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2010年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进展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研究进展论文,年中论文,书馆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近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和现代图书馆事业传入我国以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在中国走过了一个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历程。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为中国社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迎来了中国学术界和中国图书馆学学术思想的解放。1979年7月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此后的31年,是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深入发展的31年。在此期间,中国图书馆学会先后举办了五届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它们分别是1984年在杭州召开的首届中国图书馆学会基础理论会议、1991年在庐山召开的全国图书馆学第二届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2000年在常州召开的第三次基础理论学术会议、2003年在郑州召开的全国图书馆学第四届基础理论学术会议、2007年在重庆召开的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第五次研讨会。纵观这五次会议,第四次和第五次会议都涉及了构建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问题,尤其是在2007年的第五次会议中,构建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问题已提上日程,成为当前讨论与研究的重中之重。许多问题都围绕着“理论体系”展开,这说明随着图书馆学理论问题研究的深入发展,“图书馆学理论体系”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
这五次会议不仅在中国图书馆学学术发展史上打下了深刻的印迹,而且对中国图书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这五次会议为研究的学术基础及分阶段研究的标志,对1979-2010年间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界关于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与述评,将这31年的研究进程划分并总结为三个阶段。1979-1990年:学术思想解放阶段;1991-2000年:由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转型与过渡阶段;2001-2010年:现代图书馆学新视野、新理论、新体系的学术奠基和理论准备阶段。
2 1979-1990年: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发展的学术思想解放阶段
2.1 1979-1990年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成果
一种学术思想是否具有学术价值,具有怎样的学术价值,并非在于它出现的当初是否曾引起所谓的社会轰动效应,而在于它能否经受住人类认识的深化和学术思想史长期发展的历史检验。
根据今天的学术思想和当今信息——知识时代的历史视角对1979-1990年这一阶段中国图书馆学界关于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做一历史回顾。本文认为,该时期关于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的《图书馆学基础》[1],郭星寿的《浅谈图书馆学的结构》[2]、杨文祥的《试论图书馆的基本属性——知识性、传递性、时代性》[3]、黄旭朗的《对图书馆学内容体系的一些意见》[4],陈传夫的《略论图书馆学体系的进化》[5],徐鹏的《图书馆学体系试析》[6],张欣毅、刘迅的《理性的思考——图书馆学结构问题探索》[7],《理性的思考——图书馆学结构问题探索(续一)》[8]、《理性的思考——图书馆学结构问题探索(续二)》[9],周文骏的《概论图书馆学》[10]、陈誉的《关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11],钱亚新、张厚生的《论图书馆学研究的体系》[12],李世丁、周立人的《图书馆学的对象及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13],项戈平的《试拟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14],沈继武的《关于图书馆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15],刘烈的《论图书馆学的范畴体系》[16],朱立文的《图书馆学的结构说》[17],项戈平的《论图书馆学的结构》[18],吴慰慈、邵巍的《图书馆学概论》[19],范并思的《在理论体系建设中检验图书馆学理论基础——四年来“世界3”讨论小评》[20]及《新时期三种图书馆学》[21],荀昌荣的《再论图书馆学体系结构》[22],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编的《理论图书馆学教程》[23],黄宗忠的《图书馆学导论》[24],段鸣芳、郭晓春的《关于我国图书馆学理论构建超前研究体系的初步探讨》[25],陈一阳的《关于图书馆学的范畴体系》[26],王孛东的《图书情报管理学体系结构初探(一)(三)》[27-28],杨文祥的《图书馆职能的历史阶段性——兼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29],董焱的《信息理论与理论图书馆学体系化发展路向》[30],宓浩的《图书馆学原理》[31],梅雪的《图书馆学体系结构试探》[32],王珂的《对我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剖析》[33]等。
2.2 1979-1990年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进展述评
1979-1990年是中国图书馆学界在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浪潮中迎来的新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全面开展的第一个高潮。对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领域来说,这一高潮的到来形成了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观点林立,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出现了学术思想活跃、理论多元的研究现象。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的《图书馆学基础》中阐述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是从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总结出来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的关于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及研究内容的宏观论述,为后面的相关研究打下了基础。
张欣毅、刘迅指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活动的规律、原理和方法技术,而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就是在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层次上构建起来的,并且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多维性和动态性。周文骏提出了以情报交流为理论基础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结构。
沈继武指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活动,应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在分析综合纵横交织的图书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构建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
吴慰慈、邵巍提出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这是在综合各家观点基础之上从图书馆学宏观事业角度提出的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结论。基于此,作者提出了包括普通图书馆学、专门图书馆学、应用图书馆学和比较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这是当时提出的最完整最详细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观点,而且突出了对图书馆学理论、发展规律、及未来发展的研究,强调了图书馆事业研究的重要性,而没有仅限于对图书馆工作的研究。
范并思教授提出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实用图书馆学”、“理念图书馆学”和“研究解决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的第三种图书馆学”。黄宗忠提出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以哲学、数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社会学、教育学等为理论基础,基础理论体系包括:什么是图书馆学、图书馆、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的比较研究。
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编的《理论图书馆学教程》指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信息交流,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结构分为理论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
杨文祥首次提出了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方向。即当前对图书馆现象描述的工作已日趋成熟,今后的研究要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分野。为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指明了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方向。今天看来,这一研究思路对我们现今21世纪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借鉴作用。这是此时期最早提出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方向及研究思路的观点。
深入分析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我们得出这一阶段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将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或社会现象,放到了整个社会环境中去考察,摆脱了拘泥于具体图书馆工作经验的描述状态。同20世纪80年代之前相比,该时期的图书馆学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还不成熟。研究者们已经开始从宏观上把握图书馆学研究的框架,而且运用哲学的系统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图书馆的研究对象及体系结构。这个时期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已经开始体现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转换。
正如杨晓农所阐述的,20世纪70年代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是以图书馆工作内容为特征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以图书馆事业为基础。总之此时期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观点及研究成果较20世纪80年代以前丰富了许多,研究有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对传统图书馆学、经验主义观点的否定,形成了具有浓厚思辨色彩的抽象理念性观点,弥补了20世纪80年代前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构建缺乏理论逻辑的缺憾,而且图书馆学理论已经有了指导图书馆实践的思想武器[34]。认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的观点较多,摆脱了仅限于图书馆工作经验的汇编和总结的历史误区。
1979-1990年是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硕果累累的十年,这十年的研究成果把我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体系结构的研究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所出现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学术思想逐渐多元的局面与1984年杭州会议的主题相呼应。这一阶段所涌现出来的众多学术观点尽管在理论上还有待进一步成熟,但正如杨文祥教授所分析的那样,这是当代中国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发展史上为打破长期的思想禁锢,走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低谷所发出的第一声呐喊。
总之,1979-1990年这一阶段的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在整体上处于一个学术思想不断解放的时期。中国图书馆学学人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学术基点出发,纷纷提出自己的学术创见,使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呈现出思想解放时代所特有的自由、开放的历史特点。因此,笔者总结为,这是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的学术思想解放阶段。
3 1991-2000年: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转型与过渡阶段
3.1 1991-2000年代表人物及主要成果
1991-2000年先后出现了以下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马恒通的《新中国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研究综述(1949-1989)》[35],吴慰慈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概述》[36]、《八十年代中国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37],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编写的《图书馆学基础(修订本)》[38],郭星寿的《现代图书馆学教程》[39],卢子博的《构建我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大厦的思考》[40],黄万欣的《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的新认识》[41],梅雪的《图书馆学体系结构再探》[42],陈景唐、杨文祥的《关于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及有关问题的探讨》[43],曹文庆的《论我国企业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44],倪波、吕斌、李国秋的《信息时代呼唤新的理论图书馆学规范》[45]、石呈祥的《图书馆学概论》[46],吴慰慈、罗志勇的《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现状》[47],吴慰慈、张广钦的《1990年以来的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48],李惠珍的《试论中学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49],刘盼应、罗军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哲学思考》[50],吕彬、李国秋的《谈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现代化》[51],吴慰慈的《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开拓前进——建设面向21世纪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52],王乐的《特殊研究方法与图书馆学学科体系》[53],徐引篪、霍国庆的《现代图书馆学理论》[54],包和平的《论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55],丛敬军的《构建我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设想》[56],郑全太的《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回眸和前瞻》[57],吴慰慈、张久珍的《信息技术革命影响下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体系》[58]、杨文祥的《论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方向、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59]等。
3.2 1991-2000年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进展述评
分析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我们总结出,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呈现出一大特点,先是综合性的研究,对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详细评价,指出其研究的优点和不足及今后的发展出路。然后是在继承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发展,着重对图书馆学的宏观现实问题进行了研究。强调了图书馆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宏观角度把握图书馆学理论体系问题,突出了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时代性、层次性与系统性。而且在这一阶段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又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发展。既有对原来体系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对前人成果的总结与反思。既有对现代化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考,又有对专门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学体系构建的新观点。
马恒通对1949-1989年的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的研究观点进行综述,并分析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吴慰慈先后在两篇文章中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着重强调了对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最后指出了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方向,再次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郭星寿在其专著中又继续发展了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恢复了普通图书馆学的概念。继续深化与发展了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图书馆学结构划分的观点。黄万欣用系统论的观点构建了一个由内外三层次构成且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创新的图书馆学体系,突破了“树形”的体系结构模式。梅雪提出了有层次有依据的图书馆学相关分支学科体系。这是对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的又一大进步。对这个问题的清晰认识有助于避免图书馆学分支学科的混乱局面。
杨文祥在不同的文章中反复强调和论述了图书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内在联系与分化发展的辩证关系。论证了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构建,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与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与互动关系,在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理论高度上为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提出了研究的视角和构建模式,为图书馆学理论建设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种图书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联系、分向发展、辩证统一的学术思想,表明了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正在走向成熟。作者对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宏观把握及论述能力,显示出作者对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深入程度及作者的广阔而有远见的学术视野,达到了在当时情况下少见的理论高度。作者的这些具有原创性的学术思想,对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无疑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吴慰慈先后在两篇文章中再一次总结了当前图书馆学研究的优点与不足,指明了今后的研究侧重点。吴慰慈教授总是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建设的关键时期作出高屋建瓴的总结与概括,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宏观上指导图书馆学研究的正确思路及发展方向。而且我们从其文章中总能找到对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的全面性概括及如何把握理论体系方向的观点,可见他的学术功底及对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吴慰慈教授提出的建设面向21世纪的图书馆学科体系观点,为我们提出了21世纪图书馆学体系的研究思路及发展方向,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信息化的网络环境相结合,使我们有了新的研究视野与新的任务。
徐引篪、霍国庆将图书馆的理论与信息资源体系紧密结合起来,认为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点是信息资源。这是受20世纪90年代初信息资源管理理念传入我国的影响,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为我国图书馆学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此使图书馆学者们开始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重新审视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作者将图书馆学理论构建在以因特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现代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为新世纪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包和平提出了理论图书馆学的体系框架,这是对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的又一突破与进展。丛敬军将图书馆学方法论问题放入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第一层次。郑全太提出了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设应具有的特征,对构建21世纪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吴慰慈教授在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传入中国社会后,又一次提出了图书情报学理论体系建设的任务问题,为我国的图书情报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杨文祥教授在新千年之初再次强调了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方向问题,为我们提出了清晰的研究思路,作者对图书馆学全面性的理论把握,为今后的超前性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提出的图书馆学必须致力于对图书馆社会功能的研究观点具有创新性、时代性与前瞻性。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纵观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首先是对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的总结及问题的澄清,这是与1991年全国图书馆学第二届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以“回顾和清理”为主题相呼应的。在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清晰、更有层次性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其次,以知识为基础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观点初露端倪,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研究图书馆学理论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综述性文章大量涌现,对图书馆学理论体系观点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从宏观上、整体上思考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问题。这说明对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已经有了从宏观上去把握的能力,这是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发展的必然。再次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的图书馆学理论构建起来,传统的以图书馆工作及图书馆事业为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观点受到挑战,图书馆变革的呼声高涨起来。可以看出,现代信息和技术革命给图书馆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与研究思路。面对网络信息环境,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内容面临变革与扩展。这与2000年的中国图书馆学第三届基础理论研讨会的主题相适应。可以看出,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正由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转型与过渡。
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1991-2000年这一阶段关于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不是很多。当时给人的感觉是基础理论研究显得很沉寂,与十年前的繁荣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60]。但如果站在今天的时代背景和历史高度上,从学术思想发展史的宏观视角回顾这段历史,对上述成果进行深度剖析,我们就不难看出,恰恰是这些当时并不为人们所关注和看重的为数不多的学术成果,在学术思想和理论建设上默默地为中国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由传统走向现代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准备,提供了学术思想基础。当时人们在社会表象层次上所普遍感受到的“沉寂”恰恰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由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转型与过渡阶段的时代特点与历史特征。
4 2001-2010年:现代图书馆学新视野、新理论、新体系的学术奠基和理论准备阶段
4.1 2001-2010年代表人物及主要成果
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吴慰慈、杨文祥的《从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的转型与过渡——1996-2000年的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61],杨文祥的《21世纪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62],包和平的《确立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关键:体系更新》[63],王子舟的《关于图书馆学内容体系的探讨》[64],吴慰慈、董焱的《图书馆学概论》[65],吴慰慈、杨文祥的《关于图书馆学研究的理性思考》[66],黄宗忠的《图书馆学体系的沿革与重构》[67],杨文祥的《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建设的历史基础与历史任务》[68]、《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历史任务和研究思路》[69],袁芳的《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建设若干基本问题探析》[70],刘兹恒的《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思考》[71]、《再论图书馆学本土化》[72],王子舟、刘兹恒的《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体系创新》[73],吴慰慈的《数字时代图书馆学研究的基本走向》[74],于鸣镝的《构建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若干问题》[75],郑全太的《图书馆学的发展与逻辑体系的建构》[76],王续琨、阎佳梅的《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和发展态势》[77],于鸣镝的《关于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构想》[78],叶鹰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简论》[79],柯平、王平的《基于知识资源论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研究》[80],盛小平的《构建以知识为中心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81],郑全太的《图书馆学概念和理论体系的创新与转型散论》[82],张秀华的《构建理论体系抑或研究现实问题》[83],于良芝的《未完成的现代性:谈信息时代的图书馆职业精神》[84],刘兹恒、高丹的《构建面向职业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85],范并思的《论重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86],杨文祥、周慧的《对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87],卢儒珍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图书馆员职业规划纲要》[88],马恒通的《图书馆学体系结构新探》[89],杨文祥的《功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概述——“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新视野”系列论文之三》[90],杨晓农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思想的演变与发展》[91],吴慰慈的《瞄准学科前沿推进图书馆学研究》[92]。
4.2 2001-2010年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进展述评
通过对2001-2010年间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界对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认识的不同观点的分析,我们得出这一时期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的一大特色,即将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置于信息-知识时代、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信息文明建设这些宏观背景之下开展研究,以“知识”为学术基点构建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观点相继出现。对图书馆功能的理论关注和功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出现就是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开展图书馆学理论研究顺理成章的学术成果。这一成果的出现为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发展展示了一个新的理论视野,有力推动了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多元发展的学术态势的形成。
吴慰慈先生与杨文祥教授或合作研究,或分别撰文,师生二人通过一系列文章提出了关于构建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建设方向;关于构建一个不但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充分开放的科学体系,而且是一个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学术主张;关于将图书馆学研究置于人类信息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之下的学术视野;关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联系、分向发展、互动一体、整体推进的理论结构模式;关于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宏微观互动的研究策略;关于建立一种以人类社会图书馆活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实践特别是当代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实践为研究对象和学术思想来源的开放型学术思维;以及关于充分发挥综合性学科的优势,致力于研究方法的创新,充分体现人类科学思维历史高度的学术思想构成了系统的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宏观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学的理论局限和学科壁垒,全方位地阐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学的理论建设问题,从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两个基本方面为21世纪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体系构建提供了具有战略价值的学术思考。
王子舟教授基于“知识”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是国内最早对图书馆学与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论述的理论成果。在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不断深化的历史条件下,这一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吴慰慈、董焱提出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是对作者1985年所提出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这一发展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的历史需要,为传统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学术活力与生机,继续保持着最具有影响力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学术地位。黄宗忠教授重构的图书馆学新体系,尽管其学术基点仍然不脱离传统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但其在宏观角度上的学术探索无疑代表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向。
从一个学科和专业的角度上看,图书馆学是伴随中国近代史上的“西学东渐”的风潮传入中国的一门“西学”。这样,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中国民族文化开展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就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本土化和中国化的理论问题。对于图书馆学本土化和中国化问题,刘兹恒教授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理论研究,为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学术借鉴。叶鹰指出了当前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强调不应在图书馆学的分支学科上下功夫。
柯平、王平从知识管理的研究视角构建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创新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为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研究思路和框架,使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盛小平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可见,“知识”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渗透与影响。郑全太提出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创新与转型的观点为我们构建21世纪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提出了研究思路及注意事项。
于良芝提出了图书馆职业的基本精神,深入分析了在当今信息社会图书馆职业精神的价值,对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发挥给予了高度重视。这也就成为随后提出的“构建面向职业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观点的基础。刘兹恒、高丹提出了面向职业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构建的观点。范并思构建了面向图书馆职业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这是新世纪新形势下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创新与改革的新观点,图书馆职业贯穿于该体系的始终,使图书馆学理论体系从面向学科转向面向职业,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
杨文祥和周慧的研究揭示了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这一基本趋势就是理论体系多元,学科建设整体发展的多元一体化趋势。这是在深入分析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特征及图书馆与信息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所得出的宏观理性认识。21世纪图书馆学发展的这一基本趋势必然对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杨文祥教授随后基于21世纪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和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需要所进行的关于功能图书馆学的系统论述就是对这一学术思想的理论回应。
杨文祥的功能图书馆学理论深刻揭示了以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实践为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与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图书馆是以信息资源共享作为自己的基本社会功能和基本社会手段来现实地体现自身的人文本质,以此实现自身推动人类文明的提升与历史进步的价值追求。这一理论不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宏观角度上对图书馆发展规律的深层揭示和理性把握,更是对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内容的拓展与深化。
马恒通构建了基于知识传播的图书馆学新体系。杨晓农对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所进行的概括与总结全面深刻,对图书馆学理论建设的深化和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纵观21世纪第一个10年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进展,观点林立,百家争鸣,多元一体整体推进的学术发展局面在这一领域正在形成:从对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发展过程的反思到对体系结构构建原则、构建思路的调整和体系结构的重构;从以“知识集合”、“知识资源”、“知识传播”为基点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到与人类信息文明建设相统一的宏观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提出,我们足以看出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成果的丰富程度以及对这一重要理论问题认识的深刻程度。在这一阶段,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界学术创新空前活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图书馆学理论多元发展的学术局面蔚然形成。
这一阶段出现的新视野、新理论、新体系的研究成果呼应了中国图书馆学2003年第四次全国基础理论研讨会发展与创新的主旨及2007年第五次基础理论研讨会的主题。在信息-知识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呈现出了繁荣的新景象。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在这一阶段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直接为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全面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与理论准备。因此,我们将2001-2010年这一阶段总结为现代图书馆学新视野、新理论、新体系的学术奠基和理论准备阶段。
5 结语
本文以时间为经,以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界关于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的发展为纬,围绕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的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的会议主题,对1979-2010年间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归纳与述评。将这三十多年的研究进程划分并总结为三个阶段:1979-1990年:学术思想解放阶段;1991-2000年:由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转型与过渡阶段;2001-2010年:现代图书馆学新视野、新理论、新体系的学术奠基和理论准备阶段。于是,这31年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的学术成就也就相应表现在“学术思想解放”、“向现代图书馆学转型与过渡”和“为现代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奠基和准备”这三个方面。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这31年来的思想解放、学术转型、成果积累的基础上,对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索与思考,为今后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稿时间: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