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及综合治理研究_青岛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山东半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及综合治理研究_青岛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山东半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与综合调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半岛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区域优势分析

本文所指的山东半岛区域包括山东省东部的青岛、烟台、潍坊和威海四个地级市,共40个县(市、区)。山东半岛地处我国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同内陆腹地的联系中具有独特优势。

首先,从当前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一方面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日益增强,表现在国际贸易空前迅速发展,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另一方面将出现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由资本密集型向高技术知识信息型产业转化升级,特别是世界投资重心正在东移,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竞争最激烈的地区。山东半岛地处西环太平洋北段前沿,距日本、韩国等国较近,有便利的海上交通和较坚实的经济基础,具有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接受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这就为山东半岛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其次,从该区在东部沿海地区所处的地位来看,近年来该区通过实行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充分利用沿海地区优越的地理区位、经济基础、投资环境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吸引外资,加强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体系,外向型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今后加快我国北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将发挥重要的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从山东省来看,为进一步贯彻“东部开放,西部开发”的总体战略方针,要求以东带西,以西促东,优势互补,联合发展。东部地区要发挥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带交通方便、技术经济基础雄厚的优势,逐步建成带动全省技术经济最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区;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逐步建成农副产品、能源、原材料基地,在加工深度和层次上要合理分工,共同协调发展。山东半岛作为山东省经济的增长极,它的整个开发与持续发展有利于加强全省东、中、西部之间经济联合与协作。

2 山东半岛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人口总量、劳动适龄人口、 老龄人口三大高峰均呈继续增长的叠加态势,是影响山东半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建国以来,山东半岛人口迅速增长,1994 年总人口已达到2369.0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7.38%。 人口的年龄构成已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82年的28.25%下降到1988年的21.48%和1994年的20%,老年组人口的比重(65岁以上)由1982 年的6.14%,上升到1988年的6.77%和1994年的9%。 同时劳动适龄人口(国际常用标准是15~64岁)从80年代开始进入增长高峰期,1988年这个比重为61.75%,90年代劳动适龄人口总量继续增长,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将严重制约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从现在到下世纪初(1995 ~2010年)山东半岛人口总量、劳动适龄人口、老龄人口均呈继续增长态势,三大高峰的叠加必将加剧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老龄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将日益突出。

2.2 自然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剧

2010年以前是山东半岛自然资源消耗强度增加最快的工业化阶段,人口增加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必将使现已相对短缺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其中尤以耕地、能源和水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最大。

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趋尖锐。山东半岛1994年底耕地182.3万hm[2],人均近0.077hm[2]。90年代以来,因建设用地年均减少耕地1.91万hm[2]。即使现有耕地不再减少,但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 到2000年人均耕地将减为0.067hm[2]。

水资源不足严重制约山东半岛经济和社会发展。山东半岛水资源总量为100.037亿m[3],其中地表水87.32亿m[3],地下水37.097亿m[3],重复计算量为26.38亿m[3],与全国相比, 本区人均水资源量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6和1/5。平均产水模数21.33万 m[3]/km[2],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人均拥有水资源量的低限值(1000m[3]/人)。 据初步预测, 到2000年山东半岛相应于保证率50%、75%、95%时的缺水量分别为21亿m[3]、35亿m[3]和50亿m[3]。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能源短缺,特别是煤炭资源比较缺乏,全区煤炭保有储量只占全省的7.5%。由于电力供应紧张,致使已形成的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 同时,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仅影响山东半岛经济结构的优化,而且给运输带来巨大压力,亦加剧了环境污染的程度。燃煤引起的SO[,2]排放量逐年增加,酸雨面积不断扩大,直接影响了农作物产量和人们的生活,间接地影响了相邻地区的大气环境。

2.3 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前景不容乐观

7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山东半岛“三废”排放量和“三废”中污染物的外排量均有较大的增长。目前,山东半岛环境状况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按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量密度计算的环境污染程度已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山东半岛“三废”及“三废”中污染物排放量密度也均超过全国相应项目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附表)。

附表 1994年山东半岛与全国平均“三废”排放密度比较

废气及大气污染物 工业废水

项目 废气SO[,2] 烟尘废水

(10[4]Nm[3]/km[2](t/km[2])

(t/km[2])

(10[4]t/km[2])

全国平均

118.36 1.901.47

0.38

山东半岛

504.70 15.248.11

0.98

工业固体废弃物

项目产生量 历年堆存量

(t/km[2])(t/km[2])

全国平均 64.28

673.2

山东半岛 251.82 1141.18

从山东半岛的区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山东半岛正处于重化工业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加速这一资源消耗量大和环境污染较重、治理能力较弱的发展阶段,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还难以控制,其中以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酸雨危害以及海水入侵问题影响最大。

2.4 经济发展的规模空前,但效益欠佳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半岛经济增长十分迅速,80年代全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9.8%,而山东半岛达13.8%,高出全国4 个百分点。 进入90年代,山东半岛经济出现了超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幅度均高达26%。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增加地区经济实力,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带动省内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该区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经济效益却明显滑坡,青岛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1980年为34.06%,1988年为23.01%,1993年为10.01%, 类似的情况在其它地市及部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不断上升,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利润率等主要效益指标均低于“七五”和“六五”的平均水平。经济快速增长不是以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为主,而是靠外延式的上项目, 近年来山东半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1978~1994年,山东半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226.41亿元, 其中1990~1994年四年投资额为856.07亿元。

2.5 产业结构的层次仍不高,低水平的趋同化明显

从总体来看,山东半岛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有一定的改善,但仍不尽合理,层次较低。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基础地位不坚实,近年来还有所削弱;第二产业的主导功能不强,缺乏整体带动功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尚未形成高效、便捷、健全的社会服务系统。资源消耗强度大的传统产业仍占很大比重,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伴随着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必然大量增加资源消耗,加剧环境污染恶化的程度。

2.6 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地区间差距的加大

虽然由于自然、历史以及经济、政策等原因造成山东省东、中、西部差距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近年来这一差距又呈加速扩大的趋势。例如,山东半岛的威海市与内陆腹地的菏泽地区,人均GDP差距从1978 年的1.07倍增加到1990年的2.34倍和1994年的6.2倍。如果长此下去, 将加剧同内陆腹地之间的贫富差别和利益矛盾,不利于全省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

3 山东半岛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调控

3.1 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80年代以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山东半岛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从总体上看主要是依靠高投入(资金、资源和劳动力)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其结果是虽然经济总量翻了几番,GDP年均增长率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资源越来越难以支撑,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因此,应将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和增长方式,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放在一切工作之上。

3.2 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

70年代末以来山东半岛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导致这种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非均衡开发战略和国家政策向沿海地区的倾斜;二是大量的资金投入;三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量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等。但同时,也付出了物质消耗上升、经济效益下降、环境污染、通货膨胀等巨大代价。随着国家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实行紧缩银根和严格控制新建项目等宏观调控政策,作为本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源的国家投资将不可能维持在90年代初的规模。同时国内外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山东半岛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对于参与国际分工来讲层次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比重较低。此外,为减轻高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随着国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显著增强,环保治理费用也相应地增长。山东半岛今后要维持90年代前四年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山东半岛历史资料来看,1953~1993年山东半岛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其中1986~1990年为11.5%。1991~1994年为26%。1978 年前的近30年,由于受“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影响,经济发展受到很大挫折,影响了经济的稳定增长。近16年来由于80年代后期经济超高速发展的拉动,使整个增长速度达到13%以上。根据经济发展的预测结果,并具体详细地分析了山东半岛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及现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建议山东半岛未来15年经济增长的调控目标确定在10%~14%的区间内。

3.3 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山东半岛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小,绝大部分自然资源由于经过长期高强度的开发利用,已经或即将不能满足需求。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消耗强度还将加大。为此,必须提倡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地开发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并从制定和健全资源政策、价格、立法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组织实施。

山东半岛是我国沿海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大气污染严重,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大,水环境污染严重。虽局部有所改善但整体仍呈继续恶化之势。同时,山东半岛作为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工业化已进入了以重化工为主的中期阶段。因此,在今后的15年乃至更长时期内,环境问题将具有污染的长期性和治理的艰巨性,并将始终是制约该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山东半岛“九五”及2010年经济发展的推荐方案,以及山东半岛未来15年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预测结果,并按照全国环境保护总目标的要求,山东半岛未来15年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到本世纪末,通过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使全区环境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青岛、潍坊、烟台等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所减缓,逐步建立起经济、社会同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后10年,通过加大治理力度和增加环保投资等措施,使上述重点城市全面达到二级大气质量标准。主要河流水质达地面水质Ⅳ类标准,工业固体废弃物基本上实现综合利用,生态环境恶化逐步得到控制。

3.4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

针对该区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今后15~20年山东半岛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为中心,以最终需求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加快培植高新技术先导产业,强化农业、基础工业与基础设施三大基础,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系列,促进第三产业由低层次结构向高层次转变,形成技术先进、基础稳固、主导明显、相互协调、运转高效的现代经济结构体系。

3.4.1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在增加农业投入,加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力度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加快区域化、专业化、集团化步伐,以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或股份制公司为龙头,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模式。与此同时,要根据山东半岛的资源条件、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需要,在确保粮食自给的条件下,加快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和林果业,逐步将本区农业建成“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

3.4.2 大力培植主导产业,带动工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升级

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全省产业系列的发展具有强大推动力的产业,其特点是行业的前向及后向关联程度较大,产业链延伸也较长,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培植主导产业是实现全省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主导产业的选择应立足于实际,并在全国、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中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以实现规模经济为重点,紧紧抓住强化带动作用、强化产业的关联度、强化专业分工、强化市场占有率四个环节。集约投入,高标准起步,动力培育并逐步形成五大主导产业,即:汽车工业(小汽车及农用汽车),电子工业(计算机、家电),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及精细化工),机电仪一体化产业及食品饮料工业。

3.4.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必然伴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这也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此,在今后15~20年内,要把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围绕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建立与全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服务多元化、设施现代化、结构高级化的现代化第三产业体系。在加快商贸、交通运输等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金融、房地产、信息咨询及旅游等新兴行业。

3.5 继续加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投资环境

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也是投资环境中“硬环境”的主体。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与配套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和发展后劲的标志之一,也是衡量提高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为此,应把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作为增强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首要任务之一。

3.5.1 交通运输建设

以提高技术等级和综合运输能力为重点,集中力量加强重点通道、重点港口的建设,建成现代化、开放式的交通网络。其中铁路重点建设德(州)烟(台)线、胶(州)黄(岛)线,兰(村)烟(台)复线工程、潍(潍坊港)日(日照港)铁路。公路重点为提高技术等级,形成以高等级公路为主,联结城市、港口及通向内陆腹地的公路网。重点建设烟台—潍坊、莱阳—潍坊、环胶州湾等高等级公路,以及青岛—威海汽车专用线。港口主要建设深水泊位、集装箱泊位和多用途泊位,重点加强青岛、烟台港续建工程,新建和扩建威海新港、龙口等一批地方港口。

3.5.2 能源建设

加快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电力工业要作为能源工业的重中之重来抓,在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扩大有效供给的基础上,突出规模经济,集中力量搞好大型骨干电厂和输变电工程建设,促进发、输、变、配协调发展。“九五”期间扩建潍坊电厂二期、威海二期、龙口三期,新建青岛电厂,同时抓好海阳核电站前期工作。

3.5.3 邮电通信建设

邮电通信建设应坚持高起点,网络化。重点建设长途输干线和国际通信线路,形成统一高效的城乡程控电话网。长途通信以光缆传输为主,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建成太原—青岛、青岛至各市地的光缆,青岛—韩国海底光缆,争取青岛作为国际出口局。

标签:;  ;  ;  ;  ;  ;  ;  ;  ;  

山东半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及综合治理研究_青岛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