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效益提升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经济效益论文,制造业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的绝对主力,1999~2001年制造业的资产总量、工业总值、销售收入、企业数量分别占全国工业总量的74.72%、86.92%、84.19%、88.75%。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基本上告别工业品短缺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在开放和竞争的环境中进入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的新时期。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方向,我国经济学界始终存在两种迥然不同的思路,理论与政策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上。一种观点坚持国际经济学中资源禀赋比较优势,认为由于我国是资金短缺的国家,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会减少劳动力的吸纳量,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的中国应该着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种观点则将中国经济理论建立在动态比较优势上,认为当前世界制造业结构调整的主流是增加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技术产品交易正日益成为世界贸易的核心。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不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障碍,因为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含量会不断提高,新的技术优势也将不断形成。
实际上,1978年以后,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基本上是沿着资源型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和逐步减少基础技术投入方式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导带动经济增长时期(殷醒民,1999)。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比重逐步上升,也就说,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可能走的是动态比较优势的发展道路。在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个急需思考的问题就是制造业这种内部结构的转型是否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已成为主力,但是核心制造业仍然偏弱
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不同,我们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依据劳动密集型和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的分类标准做统计分类分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内部各行业经济指标比重的统计,整理、分析了28个制造业的资产总量、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统计指标,以此为基础来分析制造业发展态势。为了便于对制造业结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列表1如下。
表1 1999~2001年制造业各项行业经济指标占全国工业的比重单位:(%)
资产 销售收入 工业总值 固定资产投资*
食品加工业 2.47
4.27
4.49 2.60
食品制造业 1.35
1.64
1.71 2.05
饮料制造业 2.19
2.01
2.41 3.40
烟草加工业 1.65
1.85
1.79 2.12
纺织业 4.76
5.74
6.04 3.47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 1.40
2.59
2.73 0.79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0.76
1.52
1.62 0.45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 0.55
0.73
0.77 0.77
家具制造业 0.29
0.42
0.44 0.31
造纸及纸制品业 1.93
1.78
1.86 4.01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0.79
0.73
0.76 1.03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41
0.71
0.74 0.18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2.99
4.77
4.57 6.52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6.85
6.46
6.69 14.21
医药制造业 2.24
1.99
2.09 3.40
化学纤维制造业 1.39
1.26
1.29 1.88
橡胶制品业 0.90
0.91
0.99 1.11
塑料制品业 1.63
2.16
2.23 1.7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4.88
4.09
4.40 5.63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7.29
5.85
5.71 11.22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31
2.46
2.50 3.35
金属制品业 2.04
2.84
3.00 1.43
普通机械制造业 3.80
3.45
3.65 2.95
专用设备制造业 2.57
2.42
2.58 2.34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6.45
6.43
6.48 9.0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21
5.37
5.64 3.07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5.83
8.74
8.75 8.92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 0.79
1.00
0.99 0.51
注:表中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是平均计算1995~2001年各制造业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合计数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得出的,不同于其他三个指标。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数据整理、计算。
制造业的资产存量、固定资产投资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资金投资该类制造业的情况,而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可以体现出不同制造业规模状况,计算分析这4个统计指标,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转型情况。
根据表1数据整理计算,1999~2001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的资产总量、工业总值、销售收入分别占全部工业的60.09%、66.07%、64.53%;而纺织业、食品加工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的资产总量、工业总值、销售收入分别占全部工业的22.47%、29.87%、28.32%。可见,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无论是资产数量还是从工业总值、销售收入指标看,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力。上述数据按照制造业内部结构计算可得,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的资产总量、工业总值、销售收入总值分别占制造业的72.78%、68.87%、69.50%。进一步地,我们从各个制造业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情况看,1995~2001年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占全部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72.59%,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27.41%,因此依据上面的计算指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基本判断: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制造业的产业投资已经完成了由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投资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投资的转移,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主力。
装备制造业是各个工业化或后工业化国家的主导产业,被认为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在工业化进程中,应当使工业结构适度“重型化”,提高重制造业在中国整个制造业和工业中的比重,特别是提高装备工业的比重和技术水平,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但是,目前装备制造业占中国制造业中的比重还不到30%,远低于美国的41.9%、日本的43.6%、德国的46.4%,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缓慢。(注:该数据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上所披露,基于此孙家广同时认为,“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仍然偏轻偏软。”数据来源:www.sina.com.cn/2003/9月8日。)
表2 美、日、德、中四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比较
美国日本德国中国
比例 名次 比例 名次 比例 名次 比例 名次
食品 948.746.457.47
4
纸及纸制品 4.5
102.6
102.25
91.65 10
印刷出版7.455.772.09 100.86 11
工业化学5.364.285.45
79.65
3
其他化学6.585.866.11
63.37
7
塑料制品3.3
113.793.47
81.85
9
金属制品5.377.557.57
4
14.10
1
非电气设备 11.11
12.5213.8
1
11.11
2
电气机械
10.63
14.3113.7
24.79
6
运输设备
10.82
10.7311.9
35.50
5
专业和科学设备591.3
111.52 112.31
8
数据来源:曾涤、王廉:《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广州市财贸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1年》。
从表2可以看出,美、日、德三国制造业增加值1~3位的均是电气机械、运输设备以及非电气设备,只是位次有点不同,这三个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32.5%、37.5%、39.4%,美、日、德分别是世界制造业三大强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表明,装备业的确在制造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虽然我国的统计指标口径不同于世界标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对制造业做出大致的划分,从表2可以看出,非电气设备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略高于美国,低于日、德两国,位于第2位,而电气机械、运输设备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国家,设备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总计为21.4%,大大低于美、日、德1995年的水平。
新世纪之初,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青藏铁路建设等特大型工程的启动需要大量的天然气开采与处理设备、大型石化装备、发电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交通运输装备、环保技术装备、建筑与工程技术装备。但是,科技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设备的100%,石油化工装备的8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绝大部分被进口产品挤占。我们每年需花费6000亿元从国外进口重大设备,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品每年的外贸逆差高达数百亿美元。上面已经分析,装备制造业结构“偏软”必将影响中国制造业整体实力的提高,因此,振兴、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实现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制造产业转型必须加强的发展战略。
三、制造业经济效益提升滞后于产业转型
按照竞争优势理论,成功的产业转型应该是伴随着产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主力的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经济效益水平将会直接影响着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在接下去的研究中,我们将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实证检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效益水平,以此判断我国制造业结构转型是否带来制造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经济效益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选取了以下6个与产业经济效益紧密相关的统计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工业增加值率(x[,1])、总资产贡献率(x[,2])、流动资产周转次数(x[,3])、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x[,4])、全员劳动生产率(x[,5])、销售率(x[,6])。这6个指标实际值可以从《中国统计年鉴》收集整理得到。
我们选取了1995~2001年28个制造业上述6个指标的具体数值,计算其平均数作为综合评价的数据,并采用Z-Score方法(注:Z-Score变化一般也认为是标准化转换,具体求法为,先求出每个指标的样本均值和标准差S,然后从指标实际值中减去该指标的均值,再除以标准差5,就得到标准化的评价值Y[,i],公式为:Y[,i]=(x[,i]-)/S)对这6个定量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处理,将指标实际值转化为评价值。按照因子分析的步骤,我们利用SPSS软件计算得出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由于前两个因子的特征根>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87.48%,因此主因子个数m=2,并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做方差最大正交旋转,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因子分析计算结果
指标 F1
F2
K1(%) 0.97-0.140
X2(%) 0.969 0.176
X3(次/年)
-0.247 0.845
X4(%) 0.945-0.163
X5(元/人.年) 0.927 0.320
X6(%) 0.419 0.698
特征值 3.895 1.354
贡献率(%)
64.92 22.56
累计贡献率(%)64.92 87.48
因子分析法中旋转后的公共因子具有鲜明的实际意义,容易被解释,可以便利地对定量数据做深入的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F[,1]在x[,1]、x[,2]、x[,4]、x[,5]上的载荷因子远远大于其他指标的载荷,因此它集中反映了制造业利润创造能力,可以定义为利润创造因子;第二个主因子F[,2]在指标x[,3]、x[,6]上的因子载荷突出地大于其他指标,它标志着制造业资产管理水平,这两个因子从利润创造和资产管理水平两个角度反映产业宏观经济效益的情况,用它们来考核制造业经济效益具有87.48%的可靠性。
根据计算因子值的系数矩阵,我们进一步得出因子计算等式:
F[,1]=0.261x[,1]+0.25x[,2]-0.107x[,3]+0.256x[,4]+0.227x[,5]+0.075x[,6]
F[,2]=-0.15x[,1]十0.082x[,2]+0.632x[,3]-0.166x[,4]+0.189x[,5]+0.491x[,6]
利用两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线性加权求和便可以得到综合评价值:
F=0.6491F[,1]+0.27257F[,2]
依据上述三个等式,我们计算得出1995~2001年全国28个制造业在2个因子上的得分和行业经济效益评价总得分,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1995~2001年28个制造业经济效益因子分析得分及位次
利润创造能力
资产管理能力 经济效益评价
制造业 F1
位次 F2位次 F位次
食品加工业 -0.7528 1.102 -0.24
20
食品制造业 -0.1911 0.03
12 -0.11
12
饮料制造业
0.68 2 -0.48
22
0.333
烟草加工业
4.82 1 0.883
3.331
纺织业 -0.5326 -0.17
18 -0.38
27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 -0.3120 0.516 -0.098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0.4925 0.605 -0.18
17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0.5427 0.00
14 -0.35
25
家具制造业 -0.1912 -0.01
15 -0.13
14
造纸及纸制品业 -0.2013 -0.31
20 -0.20
18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0.48 4 -0.89
25
0.115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2415 0.26
10
0.109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0.4824 3.571
0.502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0.3422 -0.11
16 -0.25
21
医药制造业
0.59 3 -2.29
28 -0.13
15
化学纤维制造业 -0.2918 0.349 -0.11
11
橡胶制品业 -0.2516 -0.66
23 -0.31
23
塑料制品业 -0.3019 -0.14
17 -0.22
1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2717 -0.87
24 -0.37
2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11 8 0.644
0.076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3823 0.438 -0.15
16
金属制品业 -0.3421 -0.21
19 -0.27
22
普通机械制造业 -0.13 9 -1.19
26 -0.35
24
专用设备制造业 -0.2414 -1.20
27 -0.43
28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02 6 0.04
11
0.027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06 7 -0.38
21 -0.13
13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0.20 5 0.467
0.234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 -0.1710 0.02
13 -0.11
10
表4中有不少制造业的评价得分为负数,这并不表明这些行业的经济效益为负数,而是表明这些行业的经济效益在制造业平均水平之下。从利润创造因子看,全国共有6个制造业的利润创造水平高于平均水平,占21.43%;从资产管理因子看,共有14个制造业的资产管理水平高于平均水平,占50%;从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看,全国共有7个制造业的经济效益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占25%。因此,经济效益不高是我国制造业一个突出特点。
表4结果显示,烟草业的经济效益最佳,其次是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饮料业排第三,居制造业前10位的依次还有电子及通讯设备、印刷、黑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设备、服装业、文教体育用品、仪表仪器文化办公机械,排名前10位中劳动密集型和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各占一半。居制造业末位的是普通机械制造业、木材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经济效益最差。如表5所示,从排名前5位的制造业情况看,无论是利润创造能力还是资产管理能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经济效益都优于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表5 评价排名前10位和前5位的劳动密集型、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情况
项目
排名前10位制造业 排名前5位制造业
制造业类型
F1F2FF1F2
F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3 6 53 33
技术、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7 4 52 22
因此,从排名靠前、靠后的制造业情况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经济效益优于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我们依据前面的制造业分类标准,按照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标准分类加总 6项统计指标数据,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劳动密集型、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工业成本费
指标 工业增加值总资产贡献流动资产周转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
销售率
制造业率(∑X[,1])率(∑X[,2]) 次数(∑X[,3])(∑X[,4]) 产率(∑X[,5])(∑X[,6])
劳动密集型 432.06
154.35 26.37 65.48
858320.1
1449.64
资金技术密集型 335.07
94.55 19.87 41.54
606860.65 1260.76
从表6中数据可以看出,在6个反映经济效益的统计指标中,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加总值均大于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按照我们的统计标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共有15个,而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共有13个,因此上面的实证分析表明,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已经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移,但是现阶段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经济效益优于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四、结论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如果一国的产业发展不根据本国的比较优势来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一产业发展战略将不利于产业的升级和持续发展。在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制造业完成了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但是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水平仍然低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换句话说,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提升滞后于制造产业结构的转型,这样的产业发展战略显然是不利于制造业整体竞争优势的提升。
制造业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美国因制造业的衰弱而反思其“非工业化”路线(Hersh and Weller,2003)。相关研究表明,制造业与基础设施的发展紧密相关(王延中,2002)。基础设施的改善将会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将会进一步诱发对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另一方面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装备业等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将会直接推动、提升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城市化建设水平。同时,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培育、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促使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经济效益将是振兴战略成功实施的重大可行战略举措之一。
但是,目前的中国制造业在技术上,满足于加工组装,创新意识不强,研发能力差,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制造业劳动效率与先进国家差距悬殊,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劳动力的廉价优势;规模化与分工协作是现代制造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竞争的客观需要。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和分工协作还是非常薄弱,加上目前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制造业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经营管理意识普遍未建立,这些因素都极大影响着制造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因此,虽然从拥有资产、销售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考察,我国的制造业已经完成了重工业化的转型,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主力,但是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领先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有序的规模经济、分工协作效应尚未形成,微观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为低下,这一切导致制造业整体经济效益较为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