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的高速发展,部分老旧建筑已无法适应城市功能的需求。如何在复杂周边环境下及历史风貌区的限制条件下对已有建筑进行改造与再开发,使其适应时代的变化是建筑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既有建筑;改造;再开发
引言
随着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特别是市中心城区的土地再利用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上海衡山路某服务式公寓项目为例,重点阐述对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的既有建筑改造的一些理解与建议。
项目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核心地段,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以下简称“衡复地区”,是上海市立法保护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也是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中规模最大的一个。风貌区分属徐汇、黄浦、静安和长宁四区,主体在徐汇区辖区内。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建筑以花园住宅最为特色。除此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老公寓、新式里弄、优秀公共建筑和革命史迹。
项目现状与周边情况较为复杂,既要处理现有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又要符合高端居住类建筑的实际需要,并且在建成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应,获得了多项国家及地区奖项,在同类项目中较有代表性。
一、对设计边界条件的理解
1.用地条件梳理
由于改建项目的基地条件一般都较为复杂,对于项目现有边界条件的梳理是十分重要的,要明确项目退界、周边现状建筑条件、地下附属设施情况、地质条件等基本概况。
以本项目为例,工程建设条件特别复杂,西北侧距离地铁附属风井仅3.887m,距离上海结构最薄弱的衡山路站仅16.90m,紧邻不规则用地边界均为多栋2~3层浅基础混合结构老建筑(包含1栋保护建筑),对基坑施工产生的变形都很敏感。临近运营中的地铁隧道、通风塔及车站结构给既有地下室改建、地下地上扩建带来巨大挑战,衡山路对侧另一新建酒店地下室施工使本项目地下建设所允许的土壤形变不超过1mm,项目地下工程建设的范围、挖深、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受到极大限制。
在特别复杂的工程条件下,必须保证周边公共设施及项目本身的安全,同时又要符合项目实际使用需求
2.现有建筑勘测
改扩建工程对既有建筑的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地基土及桩基、基坑围护方案等需进行详细勘测。在充分了解既有建筑的各项技术参数的前提下进行方案设计,最大化利用原有建筑,进行成本控制。
本项目现有2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11.0m。并且桩基及地下结构工程于10多年期已施工完成,后期又进行过补桩。图纸资料缺失、现场地下室严重渗漏积水、钢筋锈蚀等问题都给设计提供带来不小的难度。
3.规划条件的理解
项目位于“衡复地区”核心地段,要符合整体性、真实性的保护原则。满足城市肌理,空间布局,景观绿化等多方面的规划要求。充分尊重周边区域规划要求,与周边环境风貌相协调。通过总体布局、立面设计、材料应用、景观设计等手段使改造后的建筑与周边相协调,符合风貌保护要求。
二、因地适宜的总体规划
在充分了解设计边界条件后,针对性的提出总体规划方案。
受不规则地形、建筑限高、规划退界、地铁及周边敏感建筑间距、地下室挖深、既有建筑现状、场地标高等一系列条件限制,改建项目的可建设空间一般都相当有限。为建设给定的规模,建筑的规划设计“量体裁衣”,体量完全因应地形及上述空间条件,分析体块与朝向关系,力求日照、采光、遮阳、通风、景观等多方面的均好,按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进行合理布局。
本项目的建筑结合用地布局为风车型,分区明确。既有地下建筑的主体结构基本得到利用,仅对部分柱位作调整。
充分考虑既有地下建筑现状,精心比选竖向设计方案,找出能与原建筑和周边地形都协调的建筑室内外标高,在限高又限深的条件下满足了各不同使用功能的净高要求。
在“剩余”的场地空间内,结合景观设计策略规划入口广场、庭院景观、车行道、人行步道、车库坡道等,形成花园中舒适得体的区域环境。
三、与周边环境风貌的协调
1.立面设计
基地周边历史保护建筑众多,以花园住宅为主,立面风格多为法式、西班牙式等不同建筑风格。项目外立面在与周边协调的基础上体现出现在建筑特色,外墙采用浅灰色花岗岩幕墙,形成矩形框架,结合立面活动遮阳百叶及深灰色铝板,形成富有韵律感的整体形象。大堂及候梯厅等共享空间,通过大面积玻璃强调室内外之间的对话,增强了建筑的空间节奏感。整体素雅的立面格调配合尺度宜人的建筑体量,配合适应当地生长的景观植被,一座高端现代的公寓成功地融入并强化了衡山路整体历史风貌景观。
2.景观一体化设计
极不规则的用地形状需要规整利用,兼顾内部功能与外部空间组织的建筑体量尺度宜人,其界面与城市道路相呼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建筑内部布局紧凑,景观与建筑互相渗透,共同营造优雅宜人的空间环境。
利用碎片空间设置绿化景观,地下车库坡道顶板设置集中绿化。屋顶除设备区域,均为屋顶花园,可凭栏远眺历史风貌保护区,屋面绿化也融入风貌区整体景观。结合景观规划,对原来突兀的地铁通风塔进行了装饰设计,格栅装饰消解了高大的体量感,木色材质将其成功隐入整体花园背景。
四、适应性改扩建设计
改建项目千变万化,本项目分别针对场地内、外部条件采取提出针对性的设计策略。
1.内部适应性策略
通过建筑、结构设计的深化优化,充分利用了既有地下室空间。通过合理配置既有地下室上方的建筑功能、流线优化以及轴网协调,避免了上下新老结构的转换,增加了可利用的建筑面积,减少了工程量(节地、节材、节水、节能)又降低了对周边建筑的影响。
2.外部适应性策略
地铁要求地下室建设严格控制沉降与土壤变形,建筑设计通过优化调整新建地下室退界、减小埋深,将对地铁的影响降至最低。结合结构围护墙,反复比选防水设计方案,有针对性地选用适用的防水材料与创新的构造,成功完成地下工程防水,避免了水土流失对地铁结构的影响,同时最大化利用了地下空间。
因建筑标高限制,为满足地上小跨度客房与地下会所泳池大跨度空间结构转换需要,采用梁板式转换结构,减小转换高度。
五、绿色建筑理念的实践
生态、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理念作应该作为一些建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结合玻璃幕墙,设置高质量活动遮阳百叶及通风器,有效提升围护结构节能与室内环境。
采用可靠的种植屋面及垂直绿化技术,屋顶花园面积达到屋面可绿化面积的60%,优化环境并大大降低热岛效应,垂直绿化入口围墙为城市道路增色,也成为本公寓一个瞩目的景观标识。
在周边条件限制下,为最大限度利用地下空间,采用紧邻基坑围护墙的地下建筑外墙防水构造创新技术,并取得专利。
2.被动绿色节能措施
总体竖向设计中,充分考虑特殊地形的防汛难点,结合地下建筑设置蓄水池,既缓冲暴雨,又方便雨水回用。
屋顶设置太阳能集热水器,提供生活用水。
采用微灌、滴灌的绿化灌溉方式和雨水回收装置等节水措施。
采用室外地面透水材料减少地下排水管道的铺设,降低投资成本等等。
景观绿化采用适合当地生长的植被,尽可能多采用透水地面,减少地表径流。
六、结语
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历史风貌保护区内进行建筑改建牵涉到众多方面的协调处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本项目是上海历史风貌核心区既有建筑地块改造再开发的典型案例,同时面对运营中地铁及既有建筑工程建设的技术挑战。通过针对性的总体规划、适应性改扩建技术设计,采用建筑景观一体化、多样化绿色建筑策略,有效解决了紧邻地铁站及风貌建筑的系列难点问题,从建筑到景观,本项目和谐得体地融入了街区历史风貌环境,也为该区域的风貌添彩。
本项目同时取得了上海市勘察设计一等奖及全国勘察设计三等奖,十分具有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雅诗阁衡山路服务公寓简介,2017-05
[2]苏智良,衡山路—复兴路街区的形成及其特色,上海新民晚报
[3]周瑾,张松,城市历史街道的风貌状况与保护对策,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09-01
论文作者:陈炜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5
标签:建筑论文; 项目论文; 历史风貌论文; 风貌论文; 景观论文; 条件论文; 地下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