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云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民族完全中学
摘要:随着国家提倡义务教育,知识的分类多种多样,我国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改革,因此,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值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对孩子的期望不再是考上一所重点大学。现在国家的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其教育目标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改变。因此,对高中数学来说,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教学,如何让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教学的内容,都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融入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总体素质。
关键词:知识分类;核心素养;数学;培养
一、知识的分类
知识分类就是根据特定的需要和标准,通过比较,把人类的全部知识按照相同、相异、相关等属性划分成为不同类别的知识体系,以此显示其在知识整体中的应有位置和相互关系。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按照知识的效用分类。在当代,这种以知识效用为核心的知识分类方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知识经济社会理论。
2.按照研究对象分类。按照科学研究的对象对知识进行分类,也是一种具有悠久传统的知识分类方法。
3.按照知识属性分类。知识属于认识的成果。从认识论出发来观察知识,知识的属性极其复杂。
4.按照知识形态分类。所谓知识形态,一般分为两种概念来表达:即知识的主观形态和客观形态;或称为主观的知识与客观的知识;也有人称其为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
5.按实物运动方式分类。这种分类思想不仅能从科学的整体上反映知识的本质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也可清楚地显现知识的体系结构和内在规律性。
6.按照思维特征分类。用哲学的发展观反映自然界和各门科学的内在联系和发展顺序的方法在当今仍有积极的意义。
7.按照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分类。以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依据来定义知识的类别,始于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
8.按照指示研究方法分类。知识研究是人类发现知识与求证知识的重要活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定义出不同的知识,这就是人们以研究方法来区别知识类别的原由。
9.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类。按照知识内在联系划分知识部类的理论,主要是三角形划分理论和交叉、综合理论等。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概念
"核心素养"包含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等,所指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素养,通常都是表现在学生学习的日常生活中。数学素养有两种形成形式,第一种是先天就有良好的学习基础,这类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非常敏锐的敏感度、较高的思维逻辑性;第二种则是在原先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努力。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环境中养成了良好的数学素养,通过教师的培养形成了高水准的核心素养。对高中数学教师来说,教学不只是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最主要的还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自身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有一个很好的提高,有一个全方位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许多教师都是按着教材的知识读给学生,形成死板而又无聊的气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帮助,从而使教学的成果不明显。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要求教师选择培养兴趣的教学内容,为了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动力,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提出异议让学生共同讨论,增加神秘感,以此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教学内容,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才能够得到培养。
(二)发散学生对数学的思维能力
数学考验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能够学好的,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每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思考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该让学生有时间探讨自己对数学的见解,从而得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只有发散学生对数学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数学的个人见解,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把数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实现学习效率最大化。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现今社会要求学生拥有创新创造能力,只有当学生对数学知识创新时,才是达到对知识的最大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方法里,教师往往扮演一名知识的搬运工,将知识死板地通过课堂讲解来传入学生的耳中,学生对问题并没有独立思考和理解,当问题换汤不换药地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时,许多学生依然无法解决。所以,盲目地教学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放眼未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圆锥与曲线的方程这一课时,教师应该把所有解题的要点和相似点进行总结和教授,让学生能够了解大部分题型的相同解题方式和方法,才能对这一课时的理解更加深入。
(四)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对教师来说,对知识的教授过程虽然很重要,但是并不是一股脑地教授,在教授过程中,许多教师在得出答案之后就不再继续教授,这样学生就缺少了交流讨论以及自己真正的思考,事实上,对数学这一学科,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解题思路,而解题思路却并不是通过教师讲解就能完全理解的,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对题目进行自身的思考,共同探讨以及解析,发现每名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技巧,才是对数学真正的学习理解。通过这一探讨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以及思考分析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方法起着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所以,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是需要技巧的,这也是让学生学好数学最应该培养的基本素养,只有培养好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是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学生是否学习好数学,不是从成绩看出,而应该看他们对数学的分析思考能力,对数学问题是否有一个发散性的数学思维才是能力的象征。因此,高中数学的教学只有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数学教育的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孙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列教学设计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7.
[2]吕世虎,吴振英.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9):12-17.
[3]徐莉娇.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教学--以"等差数列"教学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9):136+138.
论文作者:杨立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知识论文; 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素养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核心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