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刚(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泰来镇卫生院1624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脏腑辨证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2014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98 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胃脘痛的主要症状分型辨证治疗,并结合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统计分析疗效。结果:98 例患者中,痊愈20 例;显效45 例;好转30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为97%。结论:中医脏腑辨证治疗胃脘痛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脘痛;脏腑分型;辨证施治;脏腑辨证【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394-01
胃脘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又称胃痛,主要表现为胃脘部位的疼痛。类似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有胃脘部闷胀不适,少数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脘部疼痛或腹痛、恶心、嗳气、反酸、胃脘烧灼等临床表现[1]。
胃痛为胃气阻滞,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胃脘部出现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脾胃肠系统疾病。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肺、肠等有关,发生率较高,中医中药治疗疗效显著。笔者对98 例胃脘痛患者运用脏腑分型辨证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 年在我科就诊的98 例胃脘痛患者,其中男49 例,女49 例,年龄20 ~ 78 岁,平均年龄48 岁,病史在5 个月至32 年之间,所有患者都有胃脘不适、嗳气、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提示有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排除肿瘤可能。所有纳入观察的患者均符合中医胃脘痛的诊断标准[2]。98 例患者经过胃镜分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有36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有18 例,胃溃疡有25 例,十二指肠溃疡有19 例。运用胃脘痛脏腑辨证分型:肝胃不和型32 例,脾胃虚寒型14 例,胃热阴虚型21 例,瘀阻胃络型31 例。
1.2 治疗方法 以脏腑辨证为依据,根据临床中胃脘疼痛的临床常见症状及舌象脉象,结合患者体质、饮食特点,临床辨证为四种类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亏虚型、瘀阻胃络型。胃脘痛的分型有多种,这四种分型基本涵盖了胃脘痛的临床常见症状。
1.2.1 肝胃不和型 包括肝气犯胃和肝胃郁热,通常是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郁久化热,横逆犯脾所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主要症状为胃脘饱胀、腹痛,甚至胁痛、暖气,情绪波动则症状出现,情绪稳定症状缓解。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治疗当疏肝理气、调和肝脾、和胃止痛;方以自拟柴肝饮加减治疗,方药:柴胡20g,炒白芍15g,郁金20g,枳壳6g,延胡索10g,香附15g,木香10g,枳实10g,炒白术20g,川芎15g,甘草6g,川楝子15g。
1.2.2 脾胃虚寒型 多因脾胃气虚,外寒侵袭停滞肠胃或久病失治误治脾阳受损造成。脾胃虚弱导致饮食停滞,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湿浊中阻,郁久化热。主要临床症状见胃脘疼痛,喜温,不喜饮食,四肢不温,畏寒神倦,苔薄白,脉沉细。治则当以健脾和胃,散寒止痛。方以自拟附芪六君汤加减治疗,方药:附子30g,炙黄芪30g,党参30g,白术20g,茯苓20g,甘草10g,佛手10g,砂仁15g,香附15g,肉桂6g,生姜10g,细辛3g,白芍20g,桂枝10g,木香10g。
1.2.3 胃热阴虚型 多因脾虚日久,胃阴受损,阴虚内热化生;或过食辛辣香燥之品,损伤胃阴化热生火所致。主要临床症状为胃痛隐隐,腹部闷胀,甚至轻度疼痛,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舌苔剥离,脉弦细。治当滋阴养阴,和中清胃止痛。方用自拟精曲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方药:半夏15g,黄芩10g,干姜10g,人参10g, 炙甘草6g,黄连6g,大枣6g,吴茱萸15g,麦冬30g,黄精30g,竹茹10g,神曲20g,炒白术15g,川楝子10g,牡丹皮20g,乌梅10g,炒山楂30g,炒麦芽30g。
1.2.4 瘀阻胃络型 通常是以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之品,辛辣厚腻之食,损伤脾胃,久病入络,伤及胃之肉络所致。临床症状多见胃脘痛拒按,痛如针刺样或刀割,痛有定处,疼痛持久,或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自拟失笑丹红饮加减治疗,方药:蒲黄15g,五灵脂10g,丹参30g,红花20g,甘草6g,三棱各15g,莪术15g,当归20g,白芍20g,砂仁15g。
1.3 疗效标准 疗效判定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3] 中关于胃脘痛治疗疗效评判标准。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X 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 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未愈:症状无改善,X 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患者随访以一年为期观察复发情况。
2 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98 例患者中,痊愈20 例,占20%;显效45,占46%;好转30,占31%;无效3 例,占3%;总效率97%。
3 讨论中医认为胃脘痛是由多种共同的致病因素作用的结果,可分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日常饮食失宜等[4]。通常认为胃脘疼痛主要是由长期的饮食不当,寒湿侵袭,七情刺激,疲倦内伤,导致胃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输布失常和瘀阻脉络,郁而化热,胃失和降所致。胃脘痛的分型较多,笔者根据脏腑辨证分为四种类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亏虚型、瘀阻胃络型。每种类型的症状复杂,有冷热并存,阴虚火旺,血液瘀滞等。胃脘痛在辨证中,需要全面分析病情资料,正确认识疾病本质,不仅需辨识主证、次证,还要追溯病史,详细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为正确辨证提供客观依据。在临床中若胃脘痛反复发作,且因情志不畅而诱发者,除症外并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的,即可判断为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治疗重在疏肝和胃;若患者虽经常发作,但多因饮食不慎而发病或疼痛加重者,且伴有畏寒恶冷,喜食热饮,胃脘隐痛者,即可判断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重在温中健脾。
参考文献[1] 李鸿燕. 小柴胡汤为主治疗慢性胃炎86 例临床观察[J]. 吉林中医.2006,26(10):20.[2]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3):207.[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6.[4] 余秋焕,杨春晓. 自拟养胃汤治疗慢性胃炎73 例[J]. 陕西中医药,2008,29(1):27.
论文作者:刘德刚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
标签:脾胃论文; 脏腑论文; 患者论文; 症状论文; 疗效论文; 胃镜论文; 疼痛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