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数据组织管理的研究与应用

空间数据组织管理的研究与应用

邵于宁[1]2008年在《实时车载导航系统中的电子地图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机动车逐渐增多,交通需求在不断增加,公路交通流量也越来越大,由此导致了交通拥堵的频繁发生,城市交通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接收交通信息中心实时路况信息的动态导航系统能够获知车辆周边地区的实时交通状况,而且通过利用无线网络传输对车辆导航系统的数据进行更新。这种导航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引导出行车辆避开拥堵、节约出行成本,而且交通信息中心与导航系统的数据交互能有效降低用户对自身车辆导航系统数据的维护工作。本文以动态导航系统为应用背景,围绕车载电子地图在实时导航系统中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1.介绍了常规导航电子地图数据的组织方式、空间数据的存储方式以及电子地图用于导航功能的拓扑处理。2.引入动态导航系统模式,对动态导航系统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实时交通信息在导航系统的显示模式,同时对实时车载导航电子地图的数据组织管理进行了设计,最后由桌面GIS软件对所研究的显示模式进行演示。3.在导航系统接收实时信息时,针对导航系统本地地图数据与最新道路数据可能不一致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导航电子地图数据的差分更新方法,提出导航电子地图分层分区域数据结构模型,以及道路网络数据和索引数据单独进行分区域存储的方式;研究由于差分更新产生的数据版本不匹配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4.根据现有嵌入式GIS技术理论、数字电子地图的嵌入式应用,在Linux的软件平台上,提出了“MiniGUI+MGIS(embedded GIS)”的导航电子地图操作开发模式。实现了车载导航电子地图显示的核心部分功能,分析MGIS控件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接口,为导航电子地图引擎在嵌入式Linux车载GPS导航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张世全[2]2008年在《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要求。长期形成的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分离管理的地籍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能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解决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问题。构建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进程,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地籍信息社会化服务和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地籍信息产业化发展。本文以某市区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为例,以地籍信息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基础,从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的理论层面、技术层面和应用层面上进行了系统研究。从本文的结构上看,主要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指明了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意义,阐述了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说明;第二章分析了地籍管理技术的演变,讨论了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的概念,针对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理论技术方法基础,提出了地籍信息学科学体系;第叁章主要是对地籍信息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的分析与研究;第四章是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的技术应用研究,提出了重点解决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八个统一”问题;第五章按照软件工程建设的要求,结合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本身的特点,对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进行了设计:第六章根据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理论和技术分析,结合地籍管理工作实际,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原型系统;第七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本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归纳如下:(1)在总结归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按地籍业务特点而不是按地理区域特点来管理地籍的模式,即以权属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为核心地籍管理模式,根据这一模式提出构建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设想。(2)分析地籍信息的内涵和特点,结合地籍学以及信息技术科学等相关技术,提出地籍信息学的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应用体系,研究了地籍认知理论、地籍空间理论、地籍产权理论和地籍信息系统理论,为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寻找理论技术支撑。(3)在技术研究方面,结合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的特点,利用工作流技术、GIS技术等技术的优势,针对系统建设要求,提出了“八个统一”,解决系统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真正达到城乡地籍管理一体化。(4)在实证应用中,通过系统功能的开发,进行基础数据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城镇地籍管理、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满足开展地籍调查数据更新、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等电子政务办公业务需要。

高伟[3]2007年在《地理空间数据库引擎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由于空间数据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对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空间数据的共享和互操作带来了很大困难。空间数据库引擎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空间数据库引擎屏蔽了空间数据的复杂性,使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更易于开发、有效的实现功能共享和数据共享。本文以空间数据库引擎为研究对象,设计和实现了适用于地理空间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库引擎——地理空间数据库引擎(GeoSpatial DataBase Engine,G-SDE)。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空间数据库引擎的概念;分析和探讨了其遵循标准及研究主要内容;介绍并比较了几种典型的空间数据库引擎产品。2.分析了空间数据模型现状和发展,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空间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G_SDE数据模型,以适应海量地理空间数据的存储和管理;详细分析了可排序线性四叉树,针对其扩展性差的问题,设计了G_SDE的空间索引机制并分析了其优势;在探讨关系型地理空间数据库中的两种存储模型的基础,对G_SDE的空间数据存储结构进行了设计;为提高空间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安全性,设计了G_SDE空间数据传输的数据压缩策略和数据缓存策略。3.分别从G_SDE的功能结构、体系结构、数据访问对象和空间数据表结构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设计。4.依据设计方案,运用ADO技术实现G_SDE了对多种数据库的操作,并针对ADO对Oracle数据库访问效率低的问题,使用OCI实现了对Oracle数据库的高效操作。使用G_SDE,开发了试验系统GSDE_Test。

甘朝华[4]2014年在《无缝多尺度电子海图数据组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的强制安装、IMO e-Navigation战略的实施以及海洋和海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发展,海道测量最主要的成果电子海图的应用显现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但是,随着电子海图技术的广泛应用,现有标准的限制性也暴露无疑,难于满足未来以提供地理信息服务为目的的应用需求。为此,IHO于2010年颁布了S-100通用海道测量数据模型,以适应海事和海洋领域对地理信息服务的新需求,也满足下一代ECDIS的要求。针对这一即将到来的巨大变革,本文认为电子海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应从以“海图”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基于S-57的电子海图技术对海事和海洋地理信息研究的束缚。本文从全球范围电子海图数据组织的角度,运用面向实体的思想方法,基于空间信息多级网格(SIMG)理论建立了统一的海事空间信息组织框架,对电子海图数据实现横向无缝与纵向多尺度的组织,以实现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的电子海图应用系统的友好的显示用户体验。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深入研究了S-100通用海道测量数据模型和S-101电子海图产品规范。着重分析了几个与本文研究直接相关的内容:框架结构、通用要素模型、空间模式以及电子海图的应用模式、要素目录、要素对象标识、几何要素和数据以及显示比例尺等等。由于S-100是基于ISO19100地理信息系列标准的,可以使用传统GIS领域成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并且可以为海道测量领域引入更多的空间信息数据源。S-100/S-101的叁个新特性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一是面向对象-关系的建模方法,S-100使用UML进行描述,定义了地理空间要素类以及类对象之间的关联、聚合和组成等关系,便于要素对象的数据库描述;其二是要素的依比例和不依比例分类,极大地方便了本文基于无比例尺概念的空间要素建模(要素实体在数据库中只存储一次,但可以多个尺度表达);其叁,使用显示比例尺的概念替代了原有的编辑比例尺概念,使得多尺度表达(比例尺区间)可以从应用需求出发进行划分,而不是从数据角度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依比例和不依比例数据集的概念。但是,基于S-100的S-101电子海图并没有使用空间数据库技术进行描述,仍然是基于海图分幅的方法组织数据,本文的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完成基于海图分幅的ENC数据组织向无缝多尺度空间数据库组织方式的转换。2.电子海图分幅、分散和重迭的组织现状,为基础数据的采集、海图生产与管理带来诸多的问题,难于满足以“数据”为中心的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本文把网格技术引入到海道测量领域的研究之中,基于我国学者李德仁院士提出的空间信息多级网络(SIMG)建立海洋空间数据统一组织框架,实现了电子海图数据的网格化管理,解决海图分散、重迭的无序组织方式,提高数据的管理效率,并有利于空间数据库的实现,解决电子海图数据的全球共享问题。本文从分析电子海图数据的特点入手,在充分理解SIMG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解决了电子海图网格化的叁个重要问题:网格的定义、空间要素的网格化和空间要素的拼合。实现了一种使用网格线作为切割线的复杂多边形的切割算法,高效地实现了空间几何要素的网格化和还原。3.无缝电子海图数据组织是海事空间信息统一组织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电子海图的缝隙产生原因及其在显示用户体验上的不友好性入手,基于海事空间数据的无缝组织理论,使用空间数据库技术,对电子海图数据实现管理,实现全球范围的空间数据的组织与显示。鉴于电子海图数据来源都是分幅组织的,本文制定了电子海图的无缝编辑规范,以保证编辑的数据能够被很好地用于电子海图数据库的建库工作。最后,基于SIMG理论,建立了要素实体的网格化无缝数据组织方法,在物理上保证数据存储的高效性和快速的数据索引,同时保证在逻辑层面上网格化分割的透明性,即要素查询结果和显示是无缝的。4.海事空间信息统一组织框架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是电子海图的多尺度数据组织与表达。相比较传统GIS空间数据而言,电子海图数据差异性明显:其一,电子海图是自由分幅的、非全覆盖的,有别于地图的按方里网全覆盖组织;其二,现有电子海图数据尺度层次较少(6个航海用途,但是同一区域通常只有3到4个尺度的数据覆盖),难于满足自适应、智能缩放的需要。本文采用面向实体的建模方法对空间要素建模,与S-100数据模型相适应,利于对象-关系数据库的实现。本文实现了一种面向实体无比例尺思想的多尺度数据组织方法,把电子海图按用途分成6层骨架数据,海图要素统一存储表达(要素只存储一次),在实体存储要素的多尺度几何形状数据,依据行为多态表达其几何形态,并建立要素实体间的空间关系,以优化要素实体的图示表达。组织方法克服了一库多版本多尺度建模方法数据建库工作量大、数据冗余大和一致性维护困难的缺点,也解决了一库一版本多尺度建模方法受地图综合自动化技术的限制。5.无缝多尺度电子海图数据的组织解决了电子海图应用系统全球数据管理与显示的横向和纵向连续问题,提供极佳的显示用户体验。本文针对构建这样一种电子海图应用系统探讨了一种通用的设计框架,并对其涉及的关键问题:网格数据的快速提取与输出、经度方向连续漫游和自适应多尺度表达提供了设计和实现方法。并在我们实施的多个工程项目中使用,获得极佳的显示用户体验。

耿丽丽[5]2010年在《海洋环境空间数据管理及网络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国际上越来越关注全球海洋环境变化,与此同时海洋GIS技术及应用研究引起了GIS学者的高度关注,如何直观、形象地表达海洋环境状况及其变化成为研究的焦点。海洋环境空间数据是海洋GIS研究者进行海洋环境状况分析表达的基础,因此如何对所获得的数据实时的进行高效组织、存储和管理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可视化表达及分析应用的研究,由于海洋环境遥感数据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对实时入库的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可以准确的反映海洋环境实时状况,采用网络可视化的方式更有利于用户快捷方便的访问。但是目前对海洋环境数据的网络可视化尤其是网络叁维球体可视化的研究较少,所以如何进行数据的网络可视化表达及分析成为本文研究的另一个重点。论文围绕着设计实现海洋环境空间数据管理及网络可视化系统,首先分析了空间数据库技术、二维网络地图技术、以及叁维地球技术等系统相关技术,同时对扩展叁维地球开发的Web服务技术进行了介绍。然后对系统的几个技术方法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数据管理技术、二维地图显示与地图服务动态发布技术、数据叁维球体动态显示及查询分析技术,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适合具有时效性和海量性的海洋环境空间数据的组织管理方式,并建立海洋环境空间数据库;实现了集海洋环境空间数据管理、数据网络发布、二维地图数据浏览分析和叁维球体显示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环境空间数据管理及网络可视化系统,为海洋科研和工作人员分析使用数据,观察海洋环境变化,保护海洋环境提供了方便有效的工具。

孙剑[6]2007年在《基于虚拟地球技术的空间信息集成》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传统空间数据组织与模型的内在局限性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大范围甚至全球多分辨率海量数据动态管理的要求。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存储、提取和分析不断更新的海量信息,解决传统数据模型的局限性,增强数据的互操作能力,就需要重新构建地球空间信息的数据组织模型。本文以大范围地球空间信息的组织和管理为应用背景,探讨了基于虚拟地球技术的空间信息整合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从数据基础组织到多分辨率、多尺度数据存储所需解决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重点在虚拟地球技术的架构、球面瓦片金字塔模型、与OGC瓦片WMS服务的集成、与空间信息服务门户的集成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实验,并得出了部分结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调研了全球着名的开源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开源大型空间数据集,并成功的将其应用于项目的应用和实践中。2.提出了虚拟地球技术的体系架构以及核心技术组成,并在参考开源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算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发一个成熟虚拟地球平台的体系架构,并对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3.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平面瓦片金字塔的瓦片拓扑模型,同时将该模型拓展到球面上,实现了适合全球尺度下遥感影像和地形数据表达的球面瓦片金字塔模型。该模型有效的综合了线形四叉树索引和金字塔模型的优势。详细探讨了基于该模型的瓦片数据和元数据的组织和存储方案,并详细论述了多尺度栅格数据的集成策略。4.与OGC服务的集成。提出了对WMS服务扩展的新思路,在充分利用球面瓦片金字塔模型的基础上,对WMS协议上增加分块标签,进而提出一个应用集成框架。5.与空间信息服务门户的集成。为了进一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地图数据,在对Google Map,Local Live门户架构分析的基础上,同样按照数据分片组织的思路,使得虚拟地球平台可以有效集成空间信息服务门户的数据。总结来讲,本文的研究成果以基于虚拟地球技术的空间数据集成为突破口,使得目前已有的多类型,多数据源,多时相,多分辨率数据集成到虚拟地球平台上,提高了数据的组织和存储质量,解决了传统数据组织、管理和集成的问题。

张雪松[7]2004年在《基于螺旋模型的城市数字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我国城市化正在以其他国家空前罕见的速度在进行,这是工业化、现代化和经济高速增长无法遏制的必然。面对这种城市化浪潮,传统以手工为主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全球信息浪潮也促进城市规划必须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和技术上的提升。传统规划管理手段与信息反馈的落后,以及管理过程综合和系统分析的缺乏,已严重影响到城市规划的科学性、适应性,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数字规划就是在中国城市化与全球信息化两大浪潮交会处的浪尖上应运而生。 城市规划是我国最早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领域之一,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以GIS技术为基础的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缺乏数字规划基本原理与方法的系统性研究。为此,国家建设部提出了十五期间重大科研课题——“城市规划、管理、建设、服务数字化工程”。城市规划领域信息系统十多年的建设表明,已经到了急需解决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的时刻。 本文以信息化时代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急需拓展为出发点,全面总结了国内外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现状,以系统方法、控制论、信息论为基础,首先提出了描述城市规划动态过程的螺旋模型。然后,以该螺旋模型为原型,系统论述了数字规划原理,描述了其组成框架,研究了城市规划动态螺旋过程的数字化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1)回顾了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阐述了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正发生着以动态规划为核心的深刻变革。引用软件工程中的螺旋模型,对规划动态过程进行了描述,提出了城市规划动态螺旋模型,该模型将规划过程划分为确定规划目标、收集城市信息、分析信息、制定规划方案、规划管理执行,以及规划监控与评价6个子过程,子过程环环相扣,迭代循环。 (2)全面分析了国内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现状,运用系统工程、控制论、信息论等理论与方法,在城市规划动态过程的螺旋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数字规划模型框架。 (3)针对数据是建立数字规划的基础,分析了城市规划数据类型与来源,认为以现状数据与规划设计成果数据组成的空间数据是城市规划数据的主体。指出了目前国内城市规划现状数据与规划成果数据不能满足GIS与数字规划要求的症结,进而提出了城市规划多源数据与异构平台集成方法。 (4)分析了城市基础地理数据的生产现状,提出数字地形图数据必须面向传统制图与GIS双重需求的观点。分析了机助制图与GIS在数据组织与图面的表示上存在的矛盾,剖析了现行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体系的不足。应用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思想,提出了一种面向多应用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模型,从而能够把地形图图式符号所描述的DLM与DCM有机地区分与联系,并有助于把图式符号所描述的客观地理对象的相关属性解译为信息。实验证明,该模型对于面向多应用数字地形图数据组织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同时,以汕头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为例,研究了原有数据改造方法。 (5)剖析了规划模型的特点,认为规划模型具有复杂性、空间性、动态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归纳总结了目前研究热点中的城市动态模型,着重分析了系统动力学模型与元胞自

周海鹏[8]2014年在《面向智慧城市的地理信息数据仓库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但在数据标准逐步统一、数据管理不断规范的今天,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孤岛”,以致各种海量地理数据资源无法开放利用与交换共享、同时数据资源的可靠性、安全性、现势性也存在突出问题。因此论文通过提出一套完整的面向智慧城市的地理信息数据仓库系统技术解决方案以及地理信息数据仓库的设计实现以期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本文提出了面向智慧城市的地理信息数据仓库的完整技术体系,包括总体构成、建设框架等。通过对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分析,研究多维地理信息资源统一编目管理技术、智慧城市海量动态地理信息承载技术、面向个性化服务的多维城市地理信息数据组织管理技术、智慧城市多样化地理信息产品制作与共享服务技术等系列数据仓库关键技术,同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设计方案。其次,通过研发面向智慧城市管理的地理信息数据仓库系统,验证研究的关键技术成果的可行性。所研发的系统具体包括城市多维数据资源管理、城市地理信息数据整合转换、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共享交换、地理信息产品制作、系统管理等五个模块。最后,本文将关键技术的分析与系统研发相结合,最终突破传统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库局限,完成面向智慧城市的地理信息数据仓库系统设计与实现,支持各种城市地理信息数据资源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动态整合、按需服务、共享交换,联动更新,为各种智慧城市应用服务提供标准、开放、安全、稳定的数据环境。

于凤友[9]2003年在《空间数据组织管理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空间数据的组织和管理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SII)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数字化城市”等空间数字化工程的基础,因此研究空间数据的组织和管理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当前,对空间数据的组织和管理已经有一些研究,但是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某一部分技术难点上,很少有给出一整套解决方案的,甚至一些文章的内容都还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次。本文结合作者实际参与开发的二维地理信息系统SeiGIS,从空间数据的本质含义出发,利用空间数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空间数据组织和管理的实践研究。 本文对空间数据组织和管理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在准确理解空间数据的基础上,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综合利用各种技术,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因此,文章首先从空间数据与空间世界之间的关系出发,详细分析了空间数据的实质,并从中引出了空间数据的相关概念。接着文章以二维矢量空间数据为研究对象,给出了包括空间数据的索引机制、磁盘存储、内存管理、数据调度、数据传输以及查询分析接口等一整套解决方案。并且,在四叉树索引、数据调度策略以及数据传输等方面,作者都结合实际的开发给出了比较优化的算法和实现方案。最后,文章给出了上述空间数据组织和管理策略的应用实例。 作者利用文章提出的解决方案建立了SeiGIS二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对中小型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和建立具有实际的参考意义。

宁方美[10]2007年在《基于GIS的地名数据库系统》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地名数据库建设的重视加强、各职能部门对其相关应用的需求扩展,地名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已成为城区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所提出的系统是一个通用性地名管理工具,旨在提供地名数据和海量空间数据的组织、建库、维护、更新、安全管理、数据发布和元数据发布等服务。该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地名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为社会的建设、管理提供了更好的地名信息查询和地图定位服务。本文首先介绍地名数据库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GIS的相关基础知识;接着介绍了系统所用到的空间数据模型Geodatabase模型及空间数据引擎ArcSDE;论文详细阐述了系统的目标任务、设计原则、总体结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等。该系统不仅实现了地图的显示、放大、缩小、漫游等GIS的基本功能,并具有地名信息的录入、查询、维护、检测等地名管理功能;此外论文以地名数据库建库的顺序为出发点,提出了数据库中属性数据质量的控制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有效检测效果。文中还给出了一个通用地名数据库系统的实例——金华市地名数据库系统。论文最后对所做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地名数据库系统基于大型数据库Oracle开发,以ArcSDE为中间件进行数据库操作。矢量数据存储于Oracle数据库中,由应用系统通过ArcSDE访问数据库,实现对地名数据的存储、管理、应用;而栅格数据以文件的形式存储。系统以C/S作为开发模式,采用C++基于组件技术开发。

参考文献:

[1]. 实时车载导航系统中的电子地图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邵于宁. 广东工业大学. 2008

[2]. 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 张世全.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8

[3]. 地理空间数据库引擎的设计与实现[D]. 高伟.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7

[4]. 无缝多尺度电子海图数据组织及其应用研究[D]. 甘朝华. 武汉大学. 2014

[5]. 海洋环境空间数据管理及网络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 耿丽丽. 浙江大学. 2010

[6]. 基于虚拟地球技术的空间信息集成[D]. 孙剑. 山东科技大学. 2007

[7]. 基于螺旋模型的城市数字规划研究[D]. 张雪松. 武汉大学. 2004

[8]. 面向智慧城市的地理信息数据仓库系统设计与实现[D]. 周海鹏.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4

[9]. 空间数据组织管理的研究与应用[D]. 于凤友. 大连理工大学. 2003

[10]. 基于GIS的地名数据库系统[D]. 宁方美. 浙江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空间数据组织管理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