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经济的衰退看全球化与国别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别论文,化与论文,日本经济论文,经济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55(2000)02—0058—61
90年代是日本经济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的最严重的衰退时期。本文试从这次衰退中探讨全球化条件下日本经济衰退的根源及如何适应全球化促进国别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一蹶不振的日本经济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自50年代中期开始至70年代初期曾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历史时期,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便进入低速增长时期,然而80年代后期出现的“泡沫经济”却使得号称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日本沦为西方发达国家中经济实绩最差的国家之一。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大幅度衰退,增长无望
以1990年1月股价暴跌为起点日本经济开始进入衰退期, 曾连续几年维持“零增长”。1992年日本GDP从上年的2.9%下降到0.4%, 1993年增长了0.5%,1994年只增长了0.7%。经过连续几年的调整,日本经济终于走出低谷,GDP增长率达2.5%。但好景不长,进入1997年度开始出现了连续两年的负增长,1997年GDP增长率为-0.7%,是70年代以来出现的首次负增长;(注:郑北雁、韩明喆:《目前日本经济的状况及走势》〔J〕,《国际经贸》1999年第1期。)1998年GDP 增长率为-2.8%,是战后以来幅度最大的负增长。
为刺激经济增长,日本政府自1992年8月以来共出台了8次综合经济对策,以扩大需求为目的,以扩大公共投资为核心,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累计投入100兆日元的政府资金。(注:瞿强:《日本90 年代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及其效果》〔J〕,《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4期。)1998年4月桥本内阁宣布了一项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价值16.65万亿日元的“综合经济对策”。该项综合经济对策有三大资助: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和临时减税刺激国内需求;改善国家的经济结构,增强国民经济长期的发展潜力;提供便利以加速不良债权的处理。在提出综合经济对策后,日本政府又把财政政策的重心转移到永久性减税上,小渊惠三上任后的第一次施政演说中提出,最高税率将由65%降至50%,法人税(公司税)也将由46%降至40%,将增发国债为减税、增资计划融资。但到目前为止,日本政府所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及减税政策等并未取得明显效果,小渊首相说,日本政府为恢复经济已把可以想到的办法都用尽了,一副无可奈何的苦相。当前,无论日本国内还是国外,人民对经济增长前景都不抱乐观态度,至少还要有两年时间日本经济才能走出泥潭。
2.国内投资减少,失业现象严重
据估计,1998年日本全行业设备投资比上年减少3.8%, 作为设备投资先行指数的机械投资,从1997年下半年起连续减少。由于投资计划下调,对就业形势带来严重影响,近年来, 日本失业率屡创新高, 到1997年11月完全失业人数为228万,与上年同月相比增加了16万, 1997年11月完全失业率为3.5%;到1998年4月,失业率又上升至4.1%,6月份达4.3%;99年第一季度失业率为4.8%,创历史最高记录。(注:谭非:《国际大事》〔J〕,《经济管理》1999年第9期。)
3.居民消费长期不振,难以刺激经济增长
1991—96年日本民间最终消费支出平均增长率仅为2%, 大大低于1986—90年“平成景气”时的4.36%,(注:王伟军:《险象环生,举步维艰》〔J〕,《世界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1997年12月以来,日本家庭平均实际消费支出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5%, 是第一次石油危机后23年来较大幅度的下降。个人消费是日本经济的重要支撑点,但由于经济不景气和个人收入水平下降,雇佣环境恶化,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多数国民对未来怀有不同程度的担忧,从而压低生活消费,导致个人消费需求长期不振。
4.日元贬值,金融业发生剧烈动荡
1997年日本金融市场跌荡起伏,险象环生。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和汇率一直处于弱势,日经指数曾数次跌破15000点的心理大关, 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10日元:1美元跌至130∶1,跌幅达10%以上,1990年至1997年,日本地价和股价下跌了1000万亿日元,接近日本两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时,日本金融机构不良债权严重恶化,信用能力大大下降。1995年7、8月间先后爆发环宇信用社和木津信用社挤兑案。1997年是日本战后50年来金融机构破产最多的一年,日本第10大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和日本第4 大证券公司山一证券的破产被称为“经济原子弹爆炸案”,也是二战后全球最大的企业破产案。据日本大藏省公布的数字显示,全国146家银行自查的不良债权金额高达76万亿日元, 约占总贷款额的12%。(注:郑北雁、韩明喆:《目前日本经济的状况及走势》〔J〕,《国际经贸》1999年第1期。)1997年7 月以后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日元的不良债权问题雪上加霜,“银行不倒”的神话终成过去。
二、当代国际环境的变化与日本固有体制的弊端
战后日本经济的兴衰与时代发展变化的脉搏息息相关。时代总是在不断地变迁,当代国际环境的变化已不再是日本崛起时所依存的那个战后体制时代。日本经济所固有的那种体制上的弊端在90年代经济衰退过程中已暴露无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经济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不是一般的周期性萧条,而是旧体制与现时代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这种矛盾与冲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如今贸易自由化已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先导,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增强,世贸组织正引导各国市场走向一个更加开放的国际市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欧美经济大国纷纷通过条约形式组成经济贸易集团,而发达国家中唯独日本没有一个能发挥自己主导作用的经贸集团。日本所倡导的那种雁行发展模式也不过是出口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依靠商品、资本输出,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严格限制进口,从而导致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和商业惯例与其国际经济地位不相称,商业惯例与国际不接轨。这种旧的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限制外来竞争的市场组织结构,从而导致了国内市场的相对封闭性,其实质就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几年前在日美汽车贸易摩擦和柯达富士营业纠纷中,美国曾激烈抨击了这一点。事实已经证明,日本长期以来所奉行的旧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越来越显得格格不入,封闭与保守带来的不是一种保护而是一种长期的衰退并终将被历史所淘汰。
2.以政府为主导干预经济的方式已不符合市场调节的基本原则
与欧美同样实行市场经济但日本经济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是在政府大力倡导和扶持下发展起来的,政府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战后的日本经济是在美国扶植下发展起来的,当时由美国操纵的日本经济改革并未触及旧经济体制的要害,基本维持了原先的运作方式。以金融业为例,战后日本金融体制(俗称“护送船团行政”金融体制)与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是相适应的,属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强调政府对金融机构的高度保护并限制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这种政府为主导的金融体制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的家族统治的色彩,政府在政治上专制,个人因素作用多,工作缺乏透明度。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政府,过多地依靠政府,资源配置不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而是以政府干预为主。由于政府对企业和金融业的过分参与和保护,企业和金融业相对封闭保守,经营水平低,缺乏公平竞争和风险意识。“泡沫经济”期间,由于监督不严,“黑箱操作”盛行,许多金融机构向房地产开发商违规贷款以牟取暴利,一旦泡沫经济破灭,房地产价格暴跌,便造成了一系列的巨额呆帐和坏帐,这些不良债券的形成最终导致了一系列金融机构的倒闭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衰退。事实证明,在贸易自由化和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依靠政府长期保护和管制的经济是十分脆弱的,难以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
3.传统的产业政策已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90年代正是一个由以汽车为代表的20世纪技术模式向以通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21世纪知识经济模式转变的历史时期,决定社会经济生活特征的第一要素正由“资本”让位于“知识”。然而,日本经济基本上还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为加速企业资本积累,日本政府长期实行鼓励储蓄、抑制消费、促进投资的产业政策。但由于日本在科技方面只重视发展应用技术而忽视基础科学研究,致使日本的汽车、钢铁、造船、化工、机械等传统支柱产业因国外市场饱和、竞争力下降而无法发挥主导作用,有利的投资机会减少,由高储蓄率和贸易顺差所带来的巨额资本便大量过剩。这样,大量过剩资本追逐相对稀缺的投资市场,便造成资产价格猛涨,在泡沫经济时期主要表现为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爆涨,从而诱发经济危机。
三、全球化与国别经济的发展
1.全球化过程中的冲突与融合
15世纪末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哥伦布便揭开了人类迈向全球化的历史序幕。新大陆的发现使得世界商业贸易中心由昔日的地中海沿岸转向了大西洋沿岸,地中海便失去了昨日的辉煌。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西方殖民者拚命地开拓海外市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254—255 页。)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许多古老的文明开始暗淡了,资产阶级“正象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5 月版,第254—255页。)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一方面开拓了世界市场,另一方面又引起了各民族国家的恐慌,脆弱的国民经济、落后的生产方式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中愈来愈显得不堪一击。于是人们不得不借助于国家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加大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凯恩斯主义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奉行,而社会主义国家则更趋向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战后所形成的这些相对封闭的市场对于保护相对弱小的民族产业和夕阳产业无疑起到了镇静剂的作用,战后日本经济的奇迹与战后日本所形成的那种体制是紧密相联的。然而世界市场是割不断的,尤其是交通、通讯手段的日益发达将世界各国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八十年代随着东西方国际关系的缓和,社会主义国家纷纷采取了市场化的改革方略。苏东剧变以后,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世界政治经济旧格局迅速瓦解,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更显示了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1992年加利秘书长在联合国日致辞并宣布“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2.适应全球化,促进国别经济的发展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轨迹表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经济全球化要求世界各国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新时代的政府“不应在政府是否介入之间做选择,而应在如何介入上做选择”,(注:约瑟夫·斯蒂格里茨(Joseph Stiglitz ):《技术公平与民主的发展:迈向后华盛顿共识》〔J〕,《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应以是否有利于市场的有效运作为标准。市场经济要求跨越国界,而主权国家的政府却不愿放弃集结于手中的管理市场经济的权力,政府常常成为资源配置的轴心,而远离直接生产过程、远离市场的政府往往会成为本国经济发展的“赘瘤”,“或许一种最有前景但又最少被人们研究的提高政府效能的方法是运用市场机制”。
(注:约瑟夫·
斯蒂格里茨(Joseph Stiglitz ):《技术公平与民主的发展:迈向后华盛顿共识》〔J〕,《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因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让本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竞争能够促使它们重视并引进新技术——这是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最基本的企业素质要求”。(注:胡启生:《时代变迁与政府制度创新》〔J〕, 《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9期。)企业要按市场而非政府旨意办事,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要按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不断改革不合时宜的管理体制,努力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为本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指导、体制保证和运行环境。
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和物质基础。全球电脑网络的形成和邮电通讯事业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市场的距离,节省了生产和流通的时间,资本等生产要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全球寻求到最有利可图的市场。经济全球化要求世界各国重视并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站在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收稿日期:1999—12—22