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群众史观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几个问题论文,群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257-2826(2007)09-0070-06
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理,然而它却是当前哲学界研究的一个薄弱点。今就群众史观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下个人的一些浅显认识,并求教于哲学界的同行。
一、群众史观与马克思主义人学、人道主义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流行一种观点:即从历史观上不能讲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但又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然而在人学和人的发展理论研究中,只字不提群众史观问题,群众史观理论也不提人学思想。这种割裂马克思主义人学、人道主义和群众史观理论的认识是笔者所不能赞同的。
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理论是与以“神道”、“神本”为中心的宗教神学理论对立的以弘扬、提高人本身的一种历史观。它的产生、发展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也是哲学史上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发展线索。这种弘扬人本身的理论必然包含着对“人”本身的回答。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不同的人道主义理论对“人”的回答也不同。旧唯物主义把“人”完全看作自然意义上的人。康德、黑格尔等把“人”看作精神意义上的人。旧唯物主义从完全自然意义上的人出发说明解释历史,最终也陷入了唯心主义。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理论都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这种认识笔者是完全赞同的。但是否因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道主义历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就把“人道主义”概念等同于“唯心史观”概念,因此拒绝从历史观上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人道主义呢?回答是否定的。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以前的旧唯物主义,不仅在于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背叛了唯物主义,而且在于他们把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或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因为批判了这种具体的唯物主义理论而拒绝使用“唯物主义”概念,而是对“物质”概念做了新的解释。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就一直把自己的理论称作“唯物主义”理论。同理,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但从来没有反对从“人”的视角认识社会历史,从来没有反对弘扬“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创立开始,就对“人”本身作出了新的解释,就始终把“人”看作在劳动实践中结成各种关系的人,或者说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劳动实践的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进行物质活动的具体历史的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的有关人的一系列论述表明了马克思在对“人”的认识方面与以往人道主义有根本不同的鲜明态度。也正是从这种具体历史的人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观上也完全可以说是一种人道主义。作为人道主义的唯物史观的产生不是哲学史上人道主义理论的中断,但也不是这种理论的简单延续,而是既继承也批判,既有联系也有质的区别,是超越,是人道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形态。
如果我们肯定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理论,那么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理论说明和解释人。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当使用“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的概念时,自觉不自觉地就会滑落到旧唯物主义的抽象的人道主义理论、滑落到唯心史观方面来。近些年来,我们广泛使用“人的发展”的概念。最近又在使用“以人为本”概念。但这里所讲的“人”必须是具体历史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而处在一定具体历史时期的人的主体就是大多数的劳动实践的人,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人民群众”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生活和历史看作人的历史,也就是看作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劳动、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也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理论。恩格斯早在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一封信中说:“我把你们当做这个‘统一而不可分的’人类大家庭中的成员,当做真正符合‘人’这个字的含义的人”。这里就恰恰说明群众史观与人学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我们今天所讲的“以人为本”决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以所有人为本,而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因为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仍然存在着利益方面的根本对立。马克思主义面向和所依靠的人决不是也不可能是所有人,而只能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绝大多数人。
二、群众史观的理论地位
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但究竟“重要”到什么程度?哲学理论界并不是非常清楚的,而且在最近出版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中,群众史观理论有越来越被弱化的倾向。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时间,公开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都把群众史观理论作为一章内容来讲授。而近些年来,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材已经把群众史观理论降为一节内容,甚至一节的内容都不到。例如,影响较大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李秀林版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教材,在已经出版的五个版本中,前三版都把群众史观作为一章内容来阐发,然而在第四版中,已经把群众史观作为一节内容阐发,而在2004年出版的第五版中又降为一节中的两个小问题。而由赵家祥教授主编的全国高教自学考试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书中,也是把群众史观理论作为一节内容阐述。笔者认为,群众史观理论不仅不能被弱化,而且应当更加重视群众史观理论。其重要原因就是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理论的两大基本支柱之一。
我们知道,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从科学实践观的阐发开始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分别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事物、感性方面的两种极端对立的错误的思想方法,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以及实践的两个显著特征即实践的物质性和主体性,以及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思想。马克思正是从实践的物质性特征出发,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看作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并以此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由此形成了唯物史观的这样一个基本支柱。马克思还从实践的主体性出发,突出阐述了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作用。但马克思这里所阐发的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历史主体性,而是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主体的绝大多数的劳动者为主的人民群众的主体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中批判了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思想,指出,这种思想的错误:一是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改变的,教育者也是受教育的;二是它必然把人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人高于另一部分人。马克思的正面意思就是从事实践的绝大多数人是改变环境的主体,不仅能够改变自然环境,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由此形成了唯物史观的历史主体论思想,也是唯物史观全部内容中的另一基本支柱。
马克思的这两个支柱正是其历史观理论的根本变革所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第四章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时,第一个原理就是阐发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问题。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第二个原理就是群众史观理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后面阐发的几个原理实际上是前面两个原理的具体化和深化。也正是如此,列宁谈到以往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一是仅仅停留在人物动机上说明历史,二是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从正面意义上理解列宁的话,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最主要变革就表现在:一是阐发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性问题,二是阐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唯物史观有许多重要原理,但有两个最重要的原理即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性原理和群众史观原理。这两个基本原理构成了唯物史观全部原理中的两大基本支柱,由此撑起唯物史观的全部内容。其他原理都是从这两个基本支柱派生出来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原理是哲学发展史上唯物主义发展线索的必然产物。而群众史观原理则是哲学发展史上人道主义发展线索的必然产物。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科书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这条支脉或支柱阐发较多,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而对于群众史观这个线索、支脉或支柱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其重要原因就是把群众史观只是看作唯物史观理论中一个普通的一般的原理,而没有提高到同历史发展规律性原理并列的唯物史观中的两大基本支柱之一的高度来认识。如果我们把群众史观真正看作唯物史观全部理论中的两大基本支柱之一,那就会发现,群众史观理论的内容极其丰富,需要研究和深化的问题也相当之多。
三、群众史观理论的基本内容
现有教材关于群众史观理论主要内容是: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制约性,个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阶级、政党、领袖、群众之间的关系等。应该说,所有这些内容确实是群众史观理论的基本内容,观点上是没有错误的。但是如果我们把群众史观看作唯物史观理论中的两大基本支柱之一,现有群众史观理论的内容就显得较为肤浅、贫乏和空洞。其主要缺陷:一是没有讲清楚群众史观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人的价值、人的解放理论之间的关系,有意无意地把群众史观同人的本质、人的发展理论割裂开来,导致目前理论界有大量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研究文章中基本不涉及群众史观问题。二是在阐发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对立的内容中,只是讲到欧洲哲学发展史上的英雄史观的表现,而没有结合中国的实际,批判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史观思想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三是当阐发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观点时,阐述杰出人物的作用较多,阐述普通个人的作用的内容较少。四是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究竟怎样自觉成为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究竟应该怎样处理与杰出人物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五是把群众史观同认识论割裂开来,没有真正揭示认识论与群众史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笔者认为,现有的群众史观理论内容应该扩展、深化、具体化。
第一,群众史观理论包括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人的价值、人的解放理论。群众史观理论的形成、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而且群众史观理论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理论。因此,群众史观理论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人的解放、人的价值理论。
第二,群众史观理论应该结合中国的国情,揭示和批判中国封建文化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英雄史观理论的具体内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以往哲学教材在谈到英雄史观表现时,主要联系西方文化中的英雄史观思想。这种现象应该予以纠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史观思想也极其严重,而且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极其顽强地表现出来。如果我们只会教授群众史观理论的条条,而不能结合中国的国情,批判中国特色的英雄史观思想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群众史观理论的教育就不起任何作用。
第三,群众史观应该着重阐发普通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怎样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从发挥较小的作用发展到较大的作用,怎样从孤立的个人作用发展到联合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怎样自觉行使社会主人的权利,怎样处理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怎样处理个人与权力者之间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任何杰出人物也不是天生的,他总是由普通个人转化而来的。我们希望更多的普通个人成为杰出人物。普通个人转化为杰出人物越多,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越大。
第四,群众史观应该包括认识论的内容。长期以来,我们把认识论看作认识的纯粹发展。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认识的发展不只是认识的发展,其实质是人的发展,其主要就是研究群众的发展、劳动者的发展。群众史观不仅研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而且还要研究人民群众怎样自觉成为社会的主人。认识论是使绝大多数的普通个人自觉成为社会主体和社会主人的学说。从这个意义上说,认识论应该属于唯物史观理论中群众史观的内容。
第五,群众史观理论应该拓展它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目前的哲学教材在对群众史观原理的方法论的阐发中,大多是从党和领导者的角度阐发其方法论意义,如要求党和领导者树立群众观点和走群众路线,要求领导者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求领导者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等等。近几年来,人们在学习和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也大多是从这样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理论的方法论意义的。应该说,上述的理解完全是正确的。但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应该全方位地挖掘、拓展和深化。
四、群众史观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群众史观有极其丰富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原有哲学教材只是从党和领导者的角度揭示其方法论意义,其内容过于狭窄。笔者认为,其理论价值和方法论还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群众史观要求人民群众要自觉地成为社会的主人。
马克思恩格斯在亲身参加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以及理论研究中总结到,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理论的提出首先为私有制的消灭和实现共产主义找到了物质力量和物质途径。马克思恩格斯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不是以新的救世主面目出现,而是反复强调,无产阶级只有依靠自己的斗争才能赢得自己的真正解放。所以群众史观理论创立的最重要方法论意义就是要使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使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意识到自己应该是社会的真正主人,自己能够成为社会的主人,自己应该为自觉地成为社会的主人而奋斗。
第二,群众史观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传统观点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是完全正确的,但这只是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们能否换一个新的视角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呢?这个新的视角就是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也就是关于绝大多数人如何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的学说。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第三,群众史观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人们一般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角度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正确的。但我们还可以从群众史观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就是从经济和政治制度上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已经写明了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社会主义的发展史说明了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范围内,打击和压制人民群众做社会主人的现象比比皆是。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真正主人,应该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应该自觉地为成为社会的真正主人而奋斗。
第四,群众史观揭示了领导权力观的本质特征。
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领导权力理解为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支配权。这样就把领导与被领导的权力关系理解为只是一种单向的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一种支配关系。被领导者在领导者面前只能处在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完全没有任何主动性。从群众史观出发,领导与被领导的权力关系不是单向关系,而是双向的相互作用关系,领导者在对被领导者行使权力的同时,也要受到被领导者的制约和监督。被领导者在领导权力面前,不单纯是处在被支配的地位,更应该是处在积极主动的地位。这种积极主动性表现为主动地提供实践活动中发现客观历史的现实情况,表现在对领导者的建议、批评和监督上,表现在对领导者的选举和罢免等基本权利上。现代领导者必须懂得领导权力中的双向关系,在领导活动中,更多地调动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的主动性,更多地强调群众和被领导者对自身的批评权、建议权、监督权、教育权、罢免权等等。而作为被领导者来说,就不能把自己摆在纯粹消极被动的地位,更应该以主体的姿态,行使自己对领导者的批评、监督、建议等基本权利。
第五,群众史观揭示了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但究竟什么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封建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权力至上,是把人变成权力奴隶的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的核心是拜金主义,是把人变成金钱奴隶的文化。这两种文化中的糟粕性内容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今天中国社会中阻碍社会发展的落后文化内容,就造就了一大批拜权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信徒。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文化,而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也是一种塑造人的理论。群众史观理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权力和金钱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手段和工具,是实践活动的派生物,本质上是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服务并受其制约和支配的。但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其经济的原因而被异化。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因此群众史观理论所塑造的人就是一种能够科学揭示权力和金钱的本质,正确利用其积极作用和抑制其消极作用的头脑清醒的主体性的人,是一种不盲从任何权力和金钱的有独立见解的能够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人。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求其每一个成员特别是领导成员首先成为一个有清醒的头脑、能够正确认识权力和金钱本质,并利用权力和金钱为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服务的主体性的人,而不是拜倒在权力和金钱面前的奴性的人。
第六,群众史观揭示了现代人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新内容。
在人的价值关系中,人作为主体表现为社会对人的尊重和满足,作为客体表现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既表现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表现为对社会的变革。具体到一个部门和一个单位、一个普通群众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既表现在他做好本职工作上,也还应该表现在他对上级领导部门的建议、批评、监督等方面。这应该是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人承担社会责任的缺一不可的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因此也应该是衡量现代人才价值的两个基本的方面。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做好本职工作并做出杰出贡献时,就可能受到各级领导部门的大力表彰和鼓励。但是有时当人们如果有独立见解、经常提合理化建议、并对上级的错误言论和行为提出批评、特别是揭发腐败行为时,一些领导者往往是置之不理,不仅得不到鼓励、支持和重用,甚至还会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受到打击报复。而对那些善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奴性十足的人在有些领导者眼里,都是“好”人,这些人往往会受到领导者的赏识和重用。因此,领导者要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听取群众对自己的批评、建议。而群众对领导者的批评、建议正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的贡献,体现了人的真正价值。
第七,群众史观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基础。
民主是人类文明社会以来,政治家、思想家们谈论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但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作为一种理论、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制度从来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古希腊民主理论强调公民的民主,然而这种理论却完全把奴隶甚至许多平民都排除在外。封建社会是公开反对民主的等级制的专制制度,但在这个社会中,封建贵族阶级中的一些较为开明的思想家也提出过许多重民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和“三权分立”思想,是人类民主理论和权力观方面的进步,这构成了整个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必须继承人类民主理论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理论和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一切优秀成果。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历史观本质上仍然是少数杰出人物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因而这种民主不可能真正做到对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民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民主理论是建立在群众史观基础上的。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出发,民主是面向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因此社会主义民主的真正含义是人民当家做主。当前在理解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应该注意纠正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受封建社会重民思想和清官情结的影响,把社会主义的人民当家做主理解为为民做主,群众在这种民主理论的眼里,仍然处在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另一种是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的影响,在注意汲取资产阶级民主理论和民主制度建设方面的积极成果的同时,简单地把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民主理论全盘照搬过来。
标签:领导理论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史观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