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村党支部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支部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我们涡阳县委强化农村党支部建设,改革对村支部的管理办法,用小康目标管理责任制理清村支部工作的基本思路,用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支部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用联绩计酬结构工资制启动村支部的内在压力,用优胜劣汰的任用机制推进村支部书记队伍建设,走出了全面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路子,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用等级目标管理理清村支部工作的思路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村支部建设,存在着一些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一是乡村没有走出就党建抓党建的固有模式。评价村支部,往往以党建制度落实的好坏为标准,一些集体经济的空壳村支部照样评为先进,用经济建设的成果检验党组织战斗力强弱的观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二是村支部的工作思路是老套套,仅限于落实“三会一课”、计划生育、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完成各项提留等。谈到小康,只知人均收入1200元,对小康标准既说不上来,又没有长期的规划,也没有近期的措施,多数是“上级咋要求咱咋办”。三是集体经济薄弱,村支部无号召力和凝聚力。好的支部虽有少量的集体经济收入,但只能保证干部工资不向农民提留,要拿更多的钱办福利事业,发展集体经济,大多数做不到。中间村集体收入只能维持村办公开支。差的村是空壳村,办事伸手向群众要钱,干群关系紧张。四是村干部斗志不高,村支部活力不足。大多数村干部认为待遇低,工资没标准,干好干坏都一样,耽误自己致富,当干部吃亏。形成有本事的不愿干,愿意干的没本事。乡镇党委深感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比较难,手段和办法苍白无力。
针对这些问题,县委召开会议认真进行分析,理出了强化村支部建设,实行分级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启动内在活力,以小康为目标,以壮大集体经济为重点的基本工作思路。按照这一思路,组织部拟制了《行政村党支部等级目标管理办法》,其做法是,通过综合考核把行政村党支部分为红旗、先进、一类、二类、三类五个等级,明确目标,分类管理。等级目标管理考评标准,做到了两个突出,一是突出小康建设、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四项考评内容,把小康与党建融为一体,把奔小康变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二是突出集体经济,在经济建设评分中,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占相当比例,并且对各类支部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的数额做了明确规定。如红旗支部集体经济纯收入要达到10万元以上,先进支部5~10万元。如果是空壳村, 就进入不了先进行列。这种在评分标准上的倾斜手段,大大调动了村支部抓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推动村办企业迅速发展。这项活动开展以后,使村支部工作的思路,村干部的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致富奔小康,成为支部工作的主旋律;发展集体经济,成为支部着力研究落实的主课题。马店乡实行等级目标管理前,31个行政村多数是集体经济空壳村,农民负担年年加重,人均收入仅600元,是远近闻名的穷乡。 开展等级目标管理不到一个月,31个行政村申报村办企业项目39个,半年内办起了57个粉丝加工厂,成为省农业厅命名的三粉加工基地。目前,全乡已有100 多个三粉加工厂,年产值闯过亿元大关。据不完全统计,开展等级目标管理一年多来,全县158个不通公路的村修公路220公里,108 个无电村架高低压线路632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有176个行政村开通了程控电话。
二、用联绩计酬结构工资制启动村支部内在活力
以奔小康为目标,以发展集体经济为重点的工作思路明确以后,县委在加大激励手段,启动村支部内在活力,调动村干部积极性方面采取了如下做法:
一是配套实行了村干部联绩计酬结构工资制,把村干部工资分为固定工资(职务工资和规模工资)、激励工资(效益工资和奖励工资)两部分。激励工资与支部等级挂钩,与村办企业效益挂钩。当年被评为哪一个等级的支部,村干部就享受哪一级的工资,降低等级,工资相应降低,不予保留原工资。比如,2000—3000人的行政村,支部书记规模工资为30元,职务工资为70元,每月100元,被评为三类支部, 每年仅有1200元工资,如被评为红旗支部,月效益工资40元,月奖励工资70元,每月110元,全年1320元,加固定工资1200元,全年可达2520元, 比三类支部工资高出一倍多。这就拉开了档次,解决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二是重奖红旗、先进村支部,重用支部书记。县委规定:(1 )被评为红旗、先进的村支部,由县委统一表彰,给予奖励,每个红旗村支部奖金3000元,先进村支部奖金500元,另发奖匾一块。 各乡镇也都在年初召开了表彰奖励兑现大会。(2 )被评为红旗支部和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村支部的奖励一个养老保险指标,给村支部书记办理养老保险。(3)红旗村党支部书记符合四化标准和干部条件的,可提拔为副乡镇长和副书记。(4)广泛宣传红旗、 先进村支部的典型事迹,把28个红旗村支部的事迹拍成电教专题片,在县电视台、教育电视台、有线电视台播放。同时组织8 个支部书记在全县进行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在全县引起巨大反响。
生活上的保障,政治上的关心,使村干部们看到了希望,感到有“奔头”,因而人人比着干,个个争着干,村支部的内在活力得到充分启动,全县农村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闸北镇37个行政村支部,1994年有一半软弱无力,各项中心工作要靠镇下派干部帮助完成。开展等级目标管理、落实联绩计酬结构工资后,这些支部有了压力,决心一年上一类,二年夺红旗,完不成目标集体辞职。他们一改过去的精神状态,主动抓,主动干,1995年底有4个被评为二类,2个评为先进,1 个评为红旗,其余都进入一类。双庙镇王寅行政村支部书记,春节都没有休息,他二上山东、河南,三下界首、淮南考察项目,筹集资金30多万元,于95年3月办起了粉皮厂,年产值300万元,创利税20万元。95年6 月份又投资46万元,办起了百头黄牛养殖厂,创产值125万元,利税11.2万元,年底被评为红旗支部。
三、着力培养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推进村支部工作的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在农村有了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还必须着力培养一支后备干部队伍,这样才能建设好村支部班子,才能推进村支部工作的持续发展。1994年,县委组织部对全县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村干部年龄老化,文化偏低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年龄文化方面的原因,不少村干部思想不适应,身体不适应,工作方法不适应,缺乏进取创新精神。群众说得好:“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书”。如果没有一个好班子,没有一个好支书,农村致富奔小康将是一句空话。因此,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村支部书记后备队伍建设,严肃而又紧迫地摆在县委面前。如何着力培养一支后备干部队伍,县委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提出村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政治思想标准。(1)年龄结构:经过二至三年的努力,村支部班子形成30岁左右、40 岁左右、50岁左右的梯形年龄结构,村支书30岁以下的要达到20%,30~45岁的要达到60%以上,形成以40岁左右为主体的村支书群体。(2 )文化结构:二至三年内,村支书、村主任全部达到中专文化程度以上,实行持中专以上毕业证和县委党校岗位培训证上岗制度。(3 )政治思想标准:一是有理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认真;二是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不怕吃亏,有献身精神;三是能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有干劲和真本领。
其次,制定村干部离岗退休制度。凡55岁以上的村干部必须无条件离岗退休,高小以下文化程度的一年内必须全部清退离岗。
第三,做好村干部的补充、培训和安置工作。每个村支部每年保证有3~5名30岁以下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后备干部,县、乡两级设立村干部人才库,逐人建立档案。每个乡镇每年确定10名以上村支书后备人选,村支书空缺,要及时进行补充。县委党校开办常年村干部中专定向委培班,每个村支部要选派1~2名学员入学,每两年轮换一次。同时,做好离任村干部的安置工作。凡连续任村支书、村主任20年以上的,离任退休后给予办理养老保险。其他村干部离任退休后每人每月给予一定的补助,或给予一次性生活补贴。
第四,对村后备干部队伍实行动态管理。按照公开、竞争、平等的原则,严格条件、严格考核、严格把关,对后备干部压担子,给任务,放手让他们工作,对实践证明能力不强或工作平庸的,坚决予以调整,对表现突出的大胆使用。去年以来,全县共调整平庸后备村干部201 名,先后有近千名后备干部进入村级班子,其中有180名担任了村支书, 改善了村级班子年龄、文化结构,填补了村干部的“断层”,推进了村支部工作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