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行为方式的特点及其调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青年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行为方式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人们日常活动中的有规则的行为系列,是个体人格结构的外部表现。个体的行为方式一旦确定,其行为就具有重复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在类似的情景中,将有规律的多次出现。成人由于个体人格已经成熟,故其外显的行为方式比较稳定。而青年则由于尚处在人格高速发展和趋于成熟的特殊阶段,所以,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就经常发生变化而处于一种不稳定或不完全稳定的状态之中。80年代以来,我国青年行为演化发展的轨迹恰好证明了这一特点。
青年行为方式的一般特征
埃里克森曾这样描述过青春期,“在人类生活中有一个自然的游离时期;青春期,恰似空中飞人一般,年轻人在激烈的运动中间,必须撒手儿童期安全的一头。伸手去紧紧抓住成年期的一头。”这形象地说明了青春期在人生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在这一阶段,青年将经历生理和心理的激烈运动变化,完成社会化过程,一步一步地跨入成年期。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则通过社会化模式和角色互动,渗透到青年的各种活动之中,慢慢地积淀到青年身上,这就使青年的行为方式具有了自己所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为逐渐成熟的自主性、逐渐增强的自觉性和逐渐发展的创新性。
一、逐渐成熟的自主性
人的行为,是受主体自我意识支配的。所谓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由于个体通过自我意识可以洞悉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的行为自主地加以控制和调节。青年的自我意识是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因此,青年行为的自主性也就随着自我意识的确立和发展而日益趋于成熟。
青年行为方式的自主性特征是以摆脱依附、力求独立为主要表征的。在家庭中,青年首先要求获得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独立自主和其他成员对自己的尊重。他们甚至以反感和反抗家庭对自己溺爱、袒护和包办代替来争取自己的独立。在社会生活中,他们自己计划自己的行动、生活、学习和工作;用不着也不愿别人再为自己的生活担惊受怕或指手划脚;他们喜欢自己选择和按自己的兴趣来结交朋友;他们也总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或喜怒好恶来评价有关的人和事,而不愿再以成人的评价为标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为当代青年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和发展自身经济实力的可能。因此,当代青年比以往一些时期的青年具有更好的发展自主性和条件。
然而,青年行为方式的自主性是逐渐成熟的,处在青年前期和中期的青年其自主性有着先天的脆弱性。因为此时的青年实际上无论是在经济、经验上,还是在心理情绪方面都不可能完全摆脱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他们还只能作为“社会的边际公民”。即使处在青年后期的青年,他们大多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经济上也基本能够自立,但在当前社会剧烈变革时期,我国青年所面临的各种社会和生活问题,并非都能靠他们自身或同伴的力量解决。因此,青年过分强调独立和行为上的自主有其消极的一面。这就容易造成青年与家庭、社会、长辈在情感和行为上的对立,使青年失去社会的引导和长辈的帮助,甚至导致社会、师长对他们的过分放任;当他们遭受挫折时,容易产生失落感和无助感,甚至导致自我意识的发展走向畸型。因而,无论是社会,还是青年自身,都必须辩证地认识和对待青年行为方式上成熟的自主性这一特点。作为青年,就不应过分追求独立而与社会相脱离;作为青年生活和发展环境的家庭、学校、社会,也不应对青年采取过多的干涉,以免造成青年与社会的对立。
二、逐渐增强的自觉性
青年自我意识的确立,使他们逐渐取得了社会把他们当作能够独立自主地从事社会活动并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社会成员的地位。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真正的财富是人所能发挥的力量,人正是在自己自主的、自觉的活动中发掘出自己的潜能而成为“真正财富”的所有者的。但是,青年行为的自觉性并不能凭空地、自发地产生,它取决于每个青年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以及价值取向,即青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向。随着青年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青年对人生和社会的许多问题开始形成了自己较为固定的看法,确立起自己人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为之而采取积极的行动。所以,在方式上就表现出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的自觉性。
积极的参与行为是当代青年行为方式上的自觉性特征的一个突出的表现。这是把社会主人翁的精神同社会成员的责任感紧密联系起来的表现,随着青年人生目标的确立,知识、能力的增长,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渴望参与社会生活。因为这涉及到社会的承认,是青年社会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的心理过程。为了真正得到社会成员的尊重与承认,他们自觉地发愤学习、钻研业务。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已经意识到,要想使自己真正赢得社会成员的承认与尊重,不能老是停留在呐喊与反抗之上,特别是当代青年意识到改革开放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市场经济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参与机会,他们更是要通过自己的实际参与行为来显示和表露自己的本领和能力,让其他社会成员从中看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青年行为方式的自觉性特征具有积极意义,它对于青年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进取精神的培养和青年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有重大的意义。然而,由于青年情感体验丰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行为的自觉性常表现为强烈的行动欲望,呈现出爆发性的特点。此外,尽管每种行为动机都有相应的结果,但青年往往重行为的过程而对行为的目的认识不清,因而导致行为上的盲动性。当前,在各种社会思潮冲击青年的价值观念、多种社会矛盾困扰人们的社会震荡阶段,青年行为上的爆发性和盲动性极易引起不良的社会后果,是青年自身和青年工作者都必须加以注意的。
三、逐渐发展的创新性
人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要,它们反映着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希望得到本身所缺乏的某种东西的愿望。马斯洛认为,人的这些需要可以分属于五个层次,从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自尊的需要,一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少年儿童相比,青年由于自我意识的强化,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特别强烈。所以他们的需要具有自己的特点。除了具有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外,他们更希望得到社会的爱护与尊重,更希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是说,青年对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要较少年时期更为迫切,并且这种心理一直在不断增强,他们试图通过多种渠道和各种标新立异的行为,来赢得社会的尊重和接纳,这种行为动机往往会使青年积极地寻找创造的途径,并保持极高的创造热情,在行为方式上体现出创新性的特征。
青年行为方式的创新性,还与青年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美国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认为,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自主和独立程度的高低;求知欲望的强弱;是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直觉能力的大小以及抽象思维水平等等。青年正具备这些因素。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他们想象力丰富,理解能力强,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提高。这些都为青年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青年不仅可以在科学、艺术活动中创造出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成果,而且还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改革创新,带头破除陈规旧习,倡导新思想、新观念,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诚然,青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应该得到社会的肯定的,但社会对青年的创新行为也必须加以引导。这是因为:第一,青年的创新行为和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自我需要而引发的,在行为上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自我欣赏和自我肯定的倾向,在处理同社会的关系中容易产生偏差。第二,青年的创新行为常常缺乏周密的计划和冷静的分析,在行为过程中,则表现为只顾创新而不考虑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创新行为往往误入盲动的“黑洞”。第三,青年在不迷信权威和发扬首创精神的背后,往往伴有否定和排斥权威的倾向,有时甚至陷入否定一切的思维怪圈之中。所以,我们在鼓励青年大胆创新的同时,必须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行为动机,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健康发展。
当代青年行为方式的调控
未来的几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当代青年将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领域担负起历史的重任。这为我国青年发展自己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新性提供极好的机遇与条件。但青年行为方式上固有的缺陷将造成社会期望与青年行为表现上的落差,甚至造成当代青年与社会之间更加尖锐的矛盾与对立。因此,青年行为方式的调控对社会的发展和青年的成长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一、青年行为方式的社会控制
对青年行为方式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运用各种行为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对社会内部结构和功能及多方面的行为变量因素进行调节,从而影响青年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因素,使青年的行为方式自觉符合社会规范与要求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对青年正常行为的激励与引导,也包括对青年异常行为的限制和惩罚。青年的成长过程,始终处于社会期望、社会教育和组织管理这样一个系统的社会控制环境之中。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规范观念的形成,以及各种社会性行为方式的习惯,都是在社会有目的的控制和管理过程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通过对青年各种活动进行引导或限制,帮助青年更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各种社会规范,按照社会的要求,提高青年多方面的素质,最终使社会的目标变为青年个性倾向的社会心理定势。这也是将社会的希望、目标、意志、信念内化为青年行为方式的过程。由此可见,对青年的行为方式进行社会控制的目的和实质,是为迅速发展的社会不断培养具有更高素质水平的社会新人,即通过对青年行为方式的合理调控,使其个性得到合理而又全面的发展,逐渐使更多的青年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那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道义感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理想的人格范型。
对青年行为方式的社会控制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必须强调整体调控思想和完整的控制意识,我们不能把社会控制狭义地理解为仅仅是对青年越轨行为的制约与惩罚,而应该看到社会控制大量的是对影响青年迅速成长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种种主客观因素进行调节控制。那么,社会控制究竟通过哪些机制来实现呢?一是灌输,就是社会或组织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向青年系统传播各种社会规范,使青年懂得为什么要遵守,怎样去遵守这些社会规范,以及怎样与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作斗争。二是示范,就是针对青年的特点,通过各种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让青年明白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并在对典型人物的模仿过程中学会遵守维护这些准则。三是激励,就是激发青年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鼓励青年养成努力进取、健康向上的行为方式。四是惩罚,就是社会、群体或组织对发生了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的青年,采取物质的或精神的手段进行制裁和教育,达到控制其行为的目的。
二、青年行为方式的自我控制
运用灌输、示范、激励等方法,通过家庭、学校、社区和大众传播工具对青年的行为方式加以控制,这是从个体的外面对青年施加影响,是一种外在的社会控制。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种内在的社会控制形式,即青年的自我控制。
所谓青年行为方式的自我控制,就是青年及其群体自觉掌握和运用各种社会规范来指导、检点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方式,使自己的行为“不逾矩”的过程。由于青年时期人格有待最后确立,人生观、道德观尚未稳定形成,所以运用政权、法律、教育等或通过公众舆论、时尚风俗等外在社会控制手段是必要的。但青年及其群体是青年行为方式的主体和载体。青年行为方式的形成、发展和表现最终是由青年自己来完成,即使外在的社会控制也要通过青年这一主体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在加强对青年行为方式的外部控制的同时,应注重青年自控能力的培养,让青年不断将社会要求吸收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与要求,并自觉运用各种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在当前,特别要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
青年同辈群体在青年行为方式的自我控制中有着重要作用。第一,与同龄人的交往是青年获取信息、交流情感的特殊渠道,是一种交换认识和提高认识能力的特殊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改变青年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使他们形成稳定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自己的行为。第二,青年同辈群体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形式。青年通过群体活动中的互相模仿,相互认同,学会沟通、合作和竞争,学得许多新的行为方式,用来调适和处理青年在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青年群体有自己的亚文化,他们有自己基本一致的观念、生活准则和生活方式,并用来规范群体成员采取相同的行为方式和步调一致的行动。这些特点都是在培养青年自控能力加以充分重视和把握的重要环节。
标签:社会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