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思想在青少年人格培养中的现代价值_儒家论文

儒家道德思想在青少年人格培养中的现代价值_儒家论文

儒家道德思想在青少年品性养成中的现代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儒家论文,品性论文,青少年论文,道德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儒家道德学说不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远播到海内外,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极大改变了广大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在使人们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使人们更加物欲化,而人们的精神世界远不如物质世界那样丰富而充实,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下降和道德底线的弱化。当今世界,东西方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西方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次集会后发表的宣言中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混乱,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的道德智慧。两千多年来,儒家道德学说为什么能那样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中必定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精华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新时期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应十分重视儒家道德思想在他们思想品性养成中的现代价值。

一、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各级各类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千百万优秀人才,一大批青少年正在健康茁壮地成长。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特别是“应试教育”使得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中学过早实行文理分科,片面地重理轻文;高校专业划分太细,过多强调专业知识学习,大学生除了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以外,较少受到有关人文科学方面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导致部分青少年学生文化素质的欠缺,人格品质不健全,正义感、责任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差。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在引进先进管理方法和某些有价值的人文社会成果的同时,也为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某些方便。面对花花绿绿的外部世界,青少年缺乏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容易被西方一些腐朽生活方式所诱惑。加之目前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由于过分溺爱和教育方式不当,使得部分青少年养成许多不良习惯:过分强调以我为中心,很少关心他人和社会利益;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缺少刻苦勤奋精神,贪图享乐,无心向学;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不懂得尊重他人等。如何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在对广大青少年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可辅之以儒家道德思想的教育。

二、儒家道德学说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宝贵财富

任何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都是承前启后、变化发展的,因此,在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中,既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又要根植于民族传统的道德文化土壤中,才会有深厚、稳固的根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所造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宝贵财富。而儒家道德思想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而且对今天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儒家道德学说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生存几千年,并且愈发充满生机和活力,关键在于有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把全民族凝聚在一起的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如协同一致,整体为上的团结意识;以义为上,舍生取义的人格修养;仁者爱人,修己为仁的人际准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这些宝贵的道德思想使得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欣欣向荣。

儒家道德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又以儒家传统文化最为引人注目,它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发愤图强,锲而不舍的人生态度;正道直行,刚正不阿的英雄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等,儒家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创新变革,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

儒家道德学说还具有超出民族界线的价值。有记者曾经采访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问他靠什么在弹丸之地创造出世界奇迹,他说主要靠儒家的道德思想。新加坡在发展民族经济、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一直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他们的指导思想。近年来,随着西方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尤其是思想文化危机的加深,有一些人把目光投向了东方,投向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们认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可作为人们的座右铭和清醒剂;在战火此起彼伏的世界,古人的“仁爱”思想可协调入际关系;在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严重破坏的今天,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可避免人类在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中华传统道德在世人心目的地位;同时,也给我们一些反思,既然中华传统道德在东南亚等许多其他国家那样受青睐,那么在它的发源地中国故土上更应受到重视,结出丰硕成果。

三、儒家道德学说对青少年品性养成的现代价值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儒家的道德思想不断丰富和深化,其主要内涵可大致概括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博施济众的仁爱情怀;贵德重义的气节操守;安贫乐道的君子风范;慎言躬行的修养实践。其中每一种思想对今天青少年品性的养成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一)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

自强不息,是指一种自我努力向上,永不懈怠的精神。语出《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古代,自强精神为历代思想家所推崇。抱着入世精神的儒家更是如此。孔子说:“譬如为山,末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1](p.217) 孔子这段话是用堆山和平地作比喻,勉励弟子们要有所作为,必须自强不息,坚持不懈,不要半途停下来。《荀子·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都是儒家倡导的一种持之以恒,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不息的根本要求就是人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一息尚存,不容懈怠。孔子自述一生的求学经历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p.167) 孔子虽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但他终身学而不倦,“朝闻道,夕死可矣”。[1](p.181)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p.195)孔子正是以从事学业而快乐的人,所以他才能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楚国的大夫叶公问子路孔子的为人如何,子路不知如何回答。孔子知道后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1](p.201)发奋忘食,是学有未得之形,乐以忘忧,是学有所得之状。以其未得之愤,已得之乐,故忘其年岁之长。这是孔子对自己实事求是的评价。孔子的学问正是靠“发愤忘食”的自强精神得来的。所以,青少年学生要想有所建树,应该生命不止,自强不息,志存高远,永不停步。

(二)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

公忠是儒家道德学说中最重要的规范。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纲常中,公忠不仅被看作是个人的“修养之要”,而且被定为社会道德的最高原则,其原因就在于,它的兴盛衰废直接关系到天下兴亡,社稷安危。早在《尚书》、《左传》等典籍中,就有“夙夜在公”、“以公灭私”、“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临患不忘国”的规范性要求。孔子不忧个人的利害得失,而忧国家的利害得失。他周游列国,推销其政治主张,以图拯救天下。他感叹地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1](p.201)与孔子相似,孟子也游说齐、梁、鲁、邹、滕、薛、宋等国,祈求实现“舍我其谁”的远大抱负。所以,他提出:“乐民之乐也,民也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也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2](p.33)这种胸怀,显示出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所以,孟子豪迈地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2](p.109)西汉初期的思想家贾谊在《治国策》中明确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种张扬自我,饱含着天下为己任的豪情,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一种整体责任,成为一种人格榜样。

公忠思想对中华民族形成国家第一、社会至上的整体主义价值观起了关键性作用。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历史上涌现了无数不计个人私利,舍生取义,忠心为国的英雄豪杰。如战国时期赵国的文臣蔺相如,他不以私人意志与武将廉颇争高下,表现了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以私情害公利的高尚风格。唐代诗人杜甫不仅以他的瑰丽诗篇扬名后世,而且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后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为国家的不幸伤感流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渴光主庙》)北宋名臣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清末顾炎武说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肺腑之言,现代革命志士及共产党人,他们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鲜血的献身精神,无疑是受到这一深厚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儒家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思想和献身精神,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应服从整体和民族利益。

(三)仁者爱人的处世原则

学会与人相处和合作,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是新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现代人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减压的缓释剂。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儒家伦理强调比较多的就是重视“仁德”,推崇仁爱。“仁”的观念在孔子以前就有了,但孔子将“仁”提到了一个突出的地位,使它位于“五常”之首,成为中华道德的核心内容。孔子对“仁”有多种解释,攀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从而直接明了地揭示了“仁”的最基本含义,即“仁者爱人”。在孔子看来,“仁”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说:“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p.163)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P173.)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p.238)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儒家圣贤的仁爱来自于对天地生化载育万物和亲子之情的感悟,是以“亲亲”之爱推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儒家认为,亲情是人人生而具有的感情,并且人还具有推己及人的同情心,故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p.16)这就是由亲亲到仁民。所以,儒家始终注意亲亲之爱。孔子讲:“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1](p.210)其弟于有若则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p.162)孝悌之德的根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道德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由此形成的家族亲情关系,对中国社会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孝悌之情的扩展有赖于忠恕之德的运作。“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诚以待人,推己及人。在孔子那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p.196)是从正面为人着想,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p.270)是从反面为人着想,为恕。既忠又恕,这就是“仁”的精神,这一精神就是对人自觉地爱。孟子阐述这一精神时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2](p.79)这里强调爱人利人不是有条件,不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是无条件的,是人的本性的自然表现。可见,儒家仁爱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目前,人们在感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更渴望人性的回归,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而注重青少年仁爱之心的培养,对于善待他人,扶贫济困,和谐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舍生取义的气节操守

儒家承认谋取物质利益和追求幸福是人们共同的欲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1](p.180)意思是讲富贵虽是人们向往的,但取得之必须符合道义的要求;贫贱是人们厌恶的,但摆脱之必须遵循道义的要求。在儒家看来,欲求只是人们为保持生存的一种低层次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这就是对道义的追求。这正是“君子谋道不谋食”。[1](p.270)如果用不正当的方法去获取物质利益,儒家认为,那是不应该享受的。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p.202)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安为之。如不可求,从吾为好。”[1](p.202)追求物质欲望无可非议,关键是看取得的手段是否正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孟子更是将这种贵德重义表述为生死之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2](p.265)患有所不避,死有所不避,是因为人格尊严和道德节操比个人忧患和死亡更重要。儒家重义并不是不讲利,只是强调“以义为上”、“见利思义”、“先义后利”。正如荀子所说:“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儒家提倡的这种“见利思义”、“舍生取义”的主张对青少年人格培养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安贫乐道的君子风范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孔子认为,圣人很难达到,而贤人君子却可以做到。君子首先是具有高尚的志向,志于道德而不志于利欲。孔子把先仁还是先利看成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1](p.25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p.181)君子光明正大,没有私心杂念,所以心胸坦荡。“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1](p.204)

但君子光有这些还不够。还要以苦为乐,安贫乐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也”。[1](p.202)有一次子贡对孔子说:“贫穷而不巴结人,富裕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如何”,孔子说:“不错,但还不如虽贫穷而仍然快快乐乐,纵富裕而谦虚好礼的人。”如何对待贫困的处境,孔子认为能够做到“贫而无谄”,虽然已经不错了,但还不如能够做到贫而乐的人。粗茶淡饭,随地而卧的贫穷生活,一般人怕是很难做到,而孔子认为“乐在其中”的人才是高尚的。孔子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1](p.163)那求什么呢?求事业,求真理,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才能“乐在其中”。

儒家认为,君子的安贫乐道,与重义轻利是相连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清醒地认识到,君子要能担当道义,就必须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远离物欲的追求和世俗的功利。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1](p.267)在孔子看来,君子处于物质生活的窘迫状态,但丝毫不影响他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由于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实,所以君子常常因追求道义而拥有人生的愉悦和快乐,处于“乐以忘忧”的境界。孔子曾赞叹他的学生颜回所表现出的身居贫困,不改其乐的典型君子的风范:“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p.194)在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欲横流的今天,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风范,对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和健康成长是很有启示的。

(六)慎言躬行的修养实践

慎言是指言语、行为要谨慎,躬行是指亲身实践之意。儒家经典《礼记·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谓君子应广博地学习,审慎地问辨、思考,最后是笃实地践行。儒家伦理历来将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的统一作为自身的根本要求,提倡知行合一,慎言躬行。

孔子最先表述了慎言躬行的思想。他厌恶言过其实,说:“巧言令色,鲜矣仁!”[1](p.162)在他看来,君子必须慎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1](p.163)他把慎言和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以及就有道相提并论,可见他对慎言的重视。孔子还认为,慎言不是不讲话,而是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他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1](p.247)他还认为,必须以行观言,而不能听言信行。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1](p.187)荀子也主张,君子必须慎言躬行。他说:“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过。”意思是行不足的人必定夸夸其谈,不受信用的人,则装出诚恳的样子,他和孔子一样,把言行一致看成是君子的优秀品质。儒家的慎言躬行的道德传统和修养方法,对于广大青少年养成言行一致的良好学风和工作作风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签:;  ;  ;  ;  ;  

儒家道德思想在青少年人格培养中的现代价值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