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西方社会主义新思潮——生态社会主义的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潮论文,前景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06)05—0113—05
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并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益成熟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号称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之外的“第四种力量”。生态社会主义也是一支涉及面很广、影响很大的马克思主义派别。美国纽约大学政治学教授R·奥尔曼曾经把它列为当今世界十大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
作为一种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的流派和思潮,生态社会主义已超越其发源地——西欧的区域范围走向世界,在西方社会相当范围内得到传播,在相当程度上被公众所接受,并转化为公众的思想、情绪、意愿、兴趣和需要等,也可以说当代生态社会主义已经成为西方社会中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心理形态和社会实践方式。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背景
生态社会主义是随着西方生态绿色运动的发展,在社会主义视角下对全球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政治学分析。同时它作为当代西方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密切关注人类生存的当下状况,并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视点,反思人类危机的根源,探寻摆脱危机的出路,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内在矛盾,联系马克思主义的部分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实现社会变革的途径和阶级力量,以及未来社会主义模式等一系列问题上,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主义理论流派。广义的生态社会主义被认为就是绿党政治运动[1]。
那么生态社会主义有什么理论渊源、时代特征和实践基础呢?
(一)理论渊源
生态社会主义从理论渊源上说有两个,一是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思想;二是主要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人类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达到人与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法国生态社会主义学者乔治·拉比卡教授曾指出: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第一次揭示了资本主义逻辑,从而为人们认识生态危机的实质、根源和解决出路奠定了基础[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存在地位,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自然界无时无处不在制约和规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人从自然分化出来以后,就作为一种与自然对立的力量,与自然界发生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为了再生产出自己的生命和生存必需品就必须置于和自然不断变换的过程之中,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人日益摆脱自然的局限性,走向人与自然的统一。
第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西方学者就把生态问题与社会变革结合起来。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K·博尔丁在他出版的《组织革命》一书中, 指出“生态革命”是社会存在的客观条件逐步变化的结果,是观念和理想乃至技术手段的革命,它将导致人们在观念、理想和技术手段方面的一系列变革。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中出现的生态危机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的辩证法》等著作中,把人同自然的关系及生态问题当作一个主要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另一著名人物马尔库塞通过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认为:生态问题是马克思关于解放全人类的学说中一个一直未被人们重视的方面。过去人们只对从资本主义制度奴役下全人类的解放问题予以关心,而没有把自然视为人类解放的一个领域。
20世纪60年代末,围绕《新左翼评论》杂志而形成的新左翼运动,致力于探讨后现代资本主义所面临的诸多难题,如生态环境、女性权利、少数种族权利等,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经济社会分析方法已经很难回答上述难题。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新出现了一个流派,它的基本出发点是用生态学去“补充”马克思主义,试图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找到一条生态社会主义——消除生态危机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时代背景
20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相继发生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控以及核战争威胁日趋严重的现象,使得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日益缩小,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日益恶化,从而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特别是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崛起,如1962年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背景材料巴巴拉·沃德和雷内·杜博斯主编的《只有一个地球》,他们的研究对人类社会提高生态意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68年4月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等学者聚会罗马,成立了一个非政府性的、非正式的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开创了人类关注、探讨威胁自身生存面临共同问题的研究,唤醒了人类社会的生态意识。罗马俱乐部认为:世界具有联系性和统一性;强调保护生态平衡的伦理意义,保护环境不仅是因为人类需要它,而是因为人类从属于它,是它的一部分;强调保护生态问题与社会批判联系起来;对传统观念如消费观、幸福观的批判等。罗马俱乐部的建立并展开全球性问题研究代表了人类生态意识的第一次全面觉醒。
此外生态社会主义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等原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有关。苏东剧变后,西方一批左翼理论家并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他们认为,苏东演变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死亡,而只是宣告了某种特殊形态的、甚至是一种“不好”或“不够好”的社会主义形态的终结。由此他们结合社会主义由来已久的危机,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特点和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社会主义进行彻底反思和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生态社会主义因其对人类面临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关注,对社会主义的独特见解而倍受人们的重视。
(三)实践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出现了“新左派运动”,这一运动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从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到种族、民族、性别歧视等,其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甚至同警察武装对抗,流血冲突时有发生。
20世纪70年代开始,各种生态组织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绿色运动蓬勃兴起。绿色运动以反对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宗旨,其后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和政治要求、主张把生态状况与政治状况相结合、实现社会公正的政治运动。
生态社会主义就是在上述理论与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从绿色运动中分离出来的左翼势力。它成为绿色运动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与评析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提供了一套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价值范式,而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放全球生态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本身存在的价值不容低估。生态社会主义比较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认为生态危机的出现表明具有无限生产能力的资本主义与生态环境有限的承受能力之间存在着尖锐不可克服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人们对资本主义“期望的破灭”,并由此引发社会主义革命。因而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建立一种新的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基础上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
概括起来,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有以下几点:
首先,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追求经济合理性,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和市场、不断扩张的消费同生态合理性要求是不相容的。资本主义“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虽然延缓了经济危机,但是却使整个社会的消费越来越膨胀,有可能超过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导致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破坏,而且这种社会制度倡导消费为荣的消费文化,诱使人们为了享受消费而工作,势必一方面加剧了人的异化,另一方面加重了自然界的负担,污染了环境,从而造成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引起生态危机。
其次,生态社会主义否定生态殖民主义,批判霸权主义。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和剥削是造成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发达国家不仅把生态危机转嫁给不发达国家,残酷掠夺不发达国家的资源,甚至把第三世界当作垃圾场,倾倒存放各种有毒的垃圾。资本主义国家也许能在本国或局部地区解决局部的生态危机问题,但不可能解决全球性的全部生态危机问题。
第三,生态社会主义主张立足现实,超越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生态社会主义提出社会主义必须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他们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就是对经济理性的批判。经济理性的危害可以归结为一方面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另一方面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成工具关系,而核心的问题是使劳动者失去人性。经济理性不惜对资源的肆意开发,不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追求最大限度的生产和消费,而生态理性力图尽量少动用劳动、资本和资源,努力生产耐用的、具有高使用价值的东西,以满足人们适可而止的需求。
第四、生态社会主义认为,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稳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这里“稳态”主要是指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改进提高,具体说就是打破跨国公司和垄断企业的集中化、官僚化生产体系,发展小规模、无污染的技术和小企业,每个人都能在发展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让人们到生产活动而不是到消费活动中去寻求满足,同时消费也植根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基础之上。
第五、生态社会主义有四个各自独立基本原则:生态学、社会公正、基层民主和非暴力。在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手段和方式上,强调基层民主和分散化原则,强调社会责任感,反对权力的过分集中。生态社会主义认为,权力为少数人所垄断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严重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只有把权力放到基层,真正贯彻权力分散化的原则,才能改善社会现状,满足群众要求。强调社会责任感,生态社会主义的所谓社会责任感等同于社会正义。它要求维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和谐关系,以此实施社会正义。
第六、生态社会主义认为未来社会建立的基础和前提是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变革,并指明了政治变革的主体和变革动力。20世纪70、8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指出,只有那些具有强烈“生态意识”,即热衷于生态运动,又关心社会前途的人,才能充当未来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这些人就是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中间阶级”。到了90年代他们则更加重视工人阶级、工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工人阶级虽然缺乏足够的“生态意识”,但他们是直接从事生产劳动,是遭受环境污染最深重的阶级,蕴藏着巨大的革命性,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同时生态社会主义也主张把生态运动、女权运动、民权运动等社会运动的力量,与马克思主义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使“绿色”与“红色”结合起来,开展红绿政治联合。
(二)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若干评析
在理论方面,生态社会主义仅仅部吸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把生态问题作为建构其理论的核心,通过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关系来批判资本主义,这就会造成用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用“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转移人们反对现实资本主义斗争的视线,消解人们与资本主义斗争的意志。其次,在社会变革的途径和策略方面,生态社会主义反对暴力原则,提倡非暴力的原则。用人类价值观淡化民族、国家、阶级,具有极大的欺骗性与主观性。第三,在依靠社会变革的力量方面极力倡导精英论调。生态社会主义者特别强调“生态意识”的人,认为实现社会变革的依靠力量只能是热衷于生态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的人以及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第四,生态社会主义设想以消灭异化消费、生产过程分散化、非暴力化、基层政治民主以及改革垄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与空想社会主义一样充满幻想。第五,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是消除贫困提升国家实力的第一要务,“稳态”经济模式根本无法在全球层面推行。
三、生态社会主义的现实可行性
人类社会当代进程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生态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中国的“非典”、印度洋大海啸、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南亚大地震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状况敲了警钟,生态政治危机不断考验全世界。2006年禽流感已呈全球蔓延趋势,生态危机是自然对人类活动的惩戒。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对立社会发展模式的前景。作为顺应世界潮流而诞生的生态社会主义,它反映了面临多重生态危机的公众迫切要求和主张。
今天人类社会就其发展阶段而言,已经从工业化与城市化阶段、政治与社会现代化时期发展到一个文化价值凸现的后工业社会时期,在这个意义上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型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制度的替代,生态社会主义主要反对支撑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的文明与文化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说可以在民族国家层面实现自身的理论目标,而生态社会主义则只有在一个超国家界限或全球层面上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
原则上说,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来说更能达到生态平衡。美国生态社会主义者詹姆斯·奥康纳曾指出,“坦率地讲,社会主义革命的生态危害性要比资本主义相互间的对抗以及它们的反革命行为的危害性小得多”[3]408。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不是以利润为生产目的,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不是社会制度,而是具体行政管理体制不协调不完善造成的。也如奥康纳所说“与资本主义的情况不同,大规模的环境退化可能并非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3]418。
前苏联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表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难以真正走向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争取高工资、缩短劳动时间、充分就业等,也即是社会主义理论构成了某种定性的理论批判,但是却进行一种定量的政治实践[4]。
可以设想的是替代现行资本主义可能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而可能是我们所讨论的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提升到“资本主义生产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基本矛盾”高度来认识,指出这种矛盾源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他们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带有显著的反思批判倾向。它批判以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对自然界采取掠夺,认为资本主义在开发自然力方面具有反人道的、违反自然的倾向,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异化消费,要求人们重新评价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文明及其生活方式,批判资本主义歪曲满足需要的本质,使人们在追求消费中磨灭革命斗志,资本主义等级森严的科层化经营管理体系及其破碎化的劳动分工,不仅使人们抛弃了作为劳动力之间的伙伴关系和平等关系,而且强制性地让人们在单调乏味的、片断的工序中劳动,从而大大压制了人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另一方面,构建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社会主义具有现实的可能性。有的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矛盾本身为一种生态学社会主义趋势创造了条件。在资本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生态运动,但是两类国家的环境运动有不同的模式: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环境运动最重要的主题是防止资源的耗尽和衰竭;对发达国家来说,环境运动的主题是防止和治理污染。更重要的是,发达国家是剥削阶级和消费阶级的化身,发展中国家则被看作被剥削阶级和生产阶级的化身。
对于生态社会主义变革而言,它真正依赖的不是一个组织严密行动有力的革命党或善于进行公众鼓动与选举动员的执政党,而是不同阶层群体、不同政治党派、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一场基于协商民主精神和多元文化价值原则的对话。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社会变革动力是绿色政党、新政治运动和传统工人运动与政党之间的合作,同时并不承认其中任何一个力量对这场变革的最终解释权或领导权。当然生态社会主义也无法回避科学社会主义者面临的现代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建设及其民主化问题,但就理论层面上说,生态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比较的理论视角。
未来的生态社会主义会在探索中不断克服自身局限性,在加强与其他左翼力量联合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这种思潮在当下时空框架下可能有更大的扩散空间与内在发展要求,它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某种趋势,它的主张和实践活动正不断从区域走向全球,将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然而生态社会主义期待新政治运动特别是生态运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来展开对现行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但从实践来看,这种结合仍处在一种初步阶段。即使考虑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部分国家出现红绿联合政府的实例,一种生态社会主义的绿色社会显然还不是一个可以预期的现实前景,正如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戴维·佩珀教授所说,生态社会主义在人们非常需要和愿意维护它之前不会产生。
收稿日期:2006—06—23
标签:生态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前景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政治论文; 经济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