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本位谈数学教学设计论文_孙雪朋

以学生本位谈数学教学设计论文_孙雪朋

(浙江省温州市绣山小学,325000)

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离不开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过程的正确把握。这一方面凸显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学论教”的重要性,也提示教师在重教材研读,重教学过程设计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过程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教学设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应然”之上。具体地说,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往往仅以自己的经验,甚至主观臆断来推测、揣摩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反复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离开了对学生的研究,教学设计往往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对教学生成的讨论一直是个焦点,究其实质,不少生成问题的背后都显示了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过程缺乏必要、有效的研究。因此,我们认为,教学设计应建立在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过程准确把握的基础上。

一、课前预设:了解起点,掌握思维动向

(一)了解学生起点,对教材做系统梳理:

1.学生知道了什么?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各个方面去了解,看学生是否已经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2.学生将要学到什么?这就涉及到课堂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基于学生的基础、教材的安排及教师的理解来确定我要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3.如何更好地贯穿知识?由于新教材的设计是基于“螺旋上升”的理念去设计的,往往一个内容是分成好几段去学习的,因此了解整个数学教材的结构,把握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掌握好学习的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预设学思考动向 ,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可能会怎么想?思考,哪些知识点对孩子来说相对简单,而哪些知识才是思维的难点所在。并要将教师成人化的思维转化为儿童思维去考虑问题,更注重形象思维在数学课堂中的体会和落实。如:建立体积单位表象可以借助实物,通过举例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

2.学生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数学课是训练孩子思维能力的课堂,往往在教学的重难点处即是孩子思维的发光处。不同的想法,往往是孩子思维的个性表现,也正是我们数学课堂所希望看到的。基于对学情的了解,我们要设身处地从孩子的思维点出发,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课堂回应和反馈。

3.你该如何设计不同的方案应对?做好多种预案:孩子会怎么回答?你会怎么引导?孩子会提出哪些问题?你会怎么回答?孩子会出现哪些错误?你会怎么纠正。

二、课中调控,把握课堂生成

(一)调控依据

1.从教学目标考虑:教学目标是整堂课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基于此,归于此。设计教学流程、课堂问题、实践作业等。因此,课堂上出现的一切情况都应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应是只会照搬预设,为了原定的教案而对课堂有价值的生成素材置之不理,而应根据课堂实际状况灵活把握,适时调整。如,我在上二年级《统计》中,原本教材要求的目标是以“一代二”,但由于实际情况确大大超过了格子总数,我临时变通,最后改成“以一代三”或者“以一代四”,并将这些方法进行了沟通。其实,这样的目标改变更贴近实际情况并更体现出统计的实质意义。

2.从思维发展考虑:现在我们更强调的是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平台,特别是在思维转折处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化“无形为有形”,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方便教师的引导和自我的成长。如,在教学直线的特性时,可利用课件制作在空间中无限延伸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既领会了概念本质又印象深刻。同时要给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以充分的时间展示,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3.从学生个体考虑:因孩子个性差异,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态度,“因材施教”也应该体现在我们的教学机智中。

(二)调控策略

1.放大或缩小。及时把握学生的反映情况,如果对于下一步教学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重难点方面有触及到学生思维的深处,一定要紧抓不放,可以通过指名学生重复、组织学生讨论、以点拓面等方式展开。反之,如果学生提的问题过于空泛,那就要适当引导,浓缩到问题的本质,将核心问题抛给学生,从而达到课堂的高效。

2.直接肯定或否定。在学生经过思维碰撞之后,我们应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评价,有利于保护孩子的积极性,也可以将课堂顺利得引入到下以个环节。

3.暂时搁置,延后处理。对于一些完全超出教学目标,只在个别学生中引起共鸣的一些问题或者结论我们没有必要一定放在课堂解决,以免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进度。或者,通过延后处理可以使整个教学节奏更流畅。又或者,教师对于一些问题没一定把握,则可以为自己争取时间。

三、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一)课堂设计方面

1.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落实。通过课堂作业,学生课堂表现,学生后续发展等方面可以看出这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根据各项反馈情况,进行反思、修改、再尝试,像此类活动可以放到日常的教研组活动去尝试。

2.师生双向互动:课堂上教师想引领学生到哪里,学生是否能领悟,是通过怎样的形式领悟到,是快速领悟还是过程曲折,这都是教师反思课堂设计的重要依据。

3.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

(二)学生发展方面

1.“双基”的掌握:知识层面不仅仅是量的扩充,更应是在新旧知识的沟通,形成知识体系;能力层面更应注重长远发展,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循序渐进,逐步提升。所以“双基”的培养,可以是显性的,也可能隐性的,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去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

2.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关键就是讲究思维的锻炼,思考的能力、提问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实践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都是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将课堂设计着眼于此,则能大大体现数学课堂的实质意义。

3.情感各方面的体验: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我们现代数学课堂一项重要的任务。伫足学生的长远发展,我们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是在解题过程中与人协作的精神;可以是独立获得成功的自信;可以是得到他人肯定的喜悦等一切积极因素。反过来,这些积极体验必然作用于另两项目标的达成。

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数学教学设计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它是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一个基本落脚点。只有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可能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才能预设教学推进的教学路径,也才能真正把学生的错误转化为最为生动、最为鲜活的教学材料。也只有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论文作者:孙雪朋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以学生本位谈数学教学设计论文_孙雪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