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道德状况与“道德重建”_市场经济论文

青年道德状况与“道德重建”_市场经济论文

青年的道德状况与“道德重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论文,状况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我们用审慎的眼光省察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便不难发现,随着它的飞速发展,青年在获得丰厚的物资利益的同时,精神文明的建设则遇到空前的困难。当青年们跷首企盼道德精神的确立却迟迟不至而逐渐失去耐心之后,一些青年的道德观念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变。

青年道德观念的异变主要是指青年(严格限定在极少数范围)思想和主体行为的莫衷一是甚至是非颠倒的表现:青年在经济活动中不讲信誉、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被视为“有能耐”;青年在人际交往中的经济化、冷漠化、功利化、无责任化倾向被当作市场经济的必然。青年的精神颓废、人格丧失、蔑视社会规范、践踏道德准被当成“当代时尚”;青年的贪赃枉法、胆大妄为、自甘堕落被称作“敢为天下先”;青年的见义不为、见死不救是“理所当然”;对青年“第三者”插足,导致离婚率的升高不以为耻反而为荣;青年吸毒、赌博、涉“黄”,是“潇洒走一回”;青年知行不一、德识分离是时髦取向(“在近几年的一些全国性抽样社会调查中,人们发现在相当一部分青年中,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是相互偏离的。”[1])等等。

青年道德观念的异变,有着复杂的原因:1.市场经济的双重属性中的负效应,极易在青年中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其它不正确道德意识的滋长蔓延;2.在经济变迁时期,旧体制的弊端尚未彻底革除,与新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尚未及时建立健全,容易出现道德无序现象;3.伦理道德的教育滞后,青年的道德水平下降;4.社会缺乏正面引导,对青年的道德取向产生消极影响;5.青年的可塑性很强,加上近年来非智力因素(青年的意志、品格、心理素质等)的弱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确定,易受外界左右等。此外,在市场化、功利化思潮的强烈冲击下,道德本身反应迟钝,在既往的价值体系中运转欠灵。

青年道德观念的异变,最直接的不良后果是促使青年丧失崇高感、正义感、责任感;陡增悲伤感、孤寂感、失落感、希机感、绝望感;造成心理卑微猥琐,思想恍惚迷茫,信仰摇曳不定,行为无所适从,生活失去目标。很多时候,青年只能根据自己的意志、经验和处境设法找寻适应现实的特殊办法,盲目性、投机性、冒险性便应运而生。从总体看,青年的道德并没有出现大面积严重“滑坡”,但确实存在值得注意的下滑趋势。由此,人们呼唤“道德重建”,[2]便有了现实前提。

“道德重建”即构建新的道德体系。伦理学界对“道德重建”的提法存在着不同意见。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罗国杰教授认为“道德重建”的基础“当然是我们建国以来在全国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3]这表明罗国杰教授对“道德重建”持赞成态度;中山大学哲学系章海山教授认为,“新时期道德需要‘重建’的提法需要研究,道德需要重建是不妥的,但并不否定会产生新时期的道德规范体系来代替原先的道德规范体系”;[4]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廖申白教授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与道德的某种结构性变动或重构是不可避免的”。[5]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认为,“关于道德,我们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德”。[6]总的看,伦理学界著名学者都认为新时期道德需要建设。可见,当前道德建设的口号或提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建设怎样的道德体系和怎样加强建设。理解“道德重建”,必先讨论道德的含义。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时代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容,都是特定社会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中的反映。经济基础产生相应的道德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道德还受社会性质、民族特点、文化传统、阶级利益、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的制约,尤其是受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决定性影响,其本身也有演变发展的特殊规律。由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是传统道德与现代商品经济道德的相互渗透、有机整合的产物,它必须反映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反映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特征,反映社会生活多样化带来的思想、观念、价值多元化,反映理想与现实的和谐统一。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改变,只是经济体制从计划形式转化为市场形式。

传统道德一般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是古代流传下来的道德;二是建国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对于传统道德,是维护、继承,或是部分扬弃,抑或是彻底摒弃,人们仍有争论。但我们没有理由否认,我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筛选延续下来的伦理规范,它之所以能延续并被人们接受、实践,必有其合理性。而且,它确实具有很多优秀的内容,如:古代传统道德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修身践履思想、强调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的意识、重视人际和谐及家庭稳定的伦理观念等;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诚实劳动、助人为乐等。传统道德不仅在某些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曾起过巨大的主导作用,对稳定、发展社会和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培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功不可没。同样,我们没有理由否认,传统道德中也有糟粕。在上述两种无法否认的事实面前,我们应根据社会经济变迁的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速度来考虑“道德重建”。

当今社会正在向现代化大步迈进。现代化不仅为社会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高度民主的政治框架,而且为社会创造高度的精神文明。在想化状态下,经济发展,道德必然发展,并且基本同步。但在实际中,囿于历史和社会条件,不同国家的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并不同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也不是孪生姐妹,精神层面的发展往往滞后,并更为艰难。有时甚至是物质极大丰富与精神空前匮乏并存,物质殿堂的崛起与精神家园的丧失同样成为现实。就这个意义而言,有些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正是在大大咧咧地享用了现代化的巨大好处的同时,却尝够了道德失落、精神危机的苦果。显然,在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一方面,道德从价值体系的散裂中重新确定,形成系统的道德规范体系,以适应这个急剧变迁的时代。但这毕竟需要时日,需要有一个复杂而艰难的历程。另一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恢复传统道德,企望完整的“道德回归”已不可能。对此,青年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于是我们想到,青年们直面生活现实和“道德已变得多元化”[7]的环境,呼唤“道德重建”,确实是他们的良好愿望,是他们在社会经济变迁时期忧患心态的展现。他们感悟到道德环境劣化的潜在危机,他们不愿成为新的精神流浪者。在审视现实的同时,决计跨越愚钝,建立能够与社会现实和道德状况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扫除一切不道德和反道德的丑恶现象。青年们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良知、不甘寂寞及欲有所作为的心声值得人们重视。但坦率地说,青年对“道德重建”的理解尚存在较大的分歧:第一种观点是,原有的伦理道德已全然失去约束力和激励性,必须推倒重来,另行制定一套道德准则并引入新的道德价值,[8]因此需要“道德重建”。这种观点主张“道德重建”的全新性,不顾道德的传统性(不会因经济基础的变化或社会制度的更替立即消亡的道德规范,如“切勿偷盗”),一味强调道德的时代性(不同时代对不同时代的道德要求)。认为划分不同时期的道德和构建新道德体系就象刀切西瓜那样简单干脆。忽视了道德的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忽视了道德主体——人的价值选择的连续性、复杂性和艰难性。全新的“道德重建”具有极端性,它夹杂着浓烈的超现实色彩,它隐含着意识形态表意化、极端化的风险。全新的“道德重建”是空想主义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事实上,道德的传统性是道德的时代性的起点和基础,没有传统成分的时代道德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全新的“道德重建”是无法实现的。第二种观点是,“传统道德的衰落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应当用体现现代文明的西方思想道德观念来取代”,即“西化论”。[9]“西化论”的“道德重建”的要义是全盘西化,更有悖于我国国情。对于上述两种观点,青年们应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切莫被诱人的华丽词藻所迷惑而不经意地步入绝对化、空想的胡同。第三种观点是,既体现重建精神,又饱含对传统道德的优秀、合理部分的充分肯定、褒扬、继承,又直面和顺应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必然对道德观念“吐故纳新”的现实,道德作“结构性变动”。这种“结构性变动”是以原有道德体系作为基础的。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变迁,催生了一些新的道德,并且逐渐发展成为核心的道德准则和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价值,因而削弱、消解并淘汰了一些已失去存在价值的道德准则和道德价值;二是原先的一些外围性的道德变成核心道德,一些原有的核心道德或与之相适应,或与之协调,或退至外围,或逐步自我消遁。道德的“结构性变动”,就是有条件的“吐故纳新”和连续性扬弃、渗透、整合的过程,它既体现了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蕴含了现实关怀,也包括了终极关怀,同时又强调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和谐统一。如:就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而言,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突出国家、集体的利益,有时甚至排斥个人利益,如“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等。现在则要强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要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由此,它已有了“结构性变动”;又如:“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这一义利观已过时,并将被淘汰。如今人们讲“义”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义利统一”是道德发展、创新,属公平交易,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所以,“等价交换”、“平等竞争”“义利统一”已发展成为核心的道德准则的构成部分,并具有与之相应的道德价值,义利观明显有了“结构性变动”。

当然,实现道德的“结构性变动”,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1.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合理选择。对于传统道德观念,要基于现实需要,进行主动选择,在去芜存菁,使之获得创造性继承、转化,为现实所用;2.基于理想的现实批判。对新的道德观念,必须在理想的旗帜下进行批判性审视、吸纳,并促其优化,为现实服务。

我们认为,第三种观点是合理、可行的,青年们应予广泛接纳。因为,这种“结构性变动”的“道德重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整体价值导向的一元化,在批判性继承传统道德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吸纳现代文明中的先进因素,根据本国的社会实际创造新成份,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它对道德本身和青年的精神处境及社会生存环境是一种至深关切。它不割裂、混淆道德的传统性和时代性,也不试图搅乱青年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青年们要为解脱自己的精神困境和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观念投注前所未有的真诚和热情,就必将给心灵带来无限慰籍,并以特有的表达方式展示自己对人性的憧憬,对美好道德生活的不倦追求,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

注释

[1]、[9]李五一:【全国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综述】,【人民日报】,1997年2月15日第5版。

[2]、[3]罗国杰、肖英:【社会发展和道德建设】,【中国青年报】,1996年7月5日第8版。

[4]李瑞英:【加强新时期道德理论建设——访章海山】,【光明日报】,1996年10月15日。

[5]、[8]廖申白:【何谓“道德重构”?】,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4期。

[6]张岱年:【建设新道德】,【中国青年报】,1996年8月6日第7版。

[7]陆建华:【道德已变得多元化了】,【中国青年报】,1996年5月30日第1版。

标签:;  ;  ;  

青年道德状况与“道德重建”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