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大学生价值观嬗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现代主义论文,思潮论文,价值观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89(2014)05-0005-06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取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他们对新事物反应最灵敏、感受力最强,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倡导的多元化、个人化、庸俗化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择业等方面,其价值观取向逐渐由单一性转向多元化,呈现出多变性、多层次、复杂性等特征。这些转变在促使大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宽阔的同时,又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出现困惑与迷惘,甚至呈现出与当前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趋势。因此,基于后现代主义视角,研究当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现行态势,引导和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价值观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一个变迁中的议题:大学生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观是人民对客观世界中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种认识和评价,表现为人们判断该种事物或现象好坏的基本态度和立场。价值观包括价值评价、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其中“为什么人”的问题,集中体现了一种价值观的主体理念和价值标准,也是各种不同价值观相区别的根本标志。[1]价值观一旦形成后,就成为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倾向,当你处于自觉状态时,它以显性形式存在。当你处于不自觉状态时,它就会以隐性形式发挥作用。 目前,国内相关学者对价值观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杨燕等认为,价值观是一种衡量内心活动的尺度,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2]马向真指出,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的价值进行评价时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随着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邱珂、边宏广则指出,从形式上看,日常交往中基本价值的信仰、信念、理想等观念形态的东西成为价值观。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认为: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持有的观点和看法,是一种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它是有关价值和价值关系的一种观念系统,是实践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客体重要性的认识。对大学生来说,价值观就是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行动指南。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价值观的性质决定了它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指导作用更具有原则性和根本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求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当下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大学生刻苦学习、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做一个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优秀公民。当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成年人相比尚未定型和成熟,极易受外部环境的感染。通过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动的面貌。 二、理论框架的引述: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视角 后现代主义孕育于20世纪30年代,并于60、70年代在文学艺术和建筑设计领域兴起的一股思潮,后来逐步蔓延到哲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且震慑西方的思想界。英国后现代评论家詹克斯(C.Jencks)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延长与增幅,是后期现代主义的表现。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理论家利奥塔(Lyotard)指出,后现代是对元叙事的怀疑,也就是对总体性、一元化、普遍性的概念的根据的怀疑,这样就可以发现生活的本来面目:多元的、异质的、矛盾的。因此,后现代社会是差异的和多元的社会,充满着差异性、不确定性、模糊性和游戏性。它不能再把共同的文化或制度核心统一起来,形成话语网络。美国后现代理论家詹姆逊(Jameson)在研究后现代主义时,将后现代主义社会的特征概括为五点:其一,后现代社会是一个肤浅的、缺乏深度的社会。其二,后现代社会是病态的社会,其情感是病态的。其三,后现代社会的历史是断裂的,其历史性丧失。其四,资本主义既是后现代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后现代社会的基础。其五,后现代社会再生产技术占据统治地位。[4] 我国学者王岳川指出,后现代主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从而导致一种反文学、反文化和反美学的极端倾向。它不是人类的最后归宿,只是世纪之交人类精神价值遁入历史盲点的“文化逆转”现象。[5]唐美云、华静在探讨青年“无所谓”心态时指出,“无所谓”作为一种话语、一种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蕴含着对现实的无奈。这缘于急剧的社会转型以及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后现代主义中的“放逐理想”、“多元论与差异性”、“责任消解与去中心化”有着与青年猎奇心理相吻合的特点与功能,进一步助长了无所谓心态蔓延。[6]张高云在研究青年亚文化时也指出,后现代主义文化反主体性、反权威、反理性、去中心化等的特点,正好与具有边缘意识和反抗情结的青年人产生思想共鸣,并很快被他们接受,从而使得我国青年文化观念和文化行为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后现代取向。[7]张国清探讨了后现代主义的一般语境,以及后现代主义在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的不同表现。他认为反形而上学、怀疑论、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等诸多不同“主义”和“观念”的嫁接、挪用、篡改和拼凑导致了后现代主义。[8]赖大仁指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与超越,其思想包含着解构与重构的双重特性及其复杂的意义,其在我国的传播与渗透,既与社会变革中的反思性与怀疑论思想观念的内在诉求相适应,也与市场经济改革和消费社会形成的现实相关联,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对社会文化和文学艺术等产生深远影响。[9] 王治河通过对后现代主义产生、发展和盛衰的多年研究认为,后现代主义可以分为三种形态或者说三种向度:一是激进的或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认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无限的思维方式,它应该反对任何假定的基础、前提、视角和中心。二是建设性的或修正的后现代主义。其主要特征有:(1)强调人与人、人与世界和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2)后现代的人信奉有机论,强调在世界中如同在家一样。(3)后现代主义具有一种新的时间观,倡导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4)针对世态冷漠的心态,倡导对世界的关爱,恢复生活的意义和促使人们回到团体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这种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是值得赞扬的。然而,其忙于拯救世界,急于建设,指导人生的理论缺乏严谨的推敲,易产生粗制滥造现象。三是简单的或庸俗的后现代主义。简单的后现代主义是对后现代主义简单化、庸俗化解释的结果。其特征有:坚持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对立,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绝对否定;没有把握后现代主义的本质,仅仅抓住了后现代主义的某个或某些表面的东西,以偏概全;视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策略为目的;用单一的原因解释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及理论内容。[10] 总之,由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内容复杂、观点众多,呈现一种复杂、矛盾、令人迷惘的多面体形象,至今学界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自然,后现代主义也与其有着许多共同之处,那就是其反对、否定和超越本质主义、中心主义、理性主义、二元论以及形而上学等共同的理论倾向,既活跃了人们的思维,提高了人们的反思性,同时也在某种程度造成了人们思维的混乱、认识的不确定性和价值取向的迷惘。因此,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发展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强调多元性、个性自由、不确定性和相对性等特性,极易导致个人走向极端个人主义、价值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甚至道德虚无主义。 当下,我国社会发展除了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不断侵蚀外,其自身正处于一个全面转型时期,各领域都在进行着巨大的转变。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变性、多层次、复杂性等特征正是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且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给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带来了风险,危及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预测和规避不合理的价值观风险,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后现代主义相关理论的认识和运用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价值取向的风险,反思和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为更好地开展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中国梦”制订相关的风险策略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理论视角的切入: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嬗变 (一)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价值观,即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评价,决定取舍的思想观念。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认为:“风险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出来的,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风险。”[11]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激发大学生创造思维,提高大学生反思能力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带来了危机。当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已步入风险时代,其部分价值取向存在偏离社会主义轨道的巨大风险,对一些大学生产生影响。 1.理念:由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位移 集体主义价值观与个人主义价值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主张个人以集体为前提,集体以个人为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提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推崇集体主义价值观,并将其视为主流价值观。然而受市场观念、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不断侵蚀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变异,他们崇尚自我,更多地将自我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程度作为个人的价值取向。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不是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甚至为谋取个人私利,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其价值理念由追求“奉献”转向注重“奉献”与“索取”并重,甚至更强调“索取”。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一项关于“武汉市高校本科生价值观状况”的问卷调查显示,在“贡献与索取意向”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尽管有超过30%的大学生仍持“多贡献,少索取”价值观,但已有超过50%的大学生开始追求“多贡献,多索取”的价值倾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信条成为多数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选项。此外,也有大学生持“少贡献,少索取”的价值观念。 2.内容: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的政治信仰,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保障。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观,长期以来在我国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伴随着我国从同质性社会向多元化社会的转型,作为价值客体的物质文化日益丰富,主体意识日趋彰显,需求日益多样。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我国后,其碎片化、否定一切、怀疑一切的显著特征诱导着人们质疑权威、传统或约定俗成的东西。这势必会对心理和思想上不成熟的大学生产生影响,削弱他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甚至排斥和否定。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反权威、反中心、反单一、非同一、多元化、差异性等主张的影响下,绝对一致的政治信仰、行为标准、道德准则等遭到质疑乃至否定。很多青年人在政治信仰上出现迷惘,价值观取向变得迷茫。此时,一些价值观的多元性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凸显出来。这一转变给作为先行者的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带来了较大震撼。他们的思想意识呈现为更多的差异性、独立性和易变性,形成了价值和行为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在多元之间寻求传统和现代、自我和社会的平衡。[12]当这种平衡无法找到或很难找寻时,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逐步陷入道德相对主义、价值虚无主义困扰。 3.目标:由理想型向世俗型变动 理想是未来的美好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典型表现就是抛开这个美好的东西,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使理想遭到放逐,导致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由理想型向世俗型变动。价值观的性质决定人生价值的目标和方向。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反权威主义、理性主义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出现重金钱,轻理想的追求,追新潮、时尚、高消费的世俗之风日趋强劲。这些大学生由淡化理想进而走向彻底厌倦,甚至贬斥非难理想,使其生命意义降格为凡庸、世俗的享受。再加上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一些大学生人生意义的定位由对崇高的终极目的绝对信仰价值观取向转为对现实生活中带有功利趋向的价值的追求。个别大学生为了谋取私利,花钱购买各种假证件,如假学生证、假荣誉证书等,这些无疑都反映了大学生价值观中理想意识、奉献意识和诚信意识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后现代主义思潮浸染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中浓厚的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 (二)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动力机制 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umnt Bauman)在分析后现代主义思潮时指出,后现代主义在保留了现代性的选择性、多样性和反思性等价值观的同时,过分地肯定和赞扬不确定性、模糊性、差异性和相对性的价值取向。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偏离社会主义价值观轨道的风险既与我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关系密切,又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侵蚀和诱导密不可分。 1.外源动力: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社会结构的变迁 价值观有其自身的运行关系规律。社会变迁与大学生价值观变化具有相依共振性。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价值观念的碰撞,西方文化借助于各种大众消费品宣传其生活方式和伦理思想。尤其是那些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在这些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浸淫下,一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崇尚自我、信奉拜金主义,在行为表现上罔顾集体利益,追求自我满足,讲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这些大学生将个人前途视为最重要,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价值信条,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面前,主张个人利益在前,集体利益在后。他们做事的出发点是利己,为了获取个人利益甚至不惜违背社会基本的公信与道德。再加上当下我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转型和变革,这种变迁重塑着社会结构中的利益格局,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促使大学生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审视现实问题。而后现代主义思想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导致一向被认为是高雅和崇高的艺术打上了市场经济的烙印,失去了美的崇高价值。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传统道德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感染下,变得非常的模糊、淡化。尤其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作为没有丝毫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不断地提升自身、充实自己,注重自我完善,才有可能有效应对未知风险。 2.内源动力:后现代主义思潮侵蚀下大学生思维的非真实化变动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反思的思潮,提倡反对本质主义、基础主义、理性主义和权威主义。在价值观上,主张道德多元化和道德相对主义。同时过分强调情感、意志、欲望对真理和理性的优先地位。[13]不可否认,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的辩证思维和批判主义精神,对于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反思意识,以及对问题敏感性和独特性的认知具有积极意义。但其反本质、反理性、反基础的主张则极易消解大学生价值观的归宿感,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历史使命感、责任感的淡忘乃至消亡的风险。而其过于强调不确定性、差异性与多元性的思想建构,往往导致一些大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陷入价值虚无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泥潭难以自拔。后现代主义价值观是建立在相对主义真理观和怀疑主义历史观基础之上的虚无主义价值观,它没有和现代主义价值观相分离,而是寄生于现代价值观之中,并对现代性真理观、历史观和价值观进行解构,但又不以新的价值观取而代之,而是将文化中的价值观位置空置,使其非真实化。[14]因此,后现代主义价值观不仅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现代性历史观和现代性真理观的非真实化,而且导致现代性价值观的非真实化。在价值选择时,极易脱离理想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主义、科学主义等现代性价值观的规范,陷入迷茫和价值虚无主义,进而在理论和实践中丧失了区分真与假、美与丑、好与坏、对与错的能力。 3.外围助推力:后现代主义思潮诱导下大众传媒低俗化的传播 后现代主义思潮浸染下的大众传媒为追求收视率和点击率,往往借助改编历史题材、歪曲历史事实、揭露他人隐私、低俗化语言等方式吸引大众眼球。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信息,客观上诱导大学生的自我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追求新潮、高消费的虚荣生活,容易导致其价值观出现功利化和自我化的风险。[15]大众传媒低俗化宣扬的个人主义、去中心化和价值相对主义的人生态度进一步迎合了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张扬自我的心理。这极易淡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削弱他们的集体感,进而导致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后现代主义思潮借助大众传媒低俗化宣传的超越现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只是一种虚拟的真实。一旦真正踏入社会,大学生就会发现其原有思想认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断裂。他们找不到价值评价的落脚点,在价值观念上出现困惑与迷惘。这不仅危及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而且给国家的人才培养战略带来了巨大风险。 四、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反思与建议 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已进入风险时期,其价值观的偏离对社会良性运行造成了一定的风险,并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反思。正如贝克(Beck)所言,社会的反思性能力越弱,社会就越容易受到风险的侵蚀和宰制,化解风险社会的关键是如何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反思。面对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轨道偏离的风险,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强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再培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不能视为洪水猛兽,但也不能熟视无睹,掉以轻心,毕竟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后现代主义价值观是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关键原因。因此,化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背离社会主义价值观轨道的风险需要引导大学生认清后现代主义思潮反理性、反本质、反基础的思想建构和本质特征。要发挥我国传统优良道德精髓的感召力,教育大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牢记历史使命,遏制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泛滥等极端倾向。要结合大学生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及时进行沟通,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案例来教导学生,感召学生,让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不断地调整自身价值观取向。 其次,强化大学生价值观的再培育。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发展变化中。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需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大学生价值观和心理变迁的特征,在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原则的前提下,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更新和调整,以便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16]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所要求的价值观传递给大学生,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使其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自觉运用该价值观作为其价值评价和价值取舍的参照标准,协调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统一,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最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新时期发展的结晶。在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差异性、多样性明显,多元化成为现实。我们必须理解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存在的社会必然性,接纳这一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假思索地全部接受他们的具体观念,而是科学、细致地分析价值观的具体表现,[17]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整合功能,为大学生多元价值观提供正确的参照系。在促进多样化的发展的同时,加强面向实际的开放性以及对多种文化价值的宽容性。在宽容与开放的过程中,强化价值的筛选与甄别,积极吸收新价值观中合理程度较高的成分,协调各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推动大学生在生活或其他实践活动中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体系。 总之,以道格拉斯(M.Douglas)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社会现实是建构起来的,风险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活动的集体建构物。因此,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侵染的大环境下,化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风险,需要回到其现实生活中去建构和完善。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处于多种取向并存的状态,还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价值观念。在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依然是运用后现代主义的知识,分析大学生价值观的面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增强风险意识,主动应对和管理风险。这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又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标签:后现代主义论文; 个人价值观论文; 大学生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风险社会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社会思潮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