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连锁企业的八种病理条件_商业论文

商业连锁企业的八种病理条件_商业论文

商业连锁企业“八大病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病态论文,连锁企业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连锁商业作为一种新兴的零售业态,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引起了我国流通领域的一场革命。但是,在全国连锁商业发展一片大好的形势下,许多连锁企业却总是在亏损的边缘苦苦挣扎,有的甚至已经破产。连锁企业出现目前这种难堪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连锁不“廉”从而出现价格危机才是其主要“症结”所在。

症状一:选址不当,物业成本居高不下

国外连锁企业家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是:选址,选址,还是选址。选址不仅是实现连锁企业空间结构合理化的关键,而且对连锁企业的物业成本即商店的租赁和购买成本具有决定意义。连锁企业店址的选择一般受两个因素的制约:市场定位和地租。我国连锁企业的基本宗旨是“便民,利民”,以满足广大消费者食品、蔬菜、粮油和日杂用品的需要。因此,连锁店网点一般应设在城乡结合部或新建居民小区。连锁店大都处在闹市区,地租较高,商品“价廉”优势无法实现,企业惨淡经营并不奇怪。如最先在深圳扯起“平价”大旗的“马尔斯平价超市”,在惨淡经营苦苦挣扎1年以后,终于被迫宣告迁址停业。 究其关闭的直接原因就是难以支付每月67万元的场地租金。另外,处于闹市区的连锁店由于城市交通运输紧张,部分大城市对于运输车辆有限制,这给配送中心集中送货和快速分拨带来了困难。

症状二:现行体制困扰,连锁有名无实

统一财务,统一人事,进而“精兵简政”,降低经营费用,让利消费者是连锁企业实质之一。但是由于目前多数连锁企业是在原国有行业性公司内改造旧网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即通过现行党政管理体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渠道和形式来确定。上级公司的行政职能和经营职能混杂在一起,有时不愿接受连锁经营中的统一管理。同时,由于我国现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地区所有的管理体制,必须有自己独立的财务,在不同行政区的连锁店须分别向所在地区财政纳税,不能实行报帐制。因此,各连锁店不能不增设会计,机构重复设置,造成人员劳动浪费。此外,在我国连锁经营发展中,有些地方政府搞“拉郎配”,使一些连锁企业在店铺、商品及连锁方式等方面缺乏合理性。有些经营者在原零售业的基础上装修一下门面,凑合几个成员,就打出“连锁”的牌子,分店之间缺乏内在的经营纽带,可谓“有连锁之名而无连锁之实”。

症状三:技术投入不足,信息传递滞后,管理成本增加

搞连锁经营企业必须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企业的硬件设施如条形码管理系统,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POS销货系统,EOS订货系统,通讯网络技术的应用等是必不可少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欧美等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都建立了EDI电子交换系统,通过EDI电子交换系统,零售企业从定货、进货到库存盘点一目了然,它推动了流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我国商业系统技术装备低下,缺乏技术人员,商业自动化的发展还需时日。由于技术投入不足,影响了信息的传递速度,连锁店为了及时补充货源,不得不拿出一部分营业面积作为仓库,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加之失窃率较高,商家不得不雇佣员工对消费者实行“盯人”战术。同时,我国远没有普及条形码技术,一些商品包装还不适应连锁店销售的需求,这样,企业员工必然增多,使商业领域内员工成本占流通总成本的40%左右。商品价格自然难以降下来。

症状四:配送中心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影响了企业成本的降低

连锁经营的优势之一就是规模效益的实现,通过配送中心功能的发挥,可以大大降低物流,提高连锁运作效率。我国目前社会配送力量还没有形成规模,连锁企业不管下属店铺多少,都要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由于企业规模不够,配送中心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日本一个连锁店的工作效率是我国的6~7倍。此外,由于配送中心的货源不能及时满足各店铺销售需要,所以各店铺不得不建立储存仓库,这就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症状五:经营规模不大,不能实现规模效益

连锁商业是一种规模经济较为明显的商业组织形式,要求连锁企业的规模不能低于最小经济规模水平,否则,经营收益就会小于成本,连锁商业的规模经济潜力难以发挥。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连锁店只有发展到14家店铺才开始盈利,才能发挥规模优势。而我国商业企业的净资产一般不超过2~3亿元,多数只有10家以下店铺,未能达到国际最低标准,更不用说规模获利了。要实现规模经济,不但总部下属分店数目要一定规模而且各分店本身的规模如营业面积、经营品种及配套齐全程度等也必须具有相应的水平。根据国外的经验,每家连锁分店营业面积不应少于500平方米。而我国目前连锁分店达不到这一要求, 造成投入要素浪费和规模不经济。

症状六:企业内部没有彻底实施统一采购,增加了采购费用,且难享受折扣优惠

连锁经营是将许多单个企业之间的交易即市场交易变为企业内的交易,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交易费用的一种经营方式。连锁店总部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进行交易往来、签约、谈判、监督,既节省了交易的时间,又缩短了交易的空间,这种交易过程中时空的缩短,是交易过程的优化,也是交易费用的根本节约。随着连锁店交易次数的增加,无疑增加了交易费用总量,但单位交易费用在一定规模内是递减的,但是我国目前还有一些连锁企业未能建立统一的采购制度,获利还主要通过增加服务和延长劳动时间。如北京一家连锁店虽然在店名、店堂装饰、广告等方面实现了统一,但分店都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不仅在法律上与总店有平等地位,而且还各自独立核算,在进货方面难以联合作战,而且因物流设施的改造,又提高了各分店经营成本。

症状七:资产负债率高,下属店铺的货款回收速度慢, 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费用

国外连锁店发展经验表明,从投资、发展到获利一般需要3~4年时间。这就需要连锁企业进行大量的前期投资。目前,我国商业企业自有资金比例普遍较低,一般不到流动资金的20%,资产负债率接近80%,90%的网点依靠租赁或借款改造。这样,大量的利息费用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费用。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大多数连锁企业货款结算周期较长,下属店铺货款回收速度慢,影响了资金的周转速度,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症状八:连锁企业“雷同”布局,商品适销对路率差,影响了企业的销售额

目前国内流通领域正面临巨大挑战,连锁企业应通过寻找和挖掘消费者心理变化趋势,选出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目标市场,以独特的企业形象去赢得消费者青睐。但是目前我国连锁企业还停留在单体规模较大的百货公司这种业态之上,在商品经济和提供服务上千篇一律,缺乏独到与创新之处,因而商品适销对路率低,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多方面的需求,使商品周转速度慢,影响了企业的销售额和企业资金的周转。据上海市一份超市商品的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超市商品品种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59.2%,反映超市基本功能的生鲜食品供应还不足10%,而按较为统一的标准应分别占经营品种的80%~90%和30%。

标签:;  ;  

商业连锁企业的八种病理条件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