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题竞赛”看教学中的“短腿”现象--数学实验教学的误区与启示_数学论文

从“同题竞赛”看教学中的“短腿”现象--数学实验教学的误区与启示_数学论文

由“同题赛课”透视教学“短腿”现象——“数学实验”教学的失误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透视论文,启示论文,现象论文,数学论文,短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5月初,笔者有幸主持了金坛市初中数学“同题赛课”教学竞赛活动,共有八名选手参加。选手们早上六点赶到赛课地点抽好签后封闭在休息室内,依次提前一个小时到备课室拿课题备课(教学用具由组委会提供),然后再去上课。这样对每个选手来说“没有了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更不可能借班“磨课”,因而能客观地反映出各个选手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智慧的真实水平。课题是“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3.2可能性(一)”,选手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都精心设计了多项“数学实验”:摸球、摸牌、转转盘、抛硬币、掷骰子等等。但从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选手的教学过程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现有的课堂教学技能还是很不全面的,过于偏重计算、推理、证明等教学,对“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缺乏“数学实验”教学的经验,存在着严重的“短腿”现象。

一、合理调控能力缺失

“数学实验”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从部分选手的教学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数学实验”的合理调控能力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实验有效性不强。有位教师说和学生一起做摸球实验,但他将摸球实验的教具放在讲台上,抓住书本和学生“纸上谈兵”,学生的思维还未深入,又改成让学生摸牌,结果导致学生对教师所说的“可以用摸牌的实验结果替代摸球实验的结果”“一头雾水”;(2)时间安排不合理。有位教师演示摸球实验,自己拿着袋子站在讲台旁边一动不动,让学生轮流跑到他面前来摸球,“宝贵时间”都浪费在学生来回奔跑中。还有一位教师设计了转盘实验,但他只用一个转盘,却让每个学生每人做一次实验,一节课浪费了近三分之一多的时间;(3)反馈方式不合理。有位教师在装有红球和白球的袋中让每位学生摸一次球,记住球的颜色后放回袋中,在统计结果时不是采用让摸到红(白)球的学生举手数一数,而是让学生将结果填在“实验结果反馈单”上,再组织学生上黑板用计数的方法进行汇总,这犯了教学的大忌: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启示】

为了使“数学实验”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们必须事先预设好做什么样的实验,“数学实验”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预设并计划好。实际上每一个“数学实验”都是一个挑战,教师不仅要注意节奏和时间,更需要在此基础上注意对引入、实验、讨论、总结等进程的合理调控和驾驭。

二、演示实验操作不当

教与学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教师演示实验的操作对学生有极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但少数教师在演示实验操作中存在欠妥之处。主要表现在:(1)信度缺失。有的教师只是告诉学生他手中的袋子中有7个红球和3个白球,然后让学生摸球,为什么不让学生检验一下,增强实验的信度呢?学生摸出球后又不要求学生将球举起来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一下,他自己报出球的颜色后就让学生将球放回袋中,这又降低了实验的信度;(2)操作不当。有的教师给学生演示转转盘,转盘有时都转不到两圈以上,甚至半圈都转不到,这样的实验虽然教师讲得“头头是道”,但在学生的心中早已失去了“随机感觉”。有的教师袋子中的球放得太多,放了10个红球和5个白球,摸出的球放回后“摇匀”受阻,在他的10次摸球中白球被摸到6次,与实验前师生共同分析的结果不符,发生了“意外事故”。

【启示】

“数学实验”的作用不外乎有这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和突破教学难点。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数学实验”把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认知难点”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演示实验前要对实验过程有合理的预知,这样才会有学生思维深处的有效生成。

三、分组实验指导缺位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在“做数学”中获得体验、增强合作交流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遗憾的是,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分组活动指导不到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1)分工不明确。有两位教师都是将学生分为5人一组,宣布一下实验规则和注意事项,选一个组长,就让学生实验操作,而不是选出中心发言人,再将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工,明确每个人的职责;(2)实验规则交代不清楚。有一位教师将学生分为5人一组,选了一个组长后,她把组长一起叫到讲台前,给每位组长发了一张“实验结果反馈表”,再给组长们交代实验规则,而不是当众嘱咐,造成学生在实验中不知所措;(3)指导不当。有位教师将5人一组分组后,还剩两位学生,于是在各小组活动时,这两位学生一直非常尴尬地坐着,不知是这位教师没看到还是其他的原因,整个实验过程中都未顾及到这两位学生,还是一位听课教师实在看不下去了,才叫这两位学生分别加入到两个小组当中。还有一位教师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他不是到各小组中巡视指导,而是站在讲台前一会看看教学设计,一会看看手表,好像学生的分组实验与他没有关系;(4)抢“学生台词”。学生分组实验结束后,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是让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汇报“合作学习的成果”,而是让各小组组长将“实验结果反馈表”送到讲台上,自己汇总后再向学生“发布”。

【启示】

分组实验是“数学实验”教学的主体部分和核心环节,其旨在突出“数学实验”在能力培养中的载体功能,教师应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实验,搜集、整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对实验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发言、提问和总结等多种机会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条理性,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进行整理,明确表达出来,这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四、课堂表述语无伦次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奠定学生数学语言的基础,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极大的引领作用。但有些教师的教学语言显得“语无伦次”:(1)规则交代不清。在摸球实验中有的教师只说球的大小一样,而不是“除颜色外,其他都相同”;有的教师在摸牌实验中对洗牌的作用是增强随机性还是公平性都说不清;在转盘实验中,若出现指针指向界线怎么办都未交代等等;(2)意外事故处理不当。在从“装有7个红球和3个白球(除颜色外,其他都相同)袋子中有放回地(摇匀后)摸20次球,分别计算出摸到红球和白球的频数和频率”的学生分组实验中,在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汇报“合作学习的成果”时,有一小组得到的结果是“摸到红球8次,摸到白球12次”,对于这个“意料之外”的结果,教师不是从学生的操作上是否规范和实验的次数太少等方面帮学生找原因,而是简单地说成是学生的“手气不好”;(3)价值观引导有误。有一位教师让学生列举一个“不太可能事件”,学生列举了买福利彩票中特等奖的可能性,教师自鸣得意地问全班学生:他举得对不对?学生齐声回答:对!教师接着问:你们还买福利彩票吗?学生齐声回答:不买!可能是这位教师对国家设置福利彩票的初衷没有弄清还是别的原因,但已向学生纯洁的心灵上泼了一盆脏水。还有一位教师为了说明“在转盘实验中,四条过圆心的直径将圆面等分成八个小扇形,其中红色区域多。因此指针指向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就大”这个问题,“精心”设计了一个情境:同学们,我现在把你们的校园(借班上课)看作一个圆形,将它用四条过圆心的直径将圆面等分成八个小扇形,也涂成和这个转盘的圆面一样的颜色。我告诉你们:你们的校园下面有宝藏,同学们,你们说宝藏在什么颜色区域内的可能性最大?学生齐声回答:红色!教师接着说:下课以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挖宝藏好不好?学生齐声回答:好!这位教师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个法盲,第二感觉就是缺乏对祖国文明的保护意识,不知道他要将学生引向哪里。再说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需要绕这么大的弯子创设情境吗?

【启示】

教师的使命是启迪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层层深入,启人心智,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让学生学知识、明事理、受教益。因而,作为教师应当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把文化、思想、对学生的爱与责任都内化为自己的特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语言风格。

五、启迪思维良机错失

对“数学实验”前的思考、操作中的体验、实验后的归纳和总结,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更要有效参与。从实验前的猜想,到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数据分析,寻找规律,并通过合情推理得到结论,都是发展学生思维、交流体验心得、丰富数学活动经验的“大好时机”。而一部分教师却只注重活动,轻视思维和体验过程:(1)实验前少猜想。有的教师在做实验前只是干巴巴地宣布一下实验规则,然后就让学生完成实验,这样的实验势必是低效的。实验前应让学生谈一谈对实验结果的猜想,这是提高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2)实验后少深层次交流。学生的分组实验结束后,教师要的是没有“发生意外”的实验结果。实际上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增强学生的体验经历和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然而几乎没有一个教师让学生谈一谈参与实验的心得体会;(3)思考感悟不够。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有好几位教师都让学生设计一个数学实验:从教师带来的红球和白球(除颜色外,其他都相同)中共取6个球放在不透明的袋子中,从中任摸一个球,使得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比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遗憾的是大部分教师就满足学生说出的一种方案,只有一位教师让学生进行了分类讨论从而讲完了全部方案。

【启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育的目标,而“数学实验”教学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数学实验”对学生而言,实验前的猜想,能开启创新的大门,能开发创新的潜能,能练就创新的慧眼;实验后的深层次交流,能激活创新的思维,能提高体验感悟,能丰富活动经验。

从这次“同题赛课”活动中,笔者发现了我们在“数学实验”教学中的“短腿”现象,应该对我们的数学教学和研究有所启示。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学既要充分体现它的形式化、抽象化,又必须重视数学发现、数学创造过程中的具体化、经验化。而“数学实验”正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发现、创造过程中的具体化、经验化的实践。因而,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实验”教学。我们应通过“数学实验”教学,去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本质地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数学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迫切要求。

标签:;  ;  ;  ;  

从“同题竞赛”看教学中的“短腿”现象--数学实验教学的误区与启示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