
3.2 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
3.3 应用语言学下的语言能力理论 |
3.3.1 语言能力理论概述 |
3.3.2 巴赫曼的语言能力理论 |
4 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问卷调查 |
4.1.1 问卷编制与发放 |
4.1.2 问卷数据检查分析 |
4.1.3 问卷结果统计 |
4.2 访谈调查 |
4.2.1 访谈设计 |
4.2.2 访谈总结 |
4.3 现状分析 |
4.3.1 优势之处 |
4.3.2 不足之处 |
5 应用语言学视域下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 |
5.1 根据初中生生活,调动个人背景经验 |
5.1.1 唤醒已有背景经验 |
5.1.2 挖掘新的背景经验 |
5.1.3 培养积累经验习惯 |
5.2 立足初中生水平,提升基础语言能力 |
5.2.1 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
5.2.2 发展语用能力 |
5.3 发展写作元认知,提升初中生策略能力 |
5.3.1 培养初中生元认知策略意识 |
5.3.2 培养初中生计划策略能力 |
5.3.3 培养初中生实施计划策略能力 |
5.3.4 培养初中生评价策略能力 |
5.4 基于交际语境,指导初中生进行写作 |
5.4.1 应用文写作教学要从目的出发 |
5.4.2 应用文写作教学要从话题入手 |
5.4.3 应用文写作教学要明确作者身份 |
5.4.4 应用文写作教学要树立读者意识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四、怎样写好表格式书面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思维导图在初中记叙文提纲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田昌莉.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2]裁判说理的可接受性及其实现[D]. 宋菲.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3]小学高年级基于文本的分析性写作教学研究[D]. 杨红.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4]读书笔记在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胡丽娟. 集美大学, 2020(08)
- [5]初中语文教学中微写作的实践研究[D]. 邱艳.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看图写话教学调查研究 ——以栾城区宏远路小学为例[D]. 李校蒙.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2019年英语书面表达全国各卷真题解析[J]. 刘健.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19(12)
- [8]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D]. 李向勤.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9]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D]. 祝明媛.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8)
- [10]应用语言学视域下的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 韩佳美.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