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对比酮替芬与孟鲁司特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科收治的哮喘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孟鲁司特钠,观察组加用富马酸酮替芬,治疗2周。结论 酮替芬在哮喘治疗中临床效果优于孟鲁司特,症状控制快速且不良反应更少,复发率更低,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疗效。
关键词:哮喘;酮替芬;孟鲁司特;效果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及白细胞介素等多种细胞组分形成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特征还包括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重构[1]。目前,随着新型医学技术及药物的开发,哮喘防治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为对比酮替芬与孟鲁司特应用于哮喘治疗中的效果,我科选取部分患者开展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参与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科收治的哮喘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患者纳入标准:临床确诊为哮喘患者;病程>5年;无明显器质性功能障碍;无严重感染、凝血功能异常等并发症;近1月内未使用过孟鲁司特钠与富马酸酮替芬等药物;对上述药物无过敏[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参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例如止咳化痰、抗感染、补液,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基础上分别开展对照研究,对照组加用孟鲁司特钠,每晚服用,每次10mg,每天1次;观察组加用富马酸酮替芬,早晚服用,每次1mg,每天2次。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控制效果。临床控制:患者症状彻底消失,肺功能恢复正常,偶有症状也可自行恢复;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出现症状时可以通过医疗手段缓解;缓解:患者症状明显缓解,但仍需医疗手段持续控制;无效:患者症状未缓解,甚至有所加重。患者症状控制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缓解)/样本量。②观察患者首次症状缓解及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③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腹胀腹痛、恶心呕吐、面部潮红等。④观察患者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检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效果比较[n(%)]
3 讨论
哮喘的发生是由于外源性变应原进入机体后,经过一系列复杂机制激活炎症细胞,促使其分泌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引起气道粘膜下组织水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等病理变化,引发临床症状[1-3]。孟鲁司特属于选择性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气道诸多细胞内的白三烯受体继而抑制白三烯活性,从而发挥抗炎作用和支气管痉挛缓解作用,缓解哮喘。据文献可知[4],长期使用孟鲁司特容易导致全身坏死性血管炎、丘-斯二氏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以导致死亡。酮替芬属于抗变态反应类药物,既可阻止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还可通过与组胺等介质的高效结合阻断其与H1受体的结合,从而发挥抗炎作用[5]。因为其与受体结合多为不可逆性结合,故而其结合组胺能力相当突出,抗组胺能力更加持久。酮替芬大多数经肝脏排泄,不良反应更少,因其为水溶性,故而不会通过血脑屏障引发中枢功能障碍。同时,酮替芬药物停跳反应所见报道较少[4-5]。在本研究中,酮替芬在哮喘治疗中临床效果优于孟鲁司特,症状控制快速且不良反应更少,复发率更低,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疗效,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罗建江,王欣,王玲. 祛风止痉散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细胞免疫机制及相关因素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4):1483-1485+1497.
[2]玉子兵. 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06):35-36. [2017-08-04].
[3]李晓,周春菊,邓艳尼. 孟鲁司特钠和富马酸酮替酚片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03):141-142.
[4]玉子兵. 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06):35-36.
[5]赵淑琴.孟鲁司特钠与酮替酚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近远期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2):59-60.
论文作者:李旺兼,马斯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0
标签:患者论文; 哮喘论文; 症状论文; 支气管哮喘论文; 效果论文; 炎症论文; 受体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