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银行绩效与效益比较研究_银行论文

海峡两岸银行业绩效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峡两岸论文,银行业论文,绩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我国加入WTO开始,银行业便开始了其开放的进程,竞争也随之变得激烈。各银行的竞争不仅表现在抢夺资金、客户等资源上,更为关键的是表现在对已有资源的配置能力上。《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订后,台湾地区银行加快了祖国大陆布局,祖国大陆银行也获准在台湾地区设立分行。现阶段,研究两岸银行业经营绩效,发现两岸银行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差异,有助于认识各自银行业不足,采取相应措施,帮助银行业在对方市场更好的经营,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和两岸经济。

一、文献综述

阿哈代夫(Alhadeff,1954)是研究银行效率的先行者之一。他分析了美国加利福尼亚210家银行1938-1950年的效率,认为银行业产出规模效率递增,而成本规模效率递减。后来,Rangan(1990)、阿里等(Aly et al.,1990)、西蒙斯(Seims,1992)等对美国银行业效率进行了多方面的测算。扎姆(Zaim,1995)研究发现土耳其国有银行比民营银行更有效率,但不及外商银行,萨塞衣(Sathye,2003)对印度银行业效率的研究也支持类似结论。罗伯特(Robert,1998)发现资产规模、银行集中度与银行效率呈正相关,不良贷款、人均营业费用与银行效率呈负相关,且股权结构对银行效率也有影响。Fotios Pasiouras(2008)对希腊银行2000-2004年的效率进行测算,认为银行经营范围的扩张、市场占有率、分支机构数量、贷款活动、高度资本化等方面的优势有助于银行效率的提高。台湾地区学者黄台心(1999)研究认为,民营银行技术效率高,公营银行则配置效率高。叶彩莲与陈泽义(1999)的研究也支持公营银行技术效率低。詹维玲、刘景中(2006)发现开放新银行后,旧银行生产力有所提高,甚至超越同期的新银行。徐清俊、黄俊诚(2005)的研究表明,金控和非金控子银行经营绩效差异不显著。刘松瑜等(2006)发现,金控子银行技术效率与资源配置皆优于非金控子银行。李文福、王媛辉等(2009)发现,外资持股比例和金控体制对技术变动有显著影响。内地学者,早期有魏煜和王丽(2000)、张建华(2003)、刘汉涛(2004)、罗登跃(2005)等。他们有一个共同发现,国有商业银行整体效率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庞瑞芝(2006)认为,规模是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袁晓玲和、张宝山(2009)认为,资产市场份额、GDP增长率、产权结构多元化等有助于银行Malmquist生产率的提高,而资产费用率、CPI等对其有负作用。蔡跃洲、郭梅军(2009)发现,我国11家上市银行2004-2008年的Malmqusit指数降低,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却上升。王兵、朱宁(2011)发现,银行业整体效率是提高的,股份制银行表现优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和不良贷款是银行无效率的主要原因。傅勇、邱兆祥等(2011)选取我国13家中小银行作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样本银行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实证结果表明,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对于中小银行的经营绩效具有较大影响,中小银行经营绩效有持续改善的趋势,我国中小银行发展势头良好。

综合现有文献看,虽有一些学者如吴涌超(2010)从定性角度研究台湾地区外资银行问题,但关于两岸商业银行效率的对比研究则十分欠缺。李文华、王自锋(2011)首次比较分析了两岸商业银行的效率,他们以固定资产、用人费用、存款与汇款余额、利息支出作为投入变量,放款与贴现、利息收入作为产出变量,计算2006-2009年两岸银行业的Malmquist指数,表明两岸银行业总体效率皆呈现提高的趋势,内地银行业总体效率高于台湾地区,而台湾地区银行业规模效率高。李文华、王自锋的研究建立在固定规模报酬基础上,只选取了放款、利息收入两项指标作为产出,没有考虑中间业务、投资业务的收益。本文认为,其产出指标缺乏较强的代表性。因此,本文在综合前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采取变动规模报酬下Malmquist TFP生产力指数及其分解项,对台湾地区、内地银行的整体经营绩效做对比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产权、治理结构、资产质量、金融创新能力对两岸银行业绩效的影响。

二、实证模型

(一)Malmquist TFP生产力指数

Caves et al.(1982)将Malmquist TFP生产力指数引入到生产分析上,Fre(1994)等将其进一步发展,建立了用来考察两个相邻时期生产率变化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

然而,若将时间因素纳入,考虑多期模型,生产技术可能发生变化(即生产前沿面移动),在评价跨期生产力指数变动时,需要定义两个跨期产出距离函数:

当MTFP>1时,表示个别决策单元从t期到t+1期总要素生产力提升;当MTFP<1时,表示个别决策单元从t期到t+1期总要素生产力下降。

一般而言,随时间的推移,有三个原因导致Malmquist TFP生产力指数变动。首先为技术效率变动引起的产出或投入的增减,其次为生产技术可能发生变动导致生产前沿移动,最后为生产规模的增减导致生产力变动。

(3)式代表产出导向技术变动指数,用来衡量随时间的推移,生产技术变动造成的生产前沿移动的情况。其中,下标V表示变动规模报酬。若TEC>1,则表示生产技术进步,反之,TEC<1则表示生产技术退步。TFP生产力指数的第二项可表示为:

(4)式表示在变动规模报酬下的跨期生产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若PE>1,表示纯技术效率提高,若PE<1,则表示纯技术效率降低。TFP指数的第三项可表示为:

(5)式代表规模效率变动,用来衡量随时间的推移生产规模变动的情形。当位于最适生产规模时,SEC=1,若SEC<1,则表示相对于t期、第t+1期远离最适生产规模,反之,SEC>1,表示相对于t期、第t+1期更接近最适生产规模。

(二)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对商业银行投入和产出的界定,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法:生产法、中介法、资产法。本文在确定具体投入、产出指标时,遵循目的性、相关性、可控性、可得性原则,在总结已有研究所采取的投入、产出指标基础之上,认为银行确为将储蓄转化为贷款和投资的中介机构,本文采取中介法选取指标,且考虑两岸银行业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选取如下投入、产出指标。

投入指标:员工人数、客户存款、固定资产净值;

产出指标:客户贷款、投资、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

其中,投资主要包括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选取这些内容主要是受到两岸数据统计口径一致性和数据可得性的限制;非利息收入主要包括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汇兑损益。从投入指标来看,员工人数、客户存款、固定资产净值可以综合反映银行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综合投入;从产出指标来看,客户贷款和投资可以反映银行在资金上的运用,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则反映了银行资金运用所产生的收益。将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分开作为两项产出指标,是因为祖国大陆银行业目前没有普遍实行综合经营,利息收入仍然是祖国大陆银行业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台湾地区银行业已经普遍实现了综合经营,投资业务、中间业务收益等在其利润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非利息收入也可作为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

运用DEA做效率分析时,投入与产出指标之选择对效率值的影响是非常敏感的,为符合投入产出指标单调性的假设,即投入增加,产出不得减少,因此将各银行2006-2010年的投入与产出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投入与产出指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1%的水平下通过单侧及双侧检验,说明本文选取的投入、产出指标均具有合理性。

(三)资料说明

本文选取的样本包括内地22家银行,台湾地区24家银行,祖国大陆银行有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大银行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以及杭州银行、嘉兴银行、日照银行、上海农商行等地方性银行,选择这些银行的原因,在于台商投资主要相对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珠三角、海西区,而台资银行登陆设立据点,也以这几个地区为主。台湾地区的银行有土地银行、合作金库银行、台湾银行、第一商业银行、兆丰国际商业银行、华南商业银行、台北富邦银行等,在此不全部列举。样本区间为2006-2010年,采用年度的平衡面板数据(Balanced Panel Data)。数据均摘自各银行年报,货币数值用CPI指数进行了平减(都以2006年为基期),然后用人民币、新台币兑美元汇率换算为美元,汇率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各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三、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前述Malmquist TFP指数模型及数据资料,采用DEAP2.1软件进行数据运算,对内地及台湾地区银行业2006-2010年的生产力指数变动情况作一分析。

(一)内地、台湾地区银行业整体生产力变动分析

表3是两岸银行业整体生产力变动结果。从TFP指数均值来看,两岸银行业在样本期间的整体生产力呈现不同的特征。内地样本银行TFP指数均值为1.008,表示在研究期间,银行业整体以每年0.8%的速度进步;台湾地区银行业TFP指数均值为0.935,表明在研究期间台湾地区银行业整体以每年6.5%的速度退步。台湾地区银行业整体生产力指数的退步,可能原因是岛内市场接近饱和,竞争激烈,且台商的岛外迁移导致银行客户流失较为严重。内地样本银行整体生产力指数进步的原因可能是:为应对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纷纷进驻导致的市场竞争,我国银行业采取了股份制改造、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改善公司治理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其经营绩效得到大幅提升。从TEC均值即技术变动均值来看,两岸银行业技术均呈现退步的状态,这与通常的技术进步预期是不一致的。由于TFP=TEC×PE×SEC,从表3可以看出,台湾地区银行业生产力衰退是由于技术退步引起的,而技术退步的原因可能也与前述因素相关。在纯技术效率变动方面,台湾地区银行业表现优于内地,都呈现进步的状态。在规模效率变动方面,台湾地区银行业SEC均值为1.022,内地银行业SEC均值为1.006,反映两岸银行业样本期间每期向最适生产规模靠近。

分年度来看,两岸银行业各项效率值呈现出不同的变动特征。从TFP指数来看,内地银行业只在2008-2009年表现为退步,可认为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而其余年份都表现为生产力进步;而台湾地区银行业除2009-2010年表现为进步外,其余年份均表现为退步,尤其是2007-2008年TFP指数最低,表示2008年相对2007年,台湾地区银行整体产业生产力退步10.6%,2009-2010年TFP指数为1.022,说明2010年相对2009年,台湾地区银行生产力进步2.2%;可能的解释是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褪去,2010年银行业情况只要稍微有所好转,表现在TFP指数上就会出现其值大于1。从TEC技术变动来看,内地银行业除2006-2007年表现为进步外,其余均表现为退步,台湾地区银行业在研究期间均表现为退步。从PE纯效率变动看,内地银行业除2008-2009年表现为退步外,其余均表现为进步,与TFP变化趋势一致,影响因素可能也相同;而台湾地区银行业PE指数值均大于1,表现为纯技术效率进步,反映出台湾地区银行业较高的资源配置能力。从SEC规模效率变动来看,内地银行业2006-2009年都表现为规模效率进步,2009-2010年却表现为退步,台湾地区银行业则是退步与进步交替出现。

(二)各银行生产力变动分析

表4是样本期间各银行TFP生产力指数、技术变动、纯技术变动效率、规模变动效率在样本期间的均值。从TFP生产力指数来看,两岸银行业共有18家银行表现为生产力进步,其中内地银行有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四家大型银行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深发展、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以及杭州银行、嘉兴银行、上海银行等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共计14家,而台湾地区银行仅有台湾银行、高雄银行、新光银行、中小企业银行共计4家,其余的银行均表现为技术退步。内地银行中,生产力表现最佳的五家银行依次为杭州银行、兴业银行、深发展、招商银行、广发银行,生产力变动表现最次的3家银行分别为光大银行、日照银行、上海农商行。台湾地区的银行中,表现最佳的4家银行依次分别为高雄银行、中小企业银行、新光银行、台湾银行,排名倒数第3位的银行为远东国际银行、中华工业开发银行、台新国际商业银行。

从技术变动效率TEC来看,内地银行中技术表现为进步的有兴业银行、深发展、杭州银行、招商银行、上海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等共计7家银行,其余均表现为技术退步。总体来说,股份制商业银行表现优于大型商业银行。样本内5家大型银行中,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排名倒数第4、第6位,只有建设银行排名最靠前,为第9位。台湾地区的银行全部表现为技术退步,TEC值排名前五的银行为台湾银行、中小企业银行、合作金库银行、高雄银行,表现最次的3家银行为远东国际银行、中华工业开发银行、京城商业银行。就TEC来看,内地银行业好于台湾地区银行业。

从纯技术变动效率PE看,内地22家银行除上海农商行、农业银行、浙商银行、广发银行效率值小于1之外,其余银行全部大于等于1,台湾地区除远东国际银行、日盛国际银行、华南商业银行、台新国际商业银行小于1外,其余20家银行均大于等于1。在PE方面,就研究样本而言,两岸银行业纯技术效率变动水平相当。

从规模效率变动SEC看,内地22家银行除日照银行、温州银行、浙商银行、上海农商行小于1之外,其余银行均大于等于1,说明各银行在研究期间规模基本向最适生产规模接近。5家大型商业银行排名分别是交通银行1、农业银行3、中国银行4、工商银行5、建设银行7;全国性股份制商业中,广发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宁波银行排名较为靠前,分别为6、8、9、10;城市商业银行中,嘉兴银行表现最佳,排名第2,杭州银行排名11,上海银行排名14,其余排名都靠后。由此可见,地方性商业银行在规模效率上总体落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股份制商业银行落后于大型商业银行。台湾地区有21家银行规模效率变动表现为接近最适生产规模,3家银行表现为偏离最适生产规模,排名前5的银行分别为阳信商业银行、新光银行、华南商业银行、第一商业银行、京城商业银行,排名最后的3家银行是远东国际银行、玉山银行、国泰世华银行。

(三)营运绩效管理矩阵分析

用2006-2010年各银行TFP指数变动来反映各银行持续发展的潜力,2009年、2010两年的总技术效率(即PE与SEC的乘积)则可以显示即期的竞争力。将2006-2010年各银行的TFP指数置于纵轴,2009年、2010年总技术效率作为横轴,则分为四个象限(见图1)。关于分界点的取舍如下:TFP的分界点为1,数值大于1表示绩效进步,数值小于1表示绩效退步;横轴的分界点为内地或台湾地区全体样本银行总技术效率的均值。将横坐标、纵坐标的值都大于分界点值的象限定义为第一象限,按照顺时针的顺序,则每个象限的具体含义如下:

注:营运绩效管理矩阵银行代码分别为:

内地:1-杭州银行,2-嘉兴商行,3-宁波银行,4-日照银行,5-上海农商行,6-上海银行,7-温州银行,8-浙商银行,9-光大银行,10-广发银行,11-华夏银行,12-民生银行,13-浦发银行,14-深发展,15-兴业银行,16-招商银行,17-中信银行,18-中国银行,19-农业银行,20-交通银行,21-建设银行,22-工商银行。

台湾地区:1-合作金库银行,2-第一商业银行,3-台湾银行,4-华南商行,5-台北富邦,6-国泰世华,7-高雄银行,8-兆丰银行,9-中华工业开发银行,10-华泰银行,11-新光银行,12-阳信银行,13-三信银行,14-远东国际银行,15-永丰银行,16-玉山银行,17-万泰银行,18-台新国际,19-日盛国际,20-安泰银行,21-中国信托商业银行,22-台湾中小企业银行,23-台中商行,24-京城商业银行。

图1 两岸银行业运营绩效管理矩阵

(1)位于第一象限的银行在长期的潜在竞争力与即期的竞争力方面皆属于优秀,位于此区域的银行为具有竞争力且生产力表现较佳的银行,不仅长期的发展潜力好,且近两年的经营效率也比其他银行优秀。

(2)位于第二象限的银行在目前的经营绩效较好,但长期的生产力变动差强人意,显示位于此象限的银行目前具有竞争力,而长期生产力却出现瓶颈。

(3)位于第三象限的银行在TFP生产力变动及目前的经营绩效方面都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不仅在经营绩效方面需要改善,生产力也需提高,越靠近左下角位置,越处于竞争劣势地位,经营状况亟待改善。

(4)位于第四象限的银行在TFP生产力变动上具有一定水准,但是在目前经营绩效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从经营绩效看,位于此区域的银行可进一步针对自身的经营效率作调整,假以时日,必能进一步晋升为具有竞争力且具有技术优势的银行,因而位于此象限的银行具有竞争优势。

从图1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内地样本银行中,位于第一象限的有4家银行,分别是嘉兴银行、宁波银行、中信银行和建设银行,说明这些银行在生产力变动和经营绩效上都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位于第二象限的有3家银行,分别是温州银行、浙商银行、光大银行,说明这些银行在当前较具有经营绩效的优势,但是长期生产力变动上却没有优势;位于第三象限的有6家银行,其中包括广发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农业银行,这些银行不管是在即期的经营绩效还是长期的生产力变动上,都处于劣势地位,就农业银行来讲,由于其历史经营包袱重、转型变革慢,表现较差也属意料之中;位于第四象限的有9家银行,占据样本银行最多的份额,包括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3家大型银行和浦发银行、深发展、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以及杭州银行、上海银行2家城市商业银行,这些银行短期的经营绩效需要加以改善,便可以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台湾地区样本银行中,位于第一象限的银行只有高雄银行和新光银行2家;落于第二象限的有7家银行,包括国泰世华、华泰商业、三信银行、安泰银行、台中商行,这些银行虽在短期的经营效率方面具有竞争力,但是在长期的生产力变动方面却表现乏力;位于第三象限的银行有13家银行,占据24家样本银行的54.17%,包括5大银行的3家——合作金库银行、第一商业银行、华南商业,以及富邦银行、兆丰银行、永丰银行等银行,这些银行从长期和短期来衡量,都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位于第四象限的有2家银行——台湾银行和台中商业银行,它们只要改善短期的经营绩效,便可以处于竞争力优势地位。

由上可见,从整体来看,内地银行业在长期的生产力变动方面,表现要优于台湾地区银行业,这可能是内地银行业经营环境优于台湾地区的缘故。如上所述,台湾地区银行业市场趋近于饱和,加之岛内市场狭小,还受台商客户向岛外迁移的影响,经历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经营利差逐渐缩小,银行业经营的整体环境不如内地好,市场空间也不如内地广阔。

(四)特征不同的群组比较

本文依据银行不同的特征,将样本银行分为不同的群组进行比较,分析各项效率值是否会因为特征的不同而受到影响。结合现有文献中对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的探讨,本文从所有权、治理结构、资产质量、金融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对银行的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所有权用政府持股比例衡量,治理结构用银行是否上市、外资持股比例加以反映,①资产质量用不良贷款率代替,金融创新能力则以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来衡量。由于本文的年度数据只有5年数据,样本量太小,不能进行Tobit回归,从而以参数的形式加以检验,因此本文采用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考虑来自不同群组的银行,其经营效率是否具有显著差异。

1.在所有权方面,以政府持股比例40%为分界点,②将样本银行分为两个群组——公营及民营。表5是对两岸银行的不同群组的各项效率值均值统计及进行Mann-Whitney检验的结果。从各项效率值的均值统计来看,内地银行业的银行SEC之间差异较大,其余效率值差异较小,说明有政府支持的银行在规模效率变动方面表现优于民营银行;而台湾地区银行业各项效率值均值中,除技术变动相差较大外,其余效率值差异都较小。进一步,从Mann-Whitney检验的结果来看,除台湾地区银行业TEC检验P值为0.9外,P值都较大,说明所有权的不同,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2.在治理结构方面,外资持股比例以30%为分界点。表6和表7显示外资持股比例及是否上市2对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在外资持股比例方面,从均值统计看,两岸银行业不同的分组之间各项效率值差异不大,而检验的结果也表明两组数据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是否上市方面,结果相似。这说明,外资持股比例的高低、是否上市对银行经营效率并无显著影响。另外一种解释是,各银行为应对银行业全面开放所导致的激烈竞争,在公司治理方面日趋完善,各银行并无太大的差异。

3.在资产质量方面,以各银行在相同年度内的不良贷款率均值为分界点。将不良贷款率大于均值的银行记为次,将不良贷款率小于均值的银行记为优。表8是资产质量对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检验结果。从各项效率值均值统计来看,不良贷款率低的银行各项效率值均值都较不良贷款率高的银行大,说明技术变动、纯技术效率变动、规模效率变动和TFP生产力指数与资产质量成正相关。Mann-Whitney检验的P值显示,除内地银行业PE纯效率技术变动在两组银行中有明显差异外,其余效率值都没有显著差异。

4.在金融创新能力方面,分界点参照资产质量的分组方法进行处理。表9是金融创新能力对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检验结果。从均值统计来看,金融创新能力强的银行,各项效率值均值都较金融创新能力较差的银行高,说明金融创新能力强的银行,其经营效率确实比金融创新能力弱的银行优秀。但是,从Mann-Whitney检验的P值来看,除台湾地区银行业纯技术效率变动在两组银行中表现出显著差异外,其余效率值在两组银行中并无显著差别。

综上所述,所有权、公司治理、资产质量、金融创新能力对两岸银行业TFP生产力指数的变动影响并不显著,而所有权、金融创新能力会分别影响台湾地区的银行技术变动和纯技术效率变动,资产质量则是影响内地银行纯技术效率变动的因素。

四、结论

本文采用DEA方法,选取2006-2010年内地22家、台湾地区24家样本银行的数据,对两岸银行业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及其分解项技术变动TEC、纯技术效率变动PE、规模效率变动SEC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内地银行业整体TFP指数表现为生产力进步,而台湾地区银行业整体TFP指数表现为生产力退步;从营运绩效管理矩阵分析,无论是从长期的生产力变动、还是从即期的经营效率来看,台湾地区银行业表现都次于内地银行业,这可能是内地银行业整体经营环境比台湾地区好的缘故;从影响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因素看,所有权、公司治理、资产质量、金融创新能力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明显。

注释:

①上市银行或者外资持股比例较高的银行,说明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上较为完善,财务状况、发展前景方面具有一定竞争力。

②虽然一般意义上持有50%的股权表示具有绝对控制权,但是根据样本银行的年报显示,一般持有40%以上的股份,则会成为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因此本文选取40%为分界点。

标签:;  ;  ;  ;  ;  ;  ;  ;  

海峡两岸银行绩效与效益比较研究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