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利润原则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润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适度利润原则的含义
顾名思义,适度利润,是指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使企业利润既不过高,又不过低,恰到好处的利润。适度利润原则包括两个具体原则,即谨慎性原则与夸张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适度利润原则的指导下,对某一会计事项有多种不同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用能够导致企业利润减少的方法进行处理。
夸张性原则,是指在适度利润原则的指导下,对某一会计事项有多种不同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用能够导致企业利润增加的方法进行处理。谨慎性原则与夸张性原则,是适度利润原则的两翼。二者以客观性原则为轴线,上下浮动,夸张性原则在轴线上方浮动;谨慎性原则在轴线下方浮动。二者对立统一,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适度利润原则这一整体。
二、适度利润原则的理论依据
适度利润原则,之所以应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具有其理论依据的。我们知道,客观真实和满足管理的需要,是会计工作存在的前提,也是会计工作的生命线。只客观真实,不能满足管理需要的会计核算,是没有用的会计核算;只能满足管理需要,不能客观真实的会计核算,是虚假的会计核算。
(一)适度利润原则符合管理的需要
利润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利润越多,企业效益越高;利润越小,企业效益越低。其实,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利润的理解和要求是大不一样的。
1.对大型及成长型企业来说。这类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来支撑,否则,其生产经营活动将寸步难行。因此,每个大型及成长型企业都必须筹集到巨额资金。
企业巨额资金筹集的渠道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从债权人那里筹集借入资金,二是从股东那里筹集股本资金。
从债权人角度看。债权人借钱给企业的前提是企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能够到期还本付息,而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就是利润,因此,为了筹集借入资金,企业必须有尽可能多的利润;否则,债权人不会把钱借给企业。
从股东的角度看。股东分长期股东和短期股东。就长期股东来说,股东之所以愿意长期当某企业的股东,是因为这一企业能够长期为股东带来较高的股息和红利。事实上,对大型及成长型企业来说,由于股东众多,很难统一思想和步调,股东除了通过从企业分派股息和红利这一方式得到收益外,别无其他途径。由于企业分派的股息和红利只能来自于企业的利润,因此,如果企业没有较高的利润,就不可能有较高的股息和红利。就短期股东来说,短期股东往往是在企业股票市价较低,且将很快公告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显示有较高利润)的时候,买进企业的股票,而在有较高税后利润的会计报表公告后,股票市价上涨时,再卖出企业的股票,以获取投机收益。因此,对短期股东来说,他们更加希望企业有高额的利润。可见,为了维护股东的利益,大型及成长型企业必须确保企业拥有高额的利润。
其次,从企业形象来看,大型及成长型企业都十分注重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由于企业经济效益高低是影响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大型及成长型企业为了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不会因计较多纳税费而少计企业利润的。
再次,大型及成长型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有政府的支持,其信誉高,筹集资金比较容易。因此对大型企业来说,高额的利润,尽管能带来更多的税费支出,似乎会削弱其经济实力,但是大型及成长型企业只要能够连续做到拆东墙补西墙,多一些税费支出是不足为奇的。更何况,对国有大型及成长型企业效益的考核,往往是将税利合二为一进行考核的,在评价时税费与利润都具有重要作用。
2.对小型及保守型企业来说。小型及保守型企业,尤其是有限责任公司,不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撑,经营范围较窄,经营业务较单一,其股东人数很少,且股东大多同是企业的职工。由于有了利润就必须缴纳所得税及“两金”等税费,利润多要多纳,利润少可少纳,没有利润就不纳,并且今年亏损,今后五年内的利润都可用来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从而少纳所得税等税费。因此,他们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并不追求帐面上的利润,甚至甘心情愿地让企业亏损。
至于企业所需要的资金问题。因为小型及保守型企业本身不需要很多资金,因此筹集起来就容易得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条件下,人情世故、权钱交易等非市场经济因素,使小型及保守型企业筹集资金变得很容易。
至于企业形象问题。因为是小型企业,经营范围窄,经营品种单一,因此,并不需要高大形象。
3.对于中型企业来说。中型企业界于大型企业与小型企业之间,其管理者对企业利润的要求既不很高,又不很低,适当就行了。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不同的企业对利润有不同的要求。但是由于经济业务的客观性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刚性要求,企业又不能无限度地主观随意安排自己的利润。因此只有在遵循客观性原则的前提下,追求企业利润的适度。
(二)适度利润原则符合客观实际
确切地说,企业会计核算应该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地、真实地反映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经营成果。但是由于经济业务的多样性,以及会计程序和方法的机械性等因素的影响,这种不偏不倚、恰如其分的反映,只能是一种理想殿堂中的原则要求,在现实工作中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实的会计核算工作,即使百分之百地遵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也只能做到与这种理想的原则要求的水准线最大限度地靠拢。也就是说,实际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弹性。正因为这种弹性,使实际会计核算的结果必然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实际的反映结果低于这一理想化的水准线,即谨慎地反映了企业的经济业务及其经营成果。二是,实际的反映结果高于这一理想化的水准线,即相对夸张地反映了企业的经济业务及其经营成果。
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经济业务的多样性给实际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弹性。
企业经济业务的多样性是普遍的,也是永恒的。归纳起来,可作如下分类:
(1)原来意义上经济业务出现新的内容。例如商品的采购价格,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的价格一般是固定的,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的价格瞬息万变,那么商品的采购成本究竟如何确定呢?比方说甲企业向乙企业采购商品一宗,乙企业标明的商品集价为100万元,并且规定,如一次性付款,售价可降为90万元,即优惠10万元;如果不能一次性付款,六个月内必须百分之百地付款。此时的商品采购成本究竟是100万元,还是90万元?这直接影响着会计量的准确性。
(2)原来不曾有过的新经济业务不断涌现。例如期货、期权、企业破产核算、租赁、改组等。企业经济业务的多样性,使已经制订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难以容纳和包含,从而带来实际会计核算的弹性。
2.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自身的缺陷给实际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弹性。
世界上任何一部法律、法规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漏洞和不足。这是因为法律如果制订得非常具体,那必然会因面面俱到而自相矛盾和产生漏洞;法律如果制订得非常笼统和概括,人们将无法操作。因此任何法律都只能在具体和综合的最佳结合点上制定出来。可是这种最佳结合点只能是相对的,且处于不断调整变化的过程中。那种绝对的最佳结合点是不存在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亦是如此。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漏洞和不足。这就给实际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弹性。
(三)会计基本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工作上的困难为实际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弹性
会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费用、利润六项。事实上,尽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对这六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与方法都做了具体规定,但人们在实际会计核算工作中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其核算工作存在很大弹性。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与费用之间的确认和计量存在着一定弹性。很多支出将其界定为资产或者界定为费用存在着模糊性。
例如前面所说的采购成本究竟是100万元,还是90万元的问题就是这样。也就是说下面的两种会计处理都是合理的:
第一种会计处理:
①购买时,借:原材料100万元
贷:应付帐款100万元
②付款时,借:应付帐款100万元
贷:银行存款100万元
第二种会计处理:
①购买时,借:原材料90万元
贷:应付帐款90万元
②付款时,借:应付帐款90万元
财务费用10万元
贷:银行存款100万元
两种会计处理的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前者将100万元的支出全部认定为资产,后者将全部支出中的90万元认定为资产,而另10万元认定是甲企业获取乙企业提供的延期付款信用而付出的借款利息费用。这样,第一种会计处理的利润比第二种会计处理的利润多出10万元,而后者则少10万元的利润。可见其弹性之大了。
2.费用与负债之间的确认和计量存在着一定弹性,很多夸张的负债转化为企业的费用。例如:甲企业委托乙企业修理机器设备。甲乙双方事先谈妥维修费10万元,维修工期40天,但是甲方为了合法地加大费用与乙方签订合同。合同中规定,如果乙方能在35天之内修好机器设备,甲方付给乙方50万元的维修费,否则,每推迟一天罚款10万元。结果乙方在第40天修理完工,甲方仍然只付给乙方10万元。对此的会计处理是:
①签订合同时,
借:制造费用——修理费50万元
贷:应付帐款50万元
②工程完工,支付维修费时,
借:应付帐款10万元
贷:银行存款10万元
由于此项经济业务涉及的工期、维修质量等因素存在很大弹性,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甲方企业的解释和辩护,因此夸张的40万元费用形成了无需归还的应付帐款(即上述处理后出现应付帐款贷方余额40万元)经长期挂帐后由于“无法”归还,按规定便可转作营业外收入。
3.负债与收入之间的确认和计量存在着一定弹性。一些会计事项本是负债,却变成了收入;或者相反,一些会计事项本属收入,却变成了负债。例如:甲企业与乙企业签订了销售商品一宗、价款10万元的合同,乙企业将10万元的货款已经汇出,甲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收到了银行转来的收帐通知。此时可能会出现两种会计处理:
①确认收入形成:
借:银行存款10万元
贷:产品销售收入10万元
②确认预收帐款形成:
借:银行存款10万元
贷:预收帐款10万元
按规定如果会计人员收到了商品出库证明,必须按第一种方法处理;否则,按第二种方法处理。而事实上,商品出库是销售部门的工作,销售部门与会计部门业务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存在着距离,并且会计部门内部也是分工负责的。因此会计部门是否收到商品出库证明存在着弹性,即使确已收到出库证明,会计部门以具体办事人员出差、住院、外出学习等为理由,并不按第一种方法处理,也是无可厚非的。上述两种会计处理,其当期利润相差10万元,可见其弹性之大了。
4.收入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确认和计量存在着一定弹性。一些会计事项是收入,却变成了资本公积。这方面的情况有:
(1)原本是对外销售的经济业务,一旦经过调整,变成对外投资的经济业务,其利润则相差很大。
(2)原本是价值较低的吸收投资,但经过评估调整后变成了价值较高的吸收投资,因此企业利润大不一样。
5.期初所有者权益和本期利润之间的确认和计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弹性。由于期初所有者权益是本期企业经营的资本,因此它们之间的确认和计量,实际上就是资本和利润之间的确认和计量,其前提是资本保全。资本如何保全,这在国内外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大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原则:
(1)货币资本保全原则。是指以所有者投入资本的货币价值保持完整无损为前提,计算企业利润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方法下,由于货币计量单位有名义货币单位和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之分,因此货币资本保全原则又分名义货币单位的货币资本保全和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的货币资本保全两种。
(2)实物资本保全原则。是指以所有者投入资本的生产能力不变为前提,计算企业利润的一种方法。由于生产能力要靠货币来购买,而货币计量单位又有以上两种,因此,实物资本保全原则,也分名义货币单位的实物资本保全和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的实物资本保全两种。
不同的资本保全原则必然带来不同的利润计量,可见其弹性之大。
既然利润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客观上具有弹性,并且管理上不同的企业对利润高低的要求又不一样,那会计核算就必须适应这种需要。只有这样,会计核算工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适度利润原则的理论地位
适度利润原则,既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又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般原则,因此它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
(一)适度利润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中的重要原则
目前有不少同志将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分为三类:一类是总体性要求的原则,包括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二类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三类是对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要求的原则,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实际成本核算原则、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其实这至少有以下问题值得商榷:
1.我们知道一般原则都是关于会计核算工作总体性的要求,不是关于会计核算工作总体性的要求,不可能是一般原则。因此,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再划分出总体性要求的原则和非总体性要求的原则是没道理的。
2.谨慎性原则,实际上是关于资产、费用、收入、负债、利润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如何确认和计量的原则要求,理应将其列为第三类,即关于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要求的原则中,为何要将其从第三类中分离出来呢?
3.谨慎性原则是适度利润原则的一个具体原则,属于会计准则中的第三个层次的内容,不应列入一般原则中,应用适度利润原则取而代之。
4.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分类,应取消第一类,即总体性要求原则,而将它们只分为两类,即:一类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二类是对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要求的原则,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实际成本核算原则、配比原则、适度利润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二)适度利润原则又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利润最大化,并不是每一个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原则。“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惟一目标和原则,具有一定片面性。而“适度利润”原则却能弥补“利润最大化”原则的不足,能够适合所有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因此,应将适度利润原则作为所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以切实指导和约束各个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适度利润原则的优缺点
适度利润原则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度利润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前提的,因此,坚持这一原则能够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可靠。
2.适度利润原则以服从管理需要为核心,因此能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管理及股东的需要。
3.适度利润原则改变了会计人员的思维方式,由过去的生搬硬套会计制度,变成将客观事项与管理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会计人员从管理的工具,变成真正的管理者。
4.适度利润原则弥补了当前会计理论只强调谨慎性原则,忽视夸张性原则而形成的不足,使会计原则理论更加完善。
适度利润原则的不足在于容易成为一些弄虚作假会计人员的庇护伞。有些企业的会计人员无节制地虚夸利润或非法转移利润,这与适度利润原则是格格不入的,是不遵守适度利润原则的体现。适度利润,决不等于允许弄虚作假。因此在贯彻适度利润原则的同时,必须加强审计检查,坚决杜绝无节制地搞所谓的“适度利润”。
标签:会计核算论文; 会计原则论文; 企业利润论文; 利润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会计确认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会计核算程序论文; 会计利润论文; 资产保全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适度原则论文; 会计论文; 财会论文; 股东论文; 经济学论文; 会计处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