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奕[1]2007年在《叶绿素a激光光致发光的光电检测系统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叶绿素a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催化剂。水体中,叶绿素a的含量反映了浮游植物的浓度,是环保部门监测水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还可通过海水中叶绿素a含量来估算海洋初级生产力,从而预测赤潮现象的发生。植物体中,叶绿素a含量反映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活性,是监测绿色植物生长状态的重要参数。因此,对叶绿素a含量检测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叶绿素a含量的常用检测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析法两种。前者灵敏度较差,测量周期长且存在其他色素干扰测定的问题,不利于现场实时检测。现在国内多采用荧光法测量水体中的叶绿素a含量,而对植物叶片中叶绿素a含量定量检测的新方法却很少提及,一般仍采用分光光度法。本文在分析激光诱导叶绿素a荧光特性的基础上,率先采用低能耗的红光半导体激光器作为激励光源,结合光纤光谱技术以提高接受信号的能力,并提出了根据荧光发射光谱中685 nm荧光相对强度和荧光强度比F685/F735两个参数分别估测水体和植物叶片中叶绿素a的相对含量,并用最小二乘法将植物叶片中叶绿素a含量和其相对应的荧光强度比F685/F735拟合出线性回归方程,由此开拓了一种定量检测植物叶片中叶绿素a含量的新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包括:1.在理论上,分析了叶绿素a激光光致发光和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提出了采用685 nm相对荧光峰值强度和荧光峰值强度比F685/F735两个荧光参数分别衡量水体和植物叶片中叶绿素a的含量的思想,实验结果表明,根据这一方法进行叶绿素a浓度的快速直观判断是完全可行的,且该方法灵敏度高,精确性好,从而为实现海水或植被中叶绿素a含量的现场监测奠定了理论基础。2.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新型的基于叶绿素a浓度测量的光电检测系统,并在VC平台下开发了荧光光谱显示和实时数据处理软件界面。此外,对该系统的性能作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法,分别进行了水体中和植物叶片中叶绿素a含量检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测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易操作,稳定性好等优点,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3.在应用本系统进行绿色植物叶片中叶绿素a含量的检测中,首次将荧光分析法应用于植物叶片中叶绿素a含量的定量检测方面,提出了一种定量无损测量植物叶片中叶绿素a含量的新方法,即:用标准植物叶片样品(叶绿素a含量已知)中叶绿素a含量和其相对应的荧光强度比F685/F735拟合出线性回归方程,再将未知叶绿素a含量的待测叶片所对应的荧光强度比F685/F735代入回归方程,即可计算得出叶绿素a的实际含量(μg/cm~2)。实验表明该方法是完全可行的,且此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单一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误差小、快速简便、检测周期短等优点,相比于现有的叶绿素仪更加适用于需要定量计算叶绿素a含量的场合。
魏永锋[2]2000年在《荧光分析法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荧光分析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分析方法。近十几年来,荧光分析法得到了十 分迅速地发展。广泛应用于无机物物和有机物的分析等。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本研究论文应用荧光分析法研究了辣根过氧化物酶测定的新方法,进行了天然抗癌药 物喜树碱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及几种药物与脱氧核糖核酸的相互作用研究。第一章:荧光分析法在酶免疫分析、药物分析及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作用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本文对荧光分析法在荧光免疫分析、药物分析及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 较为详尽的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第二章:辣根过氧化物酶测定新方法及甲胎蛋白的胶束增敏荧光酶免疫分析研究一. 胶束增敏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辣根过氧化物酶及甲胎蛋白建立了以0.7%的曲通X-100为增敏介质,邻苯二胺为底物,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催化荧光分光 光度法。研究了多种表面活性剂对催化反应产物的荧光增敏作用,探讨了其增敏机理。在适 宜的反应条件及测定介质中,催化反应产物的荧光强度与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在1.2~25.0 pg/mL范围内成正比,回归系数R=0.9989。在此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可用于甲胎蛋白测定的 胶束增敏荧光酶免疫分析新方法,应用该方法进行了人血清中甲胎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与 经典的酶联免疫吸附法相比有良好的一致性。二. 辣根过氧化物酶测定新方法研究首次以还原型罗丹明B 为氢供体,建立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催化光度测定新方法。探讨了其催 化机理,应研究了其催化反应的条件。实验表明,在邻苯二胺的诱导作用下,辣根过氧化物 酶可催化过氧化氢氧化还原型罗丹明B生成水溶性红色产物。基于此,进行了辣根过氧化物 酶的测定。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催化反应产物的吸光度与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呈良好的 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1.0~20.0pg/mL,回归系数R=0.9956。相对标准偏差为3.2%。第二章 喜树碱的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一. 喜树碱的紫外及荧光光谱研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喜树碱在溶液中的紫外及荧光光谱,为喜树碱的研究打下了基础。<WP=6>二.比导数紫外及荧光光谱研究喜树碱的形态分布首次用比导数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喜树碱两种异构体,闭环和开环喜树碱,在 几种不同的pH介质中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在体液介质(pH7.4)中,主要以开环形式存 在。三. 喜树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抗肿瘤活性的天然药物喜树碱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 间的相互作用,得出喜树碱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间的相互结合反应常数及其能量转移效率。四. 喜树碱与(-环糊精的包络作用研究用荧光法研究了喜树碱与(-环糊精的包络作用,初步探讨了包络物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喜 树碱与(-环糊精可形成1:1的包络物,在25(C包络物的稳定常数为288,包络物的形成过程 为放热反应,其接近方式可能为“赤道接近法”。第四章 药物与脱氧核糖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一. 抗癌新药阿托氟啶(ATFU)与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ct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采用溴化乙锭作为荧光探针试剂,利用荧光光谱法和荧光偏振法研究了阿托氟啶(ATFU )与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7.4的体液条件下,ATF U 与ctDNA可发生相互作用,但相互作用较弱。当ATFU浓度较小时,主要作用方式可能为沟 槽方式。但当ATFU浓度较大时,其作用方式表现为混合模式,可能有部分ATFU嵌插到了DNA 的双螺旋链中。二. 四种苯并噻唑类水杨醛希夫碱与DNA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首次利用四种苯并噻唑类水杨醛希夫碱(SB)的荧光光谱及加入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 ctDNA)后其荧光光谱的变化研究了四种希夫碱与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结 果表明四种希夫碱(SB)均与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DNA)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且其相互 作用的程度有明显差异,初步证明希夫碱与DNA的相互作用机制为非静电作用,但实验未能 得到Scatchart图,说明希夫碱与DNA的相互作用机理的复杂性,其详尽的作用机理尚需用别 的方法做进一步的研究。
温和瑞, 陈荣三[3]1999年在《荧光分析法测定细胞内金属离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荧光分析法测定细胞内游离金属离子的原理、方法和进展。简要介绍了Fura-2、Mag-Fura-2,SBFI和PBFI等荧光剂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分别应用于细胞内Ca2+ 、Mg2+ 、Na+ 和K+ 等离子的测定。
赵立苹, 黄登宇[4]2004年在《荧光分析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综述了国内近年来荧光分析法在食品分析领域的应用,包括食品中的酪氨酸、柠檬酸以及微量元素硒、锗、铜、锌、锰、碘、砷等痕量元素的荧光分析方法。
张少全[5]2003年在《荧光光度法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和人口激增,环境污染问题已日趋严重,并受到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而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科学分支,其应用研究也日益受到环保工作者的重视。化学监测和仪器监测作为环境质量监测的主要手段,由于其速度快,准确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污染物质的监测工作中。而环境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之一正是为了提高分析测试的高灵敏度(达原子级、分子级水平),从而大力拓展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发展空间。 本论文亦主要以此发展方向为目标,结合荧光分析自身的特点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特效荧光试剂的合成及其与环境中污染物质重金属元素汞的相互作用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二是在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利用硫脲类试剂的结构R-NH-CS-NH-R’,含有络合能力强的N原子和S原子,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为提高试剂的灵敏度,增加目标分子共轭的程度,在进行分子设计时,R基引入水杨醛、香草醛、吡哆醛结构,增加了分子的刚性和共平面效应,使试剂荧光强度明显增加。在此种思想指导下,本文合成了水杨醛缩氨基硫脲、香草醛缩氨基硫脲和吡哆醛缩氨基硫脲,研究了它们各自的性质,并建立了分析测定污水中、污泥中有毒元素Hg的荧光分析方法。 第三章,在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中,研究药物四环素与人血清蛋白(HSA)及土霉素与溶菌酶的结合的相互作用,得到了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置,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
王鑫[6]2014年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荧光免疫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是持续存在于环境中,可以通过生物食物链进行积累,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严重危害的化学物质。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释放到环境中的POPs越来越多,使其成为一个备受人们广泛关注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怎样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出化妆品、日用品、食品以及环境中存在的少量POPs,已成为了分析化学以及环境监测中对POPs分析的一个新的挑战。POPs的监测工作目前主要基于色谱、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大型仪器分析检测方法,但繁重复杂的样品前处理(包括纯化、浓缩或衍生化等),昂贵的仪器以及实验环境要求苛刻等缺点使这些方法不利于大批量样品的实时分析测定。所以,发展针对POPs的快速检测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的基础上用荧光分析法,建立了对八氯苯乙烯(OCS)和三(2,3-二溴丙基)异三聚氰酸酯(TBC)等POPs的快速分析方法,为POPs的检测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的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酶标型荧光免疫测定TBC:利用本实验室首次以兔子免疫制备的TBC抗体,基于竞争型的免疫分析模式,以Ce3+为探针,辣根过氧化氢酶(HRP)为标记构造了测定TBC的荧光免疫分析体系。Ce4+没有荧光而Ce3+具有比较强的荧光,HRP氧化过氧化氢(H2O2)可产生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进而可将Ce3+氧化成为Ce4+,使得体系的荧光强度发生明显猝灭。通过TBC参与的竞争反应控制连接到酶标板上的HRP的量与羟基自由基的量,建立起Ce3+溶液的荧光强度与TBC的浓度的关系,实现目标物TBC的定量检测。该方法检测限为6.2nM,选择性好,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重复性好,对实际样品回收率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2)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构建罗丹明B标记的荧光免疫传感器用于OCS检测:利用本实验室制备的OCS抗体,基于竞争性免疫反应,设计了OCS的选择性的荧光免疫分析方法。CdTe量子点的发射峰在530nm,罗丹明B的吸收峰是530nm;在PBS中,巯基乙酸包裹的CdTe量子点表面带负电荷,罗丹明B标记OCS后表面带正电荷,通过静电引力吸附至两者距离小于10nm后,两者可构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供/受体对。OCS抗体吸附至酶标板后,当测试液中存在OCS时,由于竞争结合抗体,使得溶液中剩下更多的罗丹明B标记的OCS。向溶液中加入CdTe量子点充分混合后,罗丹明B的峰强强度与量子点峰强强度的比值增大,基于此测定OCS的浓度。此分析方法检测限达到3.8nM,与传统的质谱﹑色谱相比较,有费用低,简单方便等优势,还有较高的灵敏度、精确度与优异的选择性,在实际样品检测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胡明波[7]2009年在《叶绿素类卟啉化合物离子识别功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荧光分析法是利用物质的荧光性质对物质进行分析的方法,是分子光谱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荧光来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很多优点,首先,荧光的信号强烈,易于观察;其次,荧光探针的灵敏度高,另外,荧光的检测设备比较简单。荧光分析技术在近几十年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广泛用于工业分析、食品、医药、生物等领域。卟啉是卟吩外环带有取代基的同系物和衍生物的总称,该类化合物的共同结构是卟吩核,卟吩是由4个吡咯环和4个次甲基桥联起来的大π共轭体系。在分析化学方面,卟啉作为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化合物,常被用作分子识别和离子识别的主体。本文选择自然界中的卟啉化合物—叶绿素为原料制备脱镁叶绿素,研究了以脱镁叶绿素为主体对Cu2+、Mn2+的识别作用,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以新鲜菠菜为原料,采用乙醇为萃取剂,以蔗糖为固定相吸附剂,以乙醚-石油醚(1:9 v/v)为展开剂,用柱层析法分离得到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叶绿素b加入HClO4,制得脱镁叶绿素a(pheophytin a)和脱镁叶绿素b(pheophytin b)。由吸收光谱分析可知,经纯化后叶绿素的纯度可达92%,叶绿素生成脱镁叶绿素的转化率为95%。本文研究了叶绿素a、叶绿素b及脱镁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b丙酮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并考察了溶剂等外界因素对光谱的影响。2.脱镁叶绿素a对Cu2+离子的识别作用。脱镁叶绿素a的丙酮溶液和Cu2+在60℃水浴中反应5min后发现荧光强度发生了明显的猝灭,同时伴随着脱镁叶绿素a的505nm和535nm处的两个特征吸收峰的消失,证明脱镁叶绿素a和Cu2+形成了稳定的配合物。而在相同的条件下脱镁叶绿素a和其他的生理离子如Fe3+、Ca2+、Zn2+、Mn2+、K+、Na+、Mg2+、Co2+、Ni2+、Ag+、Pb2+、Cd2+却没有形成新的配合物,也没有发生荧光猝灭。脱镁叶绿素a对Cu2+具有选则性,因此可作为荧光探针对Cu2+进行检测。本文通过研究Cu2+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该反应的影响考察了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求出了该反应的活化能10±1 kJ mol-1,还通过实验测得了在8.0×10-5—8.0×10-7 mol dm-3浓度范围内,Cu2+浓度和荧光强度成线性关系,在本实验条件下,脱镁叶绿素a下对Cu2+的检测限为8.0×10-7mol dm-3。3.脱镁叶绿素a对Mn2+离子的识别作用。脱镁叶绿素a的乙醇溶液和Mn2+的醋酸溶液在60℃水浴中反应4h后发现荧光强度发生了明显的猝灭,同时伴随着脱镁叶绿素a的505nm和535nm处的两个特征吸收峰的消失,证明脱镁叶绿素a和Mn2+形成了稳定的配合物。为Mn2+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
王永利, 张江伟, 王立华, 敖登高娃, 黄慧婷[8]2011年在《荧光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常用的荧光分析方法和新型荧光分析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评述。常用荧光分析方法有胶束增敏荧光分析法、反相胶束增敏荧光分析法、稀土荧光探针法和同步荧光分析法;新型的荧光分析法有荧光猝灭分析法、化学计量学方法、色谱-荧光联用技术和流动注射-荧光检测技术。认为,目前荧光分析法的主要发展趋势是:进一步寻找对药物荧光增强效果更好的胶束体系;详细研究荧光探针的作用机理,寻求专属性强、灵敏度更高、制备更简便的稀土荧光探针;联合多种检测技术,探索多组分复杂组成的样品的快速、准确检测的方法。
陶玉龙[9]2007年在《喹诺酮类药物和生物大分子的荧光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分析化学的飞速发展使得分析化学突破了单一学科的领域,由分析化学变为分析科学,涵盖了化学与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一系列学科,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性的综合学科,而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之二是大力向生命科学领域拓展发展空间。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较新的合成抗菌药且新药不断涌现,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建立高灵敏高选择性药物分子的检测方法势在必行。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定量分析是生物体液测定和遗传诊断的参数,是生命科学、化学等诸多学科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随着药学和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药物和生物大分子分析测定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运用和发展更适当的分析方法来满足要求。荧光光度法由于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简便等优卢在药物和生物大分子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本论文主要以荧光光度法为研究手段,在喹诺酮类药物和生物大分子测定方法开发方面做了以下工作:第一部分喹诺酮类药物的荷移光谱法研究(1)以吸光光度法为手段,研究了电子给体依诺沙星(enoxacin,ENX)与电子受体茜素红(alizarin red,AR)之间的电荷转移反应,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依诺沙星与茜素红在水溶液中室温下即可生成稳定的1∶2型络合物,络合物的λ_(max)=524nm,依诺沙星浓度在0~20mg/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用拟定方法测定药物制剂中依诺沙星的含量,结果与标示量一致,其回收率为99.4~100.5%。(2)以荧光光度法为手段,研究了加替沙星(GFLX)与电子受体四氯对苯醌(TCBQ)之间的荷移反应,建立了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测定加替沙星新方法。用于药物制剂中GFLX的含量测定,与吸光光度法对照,取得了一致的结果。同时建立了测定尿样中GFLX的荷移—同步荧光光谱法,有效避开了尿样基体对药物的干扰,成功的直接测定了尿液中的GFLX,结果与文献值一致。第二部分生物大分子的分析方法研究(1)以共振瑞利散射(RRS)技术为手段,研究了Fe~(3+)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光谱特性和反应的适宜条件,探讨了光谱增敏机理和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测定DNA的新方法。方法用于合成样品中痕量DNA的测定,回收率:在93.3%~100.9%。与染料散射法相比具有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等特点。(2)以共振瑞利散射技术为手段,研究了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20存在下甲基蓝与蛋白质作用形成的离子缔合物的光谱特征、影响因素和适宜的反应条件,探讨了光谱增敏机理和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建立了测定蛋白质的新方法,方法用于合成样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用于牛血清样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与经典的考马斯亮蓝法一致。(3)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多西环素(DC)与β-环糊精(β-CD)包结形成的超分子络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H10.9的NH_3-NH_4Cl介质中β-环糊精与多西环素生成1∶1的包结物,并使多西环素的荧光增强,在此二元包结体系中加入牛血清白蛋白(BSA)后体系的荧光强度进一步显著增强,据此首次建立了以包结物为荧光探针测定牛血清白蛋白的新方法,方法用于合成样品中牛血清白蛋白的测定,回收率为99.0%~103.9%。
袁丽娟[10]2013年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发光及免疫分析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的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化学品越来越多,人们对这些化学品的警惕性也在不断提高。一类被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物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这类物质具有持久性、易于生物富集,同时它们对人和生物具有免疫毒性、内分泌毒性、“三致”以及其它一些毒性效应,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健康和环境问题。目前对POPs的分析最常用的是色谱、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这是因为该技术可以分析复杂物质,并且能够获得可靠的结果;但是这些仪器分析法需要贵重的仪器,繁重的样品前处理(纯化、浓缩或者衍生化),大量的有害有机溶剂以及大量的辅助试剂,不利于大量样品的实时分析测定。因此,发展能够对POPs进行快速筛查的生物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荧光分析及电化学发光分析法都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被认为是极具应用潜力的新型分析技术。荧光分析法由于其灵敏度高使其成为目前公认的最灵敏的检测方法之一,同时它还具有选择性强,使用简便等优良特点,使得荧光分析法在环境监测及生命科学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免疫分析法具备有效的灵敏度、特异性、快速和低成本的优点;可对大量的样品进行常规分析;能够用于样品的定性筛选,也能够对样品进行定量测定以确定样品中待测组分的含量;免疫检测手段在临床、生物制药和环境化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化学发光分析法不仅具有化学发光分析法的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及仪器简单等优点,而且具有电化学分析过程可控性好、选择性强、发光信号易于检测的优点。基于以上现状,本文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工作:(1)间接荧光法检测五氯苯酚(PCP):五氯酚本身不具有荧光性质,建立五氯酚的荧光分析技术具有很大挑战。Ce~(3+)能发射强的荧光而Ce~(4+)没有荧光,PCP能够消耗羟基自由基;试验发现辣根过氧化氢酶(HRP)可以催化氧化过氧化氢(H2O_2)产生羟基自由基,同时羟基自由基可以将Ce~(3+)氧化为Ce~(4+),使得荧光淬灭;当存在目标物PCP时,Ce~(3+)和PCP竞争消耗羟基自由基使得荧光淬灭受到抑制。基于这个现象建立了PCP的间接荧光检测法。该方法不需要复杂的荧光标记反应,其线性范围为1.0×10-8~1.0×10-4M,检测限为5.0×10-9M。(2)荧光偏振免疫分析(FPIA)检测八氯苯乙烯(OCS):通过实验室自制抗体,利用以罗丹明B标记的八氯苯乙烯半抗原为荧光标记物(Rhodamine B-hapten),依据荧光标记半抗原与其抗体反应前后荧光偏振程度的不同,用竞争性方法检测溶液中抗原(OCS)的含量。在最优条件下对OCS进行分析检测,其线性范围为0.65~650nM,检测下限为0.34nM。该方法比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更加简单快速,同时回收率(﹥90%)。试验表明,该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可用用于环境、生物以及农业样品的现场分析检测。(3)电化学发光均相免疫分析检测三(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TBC):利用恒电压阳极氧化法制备孔径均一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TiO_2NTs)作为工作电极,以鲁米诺标记的半抗原分子为发光物质(luminol-hapten),实验室通过免疫新西兰雄性小白兔自制多克隆抗体;luminol-hapten能发射较强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当溶液中存在抗TBC抗体时,通过发生特异免疫反应形成大分子,由于空间位阻效应抑制了电化学反应,使得电化学发光(ECL)信号淬灭,当溶液中存在目标物TBC时由于竞争结合抗体使得ECL淬灭受到抑制,基于这个原理用于检测TBC。实验表明,TBC浓度的对数与ECL抑制效率存在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42~170nM,检测下限达到了0.2nM并且实验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5%。该方法结合了ECL发光法高灵敏度和免疫分析法的高选择性使得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为了对该方法的实用性进行评估,将该方法用于快速检测并评估浏阳河附近工厂废水出口处的污水中TBC的总量,测得废水出口处TBC的含量为0.53nM,表明该方法可用于现场分析检测TBC。
参考文献:
[1]. 叶绿素a激光光致发光的光电检测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 宋奕. 浙江大学. 2007
[2]. 荧光分析法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D]. 魏永锋. 西北大学. 2000
[3]. 荧光分析法测定细胞内金属离子[J]. 温和瑞, 陈荣三. 分析科学学报. 1999
[4]. 荧光分析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J]. 赵立苹, 黄登宇. 山西食品工业. 2004
[5]. 荧光光度法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D]. 张少全. 山东师范大学. 2003
[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荧光免疫分析[D]. 王鑫. 湖南大学. 2014
[7]. 叶绿素类卟啉化合物离子识别功能的研究[D]. 胡明波.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8]. 荧光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王永利, 张江伟, 王立华, 敖登高娃, 黄慧婷.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9]. 喹诺酮类药物和生物大分子的荧光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D]. 陶玉龙. 内蒙古大学. 2007
[1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发光及免疫分析法研究[D]. 袁丽娟. 湖南大学. 2013
标签:化学论文; 荧光光谱论文; 喜树碱论文; 荧光分析法论文;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论文; 科学论文; 荧光猝灭论文; 灵敏度分析论文; 荧光淬灭论文; 叶绿素a论文; 荧光强度论文; 荧光检测论文; 荧光蛋白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