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环境和途径的再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途径论文,高校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是摆在高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市场经济给高等学校带来了机遇和活力,激励我们大力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广大教职员工办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凝聚力,使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诸方面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更为广阔的前景。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问题,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使高等学校师生在理想信念、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及人生价值观上受到影响。高等学校在当前如何抓住机遇、克服负面影响,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较之“五讲四美三热爱”、“文明礼貌月”、“三优一学”(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学雷锋)等活动更进了一步,目标更加明确,内涵更加丰富,成效更加显著,各种活动的开展都以培养人才这个中心为要旨,以丰富师生员工文化生活和提高精神文明素质为目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精神文明建设是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学校进行改革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高等学校只有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和建设新的办学模式,才能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认真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培养“四有”新人,要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形式,使师生员工的思想素质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都上一个新台阶。
一、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造能力及思想道德素质,作为衡量人才全面发展的标准。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把握时机,抵制和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狠抓德育建设,引导学生坚定信念,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具有特色和成效的教育活动,始终向坚定学生的政治方向、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向努力,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社会上“金钱至上”、“经商发财”等错误观念不但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对教职工也具有极大的冲击。从高校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之一,是忽视了校风校纪的建设,突出的问题是高校师生员工的整体素质未有多大提高,受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思想道德建设有所滑坡。当前高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应作为重点来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手段,而更贴切实际的精神文明建设应作为教职工个人工作目标的一项内容,学生应作为接受培养和学业的一项内容。并且与评选先进,奖惩挂钩,使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二、培养“四有”新型人才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繁荣、整个民族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高等教育肩负着重大的责任。特别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方面,更显出任务艰巨。所以,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须拓宽内容,使精神文明建设符合人才素质的培养目标。第一,在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要达到社会主义信念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统一;第二,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方面,应认识个人创造作用与社会贡献的统一;第三,在进行行为规范教育中,强调个人的自主自立与提高群体意识、严格遵纪守法的统一。这样,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才不会辜负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方面,在全面实施学生德育大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意发挥马列理论和思想教育课的主渠道的作用,加强专职政工队伍的建设,致力于德育师资队伍的提高和“三育人”队伍的壮大,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拓展学生德育和教职工德育的途径,使德育工作呈现出崭新的局面,从而才能培养出理想合格的人才。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四有”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要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关键的一条就是要从只把校园文化当成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一种活动,或仅作为“寓教于乐”的教育辅助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强化文化的育人意识,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地位主要表现为: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侧翼。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政治文化信息的传递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师生员工建立正确的政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搞好工作、勤奋学习、投身改革的热情和积极性。一方面,我们必须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坚持灌输教育和个别的思想工作,同时,我们更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形势。重视环境、氛围、舆论导向、校园精神在育人中的作用,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许多新观念、新信息、新思潮涌入校园。原有的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面对市场经济显得有些滞后。大学生思想敏感,接受新事物快,但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可塑性强。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大学生增强了公平竞争的意识,但也滋生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党团教育,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对广大党团员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团的基本知识和历史传统以及理想、奋斗目标和献身精神教育,这些正规的教育和学习渠道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通过校园文化这个载体,通过生动活泼、集思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各种活动,如大学生艺术节等,同时通过组织党团员亲身参加教学改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来实现。它可以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发挥政治文化、伦理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主旋律作用,宣传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发扬勇于开拓、大胆进取、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倡导高尚的道德行为,对大学生进行舆论导向宣传,从而影响其品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先择。
四、基础设施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也需要物质方面的配合。既重视精神文明“软件”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硬件”建设。高等学校应更新和建设校园文化设施、活动场地、绿化美化和景点设置等。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学校特有的培养目标为指导,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加强基础建设,使之既可以满足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员工生活的需要,又有利于净化大学生的心灵,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品德,同时,整顿和改善“三堂一室”秩序、面貌,进行讲文明、讲礼貌教育等,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新时期赋予了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新的内容,在表现形式上,应在思想建设、文化建设两方面都引起重视,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强日常管理,开展经常性、富有成效的活动,推动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