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制约因素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疆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制约因素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994(2005)04-0044-05
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民族众多的边疆山区省份。解放前夕,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1949年,全省人均GDP只有56元。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云南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中,全省的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从全省范围来看,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经济发展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呈现出“四低四高”的特点,即社会发育程度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低、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低;自然经济比重高、贫困人口比重高、文盲半文盲比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程度高。与全国相比,云南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为落后,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增速逐年趋缓,增速排位后移。从1994年增长11.6%,回落到1995年的11.2%,1996年的10.4%,1997年的9.4%,1998年的8.0%,1999年的7.2%,2000年的7.1%,2001年的6.5%。连续几年增幅处于全国经济增长的末位。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074.71亿元,在全国排第18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34.81亿元,在全国排第22位。全国人均CDP为912美元,云南则为588.4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3.7美元,排全国第28位,西部第9位。农民人均纯收入1533.7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32.7元,排全国第27位,西部第8位。从上述云南的经济指标在全国的排位看,云南的“小康”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发达省区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因此,云南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问题。
为找准制约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因素,我们深入到全省,特别是几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州市进行了认真调研,使我们对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有了更为充分和深入的认识。由于历史、地缘、民族等多种原因,云南与发达地区存在着三大发展差距:经济发展差距(地区人均GDP、城乡收入、城乡生产服务等差距)、生活发展差距(医疗卫生、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等差距)和知识发展差距(教育、科技、信息、体制等差距)。我们认为,影响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
1.工业化程度低,经济发展还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阶段
2001年云南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5.4%,比全国低9个百分点,而扣除烟草加工业以外,非烟草工业占GDP的比重就更低,仅为19.6%。工业行业布局表现资源型、初级原料型特征。全省规模以上轻工业中,92%的资产、93.1%的产品销售收入和96.2%的利润来源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在重工业中,75%的资产、71.8%的产品销售收入和83%的利润来源于采掘工业和初级原料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刚起步且规模小,高新技术产值仅占现价工业品产值的7.4%,所占比例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16%的一半。即使这样,在云南的16个市州中也只有7个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阶段,其他9个州市仅有个别零星的原料加工业,还达不到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2.经济结构存在诸多矛盾,经济结构调整滞后
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最突出的表现是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升级缓慢,第一产业的比重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二、三产业的比重则分别低3个和2个百分点。云南的第一产业基础仍十分薄弱,结构调整才开始起步,产业规模小而散,农产品市场狭小,流通不畅,在很大程度上尚未进入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增收缓慢。第二产业支柱单一,产业集中程度低,产业链短,非烟工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都比较差。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领域狭窄,层次较浅,对社会经济的服务和支持功能较弱。第二,所有制结构单一。云南所有制结构与全国相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比重大,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小,发展严重滞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这是制约云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支柱产业单一,且过度依赖烟草业,国民经济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从产品结构上看,初级产品比重大,原料型工业产品比重占80%以上,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少。
3.非公有制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
经济发展依靠两种基本动力:内生动力和外源动力。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个体私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已成为这两种基本动力的重要源泉,但这两者在云南经济中都非常薄弱,2000年,云南全省个体私营企业25万个,从业人员77.7万人,分别只及浙江省的14%和13.57%。在全省1561亿元的工业总产值中,个体私营经济的工业总产值仅253.7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6.3%。因此,云南经济不发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体私营经济不发达造成的。
外向型经济薄弱也是制约云南经济发展的另一因素。2001年,云南省实际利用外资2.07亿美元,占全国的0.1%。云南旅游资源丰富,但2001年旅游创汇总额3.7亿美元,仅占全国的2%。全省进出口总额19.9亿美元,仅占当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8%。
4.县域经济发展滞后
云南省经济落后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县域经济不发达,农村工业化滞后是县域经济不发达的首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云南的省情特点是边疆、民族、山区三位一体,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等。但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我们认为,县域经济不发达也是云南的一大省情。全省129个县(市区)中的绝大多数是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和农民生活水平低、生活质量差的县。2001年,119个县(市区)的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5%、拥有全省96%的耕地、人口占全省84.7%,但仅创造了占全省60.1%的国内生产总值。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等机构的测评,2000年云南县域经济发展指数为全国倒数第三位,比西部平均值还低2.3个百分点;2000年云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第二十三位,只有上海的三分之一,没有一个县市进入竞争力百强县。2000年,全国县域经济平均水平为:人口45.5万人、GDP2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0.9亿元、人均GDP5048元。云南省县域经济的对应平均指标为30.5万人、10.6亿元、0.6亿元和3439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44%、69%和68%。据省财政厅《云南省县乡财政困难问题研究》报告,2000年,全省有34个县可用财力保不了工资发放、77个县可用财力保不了机构运转;县级债务109.3亿元、乡级债务19.97亿元,县乡两级债务达129.3亿元,占全省债务总额的50.3%,已超过了当年全省县乡财政总收入。2000年底,全省逾期未归还的县乡债务达57.1亿元,占县乡债务总额的44.2%,财政风险突出。县域经济不发达已经对全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制约作用,成了云南经济发展中一个严重的问题。
二、社会发展因素的制约
1.城市化水平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受工业化水平低的影响,云南城镇化的发展也十分滞后。云南城镇人口不到1000万人,全省城市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城市很少,城镇人口在50万人的城市更少。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间,全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上升了8.64个百分点。到2001年,云南城镇化率仅为24.9%,低于全国12.8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列倒数第三位,仅高于西藏(18.3%)河南(23.20%)。城市化发展滞后,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小,使各类要素市场发展缓慢,直接抑制了农产品流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又加大了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材料,云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已达到6798元,高于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贵州,甚至高于四川、重庆、海南、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居全国第10位。但农村居民纯收入仅为1533.74元,居全国第27位。这一高一低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反差,表明云南的城乡差距在全国也是比较突出的。云南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加快调整城乡结构的步伐,城市化是工业化进程的产物,又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因素。最近几年,云南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2002年城市化水平达到了26%,但与全国和其他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云南的城镇体系发育不健全,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发展严重滞后,城镇类型单一、规模过小、空间分布不平衡、城市经济的发展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加快云南的城市化进程,是有效调整城乡结构的重要举措,今后云南需加大力度,不断提高城市化的水平。
2.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九五”期间,云南全面展开了扶贫攻坚工作,已使近500万贫困人口脱贫。但到2001年全省仍有1005万贫困人口,其中405万为深度贫困,占全国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到目前为止,尚有特困村5000个。全省129个县(市区),有73个国家扶贫的重点县,在73个县中,人均GDP低于1000元的有3个县,低于2000元的有43个县。云南农村现有人口3219万人,绝大多数分布在占全省国土面积94%的山区和半山区中,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且全省405万特困人口,600多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2001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2366元,而云南农村农民纯收入仅为1533.7元。在全国排第26位。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县级单位有92个,占全省129个县(市区)的73%,人口占全省县级单位人口的75.2%。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县级单位为680个。如云南省的怒江州所辖4个县,全都是国家定点扶持的贫困县。260个行政村中有116个属于国家扶持的重点贫困村,全州特困和低收入人口2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5%。
云南省人均财政收入超过3000元的仅有4个县,人均财政收入不足100元的有77个县,人均财政收入100元—150元的有21个县,贫困县的可支配财力非常有限,一些条件差的地区,如云南省的迪庆州,财政自给率仅为10.2%。据云南省农调队的抽样调查,云南农村小康的实现程度到2002年也才达到70%左右,云南农民的收入分配、人口素质、恩格尔系数、钢木结构住房比重、人均平均寿命以及物质生活等指标在短期内难以达到小康标准。
云南是全国建设小康中处于低层次的地区,要实现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跨越,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广大农村贫困人口的可持续脱贫。云南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与贫困人口的大量存在不无关系。统计资料表明,云南的贫困发生率高,返贫现象十分严重。2000年全省农村贫困发生率为33%,贡山、福贡、沧源、西盟、澜沧等县的贫困发生率在50%以上。据省民委测算,德昂族、怒族、独龙族的贫困发生率接近90%。因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烤烟“双控”、蔗糖“双减”等政策性措施,使农民收入急剧减少,在短期内很难找到增收的路子,加上自然灾害频繁等原因,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返贫现象。“八五”期间云南农村返贫率曾出现下降趋势,“九五”期间又呈上升趋势。
3.人口增长较快,劳动者素质偏低
2001年底,云南总人口4287.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6%,在全国排第12位。2001年云南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9‰,居全国第四位,比全国高2.89个百分点,全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基本实现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但云南省尚未实现这一转变,人口总量过大、增长速度较快、生育水平较高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云南突出的人口问题,如果人口增长率不降下来,到2020年,即使云南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全面小康的标准,而人均3000美元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另一方面,云南人口素质较低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云南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32年,比全国的8.43年低2.11年。全省文盲率比全国高4.67个百分点,高出的幅度达41%,文盲率高居全国第6位,在全国37个省市区中,每10万人拥有的大学、高中、初中文化程度人口,云南均列第29位。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司对全国31个省、区、市人口素质的分析比较,1999年云南省人口综合素质全国倒数第一。
总体上看,云南人力资源丰富,富余劳动力多,但劳动者职业技能总体水平偏低,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存在突出问题,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因素。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如果说这一问题就全国而言有一定的普遍性,那么在云南显得更加突出、更为重要。云南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既有经济的原因,更有文化的原因。云南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中小康即满,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的价值生活目标以及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使云南的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滞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科学文化落后、劳动者素质低是三个制约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已成为云南省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因此,省委书记白恩培同志,省长徐荣凯同志都多次强调了这一问题,云南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根本。如何通过提高教育的投入效益,切实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云南的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是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4.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九五”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较快、较好的时期之一,主要的客观经济指标如期完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进入小康。但从云南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最突出的是各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差异大,不发达地区多,贫困面大,这是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障碍。
下表是云南2001年全省16个地州市部分经济指标,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三、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1.耕地减少,土壤退化
2001年云南省16个地、州、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地区
GDP
人均 人均GDP
农民人
地方财 全部工 社会消
(万元)
GDP
(美元) 均纯收
政收入 业总产 费品零
(元)
入(元)(万元) 值(万 售总额
元) (万元)
昆明市 6728353 13900 1680.8
2318 598454
6718872 2652760
玉溪市 2684000 13251 1602.3
2408 225668
2945671 869120
版纳州 485866
5672
685.9
1761
35375
84864 141997
楚雄州 1145937 3554
550.7
1636
81005
814996 300807
大理州 1451439 4401
532.2
1819
104124
781185 398732
曲靖市 2318100 4230
511.5
1529
158617 2049535 502465
红河州 1619074 4098
495.5
1445
127339 1694386 414850
德宏州 382188
3735
451.6
1161
39709
199633 171390
保山市 758640
3226
390.0
1166
46136
266254 227846
迪庆州 105008
3147
380.5
1013
6978
33351 33402
丽江市 330435
2993
361.9
1284
24628
106086 100306
临沧市 587527
2608
315.4
974
39757
279656 163991
怒江州 119570
2572
311.0
929
10868
66639
46017
文山州 782322
2404
290.7
1024
44966
422641 303885
思茅市 589949
2369
286.5
1166
51834
263445 221241
昭通市 1080695 2165
261.8
945
53094
430718 251382
数据来源:根据云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有关数据整理而成。
云南土地面积为39.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1%。2000年共有耕地4198.8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9公顷(约1.4亩),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全省半数以上为红土壤,地力条件差,山区面积大,旱地多水田少,靠天吃饭的现状很难改变。特别是低效率和不合理的传统农业生产,占据了大量的农业生产资源,使农业后备资源缩小。由于不合理的山地农业生产,如毁林开荒等,使有明显水土流失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0%。长期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水份和营养散失,地力衰退。目前,全省三分之二的耕地缺水灌溉,中低产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80%,57%的耕地缺磷,20%的耕地缺钾,大部分耕地缺少有机质和氮。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可作农耕的荒地后备资源仅700多万亩,占现有耕地的16.8%。人口多、耕地少、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制约云南农业生产,进而也是制约云南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因素。
2.生态环境极度脆弱
云南人均耕地偏少,而且耕地坡度在25°以上的占到近40%。而气候特点是干湿季明显。80%-90%的雨量集中在雨季(6-10月),这种土地和气候特点,造成了云南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目前,由于经济发展中土地和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已经造成大量区域性的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的破坏,轻则引起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重则发生泥石流或山体滑坡。据测算,在90年代后期,云南省年水土流失面积达14.6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7%,侵蚀量为142328吨,全省仅水土流失损失值每年就高达12211万元。由于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少数县城和一些村寨生活在环境危机之中,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如云南滇东南大部分地区和滇中的部分地区,是典型的岩溶地区,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因素,使这些地区成为生态环境极端脆弱区。由于广南、西畴、麻栗坡、马关、富宁、屏边6县组成的滇东南2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中,岩溶面积占总面积的50%,这些岩溶地E森林植被较少,灌丛覆盖率低,喀斯特石山的基岩裸露面积大于70%,生态恶化和生活贫困化已经成为限制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顽症。此外,在云南的一些大江大河上,中游地区的以气候干热为主要特征的“干热河谷”。这些地区在多年过度开垦后,植被遭到破坏,水源减少甚至枯竭,土壤严重流失,形成“土林”等恶劣的生态环境。受气候和土壤双重原因影响,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达到崩溃边际。
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云南不少地区陷入了“森林”越砍越少,越少越砍的恶性循环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已经取得的经济成果,对未来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生态与经济制约。由于长期以来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云南目前每年仅自然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要在30亿元以上。其中,洪灾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低于20亿元。90年代以来,因森林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30多亿元。1996年和1997年,全省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90亿元。目前,滇池流域水体污染已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7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每年减少135亿元。云南其他地方发生的各类环境问题,包括湖泊、河流污染、城市大气污染、自然林地草场减少等,都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云南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的正效应作用正逐步弱化,而负效应影响将在未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日益突现。云南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受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将会更大。目前,云南发生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现代工业、现代农业,而且还直接影响了现代旅游业和生物资源产业,制约着云南绿色经济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根据云南省与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生活水平等十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云南省明显处于劣势的领域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四个领域,其指数分别为19.9、4.19、2.8和37.7,明显低于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平均水平,这也从一个宏观比较的角度证实了我们的调查与思考。
通过认真分析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我们认为是由其中深层次的两大矛盾,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恶性循环所导致的。云南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偏低是云南经济落后的结果,又成为制约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原因。而云南人口的过快增长又是毁林开荒、过度开发,造成资源枯竭、环境退化、生态破坏的直接原因,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主要应归因于人口问题。我们认为,解决这两大矛盾,使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步入良性循环,正是边疆民族地区结合自身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破口,也是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标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云南发展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三农论文; 农村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