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贵族精神的命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贵族论文,命运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贵族?按照辞典的解释,贵族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的阶层。从这个意义上讲,推翻它当然带有历史的合理性。但是贵族精神和贵族文学就是另一回事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把国王送上断头台,推翻贵族政权,却把贵族精神和贵族文化保留下来,所以现在法国的最高奖章还叫做“骑士勋章”。骑士就是次等贵族,是代表侯爵、公爵替国王打仗的阶层。
贵族精神的对立项不是平民文学、平民精神,而是奴才精神、流氓精神、痞子精神。很多平民实际上是有贵族精神的,像《红楼梦》里的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贾宝玉在《芙蓉女儿诔》里形容她“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她的人格很高贵,她的身上是有贵族精神的。
贵族精神的四大内核
那么,什么是贵族精神?西方很多大哲学家,思想家,从亚里士多德到但丁,从托克维尔到尼采、罗素,都不断地对贵族精神进行定义,提出很多不同的看法。我把它们做了归纳,总结出最核心的几点精神。
第一是“自尊精神”。这是尼采道破的。贵族有一个最基本的行为模式,就是“决斗”,普希金、莱蒙托夫这些伟大的贵族诗人都死于决斗。决斗体现出一种信念:有一种东西是比我生命更加重要的,那就是我个人的尊严。所以,自尊是一个贵族最根本、最重要的精神。
第二是“讲求原则”。我们是生活在社会里,人与人是相互关联的,与人相处时要讲原则讲规则,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这是贵族非常重要的一个精神。比如决斗,双方按规则站在20米以内,用手枪互相射击,直到一个人倒地为止,如果其中有谁违反这个规则,不用比,就立刻是失败者。
第三是“保持低调”。凡是贵族,一定是低调的。他在自尊、自律之外,还有自明。贵族拥有土地和财富,也拥有较高的学识和修养。他知道世界有多大、历史有多长,知道个人的有限性,所以不敢唱高调。其实有力量的人都是低调的。鲁迅先生说,猫比较有力量,所以它不叫;老鼠没有力量,所以它“吱吱”叫。大象很有力量,所以它的耳朵总是垂着的:兔子没有力量,它的耳朵老是翘起来。
第四是“淡漠名利”,不把名利看得太重。这一点是南朝时期的沈约在《高士赞》里特别提出来的。他对贵族下了几个定义,比如避世、避言,离世俗社会远一点;淡漠名利,安于清贫质朴的生活,把争名夺利看成是一种耻辱。
以上四点是我自己概括出的贵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贵族精神的形成需要历史的积淀。
俄国思想家别尔嘉耶夫在反省俄国的国民性时,认为俄国人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追求神圣但不追求正直。为什么呢?他说这是因为我们缺少欧洲的骑士传统和骑士精神。其实中国也有这个问题。我们追求当圣人,但是不太崇尚正直。圣人超乎寻常,标准太高,不容易做到。做不到就要戴面具,就变成虚伪,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腐蚀最厉害的一种东西。
贵族精神消失的后果
中国的贵族时代瓦解之后,在二十世纪出现了几个重要的精神现象。
第一个现象是象牙之塔的瓦解和逍遥精神的消失。我说的“象牙之塔”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与闲散、逍遥有关。
象牙之塔瓦解带来的结果是像贾宝玉这种闲散的精神与逍遥的自由没有了。一些作家很关心社会,热烈地拥抱是非,这很好,应该尊敬;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有一些作家选择抽离社会,远离是非,在象牙之塔的逍遥状态下进行很精致的精神价值的创造,应该也是可以的。象牙之塔一旦遭到否定,文学作品的精致化必然会受到影响。
贵族精神消失带来的第二个现象是社会生活习俗、语言以及审美趣味的粗鄙化。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论语言暴力》,总结了二十世纪中国出现的许多语言暴力现象;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到处充斥着粗鄙的语言,即便是我所在的高级知识分子成堆的社会科学院,也同样是人人声嘶力竭,整天“批倒”“批臭”“踏上一万只脚叫你永世不得翻身”。我现在想起这些还非常惭愧,当时怎么会是这个样子?!但那时候社会就是这个样子,我们作为风气中人大概也就不由自主了。我在文章中提出要告别语言暴力,尤其是暴力性的命名,比如叛徒、公贼、内奸、黑帮等等,都是非常粗鄙的语言。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讲话要文明、高雅,不能够连礼仪之邦的表面功夫都没有。
另外生活习俗上也出现了某种粗鄙化的东西。如果说十九世纪中国人的陋习是抽鸦片,那么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经济大潮之后,我们又形成了一些新的陋习,比如讲排场、讲吃喝、比钱财、重名利,缺少一种高雅的、高尚的、高贵的追求。这种风气后来甚至影响到文学创作。
我不反对世俗生活的充分发展。香港就是一个世俗生活发展到极致的社会,我很喜欢香港,也很高兴看到今天大陆世俗社会的发展。但是嵇康有一句话:“外不殊俗,内不失正。”“俗”是世俗社会,外不殊俗,是说在外表上不拿架子,不持与世俗世界格格不入的姿态;但内心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内不失正”。
爱因斯坦在这一点上值得我们学习。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20世纪最伟大的三个人物,除了甘地和罗斯福,就是爱因斯坦。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最伟大的理性主义者,可是他晚年皈依上帝。对他来说,上帝存不存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人是不是要有所敬畏;人只有有所敬畏,才会有心灵的原则。
人富了以后不知道该怎么办
贵族精神消失的第三个现象是人富了以后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一个新出现的现象,今天的中国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富了之后怎么办?会不会朝“贵”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问题。孔夫子在《论语·学而》里说:“富而好学,富而好礼。”而现在很多人往往是富而好利、富而好赌、富而好淫,富了以后失去了心灵的方向。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犹太人值得借鉴和效仿。
犹太人是西方最有钱的人,可能由于二战受害太重,他们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战后开始把大量财富回馈到社会中,办博物馆、艺术馆、学校……为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做出了贡献。阿曼德·哈默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是一位成功的犹太企业家,也是第一个与列宁见面的西方企业家。他在洛杉矶建了一座哈默艺术博物馆,用他全部的资产购买名画,放在博物馆里让人参观。听说有一幅梵高的画作是用9000万美元买下来的。我觉得洛杉矶有没有哈默艺术博物馆是大不一样的,这座博物馆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精神境界。
再比如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2005年6月,巴菲特宣布把自己420亿美元资产中的85%回馈给社会,其中大约拿出300亿加入比尔·盖茨的基金会,共同从事慈善事业、教育事业和艺术事业。这就是从富走向贵的过程。我们过去常说,富人要经过三代才能完成换血,变成一个贵族。他们现在不用三代了,从自己这一代开始就往高贵上发展。
我自己到现在一直感念一个人,就是陈嘉庚先生。他是一个很富有的华侨,他把财富用到了教育事业上,创办了厦门大学、集美学校。后来很多华侨受他的影响,都把资金注入到我的家乡——福建。费孝通有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演讲,说现在闽南之所以人才辈出,陈嘉庚先生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由富走向贵的榜样。
最后我想说一句,我所讲的贵族精神不仅针对个人,也针对我们这个民族。如果今天我们多想着一点儿如何在精神上去向高尚、高贵,高雅提升,那么我们这个大国的崛起就会在物质极大丰富之后,在精神上也获得极大的提升。如此一来,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