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平 (中铁一局集团中心医院; 陕西 渭南714100)
摘要:目的 探讨消肿止痛纱在治疗胫腓骨骨折早期肿胀疼痛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6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两组患者均行手术或非手术后成功复位固定的常规治疗,其中治疗组88例,对照组8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消肿止痛纱外敷,对照组采用西药七叶皂苷钠静脉滴注。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肿胀和疼痛方面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32%(西药为80%)和92.05%(西药为76.2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胫腓骨骨折早期肿胀疼痛患者,采用消肿止痛纱外敷治疗方案,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肿胀度和疼痛感,值得中医骨科临床推广应用。
胫腓骨骨折为高能量损伤,绝大部分是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常累及周围关节出现骨与软组织的严重损伤。胫腓骨骨折会出现明显肿胀和疼痛,加上骨折部位软组织条件较少、血运较差,治疗难度较大,术后容易合并出现骨折不愈合、感染、畸形愈合、骨不连等并发症[1]。临床中胫腓骨骨折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剧烈疼痛和肿胀,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锻炼及切口愈合,严重者可能会引起血液循环发生栓塞、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从中医学角度出发,骨折早期及手术创伤主要以局部的经络血脉损伤为主,血溢脉外而形成瘀血,瘀血内阻,气机阻滞不畅,形成局部血瘀气滞,“在形为肿,在气为痛”是其基本病机,治疗上宜活血祛瘀,行气通络止痛,使瘀祛新生,气行络通,则瘀、肿、痛可除。临床上常用甘露醇和β-七叶皂苷钠静脉滴注来治疗胫腓骨骨折肿胀和疼痛,但甘露醇使用常引起临床不良反应,对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等影响非常大,严重时还可能引起骨坏死等问题。β-七叶皂苷钠相比甘露醇其临床消肿止疼效果较好,不良反应也较少,具有较好的消肿、消炎、抗渗等功效,但对于骨折早期的肿胀疼痛其临床应用效果不太理想。为此,中医骨科在参照中医辨证基础上,研究出消肿止痛纱,在骨折术前、术后均采用消肿止疼纱,对骨折早期肿胀疼痛进行舒筋活血、散瘀止痛、利水消肿,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次研究主要为观察消肿止痛纱在骨折早期肿胀疼痛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
1 分析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2011年1月~2015年8月所接收的168例(其中,治疗组为:骨折常规治疗+消肿止痛纱外敷治疗,88例;对照组为:骨折常规治疗+β-七叶皂苷钠静脉滴注治疗,80例)胫腓骨骨折后肿胀疼痛患者。治疗组中:男56例,女32例,男女比约1.75:1,年龄在20~68岁,平均年龄(44.6±3.3岁)。根据中医临床诊断分类,分为开放性骨折30例,闭合性骨折58例,粉碎性骨折25例,非粉碎性骨折63例,切开复位内固定66例,闭合复位外固定22例。对照组组中:男52例,女28例,男女比约1.86:1,年龄在22~63岁,平均年龄(43.2±3.1岁)。开放性骨折24例,闭合性骨折46例,粉碎性骨折20例,非粉碎性骨折60例,切开复位内固定58例,闭合复位外固定22例。
1.2 案例选取及治疗方案
1.2.1 案例选取标准
本文选取的168例患者,均通过对外伤史询问、查体,临床表现,并充分结合患者受伤部位X射线、CT断层扫描等计算机辅助检查最终确诊为胫腓骨骨折。168例患者根据伤情采取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并成功复位固定。入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经过详细的其它部位损伤排除、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排除和精神障碍排除等筛选。
1.2.2 治疗方案
治疗组:行手术或非手术后成功复位固定的常规治疗+术中、术后消肿止痛纱外敷治疗。其中,消肿止痛纱中医组方为:大黄、苏木、桃仁、黄柏、穿山甲、红花、土元、甘草各1000g,黄连、栀子、透骨草、伸筋草、川芎、赤芍各1200g。用煎药机煎至2万mL,灌装成每500mL一瓶,无菌密封处理,制成消肿止痛液。每次取用消肿止痛液1瓶浸泡无菌纱布,制成消肿止痛纱,在术前和术后外敷在伤处,每1小时在原消肿止痛纱上淋药一次至湿润为止。
对照组:行手术或非手术后成功复位固定的常规治疗+β-七叶皂苷钠静脉滴注治疗,250mL/次,2次/d。
1.2.3 疗效评价标准
针对治疗效果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类型。其中,疼痛显效评价标准为:参照WHO疼痛程度分级标准,分为0、1、2、3共4个疼痛等级,治疗1~2d后疼痛感明显降低,疼痛等级降低1级;疼痛有效评价标准为:治疗3~4d后,疼痛感有较大减轻,疼痛等级降低1级;疼痛无效评价标准为:治疗4d以上疼痛感没有减轻甚至出现加重感;肿胀显效评价标准为:参照肿胀程度分级标准,分为0、I、Ⅱ、Ⅲ共4个肿胀等级,治疗1~3d后肿胀度明显降低,肿胀等级减轻I级;肿胀有效评价标准为:治疗4~6d后,肿胀度有较大减轻,肿胀等级降低1级;肿胀无效评价标准为:治疗6d以上肿胀度没有减轻甚至出现加重状况。显效和有效认为该治疗方案可行,可实施;无效认为该方案对该患者不起作用,即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采用SPSS统计学方法对患者治疗结果评价标准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当分析结果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分析意义。
2 统计分析结果
对于中药消肿止痛纱外敷治疗组和七叶皂苷钠静脉滴注对照组,其治疗骨折早期肿胀和疼痛的的统计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统计结果表明:中药消肿止痛纱外敷治疗组其肿胀治疗总有效率为94.32%,疼痛治疗总有效率为92.05%;西药七叶皂苷钠对照组其肿胀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疼痛治疗总有效率为76.25%。
表1 两组患者肿胀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临床实践证明,在胫腓骨周围皮肤开始出现褶皱、肿胀消退时进行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鉴于术后极易诱发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早期及时消肿、止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中针对168例胫腓骨骨折的临床表现,对治疗组行常规治疗+术中、术后消肿止痛纱外敷治疗,对对照组行常规治疗+β-七叶皂苷钠静脉滴注治疗。经统计分析,消肿止痛纱外敷治疗对早期肿胀与疼痛基础病症均获得显著改善效果,其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4.32%和92.05%,比西药β-七叶皂苷钠静脉滴注治疗(总有效率80%和76.25%)高14.32%和15.80%,具有明显的差异统计学意义。经临床观察,外敷消肿止痛纱直接作用于伤处,在胫腓骨骨折早期的消肿、止痛等方面具有起效快、操作简单易行、治疗效果较好等特点,便于在骨科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淑梅,王冠,程慧,等.中医对胫腓骨骨折的认识及外固定架治疗近况[J].中医药信息,2013,30(4):145-147.
论文作者:谢春平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9
标签:腓骨论文; 疼痛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术后论文; 静脉论文; 评价标准论文; 《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