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华[1]2003年在《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现状及教学对策的研究》文中提出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弘扬人的主体性,而主体参与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课是基础教育工程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肩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然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方面,长期以来受前苏联以凯洛夫为代表的“接受知识为中心”的思想影响较深。思想政治课教学以灌输为主,方法单一,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能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带有明显的功利性。针对这一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观察法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参与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学生主体的概念及学生主体参与的内涵,从发展学生主体性、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及促进学生个体发展角度,明确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价值。 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从学生参与时间、参与范围、参与形式、参与目的、参与角色等几方面对现阶段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对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现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第叁部分:从教育观念障碍、评价制度障碍、思想政治课教材障碍、教师障碍及理论发展障碍五方面分析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不理想现状的成因,以唤起教师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第四部分: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对策。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指针;营造氛围,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前提;参与意识培养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关键;提供多种学习活动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保证。 第五部分:针对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一些学校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情况的两点思考。
肖燕[2]2012年在《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和主阵地。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增强理论教学针对性,提高吸引力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加强实践教学,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本文就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加以探讨。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我院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建立实施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的工作体系和考核原则。全文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科学界定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的含义,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同时,结合增强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的意义,阐述了实践教学的原则和特殊性。第二部分,提出开展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研究的四个理论基础,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教育学的理论、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和现代道德教育观的理论。第叁部分,对我院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提出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效。结合我院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得体会,阐述实施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四部分,关注高职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提出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改革途径。构建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工作体系,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保障制度,以及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原则和考核方法。通过采取科学的评判方法与手段,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价值评判,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实效。结合我院老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做法,论述通过实施实践教学,能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入心、入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良好的效果。
沈国华[3]2009年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新课改及素质教育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呼唤,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在目前新课改的实际形势下,应该大力提倡和实行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主体参与式教学”,就是以主体教育思想、建构主义等为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有主体性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与情感、训练思维、求得自身多方面素质更好更快发展的一种教与学的活动形式与实践过程。它也是师生双方进入教学活动,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倾向性表现行为,其实质是在教学中解放学生。——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要求,还可以是一种教学策略,同时它又具有“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某些重要特征、表现形式等。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就是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本文分叁大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界定了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的的基本内涵并分析了实施该式教学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学生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概括,比如主体性、实践性、主体参与过程的开放性、师生参与程度的比例性等。第叁部分则概括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的五大实现对策,包括(一)主要教学策略(民主性、生活性策略,及合作性、活动性等);(二)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些实现途径;(叁)主体主动参与模式课堂教学过程的操作要点、参考程序;(四)该式教学中主要采用的主体参与法、探究发现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五)专门研究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当的新角色——由原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者等进行多方分析、概括研究,使之既与新课改接轨,又具有更加完整的内容体系和一定创意。要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搞好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就必须要完成好教师新旧角色的转变。以此实现对策来保证该式教学的有效实施和真正实现。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掌握现今国内外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与课题相关的论文、论着)、行动研究法(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研究者与实践者互为一体,边教学边研究,教、研一体互动)、实验研究法(申报校、市级相关研究课题进行实验)等重要方法。
郭美燕[4]2012年在《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探讨》文中指出自《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颁行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正在广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内容上不断拓展,方法上也有所更新,但从总体上看,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何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已经成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在充分吸收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为理论基础,侧重探讨影响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因素,并结合教学实践就应采取的对策从多方面展开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希望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为切实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教学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王鹏[5]2010年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参与的现状和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遇到了新的挑战,面临着新的改革。学什么、怎样学、提倡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形式,学生成为课堂上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它是“学”的课程而不是单纯“教”的课程,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二期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参与能力的重要性。较系统地探索和研究在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在访谈政治教师和学生以及课堂观察的基础上,对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参与能力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思想政治课新课程学生参与的一般性研究,阐述了参与、学生参与的概念和类型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第二部分:对培养学生参与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第叁部分:通过对思想政治课学生参与现状的考察,分析了学生参与的特点以及制约学生参与的因素。第四部分:在二期课改背景下,从转变教育观念、拓展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方法、倡导发展性教学评价等几个角度提出了培养学生参与能力的教学策略。
赵春苗[6]2007年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关爱教育”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目的是在分析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有关“关爱教育”的内容安排和目标分析的基础上对加强“关爱教育”的对策进行探讨。文章认为,关爱品德的形成是个体道德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进行“关爱教育”既是时代的迫切召唤,也是各国的普遍德育实践,因此在我国青少年的关爱品德养成问题备受重视的今天,“关爱教育”理应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应然目标。作者主张,尽管中国学者对“关爱”和“关爱教育”进行方式早就有很多论述,外国学者对关爱品德培养方法也不乏有诸多理论探讨,但“关爱教育”的主要理论来源是体谅德育模式。文章还通过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关于“关爱教育”的内容分类、时间分布、认知目标分类等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关于“关爱教育”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层次性、情境性、综合性等特点。作者特别强调,在对策上,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关爱教育”应该遵循本土化、生成性、全面性、针对性等基本原则。在素质要求方面,政治教师必须成为公正的教师、促进的教师、关爱型的教师,教师在实施“关爱教育”过程中,须引导学生选择体验性关爱学习方式,为了适应这样的学习方式,可根据需要选择角色扮演、情境教学、对话教学、实践教学等课堂教学方法,并且要处理好显性“关爱教育”与隐性“关爱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以及学生学习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
沈莹[7]2018年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理性精神培育研究》文中认为理性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以认识事物的本质为基础的价值体系和精神文化。其本质特征是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态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育学生理性精神,不仅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引导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素质教育、优化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经调研发现,高中生理性精神的缺乏情况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科学探索精神缺乏,一味接受和模仿;价值理性精神缺乏,偏爱工具理性;理性批判精神缺乏,言行浮躁冲动等方面。高中生理性精神的缺失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理性精神培育的缺失有密切关系,高中思想政治课理性精神培育缺失主要表现在理性精神培育目标的缺失、课堂教学内容理性精神的缺失以及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未突出等方面。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部分教师理性素养相对较弱、教学方式单一、评估指标单一等都是其重要原因。为了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理性精神培育,应该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理性素养,发挥其“楷模效应”;整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丰富理性精神教材素材;改良课堂教学方法,注入思想政治课理性精神教育活力;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引入理性精神评价指标,推动思想政治课理性精神教学,从而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理性精神培育实施提供有效保证。
王文娟[8]2018年在《高中《政治生活》教学中学生国家意识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国家意识的合格公民的职责,《政治生活》作为集理论学习、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的课程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家意识又是公民教育的组成部分,《政治生活》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学生进行国家意识培养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虽然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没有被明确提出,但其内容和精神却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内容中渗透贯穿整本《政治生活》教材,依托高中《政治生活》课对学生进行国家意识培养已经成为共识。所以本文试图在准确把握和界定国家意识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明确高中《政治生活》课要培养学生国家意识的内容;结合调查问卷明确当前高中生国家意识培养的现状、追本溯源探究原因,寻求切实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高中学生的国家意识培养水平。本文从四个部分论述这一问题。第一部分为引言。当前全球化潮流的深入发展严峻挑战主权国家国民的国家观念,国内高中生思想上没有形成强烈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观念,结合这一现状在认真听取指导老师意见的基础上确定选题。通过研究,希望在理论上能够丰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增强培养高中生国家意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通过查阅文献,明确国内和国外在课堂教学学生国家意识培养已有研究成果和存在的研究缺口。最后说明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概述。在这一部分首先对国家意识等相关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其次结合国内外关于国家意识已有研究成果、《政治生活》教材内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高中《政治生活》课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国家主权意识和国家利益意识。最后从民族发展、课程发展、学生发展叁个方面分析《政治生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家意识培养的必要性。第叁部分为现状分析。这一部分笔者结合教育实习经历,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发现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高中生的爱国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国家主权意识和国家利益意识方面都在不断提高,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针对这一现状本文结合课堂教学要素主要从教师专业素养、学生主动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分析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为教学对策。针对文章第叁部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部分“对症下药”,主要从提高教师素质专业化,力图使教学内容与时事政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做到教学评价科学化;教学中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内教学和课外拓展相结合,做到教学方法多样化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切实增强在高中《政治生活》教学中提升学生国家意识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段佳音[9]2016年在《高中《经济生活》参与式教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思想政治课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课,“公民教育是主体性的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和我国教育界研究课堂教学的视角逐渐从教师转向学生,参与教学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我校教改的一个重点课题。作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应全面体现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渗透参与教学思想。本课题以参与教学和《经济生活》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主要采取文献分析、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阐述参与教学的内涵、特征、理论基础及其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意义,分析了《经济生活》课堂参与教学实施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探讨《经济生活》课堂参与教学的实施原则及具体措施,建立参与教学的初步理论框架,加速参与教学的实践化。本文旨在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改革提供可行性参考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经济生活》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践证明,通过在《经济生活》课堂进行参与教学的研究,能有效地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贯彻教学民主的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主体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双边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曹媛[10]2017年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政治课的课程特点促使其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成为目前非常关键的学习内容。本人依照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方式对上述教学开展深入研究。对于目前此价值观的相关教育情况,大多数专家都对其开展深入分析,为本文撰写准备了充足凭证。然而本文多数都是基于此阶段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出合理对策,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对策和评估方式的分析并不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始终秉持以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关键点,然而在教学活动中依旧会出现教学目标设置重智轻育的问题、教育材料挑选重理轻实的问题、实际模式贯彻重教轻学的问题。问卷分析在特定层面上展现出少数老师对此部分教育内容教学目标价值的认知出现缺位情况、对此部分教学内容以及材料体裁分析并不透彻、对此部分教学模式方法相对死板简单是导致现在问题的根源。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改变教学观点指引此类学生做到知行结合、构建探究型课堂。进一步通过价值观认同、营造情境型课堂促进高中生将所掌握的价值理念贯彻到现实生活中,整理众多教学资源,进而帮助高中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创建高效完善的教学评估制度,把考试评估和行为评估融合在一起,才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内心深处、外化到实际行为中,从本质上变成现代学生的重要素养。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现状及教学对策的研究[D]. 冯晓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 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研究[D]. 肖燕. 云南大学. 2012
[3]. 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研究[D]. 沈国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4]. 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探讨[D]. 郭美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5].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参与的现状和策略研究[D]. 王鹏. 上海师范大学. 2010
[6].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关爱教育”的对策研究[D]. 赵春苗.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7].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理性精神培育研究[D]. 沈莹. 江苏师范大学. 2018
[8]. 高中《政治生活》教学中学生国家意识培养研究[D]. 王文娟. 山东师范大学. 2018
[9]. 高中《经济生活》参与式教学的研究[D]. 段佳音. 云南师范大学. 2016
[10]. 高中思想政治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对策研究[D]. 曹媛. 江苏师范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