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县医院 福建 泉州 362600)
摘 要: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的护理意义。方法:从2016年1月起,我院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实施前后一年中,分别选取了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前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后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对比实施前后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前心内科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低于实施后的总有效率,前后对比存在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可见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患者中,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风险发生率,有着积极的护理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内科;护理效果
本院2016年1月开始在心血管内容,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下面就此种护理管理的积极意义,做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从2016年1月起,我院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意在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实施前后一年中,分别选取了60例患者,做研究对象。实施前选取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平均年龄是(54.68±5.67)岁,实施后选取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平均年龄 (54.97±4.98)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并没有很大的差别(P>0.05),具有对比的意义。
1.2方法
实施前,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提供给患者基本护理服务[1]。
实施后,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评估出护理风险内容,开展风险管理,(1)强化护士的风险规避意识,构建护理安全文化。每个星期固定一天,学习护理法规法律、护理工作流程、护理工作制度;全面贯彻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应用,以此来保证,出现安全隐患都及时报告,进而得到有效处理;开展安全教育和警示会议,提高护士的独立性、主动性、预见性,提高突发事件处理能力[2]。(2)组建科室内风险管理小组,定期查找出本科室可能存在的护理隐患,评估出重症话患者的安全风险,提前制定出防范措施,并实施预见性护理;遵循事先预防的护理原则,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比如,本科室老年患者比较多,要注意坠床和跌倒问题的发生,设置警示牌,叮嘱患者和家属,减少此类方式的发生。还应该提前预防患者便秘问题的出现,指导患者应用缓泻剂,这样可以使得患者在排便时,不用过渡用力。心肌梗死疾病的患者,可指定健康教育路径表,保证其接受到全面和准确的健康指导,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重症患者,要有护士陪同,携带急救设施,保证患者安全。交接工作必须完善,内容包括患者护理内容、治疗内容、病情变化、家属沟通情况、患者心理变化、患者和家属反映的不满问题等,以保证交接人员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及时处理问题。(3)全面提升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强化护理人员培训教育,提高业务技能和知识水平,促使护士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技巧,以便提高患者对基础护理的满意度[3]。(4)护理设备保持在时刻可用的状态,以便能在患者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有设备可用。(5)规范化药物护理。提供给患者药品前,要将用法、用量、功效、副作用、不良反应等,要详细解释给患者。用药之后,增加巡查次数,密切观察和检查患者的状态,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立即处理。静脉滴注、泵注,要严格控制低速和泵速,保证药物科学应用。(6)关键时段的风险管理,中班、晚班、节假日等人员交接时段,更加重视风险,弹性安排加班人员,保证能满足护理工作量需求[4]。
1.3观察指标
对比实施前后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表示计量资料的方法为±s,采用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中的例数、(%)表示百分数,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的护理效果
实施前心内科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低于实施后的总有效率,前后对比存在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实施前60例中有9例出现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15.0%,分别是坠床跌倒4例、给药错误1例、压疮2例、误吸1例、非计划拔管1例。实施后60例中有2例出现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3.33%,分别是坠床1例、压疮1例。比较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可见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血管内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突发性疾病患者和危重患者的数量比较多,护理不良事件风险率比较高,所以,针对护理风险开展的护理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心血管内科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中包含了强化护士的风险规避意识,构建护理安全文化;组建科室内风险管理小组;全面提升护理人员业务素质;护理设备保持在时刻可用的状态;规范化药物护理;关键时段的风险管理,这些管理措施均中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出发,有效规避风险,大大降低了护理出错率,从而得到患者和家属的认可,为防止护理纠纷的发生奠定良好基础。
此次研究中实施前心内科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低于实施后的总有效率,前后对比存在差别;比较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可见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患者中,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风险发生率,有着积极的护理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波, 杨玲.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A02):236-237.
[2]徐小雅, 王永生, 王效惠.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四川医学, 2012, 33(5):906-908.
[3]唐丽君, 张晶, 张明明.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科的应用效果[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2):1745-1746.
[4]史冬梅, 田金萍, 许艳玲. 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江苏医药, 2014, 40(20):2519-2520.
论文作者:陈一心,孙莉苹,郑小燕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7
标签:患者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发生率论文; 风险论文; 内科论文; 不良论文; 意义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第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