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跃红 何海军 王丽君 马兴荣 杨晓曼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三三医院体检中心B超室 云南 昆明 650224)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7-0072-02
高频彩超诊断颈部脂肪瘤并术后数次复发1例,现对其超声表现分析如下。
1.病例摘要
男,58岁,因颈部较大包块到我院就诊。7年前患者包块初起于右侧颈部上段及耳后,并于右侧上臂另可见鸡蛋大小质软包块,后均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脂肪瘤。术后2年,颈部两侧、颈前部相继出现包块,后逐渐增大、增多,二次行手术切除。此次患者因颈部包块再次复发就诊,无红肿热痛,无结核病史;查体:颈前后、颈两侧、枕后及耳后可见相连成片的包块,形状不规整,呈围脖式分布,包块质地软,触不清边界,无压痛,活动度欠佳。左侧颈部、右耳后、右上臂可见手术疤痕。超声检查:使用频率9~12MHz的探头进行双侧颈部、锁骨上凹、耳后、枕后检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超声显示:颈前后、颈两侧、枕后及耳后皮下软组织内可见相连成片的异常回声区,最大前后径约4.0cm,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无明显包膜,内部回声不均匀,呈中等回声及线样回声,后方回声无变化;该异常回声区内可见胸锁乳突肌及颈部动静脉走行。CDFI:上述异常回声区内偶见少量点状血流信号。颈部、锁骨上凹均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甲状腺、腮腺、颌下腺未见异常。超声提示:颈部皮下软组织内异常回声,结合病史考虑颈部巨大脂肪瘤。
2.讨论
脂肪瘤是一种很常见的软组织肿瘤,生长缓慢,无破坏组织,属良性肿瘤,在软组织肿瘤中占49%[1]。多发脂肪瘤主要发生在身体的上部,特别是腰背部,肩部和上肢,并常为对称性分布,男性多于女性,有些患者伴有高血脂症,约1/3有遗传倾向(家族性多发性脂肪瘤)。脂肪瘤可发生于任何有脂肪存在的部位,多见于皮下。肿瘤部位局部隆起,常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质地软而有弹性,有假性波动感[2]。包块有一定活动度,无红肿、无粘连、无压痛;生长缓慢,但可达巨大体积[3]。对于脂肪瘤,临床医师主要靠触诊,误诊率不少。浅表型脂肪瘤的超声声像图具有一定特征,约71%的脂肪瘤能通过超声明确诊断,并与其他肿瘤作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性依据,对不典型脂肪瘤容易误诊。普通脂肪瘤无明显的血管增生,其超声声像图呈相对低回声,伴强弱不均小条索的混合回声,内部多无彩色血流信号[4]。血管瘤超声声像图上表现为混合性低回声,分布不均,形态不规则,内有大量管腔样或条索状结构,或伴光带或光团,光团后方有声影,后方回声稍增强或不变,边界清晰或欠清晰,肿瘤内部有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5]。局部脂肪堆积是一种脂肪代谢障碍所致的无包膜的脂肪组织局限性堆积,少数病例临床触及肿瘤,但超声检查未发现明确肿瘤,仅显示局部脂肪回声体积相对增厚,境界不清晰,无包膜回声[6];随着彩超的应用及其独到的优越性,对浅表型脂肪瘤的诊断准确性越来越高。高频超声由于其对浅表组织的高分辨率、高敏感性,不失为诊断皮下脂肪瘤的一项重要的方法,对鉴别皮下肿块有重要意义。超声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毗邻关系及血流情况。相对于其它检查方法,超声诊断属于非侵入性检查法,简便、快捷、无痛苦、无X线辐射,无需检查前准备,可反复检查,结合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良恶性的判断较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缙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74.
[2]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6版.2007:577.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5.
[4]李爱霞.浅表脂肪瘤的超声诊断.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2):145-146.
[5]董敏俊,周国瑜.婴幼儿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上海口腔医学,2008,17(2):221-224.
[6]李鹏程,李艳娜.颈部良性对称性脂肪增多症2例.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19:904-905.
论文作者:冯跃红,何海军,王丽君,马兴荣,杨晓曼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5
标签:脂肪瘤论文; 超声论文; 回声论文; 颈部论文; 肿瘤论文; 皮下论文; 包膜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