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中小银行供需分析与对策探讨_银行论文

社区中小银行供需分析与对策探讨_银行论文

社区性中小银行发展的供求分析与策略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银行论文,供求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区性中小银行发展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由于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其制度变革必然会在打破利益分配格局的同时带来矛盾,为免除这种可能导致银行体系乃至整个社会动荡的风险,银行制度变革采取了适应社会需求的政府供给规则。

(一)需求分析的视角

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制度结构对金融服务的需要。中国经济能够获得发展是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成长的结果,更是非国有经济远高于国有经济增长速度的结果。但是自1995年以来,非国有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特别是个体经济下降速度超过了整个非国有经济。除了市场准入限制、法律法规的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整顿、消费结构等因素影响外,缺乏金融支持无疑是最基本的制约因素。对民营经济的资金抑制使中国很难实现低投入高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很难在没有通货膨胀的前提下,维持原有生产力并支撑原有经济增长率。尽管引导国有银行支持中小企业是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但国有银行的制度缺陷与内在激励不足难以承担此重任。

应对中国银行业市场开放的需要。既然银行业市场已经向外资银行开放,就没有理由不向内资开放。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银行既是完善国内银行体系的契机,也是应对国外银行业冲击的机制准备。应对国外银行的竞争,单靠国有银行单兵作战是难以应对的,只有中小银行发展了,一方面缓解国有银行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又能增加外资银行向中国国内市场渗透的难度与成本,缓解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冲击。

银行业稳定发展的需要。中国过于集中的银行业体系已经积累了巨大的风险,国有银行退出农村市场而向城市市场集中并没有解决累积的风险,而是将风险集中于留下的少数机构。在这些地区发展中小商业银行既可以填补国有银行撤出留下的市场空白,又可以提供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建立规范的中小银行,整合现存缺乏信贷资产管理能力的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将极大地降低中国金融业风险。

(二)供给分析的视角

银行产权范畴拓宽是社区性中小银行制度供给的根本内涵。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是“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合同)的组合,是个人之间产权交易的一种方式”(张维迎,1996),即企业必须有明确的、可交易的、多元产权结构。中国银行体系一直以来都缺乏多元、可交易的产权主体,简单商业化改革无法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状态下找到有效控制代理人的手段,只能在原有银行结构之外提供新的制度供给而非内部的技术性调整,即放宽银行产权限制,允许非国有产权介入银行业才能激励银行业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中小银行的生成与发育不仅给体制僵化、效率低下的国有银行施加了外部竞争压力,促使其开始商业化改革,同时也创造了多元化产权主体之间的交易。

政策倾斜是社区性中小银行制度供给的环境特征。在国有银行先入为主占据垄断地位的信贷市场结构中,体制外中小银行要有效挤进信贷市场参与竞争必先拥有一些特殊条件。除了拥有充分资本条件和讨价还价能力的地方政府的制度安排外,中国转轨经济进程中信贷市场存在相当程度的相互分割就是其中之一。国有银行与体制外中小银行的金融安排分别存在和运作于不同的信贷市场之上,它们面对不同利率、不同技术水平、不同资产报酬和金融政策。正是这种分割鼓励了地方政府对中小银行发展的干预,地方政府的支持是中小银行在国有银行占绝对垄断地位的条件下顽强生存下来的关键因素。就中央政府而言,在与地方信贷规模的金融博弈中,出于对通货膨胀与伤害非国有经济的担忧考虑,当地方政府为了节省争夺国有信贷资源分配权的交易成本,提出来创设地方银行的制度准入要求,中央不得不默许或直接批准。因为这种银行制度创新不需要中央注资,也可以减少地方经济对国有银行信贷的扩张要求和“寻租”压力,更重要的是减弱地方与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合谋对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扩张要求。尽管在严格意义上,这仅仅是一种信贷需求的转移与重组而非扩张,但社区性中小银行的创设至少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二、制约社区性中小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社区性中小银行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制度、环境因素,又包括政策、政府行为因素;既有银行自身可以控制的因素,又有一些银行自身不可控制的因素。

——体制因素。政府主导的金融体制是社区性中小银行发展中最典型的非正式制度特征,在这种体制下,中央政府主导社区性中小银行的体制结构,地方政府干预社区性中小银行的业务经营,政府与法人事实上的地位不平等使社区性中小银行总是处于被改革的境地。社区性中小银行的建立、经营、改革、退出等各个环节,都体现出政府的意图,社区性中小银行从来是无权选择的。地方政府为了“政绩突出、造福一方”而干预社区性中小银行的业务经营,无论在领导成员的选拔上,还是在贷款投向上,都可以找到政府干预的痕迹。政府主导的金融体制造成的后果是社区性中小银行机制不灵活,主要靠行政约束运作,而不是靠产权约束运作,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即社区性中小银行已习惯于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行事,市场意识不强。在现存体制条件和政府对金融活动过程具有极强影响和控制的情况下,这种金融体制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观。

——产权制度。产权不完善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种通病,但它对国有商业银行与对社区性中小银行的危害却不一样。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凭借国家信用的支撑,能通过国家注入低成本资金、政策的倾斜而增强竞争力;而社区性中小银行却不同,其活力只能来源于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些都必须建立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因此,产权改革是社区性中小银行改革的一个必要部分。产权制度主要通过经营机制,特别是通过银行激励机制来影响银行效率。银行产权的国有独资形式造成代理者与国家目标的不一致性,造成了银行激励机制的扭曲,降低了银行的效率。

——经营环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是市场结构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由供给制约变为需求制约,经济增长已经步入一个调整时期,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结构和效益有待改善,这种宏观经济环境直接影响到社区性中小银行的发展,使原有的经营优势逐步丧失。社区性中小银行在经历了成立初期的资产跳跃式扩张后,其发展速度已明显放慢,市场份额又重新向国有银行集中,社区性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又呈现下降趋势。

——信用环境。信用制度的建立可通过强制性的法律制度来规范信用活动当事人的信用行为,形成外部约束力量,使违约成本大大高于收益,从而增强企业、个人的守约意识。我国信用制度的建设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生活中不讲信用、无视信用、破坏信用的现象比比皆是,给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社区性中小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政府行为。目前我国一部分社区性中小银行经营陷入困境,造成困境的重要原因是相当多社区性中小银行的经营行为属于政府主导型。在政府主导下强制进行的社区性中小银行组建模式,在实施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政府行政干预的烙印。这些银行大多依托某种政府部门背景,自上而下地组建起来,其内部管理制度及激励机制和国有银行并无二致。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任命方式同国有银行基本类似,即由地方政府通过各级选拔、考察、任命。这种地方政府主导的人事体制,能够保证城市商业银行等社区性中小银行服务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但同时这种体制也使社区性中小银行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明显,本应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班子却在“股东——地方政府”双重目标之间徘徊。法人治理结构的形式化、虚化助长了社区性中小银行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也易导致道德风险。

三、发展我国社区性中小银行的相关策略

社区性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相似,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劣势。其优势主要表现为:经营灵活,社区性中小银行在经营决策、市场营销、机构及人事管理上,不像大银行管理程序复杂、决策过程漫长,它可以根据市场服务需求的变化,结合自身的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决策;经营区域较小,机构精干,它没有庞大的组织机构,管理成本较低,有问题能及时反馈到最高层。其劣势主要表现为:规模较小,在日益复杂的金融竞争中,抗风险能力差,资金不足,无力进行较大的、根本性金融业务创新活动。社区性中小银行应结合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寻求适合自身的生存路径。

1.实行竞争策略。社区性中小银行应从市场定位和服务目标出发,选择别具一格或集中突破一点的竞争策略,通过地缘优势突出、运行机制灵活、决策效率高等优势,突出地依托地方经济,以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推进零售业务发展为基础,努力发挥自身核心竞争资源。要在业务经营的制度设计和流程规范中维护特色。要在某一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并用金融产品创新、综合性一站式服务、特色的金融服务文化等予以支持来重点发展,寻求市场的绝对占优地位。要致力于一种或几种特色产品的经营,形成拳头产品,产生品牌效应。通过优质服务提升金融产品的附加值,做到业务办理准确、便捷,服务方式灵活机动,费用收取公平合理,用高质量的服务吸引客户、留住客户,提高银行的信誉度。还要广泛宣传银行的经营范围、产品特色、服务内容,加深公众对银行特色产品和服务的了解、认知,塑造良好的银行形象。

2.实现区域性发展策略。区域经济内部的社区性中小银行要努力转型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一是要发挥地方金融的作用和优势,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和地域覆盖范围,有选择地填补国有银行机构收缩形成的金融缺位,形成区域内比较完善的网络构架。二是要更深入地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把握地方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形成有效地授信特色体制。三是要通过规模的扩大、经营集约化的提高、区域内的科学布局,逐步扩大市场影响力,形成区域性金融平台,与地方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3.实现战略联盟策略。社区性中小银行结盟或合作,或以互相参股的方式实现一体化联合发展,这既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降低服务成本,增进为客户服务的价值。一是要注重按市场化原则推进区域内金融的重组和联合,以此推进地方金融力量的壮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二是要加强不同经济区域的社区性中小银行之间的业务联合或战略合作,以此加强业务能力,创建统一品牌,解决长期存在的系统没有联行、异地汇路不畅、客户结算困难等限制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问题。三是要推进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外资银行的战略合作,并以此作为适应混业经营发展趋势、推进“准混业业务”的契机。四是鼓励社区性中小银行兼并与合并,在兼并与合并中发展壮大。

4.实现人才策略。现代金融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社区性中小银行应该拥有一批业务熟练、责任心强、敬业爱岗的精英员工,通过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税收等金融经济专业知识的培训,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银行业务,同时具备各种投资市场知识,懂得营销技巧,又通晓客户心理的高素质理财人员队伍,为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金融需求单位客户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与境外机构积极合作,引进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金融理财执业人员自律性的行业标准、职业道德;创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以规范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全面提升社区性中小银行的服务素质。

5.实现电子科技策略。科技是银行业务得以迅速扩展的技术保障。社区性中小银行要加强信息科技的管理与应用能力,提高对业务经营及管理的支持力度。要围绕信息技术建设的整体性、市场需求响应的快速性、信息内容建设的有效性、网络银行发展的整合性、科技管理模式的合理性,建立集中的经营数据、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等科技应用和管理体系。加快电子化步伐,加强科技开发,为金融创新提供技术平台。要以银行卡为载体,完成服务和技术功能的整合,形成完善、系统的产品研发支持体系,从而为适应市场发展和业务需要提供高效稳定的支持。要通过信息及技术的应用推进社区性中小银行的“无机构业务扩张”。要将信息技术与业务数据分析、综合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系统等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业务的持续发展和管理的高效严密提供强大支持。

标签:;  ;  ;  ;  ;  ;  ;  ;  ;  ;  ;  ;  

社区中小银行供需分析与对策探讨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