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伏产业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_光伏产业论文

从光伏产业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新兴产业论文,光伏论文,模式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6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241(2012)01-0116-10

面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及时地提出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战略。与此同时,一些新兴产业,如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实现了对发达国家企业的赶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光伏产业的大国,出现了一批以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为代表、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他们在相关领域逐步填补了技术空白,并在一些领域具备了领先世界的优势。

光伏产业是一个世界意义上的新兴产业,具有市场不确定、技术不确定、设备不确定和政策不确定四个不确定特点,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因此,常常只有发达国家才敢触摸。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四大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表现和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1]。就光伏产业而言,中国几乎不具备上述四个优势中的任何一个。但中国企业确实在光伏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加上中国当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2],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新思考:光伏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什么意义?是否其他产业可以学习光伏的经验,使中国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世界大国,进而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实现快速升级?光伏产业的发展,是否孕育了真正的中国创新基因?还是如某些国外媒体所指责的:只是依靠污染环境、低价劳动力、补贴获取到低于成本的价格优势进入欧美市场,自身生产了大量的光伏产品而不使用,经济上得不偿失,效率上严重浪费的纯出口产业?

我们认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模式具有很深的中国烙印:依靠显著的成本优势,快速的学习能力,政府的培育支持,但其中更隐藏着中国产业崛起的新基因,中国创新的新希望。我们应该看到,光伏产业的崛起,显示出中国完全有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当下中国发展新兴产业的主流思维模式需要调整,要更新传统的产业发展思路。只有这样,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才会大展宏图。

1 中国光伏产业规模与技术实力发展迅猛,已具备国际前沿的自主创新能力

截至2009年底,世界光伏装机容量累计达21.7GW,在过去十年增长了16倍,是增长最快的新能源行业。2009年新增安装量7.2GW,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图1)。国际能源署(IEA)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未来发展作出如下预测:2020年光伏发电的发电量占世界总发电量的2%,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占到3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的供应中达到10%以上;204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占50%以上,2040年占总发电量的20%~28%[3]。在1996-2008年期间,全球光伏电池产量持续增长,年均增速达43.6%,2008年全球光伏电池产量为6.85GW,同比增长71%左右(图2)。中国自2007年超越日本以后,已稳居全球光伏电池产量第一的位置,2008年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片产量占全球的44%(图3)。

图1 2003-2009世界光伏装机总量

数据来源:参考文献[4],下同

图2 1996-2008年全球光伏电池产量

数据来源:参考文献[6]

图3 世界各国电池片生产市场份额统计数据

德国、美国、日本是三个主要利用太阳能的国家。德国太阳能装机容量在2007年达到1328MW,占世界新增容量的47%,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市场。而西班牙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2007年新增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640MW,同比增长480%,成为全球新的第二大市场。美国市场新增220MW,同比增长57%。只有日本在政府取消了一定的政策补贴后增速下降了22%。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全球光伏市场需求趋于多元化,传统市场德国依然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日本近几年基本停滞;后起之秀西班牙和美国发展迅速,尤其是西班牙市场在2008年曾一度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表1)。

在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壮大。2009年全球前25家光伏组件厂商有8家在中国,太阳能电池市场份额占全球一半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图3)。

规模的壮大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中国的光伏企业通过吸引海外、本土研发人才等模式迅速提升了自身的技术实力。从对典型企业专利技术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光伏企业专利在2009年呈现爆发式增长,增长势头一直延续至今(图4)。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整理

图4 典型光伏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的年度变化

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光伏专利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多样化。截止到2011年9月,7个典型的光伏企业在薄膜电池、电池与应用、组件与安装、环境技术、硅料加工、硅片、硅锭上的专利分类统计见表2。

光伏企业发明专利的快速增长意味着中国光伏产业,不是一个只有制造没有创造的产业,而是一个与国外站在同一起跑线且处于世界第一方阵的产业。光伏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因此,十分有必要提炼它们的成功模式,总结它们的经验,找到这一产业面临的挑战,展望我国新兴产业的未来。

2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五条经验启示

一般而言,中国的传统产业在形成过程中,基本上是通过技术引进,追随外国产业的发展步伐而形成的产业形态。这种产业的形成基本上是一个以制造为主的形态,产业链的形成极为缓慢,产业空间极为分散。与传统行业不同,光伏产业的发展则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这一模式可以归结为以下五条。

2.1以深度的全球化发展全新的产业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面临的困境是:市场在哪里?作为新兴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导致市场对新技术的需求不足。这是我国在历史上难以培育新兴产业的一个根本原因。但光伏产业具有深度全球化的特点,弥补了我国在新兴产业发展上的短板。深度全球化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领军人才的全球化。在光伏产业奋斗的企业家,大多具有海外学习的背景。如无锡尚德首席执行官、江西赛维首席技术官等企业家都有类似的海外学习背景,具体见表3。

二是市场的全球化。新兴产业的市场在哪里?这是一个产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一是高端说,即新兴产业起源于高端市场,如发达国家的市场会因为政府、企业与消费者的富裕程度高而带动新产品市场的发展,如当年的汽车产业和20世纪80年代的IT产业出现于美国,化工产业出现于德国,都是当时的发达国家引导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一是低端说,即重大的新兴产业会源于低收入阶层的需要,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Christensen和Prahalad[7-8]。如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与热水器)产业起源于满足电网不通的边远地区的用电需要。但从历史上看,大量的新兴产业发端于高端市场,而不是低端市场。因此,在当前中国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对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力。光伏产业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从图2可以看出,从2003年起,世界光伏产业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增长率最低的是36.8%,最高的是63.0%。当然,近两年的金融危机使这一增长率有所下降。但多年来,我国作为一个生产大国、消费小国的地位没有改变。我国光伏产业近5年平均年增长率为49.5%,2007年增长56.2%,成为全球太阳能第一生产大国,占全球产量的26.6%。2007年世界前16家太阳能电池公司中,中国已经占有6家。另据中国太阳能协会的数据,2007年国内太阳能电池的产量约为1 180MW,而欧洲、日本和美国产量分别是1 062MW,920MW和266MW,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世界第一。但我国太阳能发电市场的发展却极为缓慢,虽然近年有所增长,但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中仍不足1%[9](图5)。

这种巨大的市场增长率的反差,致使中国企业不得不走国际化道路,并以国际市场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石。

数据来源:参考文献[9]

图5 2003-2008年我国光伏市场占世界市场的份额(%)

三是融资的全球化。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来自国外金融市场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美国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市场。

四是产业合作的全球化。天合光能的技术发展,离不开全球相关科技人才的支持。尤其是许多德国专家的支持。江西的赛维公司与德国Q-Cells、比利时弈飞等合作,在德国、意大利实施了数百兆瓦的光伏并网发电项目,与美国通用技术太阳能公司(GTSOLAR)、瑞士HCT公司等世界著名的光伏硅片设备制造商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尚德与众多国际产业巨头达成战略合作意向,通过实施和日本MSK公司、美国Open Energy等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率先提出目前最先进的“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解决方案”;通过收购德国太阳能设备制造商Kuttler公司等战略举措,确立了在全球光伏产业链中的高端地位。

光伏产业在发展中的几大资源要素(人才、技术、市场和融资)如此依靠国际大市场的现象说明,新兴产业需要深度的全球化作为自己发展的温床。这种产业,包含着全球对新型能源的企求,容易得到发达国家的市场支持、股民支持,甚至是政府扶持。因此,用原有的振兴民族工业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能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站在全球化的高端来发展具有全球价值的新兴产业。

2.2 发挥中国的柔性制造优势,抢占产业制高点

从光伏产业的技术来看,科技发展水平整体处于婴儿期。中国与世界同处在一个起跑线上。光伏产业不是一个被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加以高度屏蔽的产业。光伏产业中相当多的核心专利都已经过期,在这种状态下,中国就很有后发机会。目前,中国企业已经掌握了这一领域世界领先的技术。但在这一领域,竞争的核心不是技术。一些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常常失败,相反技术一般的企业反倒成功了,如美国的First Solar与日本的三洋20%以上光效能转化效率相比,技术水平一般,转化效率也只有8%,可是三洋价格贵1倍以上,直接导致三洋产品的商业价值尽失。在2007年之前,中国没有一个光伏企业能够在世界上与德国光伏巨头Q-Cells相类比,在Q-Cells眼里,中国光伏企业很差,什么都不会。可是到2008年的时候,中国天合光能光热能效率就超过了Q-Cells,2008年Q-Cells效率是18.3%,天合已经做到了18.8%。天合光能效率之所以能够快速超越Q-Cells,从技术层面上看,就是光伏的核心技术是工业化技术而不是实验室技术。这种大规模应用工业化技术的模式对亚洲企业来说是有优势的,这种优势很容易促使中国企业在初期的竞争中领先。

与此同时,在光伏产业,制造的工艺与半导体相似,但制程更短,而亚洲国家在半导体制造中,已经具有了全球的优势,正是这种优势,使我国的企业可以迅速地获取相关的制造人才。如在天合,核心的技术人才都是原来在国际半导体领域工作过的杰出人才。在江西赛维,生产厂长、首席财务官和首席技术官均来自美国,总工程师来自意大利,工艺研发主任来自日本,还有来自富士康、华为等国内知名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以及一批从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国归来的专业人才。

同时,由于光伏产业的生产工艺需要不断改进,即制造流程处在一个不确定的阶段,中国企业正好可以发挥这种灵活、反应快的优势,不断改进生产流程,以提高效率。

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2011年9月在欧洲召开的欧洲光伏技术展览会上,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所属的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60片156mm×156mm光伏电池组成的组件,被全球质量认证权威机构TUV Rheinland(莱茵)认证为全新世界纪录,表明中国光伏技术研发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该实验室于2009年获科技部批准建设,现已在太阳能光伏高性价比电池技术、高效高可靠组件技术等方面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共申请专利396项,其中发明专利160项,授权专利100多项,位居中国光伏企业之首。研发的高端产品“高迈”(Quadmax)2011年已推向全球市场,其组件效率已达到同行业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水平。

2.3中央地方合力打造产业技术平台,助推产业升级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央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但我们发现,在光伏产业的发展中,一些观念和能力领先的地区,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可以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依靠,是排头兵,也是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无锡尚德、常州天合光能、江西赛维等光伏龙头企业成长经历的分析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对光伏产业集群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通过“灯塔式”、“桥梁式”和“激励式”干预为龙头企业的创立并引导其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0]。其中无锡市政府对尚德在数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尚德渡过难关。常州市政府对天合光能在创业初期的支持,成为天合光能发展的及时雨。

政府在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常见的做法是通过项目,选择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作为承担单位,期待着利用技术的突破来推进产业发展。但这种模式的结果是:不同项目单位成了一个个分散的点,企业往往是边缘化部门,或一些已有地位的大企业不一定有兴趣发展对它们地位具有挑战性的新兴产业。

我们发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中,支持骨干企业与国内高水平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共同打造高水平的公共科技平台,是政府推进的一个重要手段。以江苏为例,以无锡尚德为首的一批骨干光伏企业自成立之初,就先后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江苏省光伏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光伏技术研究院,这些中心与技术研究院大大提升了企业研发的能力。

平台战略与实施高端人才战略是相辅相成的。江苏把光伏领域作为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的四大重点领域之一,每年用于光伏领域的人才经费达2 000万元以上,利用“人才池”的汇聚作用,加速了光伏产业人才的集聚。

常州天合光能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光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一个得到科技部支持、建在企业层面上的国家级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已成为把学者和企业集聚起来共同研发的平台,由此促进了光伏行业的发展。最近光伏领域一个有名气的德国教授主动申请来实验室工作,这在之前是很难想象的。同时,实验室也是保障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天合光能可以借助实验室关注未来某一项技术,主要是看这项技术未来十年是否可能改变这个行业。例如,纳米技术未来一定是要改变光伏这个行业的,不管是蓄能,还是电池。如何从原创性思维方面影响产业,怎样进行搭配,这些都因为建立了实验室,找到一根线,能够得到全球创新资源的支撑。

2.4市场机会重于技术突破

长期以来,我们建设新兴产业的做法常常是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主体,以某一项技术为突破口,以技术突破来带动产业发展。但从几十年发展的历程看,这一模式并不理想。例如,在计算机和芯片等新兴产业领域,我们起步很早,但在产业化方面,却没有进展。新兴产业应该是产业导向,而不是技术导向。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中,强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但我们通过光伏产业的发展案例发现,在重大技术突破与重大发展需求中,重大发展需求高于重大技术突破。

以Google为代表的网络产业,是由于看到了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搜索,传递和交易。几个年轻人抓住了这一新兴的商业机会,迅速创办了公司,并逐渐使相关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产业链逐渐完善。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支撑Google的并非是什么高技术,而是更好的市场机会。同样,在汽车产业形成的早期,福特并不是汽车的发明者,但是福特把汽车作为一个消费品,向全社会推广。因此,福特虽然不是发明家,但他开创了汽车领域一个新的产业时代。在半导体产业,AT&T最早发明了半导体,但并没有意识到它的产业价值。发明者都得到了诺贝尔奖。但把半导体变成一个伟大产业,并因此成为一个伟大公司的是日本的索尼。因为索尼的努力,美国重新认识到半导体的重要产业意义,是美国和日本公司的共同努力,把半导体发展为一个对全球都有广泛影响的新兴产业。

重大发展需求,可能来自于国家政策的变化,全球需求的变化,技术的融合,对消费者潜在需求的洞察,甚至是创造消费者需求的能力。苹果的产品,是引导消费者需求,尽管其中的技术非常重要,但产品能够引导消费者的需求,创造新的需求,是苹果最为成功的地方。

因此,历史告诉我们:不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过于重视对技术化的理解,应该从产业和市场的高度去理解,并给予创业家、企业家最高的关注。

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中[11],我们发现,是一些新面孔的企业家,创造了这一产业。这些企业家中,有的人先前并没有相关的产业经验,或者是第一次创业,或者是产业转型,因为这一产业对全球都是新产业,企业没有经验可资借鉴,需要的是企业家的市场敏感性,集成资源的能力、勇气和胆识。

因此,新兴产业的真正未来,是依靠具有战略能力的小企业、新企业,依靠全球市场让他们竞争,然后政府跟进推动,帮助这些企业搭建平台,打造实验室,这个时候中国企业就会有独特的力量。只要做到市场在先,政府推动在后,形成合力和时间差,政府打造好市场环境和技术的基础设施,真正的产业核心技术才会不断涌现。

2.5产业链培育重于龙头企业

过去在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我们常以一两个国家投资的大企业作为龙头,如集成电路产品的华晶华越。由于体制的因素,难以从产业链的培育着手,导致一些产业链环节成为产业瓶颈,产业发展不力。但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度,产业链的发展应高于对一两个大企业的培育,高于一两个研究机构的作用。因为一个产业的出现,是需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培育出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公司,包括原料、加工设备、测试设备、核心部件、系统技术、软件、并网设备等,这就需要许多公司进入这一产业链中学习和发展自己,完全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应该是政府和市场力量的牵手,才可能打造出成形的产业链。

以光伏产业为例,江苏省政府探索出了一条非常好的经验。他们围绕以尚德等为核心的电池企业,打造出一个完整的光伏产业集群,先后培育出以生产高纯多晶硅为主的协鑫江苏中能、江苏顺大等,以生产多晶和单晶切片为主的常州亿晶、江阴海润等,以生产电池及组件为主的常州天合光能、南京中电光伏、苏州百世德等,以做电站和发电系统为主的中盛光电、江苏兆伏等,以做生产与检测设备为主的常州华盛天龙、无锡南亚等300多家光伏生产骨干企业,建立了以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产品优势为基础,涉及“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集成系统设备—光伏应用产品开发”等先进技术与产品生产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产业链扩张延伸的过程,也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激活产业基础的过程。从光伏产业整个产业链的角度看,徐州、扬州和连云港定位在硅材料提纯环节,由于多晶硅提炼属于高耗能行业,区域布局上多位于苏北和苏中地区。而苏州、无锡、常州和南京在设备制造方面有较好的产业基础,能够在光伏生产和检测设备环节发挥比较优势。

这种在产业链同一环节多点布局的模式营造了很好的横向竞争氛围。江苏省在产业集群中注重垂直配套与横向竞争相结合,并引入竞争机制以激发龙头企业的创新活力,比如在电池制造环节同时有无锡尚德、苏州阿特斯和常州天合光能等几家大型龙头企业,在硅材料提纯行业有江苏中能、镇江大全和连云港中彩等企业。江苏省光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见图6。

图6 江苏光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3 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光伏产业已形成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在产业的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快速打造产业链,培育产业集聚区,降低成本,提高技术能力,使产业的竞争力得到迅速提升。也正因如此,引来了国外对于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困惑与质疑,因为有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这些被质疑的问题正在发展中得到解决。但一些重要的挑战也在等待着年轻的中国光伏产业。

3.1 企业过于依赖国际市场和政府补贴,导致企业经营风险高

中国是全球光伏电池和组件的最大生产国,占据着全球光伏市场的半壁江山,领先企业包括尚德电力(NYSE:STP)、晶澳(Nasdaq:JASO)、英利(NYSE:YGE)及阿特斯(Nasdaq:CSIQ)等。但2011年半年报显示,中国在美上市的光伏企业几乎集体陷入亏损,其中,尚德电力亏损2.6亿美元、赛维LDK(NYSE:LDK)亏损8 800万美元、中电光伏(Nasdaq:CSUN)亏损1 700万美元、韩华新能源(Nasdaq:HSOL)亏损1 100万美元[12]。同时,在欧洲光伏需求疲软、国内上游部分硅片企业已停产的情况下,中国光伏组件生产商正处于雪上加霜的境地——美国已舞起“反倾销反补贴”的大棒。据路透社此前报道,美国7家太阳能制造企业2011年10月19日共同发起一项针对中国公司的联邦贸易诉讼,指责中国太阳能企业在美国及全球市场上“倾销”太阳能产品,并要求美国对中国进口的太阳能产品征收100%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13]。

因此,中国企业需要平衡本土市场与全球市场的关系,包括在国外设合资企业,降低靠出口求发展的风险。

依赖政府补贴实现产业的初期发展,是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初期的新兴产业市场不成熟,而产业发展的成本高。但企业必须具有快速从政府的支持中获得力量的能力,使自己转化为可在空中翱翔的雄鹰。因此,如何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满意度,找到产业的主导设计轨道,是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2 正确处理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的一些多晶硅企业通过节省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而降低成本,整个产业走的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光伏产品便宜的价格里并不包括生态成本,这些都折射出中国对光伏产业在全世界扩张的狂热[13]”。

目前国内多晶硅项目大都使用的是改良的西门子工艺法,在其制造过程中副产SiCI4的安全和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如不能妥善处理,会对环境威胁巨大。如果能够做到生产线封闭运行,98%以上的SiCI4都可以重复利用。由于多晶硅制造工艺在电子工业硅制备中长期应用,已经非常成熟,达到环境无害化的标准并不困难。

新能源产业中的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的充分重视。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于2010年12月31号制定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对该行业耗能标准和环保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作为中央协调各地投资冲动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严格完善各类环保标准并增加执行力。

与此同时,中国的企业也在行动之中。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光伏企业逐渐开始涉足环境技术的研发。而徐州中能则开发出替代“西门子改良法”的新技术“硅烷法”、“流化床法”,并实现了污染零排放,能耗、生产成本及产品质量进一步迈向国际最精尖水平。

3.3需要重视国内市场的拉动

国外一些学者质疑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动机,他们说,“为了进入欧美市场,中国甚至愿意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光伏产品。中国几乎将所有的太阳能电池板用于出口,而不是自己使用,这在中国这样明显具有实用主义色彩的国家的确显得很奇怪,或许中国还有我们不了解的东西”[14]。

在产业发展之初,中国光伏产业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较低的环境保护成本赢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是一个客观事实。2009年9月底,国务院发布《国务院转发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光伏企业的规模、能耗和环保做出了严格限制。在2011年1月发布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规范了中国光伏企业的责任。同时,中国企业也通过规模升级、技术创新降低了成本。以江苏中能为例,该公司到2010年9月的成本已经降到24美元,也就是直接成本为160元每千克,考虑折旧和利息,成本也已经不到220元每千克;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多晶硅在350元每千克的价格,就属于正常的市场价格。

为了扭转光伏产业对海外市场的依赖,201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核心内容是对光伏上网电价作了明确说明,这是国内着力培育本国光伏产业的一个重要信号。

3.4无序竞争导致重复建设,光伏产业产能过剩

“在中国许多地方,政府不顾生产过剩而追求更高的光伏产量”[14]。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于区域经济增长和政治绩效的考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往往转化为对产业链某一环节大量投资而造成的重复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在《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中指出,2009年上半年,国内已立项的多晶硅项目超过50个,投资规模将超过1 300亿元,总产能超过23万吨,由此指出,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非常严重。

然而,科技部在一份内部调研报告中指出,目前光伏产业的状况是“带有产业培育阶段性特征”的过剩,看上去似乎是光伏产能超过了需求的进度,而真正的问题在于需求的启动需要一定的时间。随着产业的不断成熟,这种“虚热”会慢慢退去。

2011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在上海光伏论坛上表示,中国的多晶硅产业并不存在产能过剩,目前的实际产能只有近7万吨。目前我国多晶硅仍然有50%左右需要进口,但这种局面会不断改善,预计2-3年内多晶硅就能实现自给。据报道,中国多晶硅企业在2011年痛失千亿市场,这也使得业内纷纷对产能过剩说提出质疑[15]。

但在前两年光伏产业的大好形势和各地响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号召下,已经有许多地方都将光伏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这必然会导致产远大于供的局面。因此,需要各地政府清醒地意识到盲目跟进的风险。

3.5光伏企业需要提高创新能力

目前,光伏企业发展的重点在于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但随着产业的发展,中国企业不能再重复其他制造业走过的老路:通过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占据产业链中的最低价值链环节,获取很低的利润。因此,光伏企业需要整体的意识觉醒,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占领产业链的高端,把握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苏州阿特斯的CEO称,相比而言,中国公司最大的优势在于产业链中段的制造、加工。当然,现在中国的多晶硅已初具规模。也就是说,中国的优势是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正好处于中间加工的位置[12]。因此,光伏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中国优势的再现。当然德国企业在整个光伏产业链环节上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中国许多光伏生产线的设备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德国和瑞士,这充分说明了这一产业中德国和瑞士企业的核心领导地位。

因此,光伏产业目前的竞争力取决于效率和成本。但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光伏最终产品的设计能力,商业模式,上下游阶段的能力,标准的制订能力,与客户共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将成为产业竞争的关键。中国不能仅仅有制造的优势,必须有产业链的创新能力,才会掌握产业竞争的高端。

3.6并网困难,使用效率不高

“在2009年,中国新建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风力发电机,但是这其中许多都只是为了用于展示。一项2008年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风电资源没有得到使用,他们并没有接入国家电网。风力发电量只占中国发电总量的0.05%,而太阳能则只占1%中千分之一的一半。中国不能够大量使用它们是因为其成本效益不能代替传统化石燃料,而在西部的少量使用是因为有政府补贴”[16]。

风电、太阳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可调度性低的特点,大规模接入后对电网运行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并网困难对风电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为了改变风电与光电并网难的问题,中国先后出台了一些并网政策,规定了风电和光电的上网电价,为顺利并网铺平了道路。

与此同时,针对并网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中国大力发展储能和并网技术。从2009年开始,储能被提上日程,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等都设有专项基金,国家“863”、“973”等科研项目中都对储能有所有体现。中国“坚强智能电网”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之中,风电等新能源发电若要获得长足发展,智能电网的配套建设已成为大前提,智能电网将成为新能源资源的发送、调配平台,籍此可以打破风电发展面临的电网制约瓶颈。

4 总结与启示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发挥后发优势,在科技上大胆借鉴、模仿创新;在经济制度上虚心学习,初步建立了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是经济发展中践行“追赶模式”的成功典范。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制度初步完善,继续靠模仿国外技术和发展传统加工产业已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开始改变对“追赶模式”的依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前沿性、模糊性高的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没有既定的路线可循。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轨迹,是不断探寻适合本国新兴产业发展道路的一种尝试,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模式,可以启发我们发展其他领域的新兴产业。在此遇到的环境问题、效率问题、技术能力问题等都是发展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中国企业探寻的脚步仍在继续。这一产业的再发展,会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

我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需要地方政府的能动性与主动性,需要发挥企业家的表率作用,高度重视产业链的形成作用,重视市场的作用而不是技术的突破。这一轮的产业优势,来自于中国制造的优势。这一优势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会很快在新一轮竞争中丧失。这样的先例在中国有很多。在未来,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品牌的竞争,商业模式的竞争,新的产业业态的形成,产业新技术轨道的出现,会决定产业的未来。中国抓住了第一轮机会,不等于会抓住下一轮产业发展的机会。我们需要做好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标签:;  ;  ;  ;  ;  ;  ;  ;  ;  ;  ;  ;  ;  

从光伏产业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_光伏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