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运用持续质量改进(CQI)管理方法,提高院前急救转运的安全,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方法:通过实施前后平均出车时间、平均反应时间、急救处理率、急救器械药品完好率、第三方调查综合满意度的对比,评价CQI的效果。结果:实施CQI后平均出车时间、平均反应时间均有所缩短,提升了急救处置率、器械药品完好率、转运交接资料完整率、第三方调查综合满意度。结论:通过在院前转运中实施CQI提高整个院前转运的质量,提升转运的整体安全性。
【关键词】院前急救;转运;持续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2-0318-02
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是指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1]。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中的第一环节,而各类病人的安全转运是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性质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种:一类是“急救”类,即事发现场初步处理后为了进一步检查诊断及更有效的救治而转运至有救治能力的医院。一类是“院际转运”类,即指发生在医院与医院之间的院前转运,由基层医院或非专科医院转往更具收治条件的医院,使更多的病人获得进一步诊疗、照护的机会[2]。我科将持续质量改进用于院前急救中病人的转运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成立质量改进小组,科室成立质量改进小组,护士长为组长,选择1名高年资护士为具体协作人员,明确职责,制定项目改进计划表,制定改进目标及整改措施,实施CQI。
1.2 影响转运的风险原因分析
1.2.1出车时间延迟 通讯不畅、人员离岗、值班室位置不合理等。
1.2.2车辆因素 各种车辆故障、供油不足等。
1.2.3药品及仪器设备 包括仪器故障、蓄电池无电、氧气耗尽、物品使用未及时补充及失效等。
1.2.4患者因素 意外拔管、静脉输液管道脱落、自身由于病情危重,在途中发生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1.2.5工作人员因素 与转运人员相关的有工作经验缺乏、沟通不良等。
1.3 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1.3.1合理的布局
(1)值班人员在指定岗位待命:工作期间所有值班人员不能离开急诊区域,配备了专用的工作手机,保证在下车之后回到值班房之前随时可以接到出车指令,消除了以往的时间差。
(2)值班室的位置更加合理化:由原来的二楼调整为一楼更加靠近停车位的地方,缩短了上车的时间,同时也减少了急救人员来回往返车上与值班室之间的体力消耗。
(3)责任明确:出车电话一律由急救医生负责接听,职责明确到人,提高了相关人员的责任心也方便有问题时的追查,值班期间一律不允许私人电话占用值班室电话和值班手机。急救医生使用工作手机联系家属或报警人,避免慌乱中将地址报错或者调度员的打字失误,导致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电话中问清楚现场情况和病人的症状,准备好相应的器械药物避免到达现场后物品不全影响转运,在车辆到达之前给予急救指导,告知家属车辆预计的到达时间,尽量安排家属去比较明显的建筑物或主要路口等待,有效缩短到达急救现场的时间,为抢救病人的生命争分夺秒。
1.3.2充分的准备
(1)车辆:救护车司机每班认真填写行车管理登记本,仔细检查当班车及备用车,详细交接两车车况、油料,做到班班交接,发现问题及时送修,保证车辆处于备用状态。
(2)器械药品:急救物品定人管理,班班清点,每周整体检查,一次性医疗物品根据医院护理部效期管理要求定点放置、定量储备、用记号笔在显著位置标明有效期,并按先后顺序整齐摆放,用后及时补充;大型抢救仪器每日检测,检查蓄电池情况;药品根据有效期先后按照从右向左的顺序摆放,使用后填写药品使用登记本,与急诊药房药师确认签名后取回及时补充,确保药品、器械、仪器设备完好率100%。
(3)患者:确保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转运,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选用静脉留置针开放静脉通路,保证静脉输液通畅,各种管道固定妥当,昏迷躁动患者做好必要的约束。注意观察血压、脉搏、神志、心电指征变化,对病人做好心理关怀,急救中心收治转运的患者病情普遍较重,发病较急,且进展较快,变化较多,此类患者通常因发病急剧,意外伤害以及车祸致残等诸多因素而产生情绪低落、不安、紧张、抑郁、焦虑以及恐惧等负面情绪[3],此时护理人员应保持镇静,对病人做好语言抚慰工作,减少伤员及家属的恐惧心理,增强安全感,主动介绍急救措施及用药目的,取得家人的合作与理解,有利于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1.3.3控制与管理
(1)准入制度:参与院前急救工作的急救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需取得执业医师/护士资格及南京市急救中心考核颁发的院前医疗急救资格证,具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平时工作认真负责,心理和身体素质好,急救及法律意识强。
(2)紧抓培训:加强对急救人员理论知识更新与业务考核,强化专科技能轮训与复训,通过模拟案例提高现场处置的应变能力,建立考核计划及登记本,定期考核与工作抽查相结合。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及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知识,落实告知制度、签字制度,汇报制度,做好自身防护,既高效救治患者又有效地保护自己。
1.3.4评估与决策
(1)急救患者的评估:转运前评估患者的状况包括病史、当前病情、生命体征、预测转运所需的时间来判断转运风险,由现场的急救医生选择合适的转运时机,预计途中有风险的患者应获得患方的知情同意并签字。
(2)转院患者的评估:对于院际转运的病人由急救人员与转诊机构的医护人员现场共同交接,首先对患者进行快速的评估,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等情况,评估有无紧急情况需要处理;再由急救医生询问患者的既往史、现病史、住院期间病程变化、治疗检查情况以及此次转院的目的,急救护士则详细交接患者的皮肤情况、管路情况、药物使用情况等,了解接受医院的联系情况,发现疑问及时核查,交接无误后在转诊记录上双方签字确认。
1.3.5有效的沟通
(1)沟通的种类:沟通从开始贯穿到整个转运过程,包括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团队内部的沟通、转出单元和接收单元之间的联络和沟通。
(2)沟通的内容:沟通信息包括病情、转运途中的交通、时间等一般信息。通过车上的车载GPS可以实时显示车辆运行情况,同时将患者的病情信息提前通过安装在各大医院的显示终端屏幕提示接诊医院做好准备。如遇到胸痛、卒中及严重创伤的患者,在病人到达前急救人员与接诊科室进行电话沟通,告知病情与需要准备的物品,接诊科室做好接收病人的准备。王显荣等[4]报告转运过程中保持信息畅通、实时告知病情,提前做好接纳准备,有利于患者到达后的抢救。 送达医院后交接双方由医护共同交接,急救医生进行详细的病情、用药介绍,急救护士补充护理情况、途中生命体征情况以及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状况等,与接诊人员共同确认患者的静脉通路及各种管道,认真填写院前急救患者转运单并由接诊人员签字。遇到特殊情况,例如突发情况暂无家属的病人、三无流浪人员还要就身边的物品进行交接确认并签名。
2.结果
有表可知,实施质量改进后,各项急救医疗评价指标均有所改善。
3.讨论
院前转运的过程虽然时间不长,却具有很大风险性,通过CQI的方法着重从管理入手,从转运前的评估准备到转运途中的病情观察护理以及与接诊科室的交接进行层层把关,将存在的风险因素统计出来,制定出问题发生的解决方案,通过信息反馈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整个院前转运的质量。通过在院前转运中实施CQI我们体会到注重检查环节质量,才能促进终末质量的提高,提升转运的整体安全性,以满足群众对于急救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雷鹤.护理管理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30-131.
[2]陈文琼,林艳,邓慧.标准作业程序在病人院际间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0):1099-1102.
[3]刘晓凤,杨桂溶.心理护理干预在院前急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107-108.
[4]王显荣,付铁红,王桢,等.论院外急救在温州“7.23”动车事故伤员救治中的表现及作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9):726-728.
论文作者:陈璐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患者论文; 病情论文; 病人论文; 情况论文; 质量论文; 人员论文; 时间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2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