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金融形势分析_货币政策论文

我国当前金融形势分析_货币政策论文

当前中国金融形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金融论文,形势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金融政策在近几年扩大内需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国民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未来金融走势如何,政策取向将可能是什么,对中国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金融政策取向分析

2000年,中国宏观经济实现了初步回升,2001年只要外部环境不发生明显恶化,中国经济仍将继续目前的回升势头。目前看来,由于物价指数变化率仍在0左右徘徊,总需求仍不是特别旺盛, 经济回升的基础仍不是特别稳固,因此,2001年货币政策仍要维持目前的调控力度,以巩固来之不易的宏观经济形势好转的局面,而不宜过早收紧货币政策。

从货币政策的目标看,目前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在保持币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持币值稳定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二是国内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从目前情况看,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但物价水平(居民消费物价)仅略高于0,对国民经济发展、居民生活、企业生产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因此从货币政策目标看,采取较为积极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当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决定货币政策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最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发表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重要文章,阐述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

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其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稳妥的一面。从积极的一面看,由于目前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定,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需要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也就是说,要根据扩大需求的方针,落实已出台的各项货币政策措施,及时调节和逐步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供应的合理需求。通过拆借市场和公开市场,向社会适当投放资金;制定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使资金配置倾向高效率、高收益部门,加大对非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对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支持,增加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贷款,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扩大对工业品的购买力;为改变企业过分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局面,支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促进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增加资本金,优化资本结构;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电子交易系统,开发金融债券、住房抵押债券等新的货币市场交易工具,增加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者数量,逐步沟通债券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积极培育票据市场,使之逐步成为企业和银行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重要场所。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逐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支持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支持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按现代银行制度进行综合改革。从稳妥一面看,主要是基于目前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风险而言的,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仍是金融政策中重要的一环。目前看,主流意见认为:(1)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少数行业出现资不抵债。 负债率过高使企业承受贷款的能力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减弱。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过分扩张的货币政策,盲目增加贷款,势必造成新的呆坏账,加大化解金融风险的压力。(2 )造成中国物价连续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失衡,而不是货币供应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扩大有效需求,控制物价连续下降的着力点,应放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不宜过度扩大货币供应量。

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来说,有决定意义的始终是生产性投资和货币资源向生产领域流入的增长和变动趋势。一个国家只有在对经济进行结构性、技术性调整的同时不断提高资本形成率,才能最终提高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经济成长质量就是在一定的总量政策背景下出现货币资源向更高效率的部门、领域的结构性移动,如果没有这种结构性调整,一个经济体系的生产就会变成简单的数量或规模的放大与重复过程。1999~2000年,扩大财政支出刺激内需的手段不但被继续运用,而且在强度上还有所提高。一般情况下,用财政手段动用资金、使用资金可能会对民营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如果结构调节功能不明显,这些投资的边际效率就会大幅度下降。所以,从长远角度看,一个国家要获得持续的高增长率还必须诉诸于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可见,在积极配合财政政策的情况下,适度扩大总量,重点优化结构,并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将是未来金融政策的重点和取向。

正如有的专家指出的那样,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一方面货币政策要达到支持经济增长的目的,就要首先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另一方面,经济决定金融。没有经济的发展,金融稳定缺乏基础。金融风险归根结底要靠经济的发展去消化。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二者要相互促进,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违背稳健货币政策的内在要求。二是要正确处理好货币政策决策与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关系。一个正确的货币政策决策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传导,它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的传导与货币政策决策一样重要。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政策大都是通过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现的。三是要正确处理好货币政策与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关系。货币政策需要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收入政策等协调配合,才能发挥更大效益。

二、货币走势分析

从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看,预计M2增幅将在目前水平上略有提高,但不会太高,这是因为:(1)中国货币供应存量和增量较多。 由于货币供应量多年高速增长,中国广义货币量(M2)对国内生产总值现价(GDP)的比值呈连续上升趋势,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相比明显偏高。M2 与GDP之比,1998年为1.31,1999年为1.46,而在1998年,印度为0.50, 韩国为0.60,美国为0.67,日本为1.20。中国货币供应过多,有市场化程度迅速扩大的合理因素,但也有许多非经济增长的不合理因素。M2由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组成,从中长期看,M2与GDP比率过高, 说明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差,全社会隐藏了很大的支付风险。在信用过分集中于银行和货币供应量增长明显偏快的情况下,如果过分扩张货币供给,就会激化潜在的金融风险,不利于宏观金融稳健运行。因此,决策层不会轻易改变目前的政策运行轨迹。(2)从构成M2 的主要部分——居民储蓄存款看,2001年仍将保持低幅增长态势。一是利率水平较低,居民储蓄意愿不高;二是股票已成为仅次于储蓄的消费者特别是高收入者青睐的金融资产,储蓄向股市分流会继续;三是国债发行规模仍很大,会分流部分储蓄。1990—1999年的9年间,中国广义货币M2 的流通速度(V2)每年平均下降5.3%。 基于对近几年货币流通速度年均下降的分析,考虑2001年经济增长约在8%,物价涨幅略有提高,因此,2001 年广义货币M2增长大致在14%左右。从狭义货币M1走势看,由于目前名义利率水平较低,利率水平即使上调也有限,因此企事业单位定活期存款比例和倾向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仍将扮演重要角色。同时,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到位、世界经济的稳步发展,加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企业投资信心有所恢复,因此企业存款的流动性偏好会继续增强,将促使M1稳步增长,但随着经济景气的波动M1增幅也会出现一定的波动。估计2001年M1增幅在18%左右,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几点看法和建议

1、深化体制改革,激活经济活力, 为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近几年,经济增幅下滑,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在讨论这一问题的成因时,有一部分学者将之归结为货币政策或货币政策的无效。另有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目前物价水平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经济实体引起的,而与货币供给没有太大的关系。这实质上有一个如何看待目前货币政策的问题。笔者认为,上述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从近几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情况看,应该说货币政策还是有效的,但效用发挥不够,其关键就是目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会与实体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关系。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往往造成实体经济缺血或贫血,国民经济活力不足,无疑会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全发展;而实体经济体制不健全,国民经济缺乏活力,势必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滞,资金在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间空转,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二者之间其实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根据李晓西等同志的研究报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国民经济活力),目前中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主要有六方面的问题:一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机构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二是传导机制的客体即企业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三是货币政策传导的路径过窄。四是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下降。五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动力和信号有失真问题。六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环境不容乐观。这里面既有金融方面的问题,也有实体方面的问题,但归根到底主要还是体制方面出现了梗阻或不适应。因此,要想使货币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在体制改革和创新方面多下功夫。就目前而言,应适当扩大基础货币投放,探索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新渠道。利用好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贷款,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进一步改革货币市场体系,建立统一灵活高效的货币市场,健全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在实体经济方面,要真正落实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同时,政府要成为真正的国民政府,不仅是国有经济政府,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当好“裁判”。

2、运用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间接信用指导工具, 积极发挥信贷政策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中国目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信贷配给现象,这一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一是影响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中间变量的有效性;二是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当然其深层原因可以追溯到体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需要在体制改革上下功夫,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由于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工具都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来发挥作用的,而信贷配给却使得超额准备金变动对商业银行行为影响迟钝。当然货币政策已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回归也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认为可运用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间接信用指导工具,一定程度上可遏制信贷配给的消极作用,积极发挥信贷政策的指导作用。具体而言,就是与财政政策积极配合,对受信贷配给不利影响的企业(如落后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企业等)通过实行优惠利率予以支持。当然,也可借助道义劝说或通过窗口指导鼓励商业银行对这些企业予以倾斜。在这些方面,中央银行已做了大量工作,今后应加大力度。另外,央行和其分支行不仅需要搞好金融监管,也应为促进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作更大的贡献。

3、发展民间金融推动金融改革。发展民间金融, 扩大民营企业的融贸渠道,不仅是扩大民间投资、增加就业的需要,更重要地,它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进一步发展、健全的需要。发展民间金融,也有利于发展金融业的市场竞争和对竞争的管理。

标签:;  ;  ;  ;  ;  ;  ;  

我国当前金融形势分析_货币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