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被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误导了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投资收益论文,上市公司论文,股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自上市公司2007年广泛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单独确立为利润表科目,并且其数额包含在“营业利润”的计算中,这与新会计准则实施前投资收益排除在营业利润计算外的情形大不相同,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营业利润的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2006)①,“投资收益”的确认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处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所产生的投资收益;二是持有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期间产生的投资收益,包括利息、现金股利的发放和长期股权投资单位的利润分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指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证券投资(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等)的公允价值变动并计入当期损益的部分,这项收益实时反映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没有现金流产生,是未实现利润。 处置金融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是人为可控制的,公司适时创造出的“投资收益”可以带来巨额利润,帮助上市公司增加盈利。东方财富网近日报道“中兴通讯”为了力保利润不得不采取“杀鸡取卵”的方式,在其2012年营业利润超60亿元亏损的条件下,最终全年净亏损额骤降至26.05亿元,在这一减亏过程中投资收益功不可没②。在高达12.59亿元投资收益构成中,通过处置中兴特种设备有限公司股权和出售长飞投资股权实现的收益就有11.91亿元。“投资收益”也越来越多地代替主营业务利润,成为上市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例如,2010年年报显示,通过“投资收益”使营业利润扭亏为盈的公司中,南京熊猫、新疆冠农果茸、上海九龙山、和上海海欣公司的“投资收益”占净利润的比重高达800%以上。 营业利润通常反映企业持续性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利润的能力,去除了影响公司业绩的一次性或非经常性因素,被认为具有很高的盈利持续性,是证券市场投资者判断公司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然而,“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两种收益与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的性质大不相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更多地受到非自身能控制的证券市场环境的影响,和证券市场行情息息相关;而“投资收益”虽然和其它主营业务利润的来源不同,但与其挂钩的长期股权投资或金融资产投资则是公司持续经营的业务,这也是财政部新准则中把“投资收益”列入营业利润中的重要原因。但是上市公司可通过随意操控或处置金融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使得大量投资收益可能产生于一次性且不可持续的资产处置,降低盈利的持续性。 会计准则设立利润表各科目的分类是为了让报表使用者正确区分盈利的各个组成部分,提供预测未来盈利或现金流所需要的信息,帮助市场投资人判断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两种特殊的收益成分对营业利润的持续性会造成什么影响?而市场投资人是否能正确区分营业利润里各种组成部分预测未来盈利的能力?当“投资收益”成为公司增加利润的捷径时,这些问题非常值得投资人、学术界和资本市场监管部门的关注。本文研究两个问题:(1)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持续性是否与核心营业利润的持续性不同;(2)资本市场投资人是否理性地区分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持续性。本文检验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后2007年至2011年这五年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未来盈利的预测能力,并且通过投资组合和回归的方法验证利用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持续性特征是否能带来超额股票收益。实证结果表明:(1)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持续性显著低于营业利润的其它组成部分;(2)投资收益占利润比重高的公司在未来一年的股票收益率显著低于投资收益占利润比重低的公司,并且按此比重大小排序构造的对冲投资组合能够在未来一年创造超额收益;并且(3)对于去除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营业利润是亏损的公司,对冲投资组合的超额收益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上市公司利用大量“投资收益”增加短期利润弥补亏损的现象,而资本市场投资人没有理性地认识到同属于“营业利润”范畴内的“投资收益”和核心营业利润的盈利持续性大不相同。本文结果对报表使用者正确运用2007年后广泛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提供重要警示。 本文的其它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分析相关文献并提出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描述样本和定义变量;第四部分讲述实证方法并进行实证检验;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并提出本文的政策意义。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营业利润是衡量企业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持续性利润的基本指标,也是证券市场投资者判断公司持续性经营业绩好坏的重要指标(Wild,Subramanyam and Halsey 2007)。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将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调入营业利润,不同于新会计准则实施前把它们排除在营业利润之外的做法。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上市公司适时地创造出“投资收益”带来巨额利润,帮助增加盈利或避免亏损,并且其占净利润的比重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赵一霏(2007)发现利润的贡献成分中,主营利润对整体利润的贡献程度下滑,投资收益等非主业因素影响趋增。 “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两种收益与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的性质大不相同。“投资收益”主要来源于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收益和持有期间产生的收益,包括利息、现金股利的发放和长期股权投资单位的利润分享。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和金融资产所带来的收益通常是一次性所得,变化的可能性和不可持续性较高。而被投资单位发放的股利所得(按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或按投资比例分享的利润或损失(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不是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或提供劳务所得,与公司其它的主营业务收益相比,持续性可能不同,但长期股权投资或金融资产投资是公司持续经营的业务,业务本身持续性可能较高。“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衍生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并计入当期损益的部分,在证券市场环境好的时候,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较高,推动公司营业利润和总利润的增加,但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跌会直接导致这部分收益的缩水,同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受到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实现投资收益的反向调整影响。因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具有暂时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征,盈利持续性会较低。王建新(2008)指出,如果上市公司的证券投资比例很高,公司的持续获利能力可能会比较差。 会计盈利不同组成部分的持续性一直是西方学者研究的重点(如Bowen et al.1986,Sloan 1996,Ramakrishnan and Thomas 1998,and Barth et al.2001)。Richardson et al.(2005)将盈利分为应计项和现金流,把应计项按各自的可靠性分类,检验可靠性和盈余持续性之间的关系,发现应计项目越可靠,盈利的持续性越高。Dechow and Ge(2006)发现营业利润以外的特殊收益项目(Special items)导致盈利持续性很低,特别是在应计项很低的公司。直接研究投资收益的西方研究以Bartov(1993)为代表,他发现公司会操纵处置投资或长期资产的时点,以获得投资收益或资产处置收益来操纵利润。国内研究在新准则实施后主要集中于投资收益可能成为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可操控项目。张昕和杨再惠(2007)系统考察了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避免亏损的行为,发现第四季度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时间点,而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投资收益以及营业外收支成为主要操控的项目。程书强和杨娜(2010)针对2007年扭亏的上市公司,发现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主要通过营业外利润和投资收益这两个非经常项目实现扭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实时反映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且该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所以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不大。 国内对新并入营业利润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持续性研究还非常有限。如果投资收益成为可操控的项目,可靠性降低,它的盈利持续性可能比核心营业利润的持续性低。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更多地受到非自身能控制的证券市场环境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收益转回的影响,持续性可能比核心营业利润低。我们提出本文假设一: H1: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持续性与核心营业利润显著不同。 财务报表信息是否被市场投资人理性地使用一直是近年来资本市场研究关注的重点。在投资收益占经营利润的比重越来越大的趋势下,股市投资人是否被投资收益等非经营性利润误导是资本市场监管人、学术界、投资界和报表使用者都应该关注的重点。 早期西方研究的代表作Sloan(1996)证实股市没有正确区分利润的两个组成部分—应计项和营运现金流之间显著不同的持续性,应计项占比高的公司未来利润被高估,未来一年的股票收益率比应计项占比低的公司显著低下。后期研究对利润组成部分进行了各种划分,检验股市是否对各利润组成部分正确地定价,如Xie(2001)发现股市没有正确区分可操控性应计项较低的盈利持续性;而Dechow et al.(2008)发现现金流的组成部分没有被正确定价;Luo(2008)发现股市没有看出可以被操控的经营现金流具有不同的盈利持续性。一些学者还发现股市没有对营业利润外的部分特殊项目进行正确定价,如Dechow and Ge(2006),和Doyle et al.(2003)。 国内对股市是否对会计利润组成部分合理定价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早期研究如赵宇龙和王志台(1999)发现,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不能解析出会计盈余信息中的永久性部分和暂时性部分,而是功能锁定于整体会计盈余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对上市公司股票进行估值,为管理层利用非经常性交易事项操纵公司会计利润进而蒙蔽市场创造了条件。对于特殊利润项的定价研究包括吴战篪等(2009),他们研究了2007年上市公司投资收益项目的价值相关性,发现我国证券市场区分了营业利润与证券投资收益,并且赋予不同的估值。新会计准则后,谭洪涛等(2011)以金融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市场反应的关系,发现股市的过度反应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显著相关。国内研究并没有探讨股市对特殊利润项目—证券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估值是否合理,没有研究股市的反应强弱和这些利润项目对于公司未来利润的预测能力是否一致。 如果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持续性比营业利润的其它组成部分低,但市场投资人并没有区别对待它们对于未来利润的预测能力,则投资收益占净利润比重高的公司未来利润和价值可能被高估,投资收益占净利润比重低的公司未来利润和价值可能被低估。本文以2007年新会计准则将“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划入“营业利润”的准则变化为背景,研究股市是否正确反映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持续性与核心营业利润的盈利持续性之间的差异,是否错误地把它们与营业利润的其它组成部分混为一谈。我们提出本文假设二: H2:资本市场没有正确区分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持续性与核心营业利润的不同,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较高的公司股票价值会被高估,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较低的公司股票价值会被低估。 三、样本描述和变量定义 本文研究2007年至2011年深沪两市A股所有上市公司年报中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我国新会计准则从2007年年初开始实施,因此研究年度始于2007年,由于要预测未来一年的盈利,而公司当年年报大部分在下一年4月份公布,因此研究的财务年度止于2011年。样本中剔除了ST、PT、SST、S*ST类的公司,同时金融和保险行业公司的投资收益科目比较特殊,我们也剔除了金融保险类公司。剔除市场交易数据或财务数据不全的样本后,得到6913个公司—年度样本,部分回归分析对数据有相应的要求,样本量会有所减少。本文的财务数据来自于Wind数据库,股市数据来自锐思金融数据库(Resset)。 国内研究发现公司会通过线下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如营业外收支和补贴收入等(王克敏和王志超,2007),这些线下项目的盈利持续性可能和主营业务带来的利润的持续性不同,因此为了检验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同于核心营业利润的持续性,我们把利润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投资收益(INVEST);公允价值变动损益(UR);核心营业利润(CORE),即除去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和非营业利润(NONCORE),即净利润除去营业利润以后剩下的利润。 为检验股市是否对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准确定价,我们采用回归和股票投资组合的方法。根据Hafzalla et al.(2011),我们看重利润的组成比重,因此用以检验的变量是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分别占净利润绝对值的比重,而不是如Sloan(1996)等研究用总资产做分母,这样最能有效检验投资者因忽视利润组成部分的不同持续性而对公司股价产生的影响。投资收益占净利润比重小的公司可能具有大量其它持续性经营型业务,盈利的持续性会较高,是投资组合中应该买入的公司,但如果用总资产做分母,这些公司不一定是占比低的组合,买入的组合可能不会是最被低估的公司。在关于股市是否合理反映会计信息的检验中,我们用投资收益(INVEST)、公允价值变动损益(UR)、核心营业利润(CORE)和非营业利润(NONCORE)占净利润的绝对值(|NI|)比例来进行检验。 用于检验股市能否对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准确定价的指标是公司年报公布后一年的股票超额回报率(),计算窗口为t年年报公布后(t+1年的5月初)至t+1年年报披露截止日(t+2年4月底)。股票超额回报率计算为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个股月收益率的一年复合率与等权平均的市场月收益率的一年复合率之差。 本文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表2描述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核心营业利润(CORE)和投资收益(INVEST)、公允价值变动损益(UR)、和非营业利润(NONCORE)分别呈现显著负相关的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显示未来一年的股票超额收益率与投资收益显著负相关,但Pearson系数不显著。两种相关系数都显示股票超额收益率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无显著的相关性。 四、实证结果 (一)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持续性 我们首先检验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持续性。需要检验的变量是各个利润组成部分与净利润绝对值的比率,但被解释变量为下一期的净利润,不能用净利润给自变量标准化,因此我们用非标准化的各个利润组成部分作为自变量,加入总资产这个自变量来控制公司规模(如Hafzalla et al.2011,Barth and Kallapur 1996)。我们对所有变量进行百分位排序,取值在[0,1]之间,并且用Petersen(2009)方法控制年度—公司对残差的影响。检验模型(1)如下所示。 表3列示了对模型(1)的回归结果。从t统计量可以看出,投资收益(INVEST)和核心营业利润(CORE)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为正,表明投资收益来源于持续性的经营活动,对未来利润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UR)没有任何预测能力,t统计量不显著,说明是一个暂时性的利润项目。线下项目非营业利润(NONCORE)的预测能力也很微弱,与它们特殊的非经常性的特征一致。我们对投资收益的系数a2和核心营业利润的系数a1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a2<a1在1%或以下差异显著,说明投资收益的持续性显著低于营业利润中其它组成部分的持续性。不言而喻,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持续性远远低于核心营业利润的持续性(a3<a1),假设H1得到验证。表3的结果意味着如果不区分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而对未来利润进行估计,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利润比重高的公司未来利润会被高估,而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利润比重低的公司未来利润会被低估。 (二)股市是否正确理解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持续性 为检验股市是否正确区分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相比核心营业利润在预测未来利润能力上的区别,我们构建未来一年股票超额回报率的预测模型,并且建立股票对冲投资组合。与Hafzalla et al.(2011)一致,我们看重利润的组成部分,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的比重高的公司股价最可能被高估,占净利润的比重低的公司股价最可能被低估,因此检验的变量是它们分别占净利润绝对值的比重。我们对所有自变量进行十分位排序,取值在[0,1]之间,用模型(2)来检验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未来股票超额回报率的关系,并用Petersen(2009)方法控制了年度—公司对残差的影响,结果列示于表4。 从对模型(2)的回归检验结果看出,投资收益占净利润的比重与未来一年的股票超额回报率显著负相关,系数估计值显著小于0,说明股市高估了投资收益占利润比重很大的公司未来的经营能力,估值太高,当未来利润实现的时候股市做出反向调整,得到显著为负的超额回报率。投资收益占利润比重很低的公司结果则相反。假设H2得到验证。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系数估计值不显著异于0,说明股市完全认识到它主要受股市波动和处置收益实现时的反向调整的影响,具有暂时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征。核心营业利润(CORE)和非营业利润(NONCORE)的系数估计值也不显著异于0,和未来的股票超额回报率不相关,说明股市对这些利润组成部分定价合理。 在检验股市是否正确理解会计信息对未来利润的含义的方法中,回归模型的局限性是无法控制足够多的风险因子,自变量中的会计信息和未来股票收益率的显著关系可能是因为会计信息和某种不知道的风险因子相关。我们进一步建立股票对冲投资组合来直接检验股市是否完全理解投资收益信息对于未来利润的意义。从2007年至2011年,每年我们按照投资收益占净利润绝对值()的比重把样本排序,分成5组,计算每组股票组合未来一年的超额回报率,即为每组中个股超额回报率()的均值。表5列示了每年每个组合未来一年的股票超额回报率和对冲组合回报率。 从表5的最后一行可以看出,5年中有4年的对冲组合收益均为正,购买投资收益占比低的股票并且卖空投资收益占比高的股票在未来一年基本得到正的超额股票回报率,说明投资收益较低的公司股票价值被低估,投资收益较高的公司股票价值被高估,再次验证了假设H2。 (三)进一步分析 表2显示投资收益(INVEST)和核心营业利润(CORE)显著负相关,说明当主营业务差的时候,公司可能更会创造出“投资收益”帮助增加盈利或避免亏损,这与媒体多次报道上市公司随意操纵处置股权投资和金融资产的现象一致。近期研究也表明投资收益成为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可操控项目之一,当核心营业利润下降或亏损时,操纵投资收益或非营业利润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就越强。 为了直接检验投资收益和未来股票回报率的关系,消除投资收益和核心营业利润负相关关系的影响,从2007年至2011年,我们每年先把样本按核心营业利润(CORE)的正负分为两组,我们认为CORE<0的那组公司创造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强。然后在两组样本中我们分别按照投资收益占净利润绝对值()的比重把样本排序后分成5组,计算每组股票组合未来一年的超额回报率,即为每组中个股超额回报率()的均值。表6分别列示了在CORE<0和CORE>=0的情况下每年每个组合未来一年的股票超额回报率和对冲投资组合回报率。 从Panel A的结果可以看出,当主营业务利润亏损时,2007-2011年期间每年买入投资收益比重小、卖空投资收益比重大的公司,在未来一年都能得到正的股票超额回报率。最后一行显示对冲组合的平均超额回报率为9.53%,t统计量为2.17。而当主营业务盈利时,即CORE>=0时,Panel B显示买入投资收益比重小、卖空投资收益比重大的公司的对冲组合在未来一年得到的平均超额回报率为4.94%,而且t统计量表明回报率不显著异于0。表6结果揭示了当去除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营业利润是亏损时,公司创造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强,投资者也更容易忽略同属于“营业利润”范畴内的“投资收益”和核心营业利润的盈利持续性大不相同,因而投资收益较高的公司股票价值会被高估,投资收益较低的公司股票价值会被低估,相应的股票对冲投资组合可以创造显著超额回报率。 (四)稳健性检验 因为样本数目相比西方相关研究较少,我们每年将样本分为5组来建立股票对冲投资组合,直接检验股市是否完全理解投资收益信息对于未来利润的意义。为了使本文与西方相关研究一致,我们每年也将样本按投资收益占净利润绝对值的比重把样本排序分成10组,计算对冲投资组合未来一年的超额回报率,结果如表7所示。 结果显示,2007~2011年每年的对冲组合在未来一年的股票收益率均为正,相比表5的结果更为显著。当样本按核心营业利润(CORE)的正负分为两组时,核心营业利润亏损时的对冲投资组合回报率平均显著为正,t统计量为2.23,比表6中的t统计量高。而当核心营业利润盈利时,分为10组的对冲组合在未来一年得到的平均超额回报率不显著异于0,与表6结果一致。因此将样本分为5组或10组建立股票对冲投资组合的方法都显示股价高估了投资收益对于未来盈利的持续能力,尤其是对于主营业务亏损的公司,投资者更容易忽略“投资收益”相比核心营业利润的不同持续性。 五、结论 自从我国从2007年年初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划入“营业利润”的范畴内。本文通过系统分析2007年至2011年深沪两市A股所有上市公司年报中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发现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持续性显著低于营业利润的其它组成部分,但资本市场投资人没有理性地区分投资收益与核心营业利润的差异,投资收益占净利润比较高的公司股票价值会被高估,投资收益占净利润比较低的公司股票价值会被低估,投资收益占净利润的比重与未来一年的股票超额回报率呈显著负相关的关系。股市完全认识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受股市波动的影响,具有暂时性盈利的特征。我们进一步比较了去除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营业利润是亏损状态和盈利状态的公司,发现把亏损公司按投资收益占净利润比重大小排序构造的对冲投资组合能够在未来一年创造更加显著的超额回报率,而针对盈利公司的对冲组合超额回报率不显著。 本文结果说明股市高估了投资收益占净利润比重很大的公司未来的经营和创造盈利的能力,估值过高,特别是当上市公司面对主营业务亏损、利用处置金融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带来的投资收益增加盈利时,资本市场投资人没有理性地区分投资收益相比核心营业利润较低的盈利持续性。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上市公司2007年后广泛实施新会计准则的负面效应,警示资本市场投资人更加理性地认识到同属于“营业利润”范畴内的“投资收益”和核心营业利润的盈利持续性大不相同。针对上市公司利用大量的“投资收益”增加短期利润弥补亏损的现象,本文对报表使用者正确运用“营业利润”相关信息提供重要的借鉴,并希望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信息透明。 收稿日期:2014-03-24 注释: ①具体准则见《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②详细内容见东方财富网2013年5月26日新闻网站,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45,20130526294048369.html。标签:投资收益论文; 投资论文; 营业利润论文; 公允价值论文; 回报率论文; 投资组合论文;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论文; 风险对冲论文; 核心利润论文; 长期股权投资论文; 股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