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体会论文_尹晓敏

尹晓敏 江苏省南京市红十字医院急诊科 210000

【摘要】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4例归入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其余34例设为研究组,给予常规急救联合个性化护理,分析两种护理方式下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急救诊断率、急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工作,采用常规护理联合个性化护理的模式能够大大提高急诊有效性。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个性化护理;效果

本次研究选择近两年本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34例归入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其余34例设为研究组,给予常规急救联合个性化护理,分析两种护理方式下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详细研究过程呈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4例归入对照组,其余34例设为研究组。对照组34例研究对象中男患20例,其余14例为女患,本组研究对象年龄下限57岁,年龄上限达到77岁;研究组男患及女患各一半,均为17例,研究组年龄跨度均处于58岁至78岁区间内。68例研究对象均存在呼吸困难以及胸痛等临床症状,出现腹部疼痛等问题。68例患者中有38例的急救地点在家中,18例在饭店接受急救,其余12例的急救地点为办公室及其他地点。本次研究排除18岁以下的患者,排除存在严重外伤的患者,排除存在严重器官衰竭问题的患者。研究组及对照组在年龄跨度、性别结构以及临床症状等基础性信息的比较上没有呈现出明显差异,具备研究对比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方法,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前提下另外选择人性化护理模式,详细护理过程为:

1.2.1严格遵循医院出诊制度相关要求和规范,保证出诊的及时性。医院必须要综合分析患者相关人文因素,针对护理人员尤其是急诊护理人员开展科学的专业技能培训,促使其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质提高。急诊人员接收到呼救电话之后,应在短时间内问清楚患者病情状况,在第一时间安排救护车前往救援。救护车出诊之后,应积极与家属进行联系,进一步了解患者现状,掌握最新病情变化信息,护理人员在电话中可指导家属或其他打电话者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简单急救处理[1]。

1.2.2急诊科护理人员在开展急诊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噪声,同时针对患者的动作进行合理限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会出现胸部压榨性疼痛的问题,在对其施救的过程中,应主动与之进行交谈,安慰起情绪,缓解其紧张感,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给予患者力量和信心。在急救操作过程中应尽可能快地构建科学的静脉通道,确保穿刺处理能够迅速开展,避免对患者造成严重痛苦,同时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急诊人员应全面分析患者病情变化,在实施穿刺操作时确保动作规范和熟练,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视具体情况构建多静脉通路,提高后期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急诊护理人员还应该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临床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分析可能会引发的临床并发症,制定科学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方案[2]。

1.2.3完成对患者的急救护理工作后,等到患者病情慢慢缓解,将其转送到医院,确保其得到及时医治。急诊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家属深入交谈,告诉他们在转运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获得家属同意和支持后再正式进行转运。在转运过程中急诊人员应以电话等形式通知医院准备好担架等相关急救工具和设备,保证救治工作的有序推进。在转运时应保证患者选择平卧位,避免患者静脉通路受阻,防止患者出现相关临床并发症。

1.2.4急诊护理通常面对的都是一些急重症,患者发病较急,病情恶化快,一般还会伴随剧烈疼痛等临床症状,因而很容易产生恐惧和害怕的心理,大部分患者均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情绪不稳定、消极,这不利于急诊救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护理人员必须要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给予其语言上的安慰和引导,鼓励患者树立信心,让其感受到来自医务人员的温暖,形成对急诊人员的信任,提高患者的救治和护理配合度[3]。

1.3临床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针对急诊人员的出诊时间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入院时间进行记录,计算急救时间,针对研究组及对照组转运成功率以及急诊诊断率等临床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

1.4数据统计和分析

本次研究借助SPSS16.0数据软件包针对研究组及对照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通过均数和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数据,选择例数和%表示组间计数数据,前者采用t检验,后者选择X2检验,如果P<0.05,则可表示研究组及对照组在相关数据比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组及对照组出诊反应、急救、入院时间对比

研究组经人性化护理,其出诊反应时间50.71±12.30秒,急救时间为22.64±5.26分钟,入院时间为2.14±1.20小时;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及入院时间依次为98.58±15.92秒、43.61±4.21分钟、3.59±1.80小时,研究组在以上时间指标上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研究组及对照组出诊反应、急救、入院时间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研究组及对照组急救成功率及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分析

研究组34例患者中32例急诊诊断成功,急救诊断率为94.1%,急救成功的有33例,仅1例抢救不成功,急救成功率为97.1%,研究组34例全部转运成功,转运成功率为100%;对照组急救诊断率、急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分别为82.3%、87.5%和85.6%,研究组急救诊断率、急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突发疾病范畴,该类患者病情容易出现恶化,会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存造成威胁。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大部分患者存在预后不良的问题。有调查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以及急诊急救工作间存在密切关系[4]。因此,临床上必须要高度重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及急诊护理。

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采用常规联合人性化护理的方法,其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要短(P<0.05);研究组在急救诊断率、急救成功率以及转运成功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总而言之,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联合常规护理的急诊护理模式,能够大大减少患者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提高急救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能够大大提高急救诊断率、急救成功率以及转运成功率,确保急诊工作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康颖.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便秘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4(31):142-143.

[2]陈红.个性化护理对患者护理满意度影响研究[J].吉林医学,2013,18(08):165-166.

[3]史超1,杨晓燕2.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效果[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16(05):87-88.

[4]杨红梅,邹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观察及全面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7(36):121-122.

论文作者:尹晓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  ;  ;  ;  ;  ;  ;  ;  

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体会论文_尹晓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