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区域持续发展中的资源导向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持续发展论文,导向论文,试论论文,区域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6301(2000))01—0080—08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对未来的期盼和寄托。作为国家内部的区域发展问题已愈益引起众多学科及领域内的众多专家学者们的注意。自然地理学尤其关注发展问题,区域发展自然是其核心之一。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及,它给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区域发展已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发展,而是综合的、多维的持续发展过程,是人口、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最高境界。经济增长只是区域发展的一种手段,而区域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与人类的全面发展。
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实际上是根据区域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和发展的目标所作的高层次、全局性宏观谋划。它是对区域发展本质的全面体现,是对区域发展作出的总体定位和定向。关于区域发展战略模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陈传康先生提出了资源结构开发导向模式、产业结构开发导向模式、技术结构开发导向模式、贸易结构开发导向模式等四种模式[3],有学者根据区域发展的经典理论, 提出了点域、点轴、网络、资源型、市场型开发与发展等五种战略模式。在上述各种模式中,资源型开发与发展模式是较普遍的一种模式,在我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拟从理论上对该模式进行探讨。
1 区域的资源——环境结构类型
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辞海》中把资源定义为“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把自然资源定义为“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料”。由此可见,“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与“自然资源”的含义近似,所以在很多有关资源和资源经济学的论著中,资源即自然资源,这是比较传统的提法。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资源的概念已经具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封志明等认为,资源包括人力及其劳力的有形和无形积累,如资金设备、技术和知识等等,并把资源定义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精神上所需求的物质、能量、信息、劳力、资金和技术等初始投入”[6]。 王铮等认为,资源是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物质原料、物质形式或某些非物质的环境事物[1]。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具有新的资源观[8]。尽管目前对资源的概念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毫无疑问,资源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资源的范围,劳动力、资本、技术、历史文化等也一样是资源。这样,资源实际上形成了两大类,一是自然资源,二是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的定义我们还是采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提法,即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等。与自然资源相对的是人文资源,它包括资金、技术、知识、劳动力、历史文化等。需要指出的是,旅游资源实际上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类,我们把它们分别并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里。
区域是地理学的基本分析范畴,它是地球表层某一物质实体,具有现实和潜在的经济功能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从本质上讲,区域是地理空间的一种分化,分化出来的区域一般具有结构上的一致性或整体性。作为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它可能含有若干地理环境,也可能是环境的一部分,包含有地理环境内容的区域,必然有其环境结构,而这种环境又为区域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如土地、气候、劳动力、矿产、历史文化等资源,同时区域又是各种资源的承载体,各种资源都在区域形成一定结构,所以区域的资源结构与环境结构相互交错形成区域特有的资源——环境结构[1]。 不同资源类型与不同环境就形成了多种资源——环境结构类型(见图1)。
图1 区域的资源——环境结构类型
Fig.1 The types of the regional resource- environmentstructures
由上图可以看出,区域是一个具有多种资源——环境结构类型的地域,由于每类资源具有不同的数量和质量特征,所以不同结构类型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对具体区域而言,总有一种或几种类型占据主导或主体地位,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主导结构类型,这种主导结构类型有可能对区域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而这正是形成区域发展资源导向型的基础。
2 资源开发与发展模式
资源开发是区域开发和发展的基础,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资源保护的问题。处理好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关系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是一对矛盾,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资源开发的目标是使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使资源得到合理永续的利用。区域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以生产性为主的开发,如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虽然对它们也要进行保护,但保护的目的是使它们能更好地应用于人类生活和生产;二是以保护性为主的开发,如对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地、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历史文化遗产等资源的开发。
区域是一个具有多种资源——环境结构类型的地域,居于主导或主体地位的资源——环境结构类型对区域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所以资源开发与发展模式按这种导向作用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导向模式,即自然资源导向型、人文资源导向型、资源综合导向型。
2.1 自然资源导向型
自然资源导向型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种类、储量和开发条件,制订区域发展的主要方向。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对区域的初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一种自然资源都能对区域发展起着导向作用,有些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是任何一个区域发展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它们是基础的基础。对区域发展有导向作用一般是指矿产资源(包括能源型矿产)、生物资源、自然旅游资源。
环顾全球,许多著名的工业区域都是在当地的自然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煤铁资源上兴起的工业区,如英国的伯明翰工业区、德国鲁尔区、美国五大湖区、前苏联的顿巴斯工业区和乌拉尔工业区;在石油资源上兴起的有美国得克萨斯南部工业区、英国的伯明翰工业区等等。
我国的许多自然资源开发型经济区都是以围绕该区内某一类或几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展开的产业活动为主要方向的。最为典型的区域就是东北区,该区内有丰富的森林、石油、有色金属、铁矿和煤炭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也较为丰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全国意义的森林、石油、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粮食等主要专门化部门,实为自然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一些城市如大庆、鞍山、本溪等形成资源型城市。除此之外还有如山西大同煤炭基地,神府——东胜煤田区,新疆克拉玛衣油田区,甘肃金昌市的有色金属矿开发等。
在我国,以保护性为主的自然资源开发也比较普遍。如为保护珍稀动植物或特定生态系统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数在1997年已经达到932 个[9 ],其中有10个已经加入联合国“人类与生物圈计划”;以自然风光闻名的区域如安徽的黄山市,广西的桂林市,川西的九寨沟和黄龙寺等等。
以生产性开发为主的自然资源导向式是一种传统的发展模式。经验证明它已不完全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由于长期开发,自然资源已逐渐枯竭,加上生产的迅速发展,也必然会使区域的产业分布和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世界范围看,出现了所谓的“夕阳地带”和“夕阳产业”,也就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的情况亦然,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的重心西偏而资源加工的重心东偏,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都不深,大多以原材料向东部输送,致使生产量受运输能力的很大限制,同时自然资源产地与加工地的这种背离倾向,使自然资源产地对市场变化缺乏适应力,往往造成经济发展的低而不稳波动[1]。
2.2 人文资源导向型
人文资源包括劳动力、知识、技术、资金和历史文化等。它们跟自然资源有明显的不同,每一种自然资源可以相对独立地存在并对区域的发展起作用,人文资源则不尽然。劳动力是知识、技术的承载体,知识、技术要是脱离了劳动力,也就不可能对区域的发展起作用,所以三者是融合在一起对区域发展起作用。资金是区域发展的基本条件,但其作为一种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导向作用并不明显。综合而言,人文资源导向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人力资源导向型,知识技术导向型和历史文化资源导向型。由于知识技术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劳动者这一载体来实现的,所以知识技术导向型实际上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导向型,它可以融入人力资源资源导向型中,从而促进区域的发展。鉴于此,下面仅就人力资源导向型和历史文化资源导向型进行论述。
2.2.1 人力资源导向型
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它是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并对经济起生产性作用,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它实质上是指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它不是人口数量的全部,而是人口数量中具有劳动能力并作为生产力的部分。它不同于一般的被动性生产要素——自然资源,而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有主动性的生产要素,是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本、开发和利用其他资源、促进和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和促进社会变革的主动力量[4,5]。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宝贵的”,人力资源具有明显的数量和质量特征,对区域发展的导向作用又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侧重数量的人力资源导向型和侧重质量的人力资源导向型。
人力资源数量占优势的区域,适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在工业方面要多发展纺织、服装、电器、装配等轻工业;在农业中采取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方式,同时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如我国东部沿海发展特区与加工区,就是利用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4,5]。
侧重质量的人力资源导向型实际上是知识技术导向型。人力资源质量占优势的区域,适于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更多地依靠机械化、自动化,不断更新技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高素质的人口和劳动力是发展高层次产业的人才和科学技术基础。典型的如美国的硅谷,位于加利福利亚州的圣克拉拉县,沿谷地延伸50多公里。这里是生产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地方,其产值约占世界的1/5左右。美国的硅谷之所以分布于此,主要是由于附近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里有8 所大学,33所技术学校和一系列研究所,其中斯坦福大学和斯坦福研究所是美国著名的学术中心[7]。 后来美国硅谷成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区域的代名词,如德国南部以斯图加特和慕尼黑为主的硅谷城,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及北九州南部的硅岛,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地区。我国在部分城市也建立了相应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或高科技工业园区,其目的就是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导向,发展高新技术,开发相应产品。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北京中关村地区,它充分利用以北大、清华和中科院为代表的几十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这一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中关村因此成为我国的“硅谷”。
2.2.2 历史文化资源导向型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重要的人文资源,对区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并以此为导向发展相应的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商业、金融等其它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上对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我国的不同区域也有不同的历史文化沉积,从而构成区域的特色,如古都、古城、古军事工程和水利工程,历史上一些文人墨客、帝王将相涉足之地,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等等。所以应该充分发掘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以此作为区域发展的导向,提高区域的知名度,吸引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对北京来说,除了古都这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外,它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其政治形象也是一种优势,所以北京大可以以“长城之邦、东方古都、新华首都”形象为导向,展示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树立现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形象,发展相关产业,提高知名度。其他区域如苏州以典型的东方园林著名,都江堰市以古代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闻名,山东曲埠市以“孔庙、孔陵”出名,革命圣地延安等。
人文资源导向型相对自然资源导向型而言是一种升级模式,其表现形式更为复杂,而且每一种人文资源相互交错,对区域的作用也无法截然分开。对人力资源导向型而言,我国的人力资源最为丰富,但要控制人力资源的数量,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这就要求国家和社会重视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因为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才能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在以历史文化资源为导向的区域发展中,要充分发掘区域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和维护区域的历史文化形象,正确引导以此为导向的产业。
2.3 资源综合导向型
区域具有多种资源,每种资源对区域的发展起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每一种资源都对区域的发展起导向作用。从现实情况看,单靠一种或一类资源对区域发展进行导向是不可能的,而往往是几种或几类资源联合对区域发展进行导向,即资源综合导向型。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资源综合导向型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每一类资源内部的联合导向,如在自然资源里,有可能是一种或多种矿产资源与一种或多种生物资源的联合导向,在人文资源里,有可能是人力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或技术资本资源的联合导向;二是两大类资源即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综合导向。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更关注资源综合导向型的第二层含义,因为它体现了更高层次的区域发展,是自然资源导向型和人文资源导向型的作用整合。
在我国,资源综合导向型比较典型的区域有京津唐地区和沪宁杭地区。京津唐地区地处华北平原,以北京市、天津市和唐山市为中心。该区不仅具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如小麦、棉花等)和矿产资源,而且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发展区。沪宁杭地区以上海、南京、杭州三城市为中心,地处长江下游,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堪称“鱼米之乡”,为该区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之该区具有极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交通运输条件,充分利用国内及国外的矿藏资源,大量吸收外来资金和技术,使得该区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发展区,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商业中心。对于相对较小的区域而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可以为区域发展导向,如山东的泰山市以泰山的雄奇和历代帝王将相及文人的涉足闻名,四川的峨眉山市以峨眉山的险秀和佛教文化出名,四川的乐山市以岷江边山的起伏形成的卧佛和全国最大的石刻坐佛而著名,江西的庐山县以庐山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淀积而出名。
资源综合导向型是区域发展的高级模式,它可以使区域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之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3 不同类型资源导向模式的动态转化
资源是区域发展的条件,资源的有效性是与产业相联系的。新的资源观要求我们重视研究能为某一产业所利用的一切资源。区域产业的布局变化与区域的资源结构密切相关。对区域来说,不可能同时具备上述各种资源,所以我们要使区域资源结构从传统的封闭型转向开放型资源结构,从而形成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区域也可以利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资源优势,吸引区外资源,进行生产的空间组合,形成现实生产力,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促进区域持续发展,这种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源转换即不同资源导向型的动态转化[2,8]。
在自然资源导向型区域,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要具有全面整体的认识与规划,注重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一般说来,该类区域的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自然资源开采、初加工阶段,这实际上是一种卖出资源或初级产品意义上的开发;二是自然资源深加工阶段;三是资源综合开发阶段。在区域发展初期,对自然资源开发主要倾向于直接利用,即开采和初加工。随着区域的发展,自然资源开发强度的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这时区域发展就步入第二阶段即自然资源深加工,随着区域进一步发展,资金和技术的进一步投入,就可发展与资源开发相关的一系列产业,使其结构更加多样化,此时区域发展实际上已经步入高级阶段即资源综合开发阶段,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大量投入,使得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开采、初加工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发展,精加工产品、高技术产品比重不断增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实现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过程,使区域发展逐步转向依靠具有较高文化和技能的人力资源,区域的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相互综合进行,促进区域的进一步发展[2]。
在人文资源导向型区域,也可充分发挥区域的优势,吸引区外资金技术及自然资源等进行组合。如上海经济区的农业自然资源较丰富,但其产品主要供当地消费,要发展强大的工业,包括轻工业,其能源和工业原材料严重不足,但本区有丰富且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加上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可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吸引区外的能源和原材料,并对之进行深加工,其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区域,也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相关产业,提高区域知名度,吸引区外资金技术及其他资源,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部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见图2)。
图2 不同资源导向模式的动态转化
Fig.2 The dynamic transformation among different resources—oriented patterns
总之,区域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具有不同的资源结构,所以区域发展应该注重各种类型资源导向模式的转换和综合。需要注意的是,资源导向只是为区域的发展找到了一个“切入点”,而非“万能钥匙”,它不是区域发展的固定模式,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完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资源导向模式之外的其他发展模式。也可以说,区域以资源为导向,就好比有了块“敲门砖”,其目的在于开“发展之门”,引“八面来玉”,从而使区域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收稿日期:1999-07;修订日期: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