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三个代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两个里程碑_三个有利于论文

“三个代表”、“三个代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两个里程碑_三个有利于论文

“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两座里程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里程碑论文,两座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代表论文,道路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1)01-0037-04

一、“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回答了什么问题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直是付出了昂贵代价却未解决好的难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又能动地指导实践的指路明灯,这一指路明灯来之不易。

“三个有利于”便是侧重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过程中树立起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科学扬弃,是比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与全面发展的条件及其创造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追求的崇高理想。根据马克思的社会经济三形态学说,社会主义不但不贬斥市场经济,相反,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正是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与实现形式。但是,在自然经济影响特别大,轻商抑商的传统特别厉害,封建主义流毒特别深广的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市场经济成了资本主义的专利,似乎是洪水猛兽。计划经济成了社会主义的同义词。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不仅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而且似乎没有任何反思的必要与余地。显然,不突破这一僵化的教条,生产力便无法从达到登峰造极程度的行政垄断中解放出来,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发挥不出来,中国被发达国家越甩越远的局面就已无法扭转。

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是为了科学地建设社会主义在端正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便凸现了出来。

在中国现实条件下从事的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系统工程中“三个代表”的问题格外突出。

经济上基础差,折腾多,国土大,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力的层次特别多,从老牛拉破车到上天入地应有尽有。执政党是否能排除干扰,忠实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对于采用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本来就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知识经济来势凶猛,肩负领导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考验更为严峻。

先进文化在历史转折关头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在中国,肃清封建糟粕的影响,抵制西方国家西化分化图谋,理塑现代民族精神,任务相当繁重,先进文化肩负特别重大的使命,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主义本来就是人民群众为了自身解放与全面发展而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扬弃,本来就是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这是社会主义的起码原则。坚持这一原则,社会主义才能保持其初衷,人民群众才能衷心拥护,自觉参与积极创新。今天这一原则遇到严峻挑战:外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低谷;内部由于法制不健全等复杂原因,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严重侵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中国共产党这个执政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正面临一系列挑战。必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悦诚服的拥护,才能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即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正是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江泽民同志高屋建瓴,用“三个代表”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精神支柱、领导力量的自身建设,系统回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世界级难题,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又一座伟大里程碑。

二、“三个代表”是“三个有利于”的继承与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论述与邓小平“三个有利于”判断一切事物是非得失的标准有很多相同点,也有很多不同点。相同点体现前者对后者的继承,不同点则体现前者对后者的发展。

“三个代表”对“三个有利于”的继承体现在:

第一,两者的出发点都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个代表”、“三个有利于”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关头,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提出的。

“三个有利于”诞生于改革的起始阶段,目的是冲破“左”的思想牢笼,为市场经济鸣锣开道。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供、产、销、人、财、物统统垄断到行政机关手里,企业没有活力,职工没有积极性。大锅饭把国民经济拖入绝境。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区,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重新抬了头。但是,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惯性特别大。“左”的一套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不是一次大讨论就能一劳永逸的。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似乎天经地义,谁提出异义谁就是离经叛道,大逆不道。谈市色变的氛围使人们对市场经济讳莫如深。正是在历史发展的这一紧要关头,邓小平力排众议,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成了以增进人民群众利益为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开路先锋,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则要解决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利益如何确保的问题。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开放是利益关系的一场深刻调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民群众的利益还要不要代表?怎样代表好等问题。尖锐地放在执政党的面前。计划经济体制中,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并未落到实处,是个弱势群体。改革开放中,人民群众的生活普遍改善,但计划经济体制中的既得利益者近水楼台,大搞权钱交易。泛滥成灾的腐败之风激起人民群众不满。改革成本过多地由他们承担,往往超过他们的承受能力。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不切实代表人民群众利益,改革、发展、稳定良性循环的势头必然受到威胁。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江总书记纵观全局,抓住问题的实质与要害,先是在广东,接着在江、浙、沪,多次系统地阐述三个代表的思想,旗帜鲜明地强调,中国共产党应该忠实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系统地回答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条件下人民群众利益如何确保。

第二,“三个代表”与“三个有利于”都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这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三个代表”与“三个有利于”都针对历史唯心主义倾向,坚持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都坚持生产力标准,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三个代表”尽管与“三个有利于”在分析的角度,强调的侧重点等方面有差异,但在对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继承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同时又有发展。

首先,“三个代表”突出强调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规律的创造性运用,是对“三个有利于”中“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标准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规律是一切社会一切地方都起作用的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规律。在即将入世的今天,在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历史转折关头有着格外重大的现实意义。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深切呼唤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深切呼唤人治向法治的根本性转变,小生产观念、家长制观念向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民主观念、科学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便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规律的生动体现与创造性运用。

其次,顺应经济柔性化趋势,针对文化建设薄弱的现状,强调忠实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三个有利于”的又一重大发展。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柔性化趋势日益显现。在这种情况下,江泽民总书记强调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着力发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进而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显然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再次,顺应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强调忠实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有利于”其中之一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直接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另外两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其出发点与归宿点也是为了增进人民的利益。“三个代表”明确提出忠实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涵盖了“三个有利于”的内容,而且有发展:

第一,忠实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涵盖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层面,而且涵盖了人民利益的其它层面。人民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生产力水平越高,环境越开放,交流越频繁,人民的需求结构越来越丰富多彩,实现自身价值等高层次需求的比重就越大。“三个代表”适应了人民需求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

第二,共产党人要代表的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眼前利益,而且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三个代表”强调忠实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突出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具有重大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在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执政党成员很容易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禁欲主义这个极端跳到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结党营私等纵欲主义这另一个极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面临严重冲击。急功近利、地方保护主义、为了眼前经济效益而牺牲社会生态效益等倾向相当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强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显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是对“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又一重大发展。

三、关键在于“忠实”、“落实”

“三个有利于”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我国这样一个轻商抑商传统与官商传统源远流长的国家,“三个有利于”冲破了姓社姓资的禁区,为市场经济的大发展进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融入国际市场经济大潮扫除了思想障碍。

“三个代表”的论述其内涵比“三个有利于”要丰富得多,论及的问题要比“三个有利于”重要得多,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能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的根本问题,理应发挥更大作用。

“三个代表”发挥应有作用,关键在于“忠实”,“落实”。“忠实”是“落实”的前提,“落实”是检验“忠实”的标准。

当然,落实“三个代表”,涉及面广,触动极其敏感的深层次利益格局,这一浩大的系统工程难度极大。我们面对的不仅有常规性的问题,还要面对普遍素质偏低的数量在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人均资源量远远低于平均水平,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的自然环境;世界上封建社会历史最长,统治最严密,流毒最深广,包袱最沉重的历史环境。

落实“三个代表”的论述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当前应突出抓出好以下几项措施:

(一)端正认识,从执政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切实重视此项工作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第8期撰文指出:江总书记以历史经验为借鉴,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指出我们党只要坚持“三个代表”,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个句式是“只要……就能”,是个条件句,并不是像现在有些文章说的,我们一直在“三个代表”,如果是这样的话,江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就毫无意义了。我们党的历史上,“三个代表”时铸辉煌;但也有失误,失误时也是“三个代表”吗?不能这样讲……不能说只要有共产党就有“三个代表”,并不是你自己说“代表”就成代表了。“三个代表”的关键,在于能否代表。李君如同志的分析告诉我们:“代表”不是自封的,能否代表,不看宣言,要看实践。将“三个代表”落到实处,不仅要有对人民利益、文明进步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事业心,还要对三个代表的形势有清醒的客观的评估。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时就对形势作过冷静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1](P225)类似例证很多很多。“人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只有深深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并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深思熟虑的人才会作出上述一系列石破天惊但又让人心悦诚服的结论,才会直面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矛盾与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它们,科学理智,顽强不屈地去解决它们。

历史的经验值得记取。毛主席离开西柏坡赴京路上对周总理说我们这是去赶考,我们不能做李自成第二。解放初,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但后来对形势判断出现重大失误时,国家就逐渐陷入内乱,国民经济甚至陷入崩溃的边缘。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好这笔资源,有助于我们从执政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落实“三个代表”的论述。

(二)进一步发挥先进文化尤其是科学理论的威力

先进文化作为先进经济、政治的反映又促进先进经济、政治,改造落后的经济、政治。先进文化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知识经济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入世在即,我国在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大潮的过程中,既要吸纳外来先进文化的营养,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这种文化对于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科学理论作为先进文化的内核可以发挥核心作用、关键作用。理论上的不清醒必然造成实践中的盲目、失误,造成难于弥补的损失。至今没有完全理顺,与“三个代表”关系又密切的理论问题还不少,劳动力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就是其中之一。

社会生产力中的能动要素是拥有自身劳动力的劳动者。社会主义生产力越先进,劳动者的地位越高。劳动者解放与走向全面发展的轨迹是:动物本能色彩很浓的血缘团体成员——完全被剥夺人身自由的奴隶——被部分剥夺人身自由的农奴或农民——取得了人身自由的雇佣劳动者——不仅占有劳动力价值,而且占有剩余价值,走向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可见,劳动者的地位、劳动力所有制的实现程度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成正比。正是劳动者劳动力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构成了劳动者独立经济人格的经济基础,构成了市场经济、按劳分配、民主管理、按法办事、以法治国的现实基础。不承认、不重视、不落实劳动力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三个代表”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知识经济中,从事创新活动的脑力劳动者已逐渐成为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主导因素。这种主导作用日益凸现,正在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社会基础。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就入木三分地指出,贬斥劳动力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为计划经济体制提供理论基础的斯大林生产关系三分法“使中国人民吃足苦头”。今天,我们就应当与这种让我们吃足苦头的僵化观念彻底告别,回到马克思科学的所有制理论的轨道上来,切实为劳动力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充分实现,为适应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忠实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忠实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早日实现马克思“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宏伟目标,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四、切实转变作风、少说多做

“三个有利于”之所以发挥了那么大作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与务实作风结合得较紧密。务实是邓小平的一贯作风,无论是处理内政,还是外交,他都反复强调要“多做”实事,少讲空话。他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中尖锐批评了耍花架子的形式主义:“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2](P9)因为“人民是要看实际的”,“一定要取信于民”。[3](P335)马克思早就说过“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批纲领更重要。”[2](P3)在没有明确的科学的纲领的时候,社会主义是没有前途的,甚至是危险的。但是,有了科学纲领后,实实在在将纲领落到实处就成为等大事了。形式主义屡禁不止,空话、假话、套话充斥,甚至讲一套,做一套,阴奉阳违,其影响比没有纲领还坏。“三个代表”这种科学纲领制定出来了,当务之急是各级领导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动真格、敢于碰硬、多做实事上取得更多成绩,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让国家在综合实力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主动的地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更多地让社会存在这个顽强的事实说话,“三个代表”才能比“三个有利于”发挥更大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0-10-10

标签:;  ;  ;  ;  ;  ;  ;  ;  ;  ;  ;  

“三个代表”、“三个代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两个里程碑_三个有利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