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秸秆的酶解腐化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卓小平,任仕荣,冯彦军,彭玖华[1](2021)在《烟株残体回收处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烟株残体的回收处理和利用模式对烟农和烟草行业十分重要,也关系着烟叶的可持续发展。为最大限度回收利用烟株残体,该研究对4种烟秆处理模式的流程、主要技术难点及优缺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烟株残体+烟农+合作社+有机肥"模式适合巫山生产实际,可以最大限度对烟秆进行综合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凌宇[2](2021)在《高效缓释碳源填料用于污水厂尾水深度脱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污水厂尾水具有碳氮比低、NO3--N占比高的特点,生物反硝化脱氮时需外加碳源作为电子供体。农业废弃物廉价易得,可同时作为碳源和微生物附着载体,但其存在初期释碳快、二次污染物释放规律不明确、生物可及性差等问题。本研究采用水稻秸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玉米芯、大豆秸秆和大豆壳6种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筛选出高效低污染的缓释碳源,并比较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其理化性质及深度脱氮效能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玉米芯表面粗糙且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较高,更易被微生物附着并利用。静态释放试验表明,玉米芯的释碳性能最佳,释放遵循二级动力学方程和Ritger-Peppas方程,二次污染风险最低,强化脱氮性能最佳。(2)玉米芯经冻融、酸、碱和冻融碱处理后表面形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孔隙结构增多、比表面积增大、微生物可及性提高;内部小分子有机碳被不同程度去除,初期释放速率降低;碱处理和冻融碱处理有效提高玉米芯纤维素成分占比;四种预处理方式均会对木质纤维素成分及其连接键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冻融预处理造成破坏较小,酸、碱和冻融碱处理破坏程度较大;预处理脱除了部分非晶结构,玉米芯材料的结晶度上升。(3)碳源预处理可以实现反硝化滤池的快速启动,碱处理和冻融碱处理缓释碳源将滤池启动期由15天分别缩短至11天和10天,明显增强填料挂膜效能,加快功能菌生长繁殖,提高了启动期的运行效能。稳定运行期,碱处理玉米芯强化脱氮效果最好;在HRT为2 h的条件下,碱处理滤池出水NO3--N和TN浓度最低,为(0.52±0.11)mg/L和(1.34±0.29)mg/L,COD为(30.08±7.63)mg/L,出水满足地表V类水的水质要求;HRT降至1.5 h时,碱处理滤池仍保持着较好的脱氮效果,出水NO3--N和TN最低,分别为(1.73±0.13)mg/L和(3.32±0.24)mg/L;HRT降至1 h时,除冻融碱处理滤池依然保持较好的脱氮效果外,其他滤池出水NO3--N和TN浓度上升明显。高通量测序显示,预处理会影响碳源表面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以反硝化菌和纤维素水解菌为主。
杨文敏[3](2021)在《黄孢原毛平革菌和康氏木霉联合降解园林废弃物及其应用》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园林废弃物产量逐年增多,由于其主要成分木质素降解难度大,成为阻碍园林废弃物有效利用的关键因素。白腐真菌(White rot fungus)对木质素的降解优势,以及混菌固态发酵在秸秆农业上获得的优良进展都为本试验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因此本研究选取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和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开展兼容性试验,以木质素、纤维素降解率为依据获取最优接种时序,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得到混菌降解的最佳条件,通过测定堆腐相关指标初步探明加菌剂对堆腐的高效性及对植物种植的无害性。将堆腐产物运用于栽培试验,比较不同基质配比下植株生长和光合指标,明确园林废弃物基质替代泥炭的可能性,解决园林废弃物处理难以及泥炭基质不足的问题。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平板兼容性试验发现2种菌无明显拮抗反应,康氏木霉与黄孢原毛平革菌相比更具生长优势。与单菌发酵相比,混菌接种可显着提高木质素、纤维素降解率,且当接种黄孢原毛平革菌3 d后接种康氏木霉培养10 d效果最好,降解率分别为23.13%、25.57%。单菌组滤纸酶活(Filter paper activity,FPase)和混菌组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大酶活出现在第8 d混菌组,为3.14 U/g,从整体看混菌组FPase酶活更高,与纤维素降解率呈正相关;对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 peroxidase,Mn P)酶活来说,康氏木霉表现出较高的活性,而黄孢原毛平革菌纯培养下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gnin peroxidase,Li P)酶活更高,2种酶活均与木质素降解率无明显相关性。2.单因素试验中含水量60%、加菌总量15%和加菌比例1:2(康氏木霉:黄孢原毛平革菌)时木质素、纤维素降解率最高,在此基础上通过3因素3水平响应面分析,得到了黄孢原毛平革菌和康氏木霉混菌固态发酵园林废弃物的最优条件:含水量60.9%、加菌总量15.4%、加菌比例1:1.9,此时木质素、纤维素降解率分别为24.71%、27.65%,3因素的贡献大小为加菌比例>加菌总量>含水量,2种因素间交互作用显着。在此工艺下,园林废弃物木质素降解率实际可达24.68%,纤维素降解率实际可达27.55%,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6.70%和7.74%。3.从堆腐基质外观来看,加菌剂组堆腐产品颗粒小、颜色深,质量更优良;加菌剂组5 d时到达高温堆腐阶段并可持续5 d,最高温达52.3℃,20 d时接近室温并开始保持稳定,与对照组相比升温快、温度高、高温持续时间长、达到腐熟标准的效率高;p H和EC均先升高后小幅度降低,堆腐结束时加菌剂组与未加菌剂组p H分别为7.8与7.98,EC值分别为1.36 m S/cm、1.41 m S/cm;有机质分解主要集中于堆腐前期和中期,堆腐结束时加菌剂组有机质含量显着低于未加菌剂组;30 d时2种处理均可显着降低堆料C/N,加菌剂组15 d时C/N低于20,T值<0.7,比对照组提前10d达到腐熟标准;堆腐结束时加菌剂组有效氮、磷元素显着高于未加菌剂组,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07倍、1.14倍;菌剂可有效推动堆肥的腐殖化进程,总腐殖酸含量随堆腐时间先下降后上升,30 d时2个组含量均显着高于堆腐前,且接种菌剂处理显着高于对照组。E4/E6趋势与总腐殖酸相反,30 d时加菌堆料中E4/E6降低最为显着;堆腐结束时加菌剂组GI值与未加菌剂组分别为94.90%、86.90%,呈显着性差异,且双菌堆腐25 d后发芽指数达85.50%,更先完成无害化堆腐处理。4.绿萝(Epipremnum aureum)和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株高、根长、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以及Fv/Fm、ETR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均随堆腐产物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堆腐产物替代泥炭进行植物栽培的最适基质为J1(泥炭:蛭石:加菌堆腐产物=5:3:2)。相同配比下,加菌堆腐对2种植物的生长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基质理化性质中影响绿萝、春兰生长最重要的因子为孔度,分别占栽培基质解释量的40.8%、23.6%。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混菌发酵对园林废弃物的显着降解效果,最优混菌体系应用于堆腐时,可有效提高堆腐效率和产品质量。将堆腐产物与泥炭、蛭石混合后作为基质进行植物栽培,泥炭:蛭石:加菌堆腐产物=5:3:2条件下最利于绿萝和春兰的生长,且栽培基质理化性质中孔度是影响其生长最重要的因子。
关键[4](2021)在《复合细菌系预处理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潜能研究》文中指出玉米秸秆空间结构稳定,难以被厌氧消化所利用。为提高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解决玉米秸秆利用率低的问题,探讨了自主筛选木质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对不同木质纤维素材料分解效果及产气潜力,并对复合细菌系进行鉴定。发酵周期为15天,通过p H、玉米秸秆的减重、酶活性、木质纤维素的含量、SCOD含量、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产甲烷量等指标评价玉米秸秆的分解效果,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微生物多样性。本实验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预处理方法,并对不同预处理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自主筛选复合细菌系对滤纸等简单结构纤维素材料和玉米秸秆均有显着降解效果。滤纸结构较玉米秸秆简单且与玉米秸秆同为木质纤维素材料,复合细菌系对滤纸进行降解,3天滤纸开始裂解,6天完全破碎,失重率达76%,脱脂棉预处理7天失重率达85%。复合细菌系预处理20目玉米秸秆粉产甲烷效果最佳,半纤维素降解率为35.2%,纤维素降解率为23.7%,木质素降解率为37.1%。内切酶和外切酶在第5天活性达到最高0.033 IU/m L和0.035 IU/m L,β-葡萄糖苷酶逐渐上升,第7天达到峰值0.032 IU/m L后开始下降,木聚糖酶从降解开始到结束均呈现上升趋势,第9天达到峰值0.045 IU/m L。锰过氧化物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逐渐升高第5天活性最高达到11.47 IU/m L和7.25 IU/m L,漆酶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第9天达到峰值12.52 IU/m L。经复合细菌系预处理的20目玉米秸秆粉甲烷产量达262.5 m L/g TS,比未预处理的20目玉米秸秆粉产甲烷体积提升60.6%,日产甲烷高峰提前2天。较公认最佳产气粒径40目玉米秸秆粉产气提升49.8%,日产甲烷高峰提前2天。较黄孢原毛平革菌预处理的颗粒状玉米秸秆产甲烷提升48.4%。较Na OH预处理段状秸秆产甲烷提升96.6%。微生物菌群分析:通过限制性培养条件和连续传代培养,筛选获得了一组有效分解玉米秸秆的复合细菌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复合菌群降解体系样品的细菌组成进行分析,发现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复合细菌系门水平上优势细菌类群。从属水平分类,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为属水平上优势菌群。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是一类丰富的新型微生物资源,可用于芳香化合物包括纤维素类材料的生物降解。复合细菌系检测出的菌门与菌属均可分泌纤维素酶,都具备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
赵淑兰[5](2021)在《餐厨垃圾酶法分质回收碳源和氮源的工艺优化及残渣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餐厨垃圾拥有污染性和资源性的双重属性。随着我国垃圾分类和餐厨垃圾收运体系的逐步完善,餐厨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末端处理处置非常重要。经分选除杂和三相分离后,餐厨垃圾固渣中有机组分主要包括淀粉、蛋白质和纤维素类物质。淀粉和蛋白质是生化性非常好的有机碳源和氮源,对其进行分质回收是餐厨垃圾精细化利用的关键。然而,超声、水热和微波等物化方法很难实现餐厨垃圾有机组分的定向分离。有鉴于此,本论文着重研究了酶法提取工艺对餐厨垃圾的分质处理效果,以高效回收碳源和氮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黑水虻饲养技术资源化处理酶法分质后的残渣,以实现餐厨垃圾的全量化利用。论文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餐厨垃圾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有益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淀粉酶水解结合等电点沉淀法可以较好地回收餐厨固渣中的有机碳源。相较于单一淀粉酶,α-淀粉酶和γ-淀粉酶协同处理可以提高碳源提取效果,并能减少酶使用量。酶解温度、p H和底物质量浓度是影响复合淀粉酶作用效果的关键因素,对碳源提取率影响大小依次为底物质量浓度>温度>p H,且底物质量浓度与温度交互作用显着。在温度57.0℃、p H 6.2、底物质量浓度190 g/L,酶添加质量分数0.6%以及复合酶质量比3:1(α/γ)的最佳酶解条件下,碳源提取率达到76.9%。经等电点沉淀处理后,碳源回收液中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质量浓度和BOD/N比值分别达到了76.8 g/L和51.2。(2)相较于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更有利于餐厨固渣氮源提取。在酸性蛋白酶直接酶解作用下,氮源提取率和提取液溶解性有机氮浓度分别为44.8%和5.9 g/L;而在淀粉酶-蛋白酶梯度酶解作用下,两者分别上升至62.7%和7.4 g/L。此外,直接酶解提取液中溶解性总糖浓度为26.8 g/L,而梯度酶解提取液中仅为8.1 g/L,减少了约69.8%。经梯度酶解工艺分质处理后,餐厨固渣淀粉和蛋白溶出率分别达到77.1%和89.9%,固相有机质消减率达到了59.7%。以上结果表明,相较于直接蛋白酶酶解,淀粉酶-蛋白酶梯度酶解工艺通过有效预先分离碳源,能够进一步提高氮源的提取量和纯度,具有较好的分质和减量化效果。氮源提取液中分子量小于10000的小肽和多肽总占比高达94.3%,而大分子蛋白质仅为5.7%。酶解动力学分析结果发现,梯度酶解所需的临界蛋白酶浓度比直接蛋白酶水解降低了35.9%,表明淀粉分离提取后餐厨固渣蛋白的酶解反应更易发生。(3)通过黑水虻饲养技术进一步消纳酶解分质处理后的餐厨残渣。从虫体生长指标和有机质转化等方面综合考量,选择1500只/kg-残渣作为最佳接种比。在此饲养条件下,黑水虻幼虫平均体重、存活率和幼虫历期分别为121 mg/只、96.8%和288 h,餐厨残渣降解率和转化率分别为63.0%和40.6%。通过酶法分质处理和黑水虻转化的组合工艺,餐厨固渣有机质总减量率达到85.1%。饲养获得的黑水虻幼虫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别达到43.0%和38.7%,且黑水虻转化后的剩余虫沙达到有机肥施用要求,从而实现了全量化利用。16S r RNA测序和微生物代谢途径预测(PICRUSt)表明黑水虻肠道微生物菌群在残渣有机质转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金晓丽[6](2021)在《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将有机废弃物进行厌氧消化产生清洁的能源—沼气是目前应对环境污染以及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由于各类有机废弃物中通常含有大量的木质纤维素类物质,其难降解性极大地限制了沼气发酵技术的推广应用。将纤维素降解菌或酶应用于沼气发酵系统中被认为是有效提高厌氧消化效率的途径之一。本文从西藏不同生境中采集样品进行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纯化,对菌株的生长条件、产酶性质进行分析;并对筛选得到的纤维素降解菌及市售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漆酶在有机废弃物厌氧消化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同时,研究了厌氧消化残余物在植物种子萌发方面的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从不同生境样品中分离获得了5株效果较好的纤维素分解菌,对菌株的产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酶、半纤维素酶、漆酶性能进行了半定量分析;并选定其中1株效果最好的菌做了形态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判定该菌属于白腐真菌,与栓菌属Trametes sp.4267的同源性最高,命名为Trametes sp.W-4。2.采用单因素法优化了菌株W-4的产酶条件,分析了生长温度、氮源及发酵时间对菌株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CMCase)的影响,并在最适条件下测定了该菌的滤纸酶、木聚糖酶和漆酶的活性。结果显示菌株W-4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在最适条件下培养30 h时CMCase活性可达到最高值3.05 U/m L。对该菌所产CMCase的反应条件分析表明,最适酶反应温度为50℃、p H为4.0。此外,在最佳生长条件下,菌株W-4的滤纸酶、木聚糖酶及漆酶分别为0.41 U/m L、0.29 U/m L和1.11 U/m L。3.以秸秆、牛粪、猪粪等富含木质纤维素的有机废弃物为底物,分别在灭菌及未灭菌的底物中接种W-4,进行0 d(对照组),3 d,7 d,14 d的预处理,探索菌株预处理对厌氧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灭菌条件下,预处理3 d可以最大限度的将沼气产量提高至248.29m L/g-VS(标况下),比对照组提高了75.29%。而当底物未灭菌时,对照组的累积沼气产量最高为182.27 m L/g-VS。此外,无论底物是否灭菌,预处理及厌氧发酵前后底物的TS、VS、COD和氨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p H表现为增加。4.以秸秆和新鲜牛粪为沼气发酵底物,将不同形态、不同组合方式以及不同浓度的市售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漆酶直接加入厌氧发酵系统中,考察所添加酶对沼气发酵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游离形式下,每次添加纤维素酶3 mg/m L,半纤维素酶、漆酶10 mg/m L(共添加5次)可将厌氧消化产气量比CK组提高59.57%,可达177.71m L/g-VS。而将纤维素酶(1 mg/m L),半纤维素酶、漆酶(10 mg/m L)进行固定化并添加,厌氧消化效果更好,累积沼气产量可提高至251.67 m L/g-VS,比CK组提高125.98%。5.将厌氧发酵后的沼渣及沼液进行稀释,取上清液对毛脉柳兰进行种子发芽试验,通过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检测厌氧消化残余物对种子发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哪种处理,利用上清液对毛脉柳兰进行处理时发芽效果明显优于以蒸馏水进行处理的空白组。其中,预处理组、游离酶组及固定化酶组沼液稀释液的种子发芽率最高分别可以达到82.67%、86.00%和84.00%。
袁慢景[7](2021)在《木质素高效提取及其制备碳量子点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量子点(CQDs)被视为一种荧光材料,尺寸小于10 nm,相对于传统的重金属量子点如硫化镉(Cd S)和有机染料,CQDs的优点令人惊叹,包括水溶性、荧光性,结晶性、低毒性、灵敏性以及可功能化修饰等,可广泛应用于离子检测、荧光标记、药物传输、生物成像、光电催化和发光材料等领域。目前制备碳量子点的前驱体多数是有机稠环芳烃小分子,它们具有毒性和致癌性,对环境也有很大污染,因此采用更加环保、经济、绿色的方式制备出高量子产率的碳量子点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木质素是自然界中的第二大绿色可再生资源,含量略次于纤维素,具有天然的芳香性结构,含碳量高,无毒无害,与其他稠环芳烃等有机小分子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以木质素为前驱体大规模制备木质素基碳量子点(LCQDs),不仅变废为宝,而且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首先用对甲苯磺酸从岭南蔗渣中提取出木质素,将木质素进行羧基化改性,再和柠檬酸、邻苯二胺通过脱水、聚合、碳化等过程形成木质素基碳量子点。通过调节pH值,赋予其质子化或者去质子化功能,从而获得能够实现蓝、绿发光的荧光碳量子点,并将其应用于铁离子、亚硝酸根离子检测及生物细胞成像等领域。具体来说,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章节:(1)蔗渣木质素的高效提取。以岭南蔗渣为原料,对甲苯磺酸为预处理剂,在绿色温和的条件下,实现三大组分的高效分离,得到三大组分的含量为:纤维素38.94%,半纤维素26.55%,木质素31.76%。当对甲苯磺酸的浓度为70%,温度为80℃,时间为30-40 min时,反应效果最佳,此时木质素的提取率可达90.33%,重均分子量为1561 Da,且分布较均匀,为后续以木质素为前驱体制备碳量子点打下良好基础。(2)木质素基碳量子点的制备及荧光性能。以一步水热法,通过脱水、聚合、碳化过程形成木质素碳量子点,调节pH值使其质子化或者去质子化,从获得蓝、绿发光的荧光碳量子点。木质素碳量子点(LCQDs)的量子产率为59.32%,平均尺寸为2.5 nm,相邻晶格间距为0.21 nm,表面富含大量的羟基、羧基以及氨基,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此外,木质素碳量子点的溶液稳定性强,基本不受无机盐离子影响,常温放置一个月后荧光强度依旧保持为原来的77.79%。(3)木质素基碳量子点用于离子检测和细胞成像。木质素基碳量子点作为荧光探针,实现了对铁离子和亚硝酸根离子的特异性荧光响应,选择性分别为99.34%和77.38%。研究了LCQDs水溶液对铁离子的荧光猝灭机理,LCQDs表面具有大量的含氧官能团如羟基、羧基等易与Fe3+发生螯合或配位作用,从而形成稳定的LCQDs-Fe3+体系,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木质素基碳量子点浓度较低时(500μg/m L)时,对癌细胞、普通细胞以及干细胞的毒性很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明亮的蓝光。
朱振铎[8](2021)在《桦褐孔菌深层发酵预处理对杜仲叶有效成分提取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文中提出杜仲,学名为Eucommia ulmoides Oliver,曾是中国特有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诸多研究发现杜仲含有丰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这些成分使杜仲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降脂等多种药理活性,因此杜仲被广泛应用在保健医疗行业中。然而,杜仲中活性成分提取的效率并不高,阻碍提取最主要的因素是杜仲细胞壁中的木质纤维素成分。传统的有机溶剂回流法提取效率低,酸碱处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各种物理法预处理如磨碎在操作过程中存在风险,且有能量损耗。近几年逐渐兴起微生物预处理,利用真菌或者细菌发酵产酶破坏木质纤维素结构,但一般耗时较长。因此寻找一种能够提高有效成分提取率又能减少损耗与处理周期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发现白腐真菌发酵既能产生纤维素降解酶,也能产生大量木质素降解酶,从而有效降解木质纤维素。因此,本文选取白腐真菌桦褐孔菌液体发酵预处理杜仲叶进行初步研究,通过van Soest法测定酵解后杜仲叶木质纤维素含量变化;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发酵体系中胞外多酚、黄酮、酚酸以及环烯醚萜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对发酵2天后杜仲叶提取物进行HPLC检测,并测定了绿原酸和芦丁在动态发酵过程中的含量变化;最后研究了杜仲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杜仲叶粉末的加入为桦褐孔菌菌丝体的生长提供了营养,酵解组菌丝体生物量明显高于发酵对照组。随着发酵的进行,杜仲叶质量不断减少,发酵第14天时,质量损失达到45.5%,此时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为42.0%、47.7%、50.3%,这表明桦褐孔菌对杜仲叶实现了有效降解。(2)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明显促进了杜仲叶中各成分的释放。酵解组胞外液多酚(142.56 mg GAE/L)和环烯醚萜(32.06 mg/g)含量在第4天达到最大值,而黄酮(28.60 mg/L)和酚酸(31.53 mg/L)含量在第2天达到最大值,因此最佳发酵时间应在2-4天。考虑到第2天时酵解组黄酮、酚酸和环烯醚萜含量相对水提对照组涨幅最大(56.4%、46.9%和173.5%),仅有多酚在第4天含量增幅较大(6.5%),最终确定桦褐孔菌酵解杜仲叶最佳发酵时间为2天。(3)对桦褐孔菌酵解杜仲叶提取物进行了HPLC分析鉴定,发现提取物中约含16种成分,并经过与标准品液相图比对,鉴定出了绿原酸(12.905 min)、芦丁(27.062 min)和槲皮素(49.955 min)三个成分。酵解组产生的绿原酸和芦丁含量(13.28 mg/g和4.69 mg/g)远远高于水提对照组(2.64 mg/g和1.18 mg/g),分别提高了404.30%和298.50%,进一步表明杜仲叶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大大提高了活性成分的释放。(4)桦褐孔菌酵解杜仲叶增强了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酵解组提取物对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8.19 mg/mL,3.32 mg/mL,2.50mg/mL)均强于水提对照组(IC50=12.38 mg/mL,22.69 mg/mL,5.02 mg/mL)。本研究利用桦褐孔菌液体发酵预处理杜仲叶,发酵处理2天便能有效降解杜仲叶木质纤维素,使杜仲叶中多种活性成分得以大量释放,大大缩短了微生物预处理周期,降低了时间成本。同时因多种活性成分含量的提高,杜仲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也得以增强。
曾佳佳,陈静,陈振,党士坤,徐海燕,谷巍,曹斌[9](2021)在《复合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发酵秸秆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秸秆的发酵效果,通过筛选纤维素酶活力和木聚糖酶活力高的一定比例的复合菌株,并进行秸秆复合菌株发酵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复合菌株为:白腐菌+黑曲霉+米曲霉+芽孢杆菌+放线菌(1∶1∶1∶1∶1),其纤维素酶活最高值为203.64 U/g,木聚糖酶活最高值为10 017.41 U/g。发酵田间大堆小麦秸秆时,试验组发酵38 d的秸秆,中性洗涤纤维、粗纤维比发酵前显着降低(P<0.05),粗蛋白显着升高(P<0.05)。与对照组发酵38 d的秸秆相比,中性洗涤纤维显着降低(P<0.05),粗蛋白显着升高(P<0.05)。发酵过程中温度有高温期、中温期和低温期,发酵结束时秸秆pH值(7.73)为微碱性,符合发酵堆肥标准。发酵结束后试验组的秸秆比对照组的秸秆腐化程度高。因此,混菌发酵有助于提高秸秆的发酵效果。
张雪,张红杰,程芸,刘晓菲,孙琴,张涛,黄培坤[10](2020)在《纸基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应用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纸基包装材料作为最具应用前景的绿色可持续材料之一,近年来相关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发展迅速。本文从我国新版"限塑令"下包装行业和造纸行业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的角度出发,系统性地探讨了纸基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特别是纸基包装材料中近年来的研究应用热点材料——纸基复合包装材料和纸浆模塑包装材料;重点阐述了纸基复合包装材料的复合工艺进展及分离回收利用技术、纸浆模塑制品在关键应用性能如表面性能和阻隔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纸浆模塑制品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拓展纸基包装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开发功能化纸基包装材料的创新技术及产业化提供了研究方向和思路。
二、秸秆的酶解腐化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秸秆的酶解腐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烟株残体回收处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概况 |
1.2 试验方法 |
1.2.1“烟株残体+烟农+燃料”模式 |
1.2.2“烟株残体+烟农+秸秆还田”模式 |
1.2.3“烟株残体+烟农+合作社+有机肥”模式 |
1.2.4“烟株残体+烟农+合作社+公司+生物质燃料”模式 |
2 结果与分析 |
2.1“烟株残体+烟农+燃料”模式 |
2.2“烟株残体+烟农+秸秆还田”模式 |
2.3“烟株残体+烟农+合作社+有机肥”模式 |
2.4“烟株残体+烟农+合作社+公司+生物质燃料”模式 |
3 讨论 |
(2)高效缓释碳源填料用于污水厂尾水深度脱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硝氮去除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异养反硝化碳源研究现状 |
1.2.3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方式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缓释碳源原料的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缓释碳源组分及表面特征 |
2.3 缓释碳源快速释放特征及动力学分析 |
2.4 二次污染物释放特征 |
2.5 浸出液的可生化性分析 |
2.6 浸出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 |
2.7 浸出液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 |
2.8 缓释强化脱氮效果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预处理方式对缓释碳源理化性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不同预处理缓释碳源物理性状与表面特征变化情况 |
3.3 不同预处理缓释碳源快速释放特征分析 |
3.4 不同预处理缓释碳源组分变化情况 |
3.5 不同预处理缓释碳源FTIR特征分析 |
3.6 不同预处理缓释碳源XRD特征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预处理缓释碳源用于尾水反硝化滤池深度脱氮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不同预处理缓释碳源对滤池启动期的影响 |
4.2.1 启动期出水NO_3~--N |
4.2.2 启动期出水NO_2~--N |
4.2.3 启动期出水NH_4~+-N |
4.2.4 启动期出水COD |
4.2.5 启动期出水pH |
4.3 HRT对不同预处理缓释碳源反硝化滤池稳定运行效能的影响 |
4.3.1 HRT对不同预处理碳源反硝化滤池稳定期出水NO_3~--N的影响 |
4.3.2 HRT 对不同预处理碳源反硝化滤池稳定期出水NO_2~--N 影响 |
4.3.3 HRT对不同预处理碳源滤池稳定期出水NH_4~+-N的影响 |
4.3.4 HRT对不同预处理碳源滤池稳定期出水COD的影响 |
4.3.5 HRT对不同预处理碳源滤池稳定期出水TN的影响 |
4.4 不同预处理缓释碳源表面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黄孢原毛平革菌和康氏木霉联合降解园林废弃物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园林废弃物处理概况 |
1.2.1 园林废弃物的概念及特征 |
1.2.2 园林废弃物的处理及应用 |
1.3 木质素、纤维素降解菌种及组合探究 |
1.3.1 木质素降解菌生物学特性与降解机制 |
1.3.2 纤维素降解菌生物学特性与降解机制 |
1.3.3 混合菌群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研究 |
1.4 园林废弃物堆肥化处理 |
1.4.1 园林废弃物堆腐概述 |
1.4.2 园林废弃物堆肥化处理关键技术 |
1.4.3 园林废弃物堆体腐熟主要指标 |
1.5 园林废弃物堆腐基质替代泥炭基质的可行性 |
1.5.1 泥炭基质的特点 |
1.5.2 园林废弃物基质代替泥炭基质的空间与趋势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 |
2 混菌固态发酵降解园林废弃物的可行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黄孢原毛平革菌与康氏木霉的平板兼容性试验结果 |
2.2.2 混菌发酵对园林废弃物木质素、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 |
2.2.3 最优接种时间下混菌发酵与单菌发酵酶活对比试验结果 |
2.3 讨论 |
3 混菌固态发酵降解园林废弃物的条件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含水量、加菌总量及加菌比例对木质素、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 |
3.2.2 园林废弃物混菌固态发酵条件下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3.2.3 园林废弃物混菌固态发酵条件下纤维素降解率响应面优化分析 |
3.2.4 园林废弃物混菌固态发酵条件下木质素降解率响应面优化分析 |
3.2.5 园林废弃物混菌固态发酵条件下响应模型的验证试验 |
3.3 讨论 |
4 混合菌剂在园林废弃物堆腐上的应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处理对堆体外观和温度的影响 |
4.2.2 不同处理对堆体p H和EC值的影响 |
4.2.3 不同处理对堆体有机质、碳氮比和速效氮磷的影响 |
4.2.4 不同处理对堆体腐殖化程度的影响 |
4.2.5 不同处理对堆体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4.3 讨论 |
5 园林废弃物代替泥炭基质种植的适应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添加不同比例堆腐对栽培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
5.2.2 各栽培基质对绿萝及春兰生长指标的影响 |
5.2.3 各栽培基质对绿萝及春兰光合作用的影响 |
5.2.4 绿萝生长指标与栽培基质理化性质间的关系 |
5.2.5 春兰生长指标与栽培基质理化性质间的关系 |
5.3 讨论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复合细菌系预处理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潜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玉米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
1.3 玉米秸秆的组成成分及其特性 |
1.4 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技术 |
1.4.1 厌氧消化基本原理 |
1.4.2 预处理技术及其重要性 |
1.4.3 物理预处理 |
1.4.4 化学预处理 |
1.4.5 生物预处理 |
1.4.6 联合预处理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材料方法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材料 |
2.1.2 试验设备 |
2.2 试验设计 |
2.2.1 物理预处理玉米秸秆 |
2.2.2 化学处理玉米秸秆 |
2.2.3 真菌预处理玉米秸秆 |
2.2.4 复合细菌预处理玉米秸秆 |
2.3 测试方法 |
2.3.1 pH的测定 |
2.3.2 TS的测定 |
2.3.3 VS的测定 |
2.3.4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2.3.5 预处理后降解率的计算 |
2.3.6 酶活的测定 |
2.3.7 SCOD测定 |
2.3.8 挥发性脂肪酸测定 |
2.3.9 气体体积测定 |
2.3.10 甲烷含量测定 |
2.3.11 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纤维素分解复合细菌系的获取及功能 |
3.1.1 复合细菌系对基础纤维素材料的分解能力 |
3.1.2 不同初始p H对复合细菌系发酵液p H及滤纸分解能力的影响 |
3.1.3 连续培养条件下复合细菌系发酵液的 pH 和纤维素材料分解能力 |
3.2 复合细菌系预处理玉米秸秆产甲烷潜力研究 |
3.2.1 复合细菌系降解玉米秸秆 |
3.2.2 复合细菌系预处理秸秆对产甲烷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餐厨垃圾酶法分质回收碳源和氮源的工艺优化及残渣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餐厨垃圾处理的研究现状 |
1.1.1 餐厨垃圾的产生及特点 |
1.1.2 餐厨垃圾的主要处理技术 |
1.2 餐厨垃圾处理的发展方向 |
1.2.1 餐厨垃圾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 |
1.2.2 餐厨垃圾中碳源的回收利用 |
1.2.3 餐厨垃圾中氮源的回收利用 |
1.3 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
1.3.1 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1.3.2 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
1.3.3 酶在有机固废资源化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1.3.4 酶在有机组分分离提取中的应用研究 |
1.4 黑水虻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1 黑水虻的分布 |
1.4.2 黑水虻的生物学特性 |
1.4.3 黑水虻在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的应用 |
1.5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淀粉酶回收餐厨固渣中碳源的工艺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淀粉酶的筛选 |
2.2.3 复合淀粉酶水解的单因素实验 |
2.2.4 响应面优化实验 |
2.2.5 等电点沉淀法去除蛋白质 |
2.2.6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种类淀粉酶对餐厨固渣碳源的提取效果 |
2.3.2 复合淀粉酶水解餐厨固渣的单因素实验 |
2.3.3 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结果 |
2.3.4 等电点沉淀法提高碳源纯度 |
2.4 小结 |
第三章 淀粉酶-蛋白酶梯度酶解回收餐厨固渣中的氮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蛋白酶的筛选 |
3.2.3 直接酶解和梯度酶解氮源提取液的制备 |
3.2.4 酶解动力学分析 |
3.2.5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蛋白酶的选取 |
3.3.2 直接酶解和梯度酶解对氮源回收的影响 |
3.3.3 餐厨固渣蛋白的酶解动力学特性 |
3.3.4 淀粉和蛋白质在梯度酶解过程中的溶出效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餐厨固渣酶法分质处理后残渣的资源化利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接种比的确定 |
4.2.3 在最佳接种比条件下转化餐厨残渣 |
4.2.4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黑水虻幼虫接种比的确定 |
4.3.2 黑水虻对残渣有机质的降解效果 |
4.3.3 残渣有机组分降解与黑水虻营养结构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4.3.4 黑水虻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4.3.5 黑水虻转化后的虫沙组成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纤维素及纤维素酶 |
1.1.1 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 |
1.1.2 纤维素酶 |
1.2 微生物降解纤维素研究进展 |
1.2.1 纤维素降解真菌 |
1.2.2 纤维素降解细菌 |
1.2.3 纤维素降解放线菌 |
1.3 厌氧消化研究进展 |
1.3.1 厌氧消化过程 |
1.3.2 影响厌氧消化的因素 |
1.3.3 厌氧消化微生物 |
1.3.4 厌氧消化预处理 |
1.3.5 厌氧消化残余物在植物中的应用现状 |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 |
2.1 材料及设备 |
2.1.1 样品来源 |
2.1.2 培养基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1.5 主要溶液及缓冲液的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纯化 |
2.2.2 菌株酶解能力分析 |
2.2.3 纤维素降解菌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2.2.4 菌株的鉴定 |
2.2.5 菌株性质及产酶性质分析 |
2.2.6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菌株Trametes sp.W-4 的分离及其酶解性质 |
2.3.2 菌株Trametes sp.W-4 生长温度及鉴定 |
2.3.3 发酵条件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2.3.4 菌株Trametes sp.W-4产CMCase性质分析 |
2.3.5 最适条件下菌株Trametes sp.W-4 的酶学性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rametes sp.W-4 预处理对沼气发酵效果的影响 |
3.1 材料及设备 |
3.1.1 原料及接种物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培养基及缓冲液 |
3.2 试验方法 |
3.2.1 菌株Trametes sp.W-4 预处理试验 |
3.2.2 预处理后底物的厌氧消化试验 |
3.2.3 分析检测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菌株Trametes sp.W-4 预处理对沼气产量的影响 |
3.3.2 菌株Trametes sp.W-4 预处理对底物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外加木质纤维素酶对沼气发酵效果的影响 |
4.1 材料及设备 |
4.1.1 原料及接种物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1.4 主要溶液及缓冲液的配制 |
4.2 试验方法 |
4.2.1 酶固定化方法 |
4.2.2 沼气发酵试验 |
4.2.3 分析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添加游离酶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
4.3.2 添加固定化酶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沼气发酵残余物对毛脉柳兰种子萌发效果的影响 |
5.1 材料及设备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仪器 |
5.2 试验方法 |
5.2.1 毛脉柳兰种子萌发试验 |
5.2.2 指标测定及方法 |
5.2.3 数据处理 |
5.3 结果分析 |
5.3.1 菌株Trametes sp.W-4 预处理后沼液对毛脉柳兰种子发芽效果的影响 |
5.3.2 添加游离酶后厌氧消化沼液对毛脉柳兰种子发芽效果的影响 |
5.3.3 添加固定化酶后沼液对毛脉柳兰种子发芽效果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木质素高效提取及其制备碳量子点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碳量子点的概述 |
1.1.1 碳量子点的组成与结构 |
1.1.2 碳量子点的性质及应用 |
1.1.3 生物质基碳量子点 |
1.2 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
1.2.1 自上而下法 |
1.2.2 自下而上法 |
1.3 木质素的概述 |
1.3.1 生物质木质素的提取 |
1.3.2 木质素的结构 |
1.3.3 木质素的性质及应用 |
1.4 木质素基碳量子点的制备工艺及潜在应用进展 |
1.4.1 水热法 |
1.4.2 微波法 |
1.4.3 细胞标记和生物成像 |
1.4.4 荧光探针 |
1.4.5 光电催化 |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5.2 主要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1.5.3 论文创新点 |
1.5.4 研究计划路线图 |
第二章 有机酸预处理蔗渣高效提取木质素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与化学品 |
2.2.2 实验仪器 |
2.2.3 蔗渣的组分测定 |
2.2.4 对甲苯磺酸预处理蔗渣实验过程 |
2.2.5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岭南蔗渣的主要成分分析 |
2.3.2 预处理前蔗渣以及预处理后滤饼结晶度XRD分析 |
2.3.3 预处理前蔗渣以及预处理后滤饼FT-IR分析 |
2.3.4 预处理前后SEM分析 |
2.3.5 提取木质素的分子量及得率 |
2.3.6 提取木质素的氢谱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木质素基碳量子点的制备及荧光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与化学品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木质素的羧基化改性 |
3.2.4 木质素基碳量子点的制备 |
3.2.5 量子产率的计算 |
3.2.6 形貌与结构表征 |
3.2.7 荧光性能测定 |
3.3 形貌与结构分析 |
3.3.1 LCQDs的 TEM分析 |
3.3.2 LCQDs的 XRD分析 |
3.3.3 LCQDs的 FT-IR分析 |
3.3.4 LCQDs的 Raman分析 |
3.3.5 LCQDs的 XPS分析 |
3.3.6 LCQDs的 HSQC分析 |
3.4 LCQD的荧光性能测试 |
3.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3.4.2 基本荧光特性 |
3.4.3 反应条件对荧光性能的影响 |
3.4.4 pH值对LCQDs荧光性能影响 |
3.4.5 LCQDs的荧光稳定性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木质素基碳量子点在离子检测和细胞成像中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与化学品 |
4.2.2 实验仪器 |
4.2.3 铁离子的检测 |
4.2.4 亚硝酸根离子的检测 |
4.2.5 检测限的计算 |
4.2.6 荧光寿命测试 |
4.2.7 Zeta电位测试 |
4.2.8 细胞培养 |
4.2.9 CCK-8 细胞毒性实验 |
4.2.10 LCQDs的成像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LCQDs对 Fe~(3+)的检测 |
4.3.2 LCQDs对 NO_2~-的离子的检测 |
4.3.3 LCQDs的细胞成像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
致谢 |
(8)桦褐孔菌深层发酵预处理对杜仲叶有效成分提取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杜仲研究现状 |
1.1.1 杜仲简介 |
1.1.2 杜仲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1.3 杜仲药理研究进展 |
1.1.4 杜仲活性成分提取方法 |
1.1.5 杜仲活性成分检测方法 |
1.2 木质纤维素降解转化研究进展 |
1.2.1 木质纤维素的降解与转化 |
1.2.2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方法 |
1.2.3 微生物降解杜仲木质纤维素研究进展 |
1.3 白腐真菌降解转化木质纤维素研究进展 |
1.3.1 白腐真菌简介 |
1.3.2 白腐真菌木质纤维素酶系 |
1.3.3 白腐真菌降解转化木质纤维素 |
1.4 桦褐孔菌研究现状 |
1.4.1 桦褐孔菌简介 |
1.4.2 桦褐孔菌活性成分及功能特性 |
1.4.3 桦褐孔菌降解木质纤维素研究进展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桦褐孔菌液体发酵及杜仲叶木质纤维素降解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原始菌种和杜仲叶 |
2.3 实验方法 |
2.3.1 培养基配制 |
2.3.2 种子的活化 |
2.3.3 桦褐孔菌液体发酵处理杜仲叶 |
2.3.4 麦角固醇法测定菌丝体生物量 |
2.3.5 木质纤维素含量测定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菌丝体生物量 |
2.4.2 杜仲叶木质纤维素的降解 |
2.5 小结 |
第3章 桦褐孔菌液体发酵杜仲叶胞外液多酚、环烯醚萜含量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原始菌种和杜仲叶 |
3.3 实验方法 |
3.3.1 培养基配制 |
3.3.2 桦褐孔菌液体发酵处理杜仲叶 |
3.3.3 胞外液的提取 |
3.3.4 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
3.4 实验结果 |
3.4.1 桦褐孔菌液体发酵杜仲叶各成分含量 |
3.5 小结 |
第4章 桦褐孔菌液体发酵释放杜仲叶绿原酸和芦丁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培养基配制 |
4.3.2 桦褐孔菌液体发酵处理杜仲叶 |
4.3.3 冻干样品的制备 |
4.3.4 样品预处理 |
4.3.5 标准品样品制备 |
4.3.6 HPLC-DAD |
4.3.7 标准曲线绘制 |
4.4 实验结果 |
4.4.1 发酵2 天活性成分鉴定 |
4.4.2 动态发酵活性成分产量变化 |
4.5 小结 |
第5章 桦褐孔菌液体发酵杜仲叶胞外成分抗氧化活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溶液配制 |
5.2.4 样品制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DPPH自由基清除 |
5.3.2 ABTS自由基清除 |
5.3.3 羟基自由基清除 |
5.3.4 IC_(50)值计算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发酵2 天杜仲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 |
5.4.2 发酵过程中胞外液成分抗氧化活性变化 |
5.5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复合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发酵秸秆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1.1 材料 |
1.1.2 化学试剂 |
1.1.3 培养基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菌株的培养及其筛选 |
1.3.2 复合菌株的筛选及发酵玉米秸秆 |
1.3.3 复合菌株发酵田间大堆小麦秸秆 |
1.3.4 粗酶液的制备 |
1.3.5 分析检测 |
1.3.6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纤维素分解能力菌株的筛选 |
2.2 不同组合复合株菌发酵玉米秸秆的纤维素酶活和木聚糖酶活 |
2.3 田间大堆发酵小麦秸秆的情况 |
3 结论 |
(10)纸基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应用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纸基包装材料概述 |
2 纸基复合包装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
2.1 纸基复合包装材料概述 |
2.2 纸/铝/塑复合包装材料应用现状 |
2.3 纸/聚合物复合包装材料研究及应用进展 |
3 新型纸基包装材料:纸浆模塑制品 |
3.1 纸浆模塑制品应用领域及原料发展现状 |
3.2 纸浆模塑制品生产工艺及设备发展现状 |
3.3 纸浆模塑制品(纸基材料)表面性能研究进展 |
3.4 纸浆模塑制品(纸基材料)阻隔性能研究进展 |
3.5 纸浆模塑制品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4 展望 |
四、秸秆的酶解腐化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烟株残体回收处理模式研究[J]. 卓小平,任仕荣,冯彦军,彭玖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21(15)
- [2]高效缓释碳源填料用于污水厂尾水深度脱氮的研究[D]. 凌宇.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21
- [3]黄孢原毛平革菌和康氏木霉联合降解园林废弃物及其应用[D]. 杨文敏.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4]复合细菌系预处理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潜能研究[D]. 关键.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5]餐厨垃圾酶法分质回收碳源和氮源的工艺优化及残渣利用研究[D]. 赵淑兰. 江南大学, 2021(01)
- [6]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中的应用[D]. 金晓丽. 西藏大学, 2021
- [7]木质素高效提取及其制备碳量子点与应用研究[D]. 袁慢景.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8]桦褐孔菌深层发酵预处理对杜仲叶有效成分提取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D]. 朱振铎.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9]复合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发酵秸秆的应用效果[J]. 曾佳佳,陈静,陈振,党士坤,徐海燕,谷巍,曹斌. 中国酿造, 2021(03)
- [10]纸基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应用现状及展望[J]. 张雪,张红杰,程芸,刘晓菲,孙琴,张涛,黄培坤. 中国造纸,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