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宁夏农业结构调整的意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宁夏论文,结构调整论文,关于加快论文,意见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十年代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产品供给总体上由长期短缺变成相对过剩,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已从以往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主要受需求和市场的约束。就宁夏而言,在没有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已基本稳定在一定水平,粮食产量1998年达到294.8万吨,宁夏人均占有粮食555公斤,居全国前列;肉类、油料、水产品、水果、蔬菜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出现了一定范围的农产品买方市场,生产的农产品有相当一部分卖不出去。粮食全区库存已达150万吨,相当区内5年商品粮销售量。因此,调整农业结构,已成为极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最近,我们到有关市、县进行了调研。现就全区农业结构调整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宁夏农林牧渔业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林牧渔业经济结构不断趋于优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构成由1978年的79.6∶4.1∶16.3∶0调整为1998年的68.7∶1.3∶28.3∶1.8, 农业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林业因自然灾害(主要是天牛危害)比重下降,牧业比重上升了12个百分点,渔业从无到有发展到占总产值的1.9%。 在山川同时增长的情况下,灌区和山区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由1978年的61.3∶38.7发展为1998年的74.1∶25.9,灌区的增长明显快于山区。
种植业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扩大经济作物、蔬菜瓜果和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全区农作物种植结构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蔬菜瓜果的比由1978年的83.2∶9.1∶6.1∶1.6调整为1998 年的67.1∶12.3∶16.4∶4.2。期间,粮食种植面积比重下降16.1 个百分点(其中引黄灌区降低了26.7个百分点),而总产量翻了一番半。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蔬菜瓜果分别提高了3.2、10.3和2.6个百分点(引黄灌区饲料作物比重提高了19.7个百分点)。从夏秋比重看,由于麦套玉米种植模式的普遍推广,秋收作物比重上升而夏收作物比重下降,全区夏秋作物种植面积的比由1978年的58∶42调整为1998年的46∶54。种植结构的调整,极大地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丰富了城乡人民的“菜篮子”,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
目前宁夏农业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种植业中粮食面积比重偏大,经济作物比重过低。1998年宁夏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蔬菜瓜果的比重为67.1∶12.3∶16.4∶4.2,只相当于全国80年代中期的水平,全国目前水平为57.9∶17.3 ∶16.6∶8.2。宁夏粮食比重较全国高9.2个百分点,而经济作物和蔬菜分别低5个和4个百分点。
2.在农、林、牧、渔业中,农业偏重而林、牧、渔业偏轻。1998年宁夏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为68.7∶1.3∶28.3∶1.8,同期全国水平为56.4∶3.3∶31∶9.3,山东省为50∶2.2∶33.4∶14.4, 河南省为64.6∶2.8∶31.8∶0.8。由于宁夏产业结构落后、比例失调,农林牧渔产业系统效益相对较低。(有关数据见表1、表2)
二、宁夏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与建议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宁夏农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稳定数量、提高质量、调整结构、深化加工、开拓市场、协调服务”的指导方针,以优化配置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在保证基本口粮的前提下,稳步发展林、牧、渔业,大力发展饲料生产,适度发展经济作物、蔬菜。
表1 各时期宁夏分农作物种植构成情况单位:%
合计
粮食
经济 饲料作物 蔬菜
作物
作物
合计 青饲料 玉米
瓜果
全区
10084.8
9.16.14.12 1.6
1978年 灌区
10085 6.15.81.34.53.1
山区
10083 10.5
5.55.40.11
全区
10075.1
13.1
9.45.14.32.4
六五末 灌区
10070.5
11.9
1212 5.6
山区
10078.8
13.6
7.57.5
0.1
全区
10073.1
12.9
11.8
3.28.62.2
七五末 灌区
10064.9
10.4
20.5
0.120.4
4.2
山区
10078.3
14.3
6.34.81.51.1
全区
10069.7
12.6
13.8
3.810 3.9
八五末 灌区
10057.9
13.8
22 0.121.9
6.3
山区
10078 11.8
7.95.82.12.3
全区
10067.1
12.3
16.4
2.114.3
4.2
1998年 灌区
10058.3
9.425.5
0.125.4
6.8
山区
10076.3
14.5
6.93.23.72.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到2005年,粮、经、饲、菜种植面积调整为46.4∶31.4∶18∶4.2;农、林、牧、渔业调整为:50∶2.5 ∶45∶2.5。
表2 各时期农林牧渔业产值及构成情况 单位:亿元,%
总产值农业林业牧业渔业
产值产值产值产值
78年数量 4.9 3.9 0.2 0.8 0.0
构成100.079.64.1 16.30.0
六五数量 12.0 8.8 0.8 2.3 0.1
构成100.073.36.7 19.20.8
七五数量 24.7 17.31.3 5.4 0.5
构成100.070.95.3 21.82.0
八五数量 56.5 38.11.0 16.21.2
构成100.067.41.8 28.72.1
98年数量
构成100.068.61.2 28.31.9
表3 2005年调整后的种植业结构 单位:万亩
总播种口粮面积 经济作物
面积
合计 小麦 水稻 杂粮 合计 其中油料
马铃薯
全区1530
710
470
100
140
480 150
200
灌区630310
170
100
40100 50
山区900400
300 100
380 100
200
蔬菜 饲料及其它
合计 其中玉米
全区65 275
灌区45 175 140
山区20 100 50
注:“1236”新增130万亩灌溉面积未计在内。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保证口粮供给,扩大饲料粮、饲草的种植和经济作物的生产
目前,宁夏农作物最大种植面积为1530万亩,其中灌区630万亩, 山区900万亩。“1236”红寺堡、固海扩灌建成后, 农作物最大种植面积即将达到1650万亩。初步意见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如下:
1.保障口粮安全供应。宁夏近5年年平均生产口粮166.3万吨,年人均达325公斤(其中灌区410公斤、山区210公斤)。 全区人均占有口粮已超过山区人均300公斤、灌区250公斤的基本标准。虽然山区口粮缺口在20万吨左右,但灌区年余口粮46万吨,全区平衡后每年仍有25万吨的结余口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人均口粮需求将会下降。
粮食面积稳定在1100—1200万亩。调整后,灌区小麦、水稻面积分别稳定在现有的170万亩和100万亩,努力提高单产;减少杂粮面积,豆类等其它杂粮面积控制在40万亩;山区稳定小麦面积,保持在300 万亩,地膜玉米按户均1亩计算种植50万亩,适当减少秋杂,保持在100万亩左右。这样,全区口粮种植面积由1998年的923万亩减少到710万亩,“1236”新增灌溉面积130万亩中粮食种植面积按60 万亩计算(不包括玉米、马铃薯面积),全区口粮面积预计可稳定在750—770万亩,通过科技推广和单产的提高,口粮总产仍可达160—180万吨,到2005年考虑新增人口70万,预计也可保证口粮基本自给。
2.扩大饲料粮和饲草种植。灌区大部分实现麦套玉米的最佳种植模式,达到140万亩,玉米产量将达到80万吨,主要作为饲料用粮; 饲料面积发展到7—10万亩。山区现有900万亩耕地,1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种草100万亩(不计算在农作物播种面积内)。
3.发展经济作物、马铃薯及蔬菜的生产。灌区的蔬菜面积由目前的38万亩扩大到45万亩,经济作物由55万亩扩大到100万亩, 其中油料面积50万亩;山区合理发展马铃薯,达到200 万亩(在适合种植马铃薯的耕地上每三年轮作一次);蔬菜面积由12万亩调整为20万亩;经济作物由127万亩扩大到180万亩,其中适当减少油料面积,由120 万亩调整为100万亩。
(二)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扩大优质稻、优质小麦和专用品种玉米生产
1.水稻:1998年种植面积99.7万亩,总产62万吨,商品量20万吨。近年来,由于水稻品质混杂、加工滞后等因素影响,宁夏大米品质降低,在周边省区市场逐步缩小,同时受水资源和耕地的制约,扩大种植面积余地不大,应在稳定现有面积的前提下重点发展优质稻的生产。98年确定的宁粳16号、宁稻216、宁粳7号、秋光等优质稻的品种,今年的种植面积已占水稻面积的70%以上,宁粳16号扩大到60多万亩,占60%。优质稻基地也由去年的10万亩扩大到15万亩。今后应进一步扩大优质稻生产基地。
2.小麦:1998年全区种植面积475万亩,总产94.7万吨, 基本满足区内需要,但还需从区外调入一部分小麦用于优质面粉的加工。山区冬小麦面积129万亩,产量11.5万吨,产量低、商品量小, 基本作为口粮。今后应进一步通过科技推广和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单产,淘汰劣质品种。川区春小麦面积175万亩,产量20万吨。今后继续推广永良4号及适应不同消费和加工需要的优良品种,加快白粒硬质小麦新品种的引进、培育、推广、示范步伐。农科院作物所培育的小麦新品种永良15号,是一个比较有潜力的小麦优质品种,经农业部谷物品质测试中心和华丰面粉厂鉴定,适合加工各类高品质面粉,今年永宁等地的种植面积已由去年的2000亩扩大到2万亩,在取得经验后应扩大种植面积。
3.玉米:1998年全区种植面积215万亩,产量达到99.97万吨,是宁夏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品种。玉米目前70%外销,其余用于淀粉、饲料转化。
按照宁夏现有畜禽饲养量测算,配混合饲料年需求量在40万吨,由于部分畜禽(特别是在山区)仍采用传统饲养方式,实际年消耗量只有30万吨。宁夏现有饲料生产能力30万吨,可转化玉米21万吨;目前实际年产配混合饲料12万吨,仅消耗玉米8万吨。宁夏70%玉米调出区外, 同时又需调入16万吨成品饲料,高于本区生产量。现有5 个玉米淀粉加工厂,能力达到4.5万吨,1个2万吨的食用酒精厂, 如满负荷生产年可加工转化玉米近40万吨。所以,淀粉、饲料加工转化玉米的潜力还是相当大的。
今后一是加快发展畜牧业、饲料工业及玉米深加工工业,进一步提高玉米转化能力;二是调整玉米种植品种结构,压缩大宗品种种植面积,引进、培育、示范、推广饲用玉米和适应深加工转化的玉米品种,如青贮玉米、粮饲兼用型杂交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三是粮食部门要进一步搞活玉米流通,大力拓展玉米外销市场。
4.马铃薯:1998年种植面积146万亩,鲜薯产量达到100万吨,已形成8万吨马铃薯淀粉和2万吨粉条、粉皮的加工能力,年加工鲜薯67万吨。现在国内一些马铃薯生产区的马铃薯产业发展很快,国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也将品种繁多的马铃薯食品和高档淀粉推向中国市场,同时还引进优良品种,在中国建设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对宁夏压力很大。宁夏马铃薯加工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结构单一,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重点在马铃薯优良品种、基地建设、栽培技术、市场预测和产品开发上下功夫,在现已形成的马铃薯基地的基础上,引进、选育淀粉含量高、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高的淀粉加工型优良品种;同时引进、选育产量高、品质好、适于加工薯条、薯全粉、雪花粉专用薯的食品加工型品种和鲜食早熟菜用型品种。
(三)调整林、牧、渔业结构:大幅度提高畜牧业比重、积极发展林果业、水产业
畜牧业要作为宁夏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力争到200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31.5%提高到45%,成为宁夏强区富民的主导产业。突出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型、节粮型畜牧业,逐步提高牛羊在畜牧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灌区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加快粮食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山区在恢复天然草场、退耕还草的基础上,发展舍饲牧业,控制放牧业。搞好畜禽防疫体系建设;建立畜牧业饲草料生产体系;扩大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和饲用玉米种植;加快牛羊品种改良步伐,推广秸秆养畜,提高肉奶品质;稳定生猪生产,推广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发展瘦肉型猪,提高出栏率、商品率、瘦肉率;稳定发展养鸡业;适度发展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到2005年,全区羊、牛、猪的饲养量预计将分别达到710万只、95万头(其中奶牛12万头)、350万头;出栏分别达到230万只、45万头、180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4400万只,禽蛋产量11.5万吨。肉类总产达到25万吨。
林业要抓住国家重视建设生态环境的机遇。灌区重点调整经济林品种结构、建设二代农田林网和防风固沙林;山区重点抓好林果工程和天然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到2005年,全区有林地面积达到950万亩,其中经济林面积1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以上。
西北及周边省区受资源条件制约,水产品短缺局面将长期存在,而宁夏水产品主体市场在区外,应充分利用现有水面发展渔业,在提高单产的同时,积极扩大渔业养殖面积,稳定增加总产,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多品种、多形式的套、混养,改变多年来池塘主养品种单一和套、混养品种少、品质低、规模小的局面,推广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罗非鱼、鲈鱼、沼虾、河蟹等名特优养殖品种,形成规模。到2005年,水产品产量达到6万吨。
(四)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几个难点
从各地农业结构调整出现的问题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玉米退出保护价后的影响。宁夏今年灌区玉米、山区旱作小麦退出保护价,明年山区玉米退出保护价,以促进种植业结构加快调整。山区冬小麦主要作为口粮,退出保护价后影响不大。而灌区麦套玉米、山区地膜玉米是宁夏粮食上台阶“四个一”工程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发展很快,今年已分别达到106万亩、51万亩。目前, 玉米在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中的比重较大,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7.5%,产量已占粮食总产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农民收入的主要粮食品种之一。玉米退出保护价后,价格下降,饲料成本相应降低,对发展畜牧业有利。但由于玉米优质品种较少,加工转化能力滞后,在国家未放开粮食经营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将会影响农民收入、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和宁夏粮食总产量。
二是一些品种的农作物只追求产量,不重视质量,优质品种少。宁夏一些传统的优势作物如川区的甜菜、啤酒大麦、芦笋、红黑瓜子、苹果及山区的油料等,优势逐步丧失,而新的优势作物尚未发展起来。
三是信息不灵。目前宁夏农业和农产品市场信息工作没有完全到位,缺少专门从事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研究和报告的机构,难以做到定期发布权威性可靠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各种专业协会正处于发育之中,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措施跟不上,市场导向作用发挥不够,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性不强,种植与市场需求脱节,增产不增收。
四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层次较低,农产品加工、转化、运销明显滞后,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技术含量低,精、深加工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不佳。
退耕还林还草是今后加快山区生态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由于山区人口压力大,粮食和其他作物用地矛盾突出,如何稳定地解决退耕后农民的口粮及增收问题,将是结构调整的难点。另外,山区受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如遇到大旱等灾害年份,农作物不能按时播种或要拆夏补秋,也给调整种植业结构带来一定难度。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1.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与推进产业化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宁夏在《农业产业化规划纲要》中已制定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但落实、执行的并不理想。今后应继续在资金投入、减免税收、出口权限、股票上市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尽快组建符合市场方向的大型企业集团,如组建葡萄酒业集团、乳制品产业集团、生物制药集团、清真肉食品企业集团、绒毛产业集团、淀粉产业集团,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扩大市场竞争力。积极扶持石嘴山肉联厂、泾河肉联厂的清真牛羊肉食品,扩大养殖基地,提高加工水平,争取实现“百万只羊进京、津”的目标。扶持中卫板鸡厂,带动中卫养鸡业的发展。扶持惠农色拉油厂,带动石嘴山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使油葵基地的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还应积极发展蓖麻种植基地和蓖麻油加工。通过实施国家牧区示范工程、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节水增效示范县、种子工程、六盘山肉牛基地、国家养牛、养羊示范县,进一步带动农副产品基地建设。
2.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灌区的节水灌溉,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国家生态建设规划》提出的八个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区中的黄河中上游地区、“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和草原区等三个重点治理区覆盖了宁夏全境,国家已将宁夏山区八县和灵武、中卫及银川郊区列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方针,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引黄灌区以节水灌溉为中心,全面更新改造灌区老化失修工程,加快节水技术推广,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改造中低产田和治理土壤盐渍化。
3.培育市场,搞活流通。在发展城乡集贸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加快农副产品市场包括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培育一批如灵武涝河桥、平罗宝丰清真牛羊肉市场、银川北环蔬菜批发市场等具有地方特色、覆盖面大、辐射能力强,在西北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在发挥国营商业作用的同时,发挥农民运销队伍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建立渔业、养鸡、养猪、运销等各类专业合作社,如已发挥积极作用的银川郊区灵汉渔业合作社、“庆丰养猪合作社”、“燕丰禽业合作社”、中卫县渔业运销服务公司、养鸡协会、中宁县的生猪运销协会等,为农民进入市场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
4.积极发展区域性的特色农业。灌区突出抓好林果、蔬菜等优质品种的种植、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等特色农业,如中宁的枸杞、青铜峡的食用菌、石嘴山的油葵、贺兰山东麓的酿酒葡萄,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清真肉食品和特色优势产品;山区因地制宜抓好荞麦、莜麦、胡麻、小杂粮、彭阳的烤烟、隆德的药材、同心的红葱、海原的小弓棚甜瓜、固原的小茴香等具有区域特色农副产品基地。在川区建设30万亩优质枸杞基地,山区人工种植50万亩胡芦巴、黄芪、银柴胡等中药材,争取把宁夏建设成为国家级中药材基地和产业化开发基地。
5.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农业高产、高效、优质为目标,实施种子工程,更新品种,建立良种生产基地,加快新品种选育、引进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广、普及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种子包衣技术、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立体复合种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扩大实施无害化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引进农业生物工程高效技术,加强农产品储蓄保鲜运输。
6.加强宏观指导和信息服务。强化市场信息服务,加强信息引导和信息预测分析工作,建立农业信息发布制度,广泛应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信息传播媒体,定期发布政策、市场、价格、新品种、新技术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及市场行情等实用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调整种植结构,增强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稳中求进。在调整的过程中,要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通过宣传解释,积极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特别是更多地运用经济政策手段,引导农业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